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惬意到基本法,从晚餐到矛盾。这样的一本关于德国的书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两位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家特亚·多恩、里夏德·瓦格纳,用充满爱意和批判性的文字,探寻德意志灵魂的真谛。他们通过像“晚餐”,”旅行爱好”,”男生合唱”,”开车消遣”,”堕落”和”四分五裂”等各种各样的定义去感受德意志灵魂。在《德意志之魂(精)》60章的诸如此类的描述下,形成了一种深层次,多角度的德意志文化史。
| 书名 | 德意志之魂(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德)特亚·多恩//里夏德·瓦格纳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从惬意到基本法,从晚餐到矛盾。这样的一本关于德国的书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两位截然不同风格的作家特亚·多恩、里夏德·瓦格纳,用充满爱意和批判性的文字,探寻德意志灵魂的真谛。他们通过像“晚餐”,”旅行爱好”,”男生合唱”,”开车消遣”,”堕落”和”四分五裂”等各种各样的定义去感受德意志灵魂。在《德意志之魂(精)》60章的诸如此类的描述下,形成了一种深层次,多角度的德意志文化史。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前所未有的书。关于它,可以如此形容:所有被称之为德意志的——一份爱的宣言。 《德意志之魂(精)》一书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两位作者特亚·多恩、里夏德·瓦格纳为德意志民族寻找传承下来的正能量,也为德国人赢回了爱国的权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人不敢流露爱国情怀,似乎爱国就等同于犯罪一般。两位作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经历,从不同视角出发,溯本追源地探讨了浓缩在历史、文化之中的德意志之魂。 目录 前言 简便晚餐 夜晚的寂静 深渊 工作狂 包豪斯风格 登山片 啤酒之旅 兄弟树 印刷术 烫发 浮士德 铁路 严肃文学和消遣文学 桁架建筑 驾驶的乐趣 下班之后 科考远征 裸体文化 足球 德国人的性情 德国式焦虑 疆界 创业时代 基本法 汉萨同盟 故乡 青年旅舍 幼儿园 教会税 庸俗艺术品 诸侯割据 战争与和平 文化民族空想 男声合唱 高地丘陵 音乐 母亲十字勋章 神秘主义 疯狂的自由 爱整洁守秩序 牧师之家 玩具屋 横向思维者 狠心的娘 宗教改革 纯洁戒律 幸灾乐祸 私人菜园 渴求瘾 福利国家 芦笋季 小市民 海滩篷椅 怪诞之事 莱茵河 ——父亲河 社团迷 林中寂寞 徒步之乐 女人 德意志巾帼小画廊,展示顺序按女人味从低到高 圣诞市场 赔偿 维尼图 香肠 内心的撕裂 重要人名、地名及概念索引 参考文献 译后记 译者简介 插图来源 试读章节 德国人确实不是绝无仅有受到深渊吸引的,通过设想熟悉的表面下窥伺着难以言表的东西,德国人的精神就会既激动又害怕。古希腊人把冥界之神哈得斯(Hades)想象在地心,但丁在其《神曲》的第一部分中对诸层地狱的描述就是一层层向下的。然而徒劳地试图把爱妻欧律狄刻(Eurydike)从冥府带回光明人世的希腊歌手俄尔甫斯(0rpheus)和意大利诗人但丁,他们都没有把冥府作为值得渴望甚至是充满希望的地方来歌颂。那里尽管自有其诱惑力,却是让人恐惧的地方。生于柯尼斯堡(K6nigsber。g)的伊曼努尔·康德一向头脑清晰,他以无欲无求的声音称冥府为“堕落的深渊”。 德意志之魂越支离破碎、背离此世,同时也得不到来自彼岸天堂的安慰,彼岸冥府对德意志之魂的吸引力就越强大,吸引它走向深渊,那里一切看上去都是可能的。谁感到尘世冷漠而不友善,天堂又是太虚无缥缈的乌托邦,他就会在地心深处寻找自己(主观臆想)的安宁。没有异化的、温暖的故乡转入了地下。 至今都有很多西里西亚的民族舞、民族服装和其他团体,他们怀旧地自称为“Rtibezahl”,这本是住在七峰山(Siebengebirge)内的举止怪异的山神的名字。巴巴罗萨(Barbarossa)的传奇则是所有德国人渴望地下故乡在政治上最有力的表达。 根据史实,这位斯陶芬王朝的国王、备受德国人爱戴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应该是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溺水而死。16世纪以来,传奇却说这位红胡子皇帝仅仅是隐退到哈尔茨(Har-z)山脉中的屈夫霍伊泽(Kyffh/iuser)山里,沉睡在那儿的一处地下洞穴中等待着重返故里。