莒南县渊子崖村,是沂蒙山区一个普通的村庄,在抗日战争中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悲壮之歌。1941年12月19日,1000多名侵华日军在对沂蒙山区的扫荡中,重兵包围了整个宁静的村庄。面对日寇丧心病狂的烧杀,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自发行动起来,用土枪、土炮、铁锨、大刀、长矛,连同自己的血肉之躯,迎着敌人的钢炮洋枪冲了上去,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浴血鏖战整整一天,共打死日军122人,英勇不屈的村民也付出了牺牲147人的沉重代价。渊子崖抗日自卫战的英雄事迹传遍全国,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村庄,1942年被滨海专署授予“抗日楷模村”,被誉为“中华抗日第一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作者高明通过《渊子崖壮歌(中华抗日第一村纪实)》一书,以纪实的手法再现了当年渊子崖人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旨在不忘过去、铭记历史、教育后人,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革命战争年代,八百里沂蒙大地曾经发生过一段段感人至深、英勇悲壮、气壮山河的故事。特别是莒南县渊子崖,一个普普通通山村的老百姓抗日战争打鬼子的传奇故事更是令人震撼,令人荡气回肠。
高明编著的《渊子崖壮歌(中华抗日第一村纪实)》一书以当年参加战斗的老英雄口述资料为基础,真实展现了当年那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细节。本书客观全面,内容翔实,是一部教育当代、激励后人的爱国主义历史教科书。
八路军伤员张彪在围子墙北边炮楼子上,他手里拿着一支林茂家刚送来的步枪,身边有一个撕开的油纸包,露出黄橙橙的子弹。
张彪端起枪,眯着眼,作了一个瞄准动作,连声道:“这真是好枪啊!”接着又道:“小日本来吧,老子有这玩意儿伺候你。”
他从射口往外看,一队日军骑兵在村外不远处驰过,在骑兵的后面,步兵纵队浩浩荡荡,后面还拉着山炮。
自卫队员:“又有鬼子来了!”
张彪:“大家不要怕,鬼子虽然人多,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守住围墙,他们进不来也是白搭!”
林九兰等人抬着五子炮上来了,把炮在围子墙上支好,炮的旁边,众人在忙活着准备火药、铁砂、碎铁等。
八路军伤员赵栓虎手持步枪趴在围墙垛口上,他看到一队鬼子如蝗虫般,正在向村外小河边蠕动。
王向南和林凡义也在观察着日军的动向。王向南转身对林凡义说:“增援的鬼子到了,看样子,有四五百人。”
林凡义看了看王向南:“鬼子人太多,咱不行就撤吧。把乡亲们从东门带到后山去!”
王向南不容置疑地回答道:“绝不能撤!鬼子有马队,只要乡亲们一出村,很快会被追上,那时候就全完了,一个也活不了,现在只能坚守!”
林凡义:“咱能守住吗?”
王向南:“趁鬼子还没有完全合围,派人去找区委和咱部队联系。我们尽量守,能守多久算多久,争取时间等八路军主力部队来解围。”
林凡义:“好!听你的!马上派人送信,咱和小鬼子拼了!”
林凡义提着大刀,各处喊人上架子守围墙。
俗话讲:人心齐,泰山移。这会鬼子来了,渊子崖村各家青壮年都上阵了,有武器的拿武器,没有武器的随便抓个什么铁锨铡刀什么的当武器,围子墙架子上已站满了人,炮楼上架起了炮支起了枪。
50多岁的林崇松,手拖一根钢叉,嘴里骂骂咧咧道:“哎他娘的,还怕他个狗日的鬼子不成?不揍他个龟孙,他就不叫你安稳。”
看到村民们众志成城,群情激昂,林凡义心里又是感动又是忐忑不安。他想,渊子崖村千多口人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怎样才能保护善良的乡亲们呢?现在已经没有退路了,只有打。林凡义咬着牙说:“是祸躲不过,躲过不是祸,鬼子已经把咱包围了,咱想冲也冲不出去。不打,鬼子也不会放过我们,只有等死。咱渊子崖人宁死不当孬种,不如杀他个痛快!”
林庆忠接着说:“事情到了这一步,也只好拼个你死我活!”
林凡义挥了挥拳头:“东南山驻着八路军的队伍,打起来他们会来支援咱。咱们守住围子,坚决不让鬼子进村!”
