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领袖,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地位崇高。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文章巨公韩愈》选取八位大家韩愈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由东方慧子主编的《文章巨公韩愈》以韩愈一生经历为主线,讲述了韩愈小时聪明伶俐,却三次不中,之后为官时由于正直率性,连连遭贬,最后埋头学问,潜心古文,终成一代大家的故事。
本书讲究故事性,可读性强。
韩愈生于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他与柳宗元一起倡导“中唐古文运动”,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宗师。
韩愈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但是家道已经中落,他在小时候饱受生活的磨难。
当时,韩愈的父亲韩仲卿在朝廷任秘书郎,韩仲卿有四个儿子,大儿子韩会在江淮一带游学,二儿子韩介在外地读书,三儿子更是命途多舛,在韩愈出生之前就已经死了。这个时候的韩仲卿已经到了晚年,但身边只有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小儿子韩愈。
韩愈是一个早慧的孩子,小的时候天真活泼,刚过一岁便会说话了,孩子的聪明可爱,让已经步人晚年的韩仲卿着实喜爱。他每天从秘书省回来,就逗着小韩愈玩耍,有时候还吟诵着他的好友李白的诗句,聪明伶俐的小韩愈也学着父亲的样子吟诵起来。
韩愈对儿子说:“孩子,李白与为父乃莫逆之交,他满腹经纶,见多识广,可惜这个时代容不下他这个谪仙,但他的才华和抱负独步古今,你长大了,就学李白那样做一个大诗人吧!”
当时韩愈年龄尚幼,对父亲的话不能完全听懂,但父亲说完,他就不停地点头。这一幕,把家里的老老少少都逗得哈哈大笑。
看着心爱的儿子越长越可爱,韩仲卿打心眼里高兴。时光如流水般逝去,转眼间韩愈已经三岁了。这个时候,韩仲卿由于日夜操劳,竟然得了一种怪病,大历五年(770年)正月刚过不久,他的两条腿开始变得酸沉麻木,半个月后,竟然不能下床走路了。
这可急坏了韩家人,他们多方打听,遍访名医,但韩仲卿的病情始终不见好转。于是,在万般无奈之下,韩仲卿只好上表恳请皇上恩准他告老还乡。
或许是韩仲卿感觉到自己时日无多,他就派仆人赶紧去找远在江淮一带游学的大儿子韩会,以及二儿子韩介,让他们快快回到家乡与自己团聚。
韩愈的母亲眼看着丈夫病情越来越重,心里悲痛万分,原本光滑的额头上突然多了很多皱纹,头上更是增添了许多白发。她想,儿子韩愈刚满三岁,万一丈夫有个三长两短.这母子几人如何生活啊?
韩愈的乳娘李正真也替他们母子发愁,可是她又能做什么呢?只能每天说一些安慰的话罢了。这个时候,刚刚满三岁的小韩愈仿佛已经感觉到了家中情况的异样,所以,就连幼小的孩童也没有了往日的欢乐,整天愁眉不展地站在父亲的床前。
有一天,韩愈偎依在父亲的身边,希望父亲再给自己读一遍李白的《静夜思》。韩仲卿看看心爱的儿子,不禁悲从中来,他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儿子的头,苦笑着说:“孩子,爹爹累了,也许再过一些日子,爹爹就要去见我的老朋友李白了。”
韩愈睁大了眼睛问:“爹爹,大诗人李白现在在哪里?你快告诉我啊!”
韩仲卿的眼角闪着泪花,他说:“谪仙李白啊,这会儿也许正在天上云游呢,李白这个人本来就不应该是我们这个世界里的人。”
韩愈听了父亲的话,大声说道:“难道爹爹也要到天上去云游吗?那请爹爹带着孩儿一起去云游!”韩愈还以为父亲要去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地方去隐居。韩愈幼稚的话语让父亲心痛如割,他不知道应该如何跟小儿子解释死亡是怎么回事,不知不觉间.两行老泪落在儿子的脸上。韩愈一看顿时慌了,连忙说道:“爹,爹,你怎么哭了啊?是不是孩儿惹您不高兴了?”这是,韩愈的母亲悄悄地走了过来,看见丈夫难过的样子也不禁悲从中来,放声痛哭起来。
韩仲卿见妻子痛苦的样子,只好安慰她说:“你不要太伤心了,你还年轻,我走了之后,你再寻个好人家,还有好日子过呢,这些年你也受苦了……”
韩愈的母亲听了丈夫的话,哭得更伤心了,她强忍着悲痛说:“夫君不要这样说,快别说了,我这辈子死也要跟你一起死……”
韩愈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也随着爹娘的哭声哇哇大哭,乳娘听闻,急忙将他抱到庭院里去。此时,大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老仆人对乳娘道:“快去告诉夫人,两位少爷回来了!”话音刚落,韩仲卿的两个儿子已经进了院门。
刚进院子,韩会就急切地问:“我爹怎么样了?”还没等乳娘搭话,韩会已经跟弟弟冲进了父亲的卧室。
P1-3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指的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八位文学巨擘。在明初,朱右最初把这八个作家的文章编选在了一本书中刊行,名为《八先生文集》,后来,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用了这八个人的文章。之后明朝古文家茅坤对前人的文章进行了整理和编选.最后取名为《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唐宋八大家闻名于世,他们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韩愈和柳宗元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非常巨大的贡献。欧阳修是一个文学奇才,他的创作非常丰富,是宋朝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作家。苏洵抱济世之学,他在政绩上没有什么辉煌的成就,为文却耀眼夺目,其文不屑蹈袭前人的旧踪,能够据前人皆知的史实,挖掘出新颖独到的见解。
苏东坡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为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但仕途失意,屡遭贬谪,一生坎坷。
苏辙与其父、兄合称”三苏”,他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政论和史论。虽然他的才气不如其兄苏轼,但他的文章于冲和淡泊中蕴蓄着沉雄雅健之势,也有着很高的艺术造诣。
王安石一生脚踏实地,做过很多小官,如知县、通判、太守等.后来当了宰相。他是一个有勇气、有担当的男人,敢于打破陈规陋习。王安石变法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但是,也有人评价其变法是一场社会灾难。是非功过,千载之后犹难论定。
曾巩”家世为儒”,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当官后,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综观曾巩一生,历任州郡官吏十几年,在京师做官的时间不多,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
他们的人生多难,政途不如意,但在文学方面却有着不可多得的才华。他们的文章不仅仅在唐宋时期非常有名,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有非常深且高的造诣,对当今社会的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比如:韩愈的文章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的文章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的文章唱叹多情,从容不迫:苏洵的文章纵横雄奇,一波三折;曾巩的文章醇朴平实,深切往复;王安石的文章锋利劲峭,绝少枝叶;苏轼的文章行云流水,随物赋形;苏辙的文章委曲明畅,尤长策论。他们的文学成就反映了唐宋时期的文化,也为今天的青少年学习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期望能使多数读者朋友不至于同阅读史料一样,感到枯燥乏味,而是从围绕史实故事、趣闻以及议论中轻松地了解到”唐宋八大家”的生平阅历、艺术成就。
本套书选取八位大家一生中的典型事件,向读者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人际交往、人品性情、处世之道、道德文章,以及生活中的趣闻轶事。读者朋友特别是青少年朋友在阅读中既可获得文史知识,又能受到人生启迪。
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虽然倾尽全力,但由于编者水平所限,难免会出现疏漏或错讹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本套书在编写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撰写的相关资料,对他们的辛苦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
编者
201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