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渡年代的风景》这本书里,作者赵长天以百年都市在世纪变迁中的华丽转身来追索着过渡时代的壮美,梳理作者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恐惊,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跟进着岁月蹉跎的人生咏叹调。作者以极其忧患的心语铐问着城市历史的转变,“谁可以站在时代的高度奢论城市问题呢?”作家只是力不从心地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揭示着在城市里生活遇到的状况却无法用法家的强硬手段进行革故鼎新解决弊端,更没有政治家的气魄更正乾坤,去浊纳清。
| 书名 | 过渡年代的风景(赵长天经典作品选) |
| 分类 | |
| 作者 | 赵长天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过渡年代的风景》这本书里,作者赵长天以百年都市在世纪变迁中的华丽转身来追索着过渡时代的壮美,梳理作者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恐惊,从不同的层面与角度跟进着岁月蹉跎的人生咏叹调。作者以极其忧患的心语铐问着城市历史的转变,“谁可以站在时代的高度奢论城市问题呢?”作家只是力不从心地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揭示着在城市里生活遇到的状况却无法用法家的强硬手段进行革故鼎新解决弊端,更没有政治家的气魄更正乾坤,去浊纳清。 内容推荐 《过渡年代的风景》将赵长天的经典作品集结出版,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是散文随笔,分为四部分,下篇是中短篇小说,囊括了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其中最珍贵的还有他从未发表的遗作《假如》,最后还附有评论家为他的作品撰写的评论文章。 目录 序言 秋水共长天 上编 生命风采 世纪巴老 大哥冯亦代 老友福先 人生九十 和时安兄同路 毛时安的思考 杂忆晚年柯灵 我的朋友星儿 二十个孩子的妈妈 送别巴老 和生命相伴 我和爸爸同岁 漫步文艺 感谢读者 重新定位 中国的小说太多了吗 聪明人的自语 浓缩的人生体验 十年 思索的灵魂 序《一个英国人在中国》 边游边记 品味网师园 拉宾广场 穿越时空的神奇 巴黎,选择的困境 赤裸着的人生雕像 人文风景 短促却辉煌的生命 多伦路的文化生态 灯光三题 过渡年代的风景 弄堂 变化中的悲喜剧 当你熟睡的时候 不老的城市 黄山为什么干净 茶滋味 坐在太阳下读书 37号街坊 理解崇高 说不完的上海 奥运会上看人 闲话新天地 哈尔滨食品厂及其他 北京的山 下编 外延形象 市委书记的家事 再见许鹄 苍穹下 假如 附录 过渡年代的人性景观 激情与意义共舞 赵长天简历 试读章节 老友福先 我认识宗福先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名人了。他是一举成名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因为话剧《于无声处》。他当年的显赫,大,概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几万字的剧本在《文汇报》全文发表;首演该剧的上海工人文化宫话剧团进中南海为中央全会演出;然后,几乎全国所有的话剧团,包括鼎鼎大名的国家剧院同时上演这部话剧;接着,《于无声处》又被移植成各个剧种,由全国几百个剧团相继上演。我不知道在世界戏剧史上,是否有过这样的先例。此种盛况,当代的年轻人,大概是难以想象的,就连我们这些过来人,回忆起来,也仿佛觉得有点不真实。 在福先大红大紫的时候,我刚刚在《上海文艺》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有幸被《上海文艺》(后改为《上海文学》)吸收为培养对象,参加一些讲座和学习班。记得有一次学习是请福先来做老师,他正在写第二个剧本《血总是热的》。他给我们读了一些剧本的片断,《上海文学》的编辑彭新琪老师则为我们分析剧本好在哪里。我们都心悦诚服承认确实写得好。《血总是热的》后来被拍成电影,在全国热映,再一次引起轰动,并参加了柏林电影节。