共产党员林崇成说:“大家沉住气,咱现在不打枪,等鬼子靠近了再打,节约着点弹药。”
桌上摆着下了一半的围棋,木村和矶谷对面而坐,广田站在一旁。接到请求支援的骑兵报告后,三个人的表情都很诧异。
木村:“难以置信!本间中队居然攻不下一个村子?”
矶谷:“联队长,我带大队去解决吧!”
木村:“这盘棋还没有下完呢。广田,命令酒井大队带上四门山炮去支援本间,杀他个鸡犬不留,屠掉这个村子。”
广田:“所有人都杀掉吗?”
木村凶狠地说:“胆敢反抗皇军的人,让他去死。不许这个村子有一只活着的鸡!矶谷君,该谁落子了?”
矶谷抬手,做了个请的姿势。木村将一枚黑子落在棋盘上。
广田快步跑出门去,荒木和吉野坐在河边折叠好的帐篷布上,看着酒井大队的士兵列队出发。
吉野:“是去支援我们中队的吗?不是说,村里只有伤员和老百姓吗?”
荒木:“枪声响了很久,看起来不是很顺利啊。”
渊子崖村外,日军阵地上。本间站在酒井对面,成立正姿势,低头报告:“没有完成联队长交给的任务,实在对不起!”
酒井瞪了本间一眼:“怎么回事?很奇怪啊!你怎么连一个村庄都攻不下,难道真的没有斗志了吗?”
本间委屈地回答:“虽然村里没有正规军,但是围墙很坚固,无法攻破。再加上村民很勇敢,还有土炮和土枪,所以伤亡很大。”
酒井:“围墙很坚固吗?开炮试试就知道了。”
四门山炮对准了村子,日军炮兵正在作炮击准备。
酒井转向炮兵队长,表情很轻松,甚至还有些嘲弄的意味。他把带着白手套的右手高高举起:“准备炮击!把这围墙给我轰塌了!”
炮兵队长走到炮位前,也举起右手:“各炮位一发试射!开炮!”
日军炮兵四门山炮依次开炮。
炮弹呼啸着,准确地击中了围墙,顿时硝烟弥漫,但是没有太大的效果。围墙只是掉了些土块。
酒井举着望远镜观察,他回头命令炮兵队长进行二次炮击!
炮兵队长下令,山炮再次发射,可是围墙依然如故。
酒井大叫了一声:“他妈的,八格牙路,真不敢相信!难道是铜墙铁壁吗?”
本间拿着望远镜环顾了一下,向酒井报告:“据我观察,村子东北角的围墙,似乎矮一些,好像也薄弱一点。”
酒井问:“是这样吗?要看一看才知道。”
他回头喊了一声,命令士兵牵过军马,酒井和本间翻身上马,向着围子墙东边驰去,一队士兵在马蹄荡起的土尘中跑步跟在后面。
P108-111
守望沂蒙——略说高明《渊子崖壮歌》
胡秀堂
我不知道老战友高明在沂蒙这片红色沃土和精神富矿中究竟能耕作出多少感人故事、掏腾出多少精神瑰宝、冶炼出多少精品佳作来。这不,借着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强劲东风,其新作长篇纪实文学《渊子崖壮歌》,又适时适势奉之于众。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打开即璀璨夺目的沂蒙儿女抗日史实,这是一曲荡人魂魄、生动展现普通沂蒙人的极不普通的抗战之歌。“千余日伪军征服不了一个小山村”,这个发生在1941年底渊子崖村村民英勇抗日的故事,在艰苦卓绝的抗战相持阶段,犹如一束强光,刺破了乌云密布的黑色天幕,与无数支光束汇聚一起,照亮了全民抗战的荆棘之路。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盛赞渊子崖群众武装抗敌精神为“村自卫战的典范”,渊子崖村荣膺“抗日楷模村”荣誉称号,“中华抗日第一村”美誉抹艳了魅力无穷的红色沂蒙。逝者如斯夫,历史和现实是一条阻塞不断的浩荡河流,浪花淘尽更显英雄本色。时隔七十四年,经高明还原这段历史,温热这段历史,其人其事光芒如昨,依然辉映着当今蔚蓝苍穹,也使诸多读者得以拥抱这段历史,感受这段历史,对于我们重整行装、重建精神家园、重塑民族魂魄,万众一心共圆中国梦,是何等的有意义!