这位沉睡的皇帝四周弥漫着强大的希望:中世纪末的起义者在要求实行有力度的社会变革时想到了他;从反拿破仑解放战争到德意志第二帝国,德国的民族力量总是把民族统一和强大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1817年诗人弗里德里希·吕克特以一首献给巴巴罗萨的叙事谣曲——它也是诗人最著名的一首谣曲——将其升格为偶像人物: “老巴巴罗萨/皇帝弗里德里希,/地下宫殿中/其魅力永存……” 纳粹把老巴巴罗萨永远打入了“地下宫殿”,其方式是他们用他的名字来命名那场灾难性的对俄征战。 呼唤深渊有多么危险,那些敏感的战争狂早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很久就猜到了。尽管他们凝视深渊时也好像看到了真正的天堂的镜像似的,但他们摆脱不了那种恐惧,怕最后还是会坠人地狱。 自中世纪始,德国人一直在聆听“好骑士”汤豪舍(Tannhauser)的传奇,他前往维纳斯山(Venusberg),为的是与异教女爱神尽享爱的盛宴。尽管汤豪舍在离瓦尔特堡(Wartburg)不远的霍尔泽尔(H6rselberg)山中尝尽了精致的感官之乐,他却开始感觉到魔鬼的世界牢牢地吸引了他。他突然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罪孽深重的,于是他前往罗马朝圣,祈求教皇的饶恕。教皇断然拒绝了他:对这类十恶不赦之举他不能赦免,就像他手中的圣杖再也不会长出绿芽一样。汤豪舍绝望地回到他犯下罪孽的地方:性爱女神要比耶稣基督在尘世的代理人宽容得多,她让这位骑士再次走进自己的洞穴。就在骑士永远消失于维纳斯山时,从罗马传来了闻所未闻的奇迹般的消息:教皇的圣杖长出了新叶……p13-14 序言 我知道我的妻子和她北大的几个同学一起在翻译《德意志之魂》这本书。说实话,由于公务太多,我平时很少有时间阅读大部头的书。丁娜是我50多年的老同学,其他几位译者也是我相识几十年的老朋友。当他们提出让我给这本书中译本作序时,我不假思索地欣然应承了。可是当我读完这本书,拿起笔时却茫然了,不知从何下笔,从何说起。 我完全同意丁娜所说,此书的作者试图以德意志之魂为题综述和阐释德意志历史、文化、传统的特征和能持之以恒的精髓所在。德意志民族有悠久和辉煌的文化和传统,也有不堪回首的伤痛历史。德国曾是后起的帝国,直到1871年才实现统一。为了证明自己的后发优势,也为了激发民族的精神斗志,德意志的所谓民族之魂曾被推崇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甚至走向极端和它的反面。德意志民族之魂既造就了无数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巨匠,也曾出过遗臭万年的历史败类。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民族对“德意志之魂”这个词讳莫如深,不得不把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热爱祖国对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是自发和再自然不过的事情,而对德意志民族来说则是巨大的精神和心灵创伤。德意志之魂难以一言以蔽之,它是复杂的、矛盾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德意志民族一直在重新总结、思考、审视和创新自己的民族之魂。我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德国举办足球世界杯赛时,德国人才第一次小心翼翼地拿出三色国旗,羞涩地为德国队喊出“德国!德国!”直至今天,德国人才真正有勇气堂堂正正地出版发行有关论述德意志之魂的书。民族之魂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积淀和精神基因,溶化于这个民族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正是因为有了德意志之魂的存在,德意志民族才能够从战争的废墟中获得重生,创造战后经济奇迹,实现民族的再次统一,重新赢得欧洲和世界人民的尊重。 不久前,我有幸应邀参加德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公司成立150周年庆典活动,德国前总理科尔、现任总理默克尔以及工商界巨贾1000多人与会。默克尔总理在讲话中历数巴斯夫公司辉煌发展历程的同时,直言不讳地指出,在我们纪念一战爆发100周年和二战结束70周年的时刻,我们也不能忘记,正是德国人在一战中首次使用了巴斯夫公司生产的毒气弹,二战时期集中营屠杀犹太人使用的毒气设备也来自巴斯夫公司。讲到这里,刚刚还充满喜庆的会场气氛顿时凝重,每个来宾表情严肃,思绪万千。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德国人敢于正视历史、铭记教训和改正错误的诚实和勇气。这也正是德意志之魂的一个缩影和写照。