他无疑是大剧作家了,令我们抬头仰视。 我绝对想不到,几年以后我们会成为同事和亲密的朋友。那是1985年春夏之交,上海作协独立建制,成为和文联并列的机构,需要在工作班子里补充年轻的力量。选到宗福先是理所当然的,他和我同年,38岁,在当时的作家中,算是很年轻的。他又那么出名,人品又好,不选他选谁?选到我,则很意外。不光我意外,其他人也意外。我至今也不知道我是怎么被选来作协的,我想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当时的党组书记茹志鹃老师,又听说是张军同志推荐的,但一直没打听过。我私下里猜想,是因为我发表过一些小说,又已经是处级干部,有点行政工作经验,作协则正好需要两者兼顾的人。新成立的作协书记处五个人,三位老同志,两个年轻人,就是我和宗福先。我们搭档,坐在一个办公室,整整八年。 我们性格并不一样,但又有很多共同之处,我们的共同是本质上的共同,都不贪恋权位,都尊重对方,都温和谦让,所以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在我的记忆中似乎没有闹过一次别扭。在长期共事的密切的同事之间,这样的关系,是非常难得的。 福先政治上敏感,所以能写出《于无声处》这样的剧本,所以做起工作来,点子多,并且充满热情;特别是他的热心,是最有利于作协工作的。所有和福先相熟的人,对于他的热心,一定印象深刻。任什么事情,托到他,只要有可能办到的,自然绝对不会拒绝;没有托到他,被他知道了,也会主动凑上来,主动替你去做,不管大事小事统统揽在身上。有些事情,依我看来,是很难替人办的,比如代人理财炒股,麻烦不说,还有很大风险,他却毫不顾忌。所以他总是很忙,在作协当书记时忙,不当了,回家了,还是天天忙。你给他家打电话,常常听到的是他的录音:“主人不在家……” 大概五六年前吧,春节刚过,我在《萌芽》上班,接到他的电话,说你等会儿到我家来一趟好不好。他没说什么事,我也没问。我们平时常来常往,根本没想到他会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到他家,随便交谈了几句,他问我春节过得怎么样。我说蛮好。他说,我不好。我一愣,感觉出了什么,看着他。他说:“我生癌了,在结肠里,晚期。” 他语态很平静,当然是严肃的,但听不出慌乱、紧张和沮丧。我倒是乱了,能感觉出心在怦怦地加速跳动。我只好看着他,他则不紧不慢地说着发现和诊断的过程。他那时单身,父母都已高龄,所以医生把一切病情都告诉了他本人。他则把一切都告诉了我。他说,你是唯一知道的,暂时我不想让别人知道。他说我都想过了,我这一辈子也值了,就是怕老父母伤心。他说他把后事托付给我,过几天会给我他的遗嘱……我听着,不知该说什么。他说的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话,听着他的道理,我想不出还有什么话可以宽慰和开导他。我说我请你吃顿饭。他说好。我们俩从来没有单独郑重其事地一起吃过饭。一起吃顿饭,就表达了所有的意思。 那天吃完饭,我们在饭店门口平静地分手。我的平静是装出来的。我心里很不平静。我难以接受这个事实,难以想象不久以后我将失去这位好朋友。我走了几步,站住,回转身来,看着暮色中的他的背影,看他慢慢地平静地往前走,看他消失在杂乱的人群中。 开刀那天,我等在手术室门外。几个小时以后,医生出来,手里拿着血糊糊的拳头大一块东西,对我说:看到没有,菜花状的,典型的恶性肿瘤。我早已接受了这个事实,我包里就放着一个封了口的信封,是他的遗嘱。他告诉我,里面包括他为自己写的悼词。 后来的事情就变得富有戏剧性了:病理切片的结果居然是良性。医生都无法相信,因为在这个部位的肿瘤,几乎没有良性的,况且亲眼所见的切除下来的肿瘤形状,是典型的恶性。于是又拿到肿瘤医院去复查,还是良性。他居然获得了万分之一的幸运。我想,他真是个戏剧家,连自己的人生,都跌宕起伏得不亚于戏剧。 戏剧性到此尚未结束,接下来,他又接二连三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被怀疑有癌,检查、治疗,没完没了,闹得很心烦。第一次听说癌,他是无家一身轻,这时候,他已经重新结婚了,夫人的人品当然不用说是一流的,难得的是两个人连性格兴趣都差不多,都热心,都好动,都好玩,都热爱一切新鲜的东西,爱摆弄各种的电器,真正的志同道合。有了如此幸福的家庭,他不再那么洒脱了,所以每次都不敢掉以轻心。但或许他父亲给起了个好名字,福先,果然命大福大,每次都安然过关。 