这部作品贵在于真。高明从业新闻工作数十年,深谙真实的价值。为求真,他穷其事,深入采访了渊子崖事件的所有幸存者和众多见闻者,仔细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各种原始资料,直接或间接地掌握了大量一手材料,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为求真,他究其理,对得之不易的桩桩史实条分缕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细密的思维筛子过了一遍又一遍,又经专家求证,多方会审,宁缺毋滥,望是恐非;为求真,他倾其情,理不合情者舍,情不合理者亦舍,通篇、各段、逐句,都十分讲究合理合情,情映于理,理在情中,情理交融。当然,纪实文学毕竟不等同于新闻通讯,并不苛求事件所有过程乃至细节都必须客观真实,而是求大真存小异,显高山略细尘,诚如斯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高明严谨著文的态度则着实令人赞叹。
这部作品成在于奇。书中传奇色彩甚浓,粗略便可窥见“四奇”:一为事奇。单凭千余日伪军竟然征服不了一个村庄事件本身,就足见其奇。借用毛主席描述长征句式: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有过渊子崖这样的壮举吗?“中华抗日第一村”名副其实!大事奇,小事亦奇,文中所叙战斗过程中发生的许多奇事儿,件件鲜活,读来禁不住时时击掌。二为人奇。人物群体奇,这个千把人的村庄,庄户男人老实厚道,有的甚至胆小怕事,面对惨无人道的强盗杀戮全部毅然反抗,宁死,竞无一人屈膝投降;山村女人柔弱善良且常常逆来顺受,面临兽性发作的鬼子蹂躏,宁死,竞无一人遭受奸污。这些汉子守住的仅仅是个人脸面吗?这些女人守住的仅仅是个人贞洁吗?不,他们守住的是沂蒙人乃至整个中国人的尊严,挺起的是中华民族威武不屈宁折不弯的脊梁。个体人物亦奇,临阵指挥泰然若定的区长冯干三,从没上过战场却仿佛天生就会打仗的村长林凡义,双臂狠命一搂居然能把小鬼子腰脊折断的村民林九星,舍生取义死亦不装熊的血性汉子林九祥、林庆兰、林清义……一个个用故事构成的生动传奇人物跃然纸上。沂蒙是一块富含钙质的土地,只有在这样的土壤上才能养育出不缺钙的人群。三为情奇。战争不能让女人走开,无情的战争往往衍生出各色多情男女。高明在书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思想进步的俊美女子林欣,正与好吃懒做容貌丑陋的王富解除继母包办的婚约,鬼子来了,却因对方勇敢参战而顿生好感。这桩从对未婚夫厌恶悔婚到杀敌生情的爱情故事,不禁使人油然想起乳汁救伤员的大义红嫂,继而脑海里浮现出那些“少女送郎上前线、皓首斑颜盼夫归”终生未嫁的高义痴女,进而联想到解放后回沂蒙感恩认亲的诸多良知人物以及“相对默默无一语、惟有浊泪沾满襟”的感人场景……呀,思之,在沂蒙这片多情多义的土地上,繁衍出多少有情有义、义高于情的义男义女、情男情女啊,怪不得这么多人对这片洁净的圣土如此地向往!四为景奇。万变战场壮烈景象无不催生出万千奇异多姿景观,在高明笔下,渊子崖战斗同样呈现出灵与肉、血与火、热与力的壮丽景象。昔年鏖战急,弹洞景观壁。高明运用巧妙笔法,先是从渊子崖战斗历史远景,渐渐地拉至渊子崖现实近景,把远逝的硝烟幻化成美丽的五彩云朵,妆点得清秀山村煞是好看;接着笔锋一转,化腐朽为神奇,又魔术般地扫尽渊子崖战斗中残留的兽血蹄迹,加以沉淀过滤,化作富含氮磷钾的复合肥料,使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歇乃观之,极目八百里沂蒙沃野,草青、花红、叶绿、果实,好一派锦绣风光!