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一个民族的魂是具体的、生动的和随时可以触摸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民族的历史变迁、文学艺术、思维情感、风土人情、饮食文化,甚至每一个人的情感和情趣中都浸透了这个民族的魂。同时,一个民族的精髓也是抽象和深奥的,它既是相对恒久的,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延续的。二十年前,我同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关于中华文明精髓的一段谈话至今我都记忆犹新。他说,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人民币作为世界主要货币的前景毫不怀疑,可是最担心的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了,但中国失去自己民族和文化的精神支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么不能说中国的改革是成功的。他一直在思考,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代文明中唯_能够延绵租发展的人类文明,那么能够支撑和促进中华文明发展的内j锄力和精髓是存么?我和现年已经96岁的施密特老先生每每见面总是要探讨这个问题,可惜至今都还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也许我孤陋寡闻,也许我知识浅薄,寻找和翻阅了许多专家和学者的文章书籍,我都没有找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在这变化无常的大干世界里,面对物欲横流的冲击,多少人因精神空虚迷失了前进方向,又有多少人因贪图私利而无可救药地堕落了。振兴中华民族,首先要挖掘中华古老文明之精髓,弘扬中华民族之魂,将实现中国梦牢牢根植于中华土壤之中。读了《德意志之魂》深受启迪,有感而发,愿在此与读者共享。 柏林,2015年5月10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史明德 后记 Richard Wagner,这不是那位著名德国作曲家的名字吗?他怎么会写了本关于“德意志之魂”的书呢?有人或许会问。 那位作曲家的全名是威廉·理查德·瓦格纳(wilhelm Richal—dWagner),本书的作者之一名叫里夏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后一位瓦格纳1952年出生在罗马尼亚的巴纳特,祖先是两百多年前移民到那里的德国施瓦本人。他是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塔·米勒的前夫,1987年他们夫妇一起移居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从那时起他就以作家和自由记者身份生活在柏林,其作品在德国多次获奖。 与他合作的另一位作者特亚·多恩(Thea Dot·n)原名克里斯蒂安娜·舍雷尔(Christiane Scheler),1970年出生于美茵河畔的奥芬巴赫(Offenbacham Main)。她曾先后在法兰克福、维也纳和柏林学习哲学与戏剧学。毕业后曾在柏林自由大学和汉诺威剧院工作,其剧本和侦探小说先后获柏林启蒙奖和德国侦探小说奖。她的艺名Thea Dor·n是从著名哲学家阿多诺(Theodor w.Adorno)的名字引申而来。如今多恩已是德国知名作家和电视节目主持人。 这两位作者联手写出的《德意志之魂》的突破性意义在于:他们为德意志民族寻找历史传承下来的正能量,也为德国人赢回了爱国的权利。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人不敢流露爱国情怀,似乎爱国就等同于犯罪。这次两位作者根据各自不同的经历,从不同视角出发,溯本追源地探讨了浓缩在历史、文化中的德意志之魂。读这本书,能使人对德意志民族的特点有一个基本了解,明白德国人有别于英国人、法国人或美国人等的到底是什么。魂与精神不同,精神是可以变化的,所以才有时代精神一说。而民族魂则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相对恒定不变的精髓。 本书名为“德意志之魂”,这里的“魂”即德意志历史、文化和传统的精华,内涵极其深厚。但也正因如此,它几乎成了一本无法翻译的书。这本书作者们是写给他们的德国同胞看的,德国人读到其中的某些篇章,或许嘴角不时会掠过会意的微笑,有时甚至会捧腹大笑。但作为外国读者则往往难以领会这些“哏”。例如作者频繁地玩文字游戏,外加旁征博引,若不加注,很多地方难以理解;但驻释过多,又会严重败环读者的阅读兴趣。在通读过本书后,我决定不啃这块硬骨头。 不久后,歌德学院当时负责翻译项目的吴时格格女士就发邮件问我是否愿意翻译此书。鉴于此书的难度和篇幅,我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责任编辑段其刚先生询问可否合译。