最近他的身体又碰到麻烦住进医院,他不敢张扬了,悄悄告诉我,要我保密,说不敢再去吓唬别人了,老是狼来了不好意思。我说没问题,这次一定还是“狼来了”。看来你的身体构造特点就是,总会长点东西,样子看起来像是癌,实际上不是癌。我想我没说错,他至今好好地生活着,快乐地生活着,并且还在不停地忙东忙西管着别人的闲事。 2003年3月2日 P10-13 序言 秋水共长天 ——我眼中的作家赵长天文学写作特色 毛时安 赵长天在文学界有三个身份,分别是作家、领导、《萌芽》主编。因为他主持《萌芽》杂志,倡导新概念作文大赛,以极富创意的文学举措,重新唤起了文学的青春热情。在新旧世纪之交,给处于相对低潮的中国文学注入了一股意想不到的希望和活力。他为文学青年的成长,倾尽了自己的全力。以至于人们一提到赵长天,首先想到的就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之父”的桂冠。其实,长天三十多岁进入上海作家协会,就再也没离开过文学岗位。他长期担任业务、行政的领导工作,一生服务于上海的文学事业。他慎于言、敏于行,低调内敛,事无巨细,桩桩件件记在心头,关心到家。,参与了近三十年上海大大小小的所有文学创作文学活动的组织、推动工作。他为上海文学的发展、繁荣付出的心血,做出的贡献,就是身在其中的人,也很难想象。但是,在我看来,长天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不容忽视的身份首先是:作家。 新概念作文巨大的轰动效应,在时间上,离得我们又近,这掩盖了他文学写作的出色实绩。从1971年在《四川日报》发表第一篇散文《歌声》,1978年在《上海文艺》发表小说《快板连长》到2012年写了开头而搁笔的小说《假如》,长天的文学写作跨越了四十余年漫长的岁月。他的文学写作,涵盖了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影视剧本。而且都卓有成就。他的小说《市委书记的家事》、《老街尽头》曾获得上海重要的小说奖,电影剧本《面对生命》曾获得夏衍剧作奖。他的报告文学《孤独的外来者》慧眼独具,在复杂的晚清大变局中发掘了执掌中国海关长达五十年之久、却长期被史学界文学界冷落忽视的英国人赫德,引起读者的广泛兴趣。 在四十余年的漫长文学生涯中,赵长天最终形成了自己区别于他人、鲜明的创作特色。中国人说,文如其人。外国人说,风格即人。长天的文学风格,一如其人。朴素,很少过度的修饰,没有华丽的辞藻。句子通常很短,没有太多形容词的定语。在深受外国翻译文学影响、常常喜欢把汉语句子写得很长很欧化结构很复杂的许多中国作家中,显得很与众不同。感情表达节制有度,没有过度的抒情,遑论滥情。场景描写往往如水彩画,素淡明快。有一种真水无香的意味。清澈中见丰富。简约,也许是个人气息的关系。他的作品篇幅大都不太长。散文随笔在一千字上下,长篇小说则在二十万字左右。经常就在你还有期待意犹未尽的时候,戛然而止。谦和,长天的写作没有自以为是的狂妄,盛气凌人的说教。他尊重读者;相信读者的思维和想象能力。叙事、说理、状物、抒情,都有一种难得的从容、平和。长天是一个非常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文学家。虽然长天的写作素材来自巨变中的中国社会,但一经他手,文字的叙述就有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纯净、清澈、平静的魅力。 长天的散文随笔,写人物,堪称现代汉语的《世说新语》,文字不多,却见人的精神风采。特别是文学界中人,写来得心应手,非常的凝练集中。写世相,有着《东坡志林》和晚明小品的遗韵,夹叙夹议,即景见情,把自己对行进变化中的中国社会的长期思考熔铸其间。虽不剑拔弩张,却也一针见血。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甚至羡慕他的散文随笔能写得这样的月白风清,这样的明快简约。大抵就像绝好的白描了。许多妙处和复杂俱在文字的背后。不知是不是受了海明威冰山理论的影响:通过浮出海面的冰山,让读者联想到海面下的巨大冰川和汹涌波涛。《我和父亲同岁》,经过长天极淡的笔触,展现了一个中国父亲平淡而曲折的一生。那种对父子深厚感情的极度收敛,不动声色的宣泄,实在是令人的心疼到深处。面对巴老漫长、丰赡的人生、思想、文学,还有其他蜚声文坛的作家,原都可以铺成出洋洋洒洒的数万言,在他都有一种点到即止的本事。 长天主要是小说家。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是个专业的小说家。