这部作品力在于美。美于内。一部有张力的作品,不能只是有趣,更重要的是有味,《渊子崖壮歌》便是这样一本有味且耐琢磨的书。作者虽然叙述的只是一个小小村庄的抗日故事,承载的却是远远超过作品负荷的精神重量,高明关注于文根人魂远甚于关注作品自身,忠、义、孝、贞、爱,信、智、勇、耻、情,在渊子崖村这群普通庄户人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理想坍塌、信仰缺失、诚信危机、荣辱不分、是非混淆、贞操淡薄等道德解构与重建的大背景下,细细咀嚼文字背后的深刻寓意,足见高明劲道的思想潜隐功力。美于形。意美还需形美相托,为使所叙事件充分展现,高明匠心独具,在作品结构上狠下了一番功夫,为故事发生发展构筑了一道美轮美奂的时空长廊,任凭渊子崖村的平民英雄们在这里劲舞。作文喜曲忌平,由此可见高明娴熟的长篇驾驭功力。美于言。高明的叙述生动撩人:写人,灵动;叙事,酣畅;对话,闻声;绘景,如画。透过一人、一物、一声、一景或静或动的传神描写,亦能感受到高明深厚的文字表达功力。
从这部作品近看高明,追溯高明的多部作品回看高明,竟然发现他的作品几乎篇篇见着沂蒙,甚至非沂蒙人不写,非沂蒙事不著,即使他国异乡游记,也是用沂蒙人的视觉听觉观察记述。作品精神代表着作家精神,作品风格体现着作家人格,可见高明对沂蒙的热爱达到了何种境界!沂蒙是红色的,沂蒙人对党是忠诚的,沂蒙性格浸透着民族性格,沂蒙精神体现着国家精神。以文观人,文若其人,我想,高明用心用情用血用泪书写沂蒙,何尝不是在写他自己?
大义沂蒙,这座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取之不尽;大美沂蒙,这里海量的红色精神资源永不枯竭。
愿沂蒙故事在高明笔下源源流淌。
是为序。
2015年5月于北京
(作者:国防大学副政委,空军中将,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苦难历史,也都有抵御侵略、不屈不挠的英雄壮举,世界文学史上那些关于战争题材的名著,不仅让我们记住了一幕幕悲壮的战争画面,也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个鲜活的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
因为战争,才有纪念。今年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如何把民族过往的苦难岁月变为激人奋进的文学作品,这是当代作家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我是从小喝沂河水长大的,曾在祖国大西北度过了15年的军旅生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是蒙山沂水哺育我成长。1986年我作为营职干部从部队转业回临沂后,近50年来一直在市里从事宣传文化工作,有着与生俱来的沂蒙情结。革命战争年代,家乡八百里沂蒙大地曾经发生过一段段感人至深、英勇悲壮、气壮山河的故事。特别是莒南县渊子崖,一个普普通通山村的老百姓抗日战争打鬼子的传奇故事更是令人震撼,令人荡气回肠。
近些年来,我曾经多次去渊子崖村采访,搜集了不少有关资料。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开始了本书的写作,旨在悼念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讴歌沂蒙先辈们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献上一个沂蒙老宣传文化工作者和作家的一颗赤诚的心。
当我走近一位位抗战老人,当这些已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或义愤填膺,或慷慨激昂,或满怀悲痛地向我打开尘封许久的记忆之门,讲述那场与敌殊死搏斗的悲壮往事之时,我的心被强烈地感动着、震撼着、刺痛着,同时又为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顽强、血气如阳的精神而骄傲和自豪。
采访中,当通过老人的追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细节真实地展现在我面前时,又感到了欣慰,我想,或许我的这种最原始的采访行动会给后人提供一些史料的参考。在动笔写作过程中,我搜集和阅读了千万多字的抗战史资料,力争使自己成为“沂蒙抗战史专家”。
写作的确是一件不轻松的事情,我在创作过程中经受了一次次灵魂的洗礼,也为沂蒙先辈们无私、坚毅、崇高的品格和对信仰的坚守所深深感动。写作充满了艰辛,同时也明白了什么是“身累不叫累,心累才是累”。有时由于坐着写作的时间过久,下肢麻木,起立时竟一时不能站立。有时写到深夜,常常情不自禁、热泪盈眶,由于大脑兴奋竟夜不能寐。有时为防止记忆偏差,当天的采访笔记只能当天整理。有一段时间,我的睡眠质量很差,但沂蒙父老先辈们在抗战中那种与命运抗争的不屈精神,那种与蒙山一样的风骨,与沂水一样的情怀,那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舍弃一切的崇高境界给了我巨大的力量和信心。
这本书中被采访的讲述者,他们有的是手握大刀长矛在围子墙上和鬼子玩命的老自卫队员,有的是在日寇屠刀下侥幸逃脱的幸存者,有的是当时稚气未脱、嗷嗷待哺的孩子……他们的讲述让人处处感受到日本军国禽兽之师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和耻辱,让人时时感受到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抵御外敌入侵的伟大民族精神。
我想,我们这个民族之所以历经沧桑仍然伟岸,原因就在于我们能够在苦难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行。不屈不挠、奋发有为,正是我们这个民族固有之性格、自强之精神,而这种精神早已渗透到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之中。