本来翻译是一项不太适合合作的工作,但此书是个例外。它涉及的领域太多,比如音乐、法律等,这些都不是自己的强项。于是我找了五位北大77级同学合作,大家几乎都在德国或奥地利生活了二十多年,比较了解相关的风土人情,而且我与其中三位已经合作翻译过耶利内克的戏剧集。没有他们的加盟,就不会有此书的面世。在此我逐一向读者诸君介绍其他各位译者。 我外语学校和北大同学徐静华女士是位经验丰富的资深翻译,她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夫人。每年她迎来送往的担子有多重是不难想象的。从头至尾我都怕她因时间紧而无法按时交稿,当地提前两周交来全部稿子时,我的感动和激动真非语言所能形容。看她的稿子更是带给我很大乐趣,尤其是那些诗与歌,译得十分传神! 奥地利,尤其是维也纳的华人鲜有不知道李鸥、杨丽伉俪的,他们当之无愧堪称当地的儒商。虽然公司的业务繁忙,但他们始终没有忘记文化交流工作。李鸥还是中山大学的客座教授,每年都去那里讲授欧洲文化史。这本书中的《音乐》一章是重头文章,一开始我就想到要把这一重任交给李鸥。他们夫妇均著译颇丰,他们的翻译为本书增色很多,我为他们而自豪! 郑冲和我在北大上学期问曾住同一宿舍多年,毕业后她供职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此书中的《基本法》和《赔偿》等涉及法律术语的篇章非她莫属。她负责的几篇内容均很难,而且引用了大量诗作。她是位非常敬业的翻译,为了翻译《战争与和平》一篇,她阅读了大量有关德国历史的书籍。在她幽默而不失“信”“达”的翻译风格下,这些晦涩的篇章终于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最后我要鼎力推荐我们班当年最年轻的江南才子——吴宁,进校那年他才18岁。他交来的第一篇稿子《文化民族空想》令我看后拍案叫绝,自愧不如。这篇文章几乎看不到翻译的痕迹,而是让人觉得,如果作者是中国人,那他(她)一定会这么写的。我为有这样的同学而深感骄傲,也希望他继续耕耘在翻译领域,为读者奉献更多的佳译! 另外,本书唯一一首单独成篇的有关啤酒的诗作,是郭力女士翻译的。我每逢翻译遇到诗时,几乎都找她帮忙。新结识的朋友周萍女士对本书的部分篇章提出了许多难能可贵的修改建议,并协助整理了人名、地名索引。在此对二位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对这本书还有一些德国人也做出了贡献,他们是Peter Tiefenthaler、Andreas Dahmen、Frank Meinshausen、Armin Appelein、Paul Graf诸位先生,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特别是Tiefenthaler先生,他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的所有问题,我常常在深夜打扰他,幸好他也是个夜猫子!谢谢! 再次感谢其他诸位译者,谢谢合作!没有你们的辛勤耕耘,就不会有这本罢现给读者的《德意惹玄魂》。屈指算来,我们离开母校北大已经三十多年了,这本书可算我们的汇报翻译之作。在此我代表诸位译者给母校的老师们鞠躬致谢,没有诸位严师多年前的教诲,也不会有这本译作的问世。希望诸位老师和读者诸君批评指正! 此外我还要衷心感谢此书的责任编辑段其刚先生!因工作关系我与很多出版社的编辑打过交道,段先生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雷厉风行、认真负责。他编选的《莱茵译丛》对读者全面了解德国做出了很大贡献,让我们谢谢他! 此书中的引言绝大多数由各位译者翻译,因多数译者生活在国外,查找中文译本比较困难。个别引自其他译本或网络的,分别标明了出处。在注释过程中大家较多地参考了维基百科,特此声明。 丁娜 书评(媒体评论) 读了这本书,我感到一个民族的魂是具体的、生动的和随时可以触摸的,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同时,一个民族的精髓也是抽象和深奥的,它既是相对恒久的,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延续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史明德 一本有趣的、常使人受益匪浅的、令人信服的读物。 ——《焦点杂志》 这部文化历史的参考书可以作为德国人和那些开始了解德意志灵魂的读者的家庭读物。 ——《苏黎世报》 一部理性的、幽默的、富有时代精神的书。 ——《纽伦堡报》 一部信息丰富并且愉快有趣的德意志灵魂的历史。 ——《普法尔茨水星报》 一部轻松的书,带来有趣的阅读享受,通过简短的文章使人的思想随文字漫游。阅读就该如此! ——德国书评网 这部百科全书不是单纯的轶事搜集,而是一部综合的充满文化和文学知识的作品。 ——德国世界在线网站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