我当过兵,做过基层干部,然后在作家协会搞行政。近六七年,主要是在做《萌芽》杂志的主编。但业余从来没放弃过写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我是把它当作主业的。” 他的小说创作,有我们这代作家的一些基本特点,都起步于对传统经典小说的阅读和心仪,特别是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对精神和艺术的深刻熏陶。有着明确的社会关怀的价值取向。长天的小说始终把目光焦点投注在现实生活中变化着的人的身上。在人和社会的互动变化里,彼此互为因果。特别是各种类型的大小知识分子人性的变化,有着独特而深刻的解读。当然,他也有我们这代大多数作家的局限。他早期小说,过于理性,过于关注社会现实的重大问题。在小说的叙事上则相对恪守古典叙事传统,以无所不知的全知叙事者的身份“讲述”生活和人物的故事。进入21世纪后,我每次遇到长天,几乎都会问起他,在写什么?他都表示,写到这个年纪,不想再重复过去。对于一个以小说为业的作家,长天不愿意以自己习惯的写法继续自己的小说创作。 他希望有自己新的突破。一是,使自己新写的小说不仅有小说的“意义”,即思想价值的发现,更有其他文字样式没有的属于小说的“意思”,让小说叙事的艺术值得读者沉浸、欣赏,反复地品味。二是,突破自己原有生活积累的束缚,给当下生活,特别是年轻人的生活,以更多的关注和更准确的表现。他对我说,一件事情来了,他知道我们这代人大体会怎样的反应,却无法准确地把握年轻人的第一反应。他期待无论艺术表现还是题材开拓,都有新的突破、提升。也为这种突破、提升的艰难和姗姗来迟而有点苦恼。 正是循着这些思路,他后期的小说和前期小说相比,一是摆脱了束缚自己的全知叙事的模式,不再面面俱到“讲述”故事,借鉴新小说写法,“显示”有限视角看到的人物活动和事情进程,由此,留下叙事空白,给读者想象发挥的空间。二是,尽力亲近“在场”的生活和人物,将急剧变化的当代生活纳入创作视野,强化叙事与时代的同步性。中篇小说《再见许鹄》中,一对当年部队文工团曾经谈过恋爱的战友二十年后有了一次重逢。对于两人来说,从小说开始半年的恋爱到结尾的三天重逢之间,是“整整二十年的空白”。谁也不知道二十年里,他们的生活中发生过了什么,只知道,二十年前的权力,二十年后的金钱,两次阻断了感情的发展。最后,仅留下了男主人公写的“再见,许鹄!”四个字。长天还有一个《无须解释》的中篇小说。作品里,读者碰到了长天试图突破自我的人物形象——当代青年。“我”在医院陪夜,结识了护工老卫。然后,牵出老卫和小琼曾经的一段爱情故事。女记者小琼年轻美貌而有才华。老卫从机关下海,顺风顺水事业发迹,很快和小琼擦出炽烈的爱情火花。东南亚金融危机,老卫破产,小琼绝情而去。后来,老卫东山再起,小琼却没了下文。读者在小说里遭遇到了,长天观察、塑造的当代青年。他们对于情感、道德、事业、同居和性的理解,冷静、理性,完全不同于前辈们“剪不断,理还乱”的黏黏糊糊。就小说艺术来看,长天在其中有意留下了大量没有填写的空白。诚如小说标题和结尾写得那样,一切都“无须解释”。 从色彩上看,长天后期的小说更奔放热烈些。就像落霞孤鹜一样,带着这个时代独有的多变无定的斑斓杂色。 最后要向的读者交代的是,这本集子,虽然篇幅不大,却耗了我很多时日,前前后后将近两年。选编是在长天的公子赵延(作家那多)提供的一个“父亲办公室电脑”的压缩文件包基础上做的。文件包几乎包括了长天晚近所有的作品。我一篇篇读来。先选定散文随笔。分了类别。然后选小说,长天的小说文件夹,有的一个小说有几个篇名,有的一部小说有几个不同版本。好不容易选定,交给编辑乔亮,却碍于市场对集子字数的大致约定,先后删选了三、四次。坦率地说,这个集子仅能体现赵长天文学写作的大概面貌。希望今后有机会,能编辑出版一个完整些的赵长天文集。编完怀念赵长天的文集,为了摆脱我的精神虚脱感,我转身做了别的事情。现在终于可以吁口气了。 特别要说明的是,集子最后一篇《假如》是长天未完成的绝笔。写的是两个不约而同到风景绝佳处寻死的男子,绝路相逢。两人面貌相像,那个身患绝症的男子用自己的身份,让另一个身处绝境的男子冒名顶替,开始新的生活。现在选的是定稿的小说开头。在文件包里故事有两个不同的展开线索,可以想象小说后来的情节和人性的跌宕起伏。原来,生和死,只是一墙之隔,还可以相互顶替。真是令人哑然。 作为长天的朋友,我,终于做完了我的工作。谢谢赵长天家人、上海文艺出版社和上海作家协会的全力支持。 2015.5.20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