关于渊子崖的故事已经写了不少了,但感觉意犹未尽,心情仍无法平静下来。我想说的是,抗日战争中沂蒙父老乡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为沂蒙精神注入了坚实的内涵,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誓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是他们留给我们后辈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岁月如白驹过隙,70多载倏忽而逝。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留给人民的记忆与伤痛却时时提醒:战争从来没有真正离我们远去。历史告诉我们,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维护和平,只有人人都记取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平才是有希望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殷忧启圣,多难兴邦……
《渊子崖壮歌》这本书的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同年入伍的老战友、国防大学副政委胡秀堂空军中将在繁忙的工作中,为我邮寄抗战资料,先后两次审阅书稿,多次打电话给予热情指导和亲切鼓励,并亲自为本书作序。我的老朋友,著名理论家、诗人、沂蒙精神研究专家、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孙临平少将热情为本书作跋。我的老朋友,著名词作家、书法家、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原馆长孔令义少将亲自安排有关人员帮助查找沂蒙抗战资料。值得一提的是,刚为将于今年9月1日落成于南京燕子矶畔,书写反映南京大屠杀长诗《狂雪》百块碑廊的空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北京市书协副主席龙开胜先生为本书题写书名。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临沂市领导、我的工作单位市委宣传部、莒南县、板泉镇和渊子崖村在采访写作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摄影家翟小锋为本书不辞辛劳拍摄照片。感谢我曾经参考过的一些书的作者,虽然主要参考书目已附上,但仍有漏缺,还有一些文章参考了互联网上的资料,因没有注明出处,也就无法列出需要感谢的书目,在此说明并感谢。
我还要感谢山东教育出版社在本书出版过程中给予的大力支持。感谢临沂茂江商贸有限公司为本书写作提供的便利条件。
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长篇创作的时候,按照上级有关部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要求,我始终坚持以史料为基础,以真实为前提,因为真实是纪实文学的生命,这个真实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乃至援引的统计数字,都是真实的。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对事件的过程、人物外貌、心理活动、语言对话、动作行为等细节,进行了一些文学创作和演绎,并尽可能使史料纪实与文学创作较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有史料的严肃性、真实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可读性。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仓促,客观条件也有所限制,本书可能存在缺陷,甚至谬误之处,敬请知情者、亲历者、幸存者以及专家、学者给予批评指正。
高明
2015年6月芒种之日
渊子崖自卫战,是一次英勇无比的英雄壮举,是一幅表现中国人铮铮铁骨的经典画面,是一曲响亮的民族正义之歌,谱写了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农民自发组织的最著名、最刚烈、最悲壮、最具民族不屈精神的壮丽诗篇。
——刘红军,全国政协委员,武警总部原副司令员,中将
壮歌一曲颂沂蒙,血染战旗旗更红。这是一部彰显沂蒙革命老区抗战重大意义的壮歌,一部讴歌沂蒙儿女血火抗战不屈英魂的壮歌,一部弘扬沂蒙抗日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伟大精神的壮歌。
——孙临乎,著名理论家,诗人,解放军报社前副总编,少将
渊子崖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沂蒙人民不畏强暴的革命气节、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血性如钢的革命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和革命军人英勇无畏、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品质。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宋清渭,抗日老战士,济南军区原政委,上将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打开即璀璨夺目的沂蒙儿女抗日史实,这是一曲荡人魂魄、生动展现普通沂蒙人的极不普通的抗战之歌。它贵在于真,成在于奇,力在于美。是一部十分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
——胡秀堂,第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防大学副政委,中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