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传记丛书》作为青少年读物,在严谨、科学的基础上,不以学术性和厚重感为最大追求,而以青少年能够“读得懂、想要读”为追求,尽量以故事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叙述呈现诺奖得主的人生华彩。语言生动活泼,能够使孩子迅速代入。本丛书旨在引导、启示、帮助正值成长中的青少年,向孩子们传递认知上的“正能量”,引领他们在人生的起步阶段树立高远的理想、养成良好的习惯、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能够学习到受益终生的学习方法和人生经验,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这本由王婷创作的《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居里夫人传)》讲述了居里夫人的故事。
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所能做的事。王婷编写的《我们不应该虚度一生(居里夫人传)》,为我们讲述了历史上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第一人,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第一人,爱因斯坦最为推崇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朴素而又传奇的一生,她的生命本身就是一场伟大的实验。
1867年11月7日,历史上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当时谁都不知道就在这天,波兰首都华沙一个普通的教师之家诞生了一位小女孩,日后会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就在这一年,阿尔费雷德·诺贝尔为炸药申请了专利,奥匈帝国成立,卡尔·马克思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
居里夫人原名玛丽·斯科洛多斯基,她是家中的第五个孩子,在她之前,她还有哥哥约瑟夫、大姐索菲亚、二姐布罗妮娅和三姐海拉。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虽然她有自己的教名——玛丽,但母亲总是亲切地唤她玛丽娅,因此幼时的玛丽一直沿用此名。
玛丽娅的父亲弗拉迪斯拉夫·斯科洛多斯基先生深受自己父亲约瑟夫·斯科洛多斯基先生的影响,他曾上过华沙大学,后选择去管制相对较松的省份教书,始终抱有一份爱国情怀。弗拉迪斯拉夫·斯科洛多斯基先生原也想报考父亲的学校,然因学校暂时关闭,最终去了俄国圣彼得堡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回国后成了一名博学多才的中学教师。
斯科洛多斯基先生有着良好的家庭教育,因而也非常注重自家孩子的家庭教育。他以子女为荣,对待子女一视同仁,注重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往往看似和子女闲谈,话题里总蕴含着深厚的人生道理。闲暇时,他会带着孩子们出门散心,看到日出日落、云卷云舒的好景致,斯科洛多斯基先生就会兴致盎然地讲述一番自然科学的道理。不管是学业还是生活,他都循循善诱,努力增长孩子们各方面的学识,丰富他们的阅历,使得几个孩子能够在相对宽松又团结奋发的家庭气氛中长大。
玛丽娅的母亲斯科洛多斯基夫人,名叫布朗尼斯拉娃.博古斯基。她是一位优雅迷人的女士,曾任一所私立女子学校的校长,这所女子学校在斯科洛多斯基夫人的精心打理下办得有声有色,深受当地家长信赖。1860年她接受了斯科洛多斯基先生的求婚,两人自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成为一对有名的贤伉俪。此后的几年,他们陆续拥有了五个可爱的孩子。若不是后来身体有恙,加上还要费心照料家中的五个子女,斯科洛多斯基夫人是断然舍不得离开自己最心爱的教育事业的。
赋闲在家的斯科洛多斯基夫人,有了更多时间陪伴可爱的孩子们。她有着极高的艺术素养,弹得一手好钢琴。每当她端坐在钢琴前面,伴着甜蜜的歌声,姿态优雅地弹着欢快的乐曲,孩子们便陶醉地围绕在母亲身边,充分感受这一美好时刻。真希望时间能静止在那一刻。
孩子们从小经常昕母亲用动听的声音唱着波兰民谣,又听到母亲娓娓道来波兰民间流传着的神话故事和童话故事,耳濡目染问,他们的内心深处早就对自己的祖国充满深厚的感情了。 这一点让斯科洛多斯基夫妇非常欣慰。
许久以后,已嫁作人妇的居里夫人曾回忆道:“我的母亲是一名音乐家,唱起歌时,吐词清晰,声调又优美圆润。她曾经希望我们能多受些音乐的熏陶,可惜我对此不是很感兴趣,所学不多。及至她去世后,身边没人教我音乐,也缺乏像母亲那样的人悉心督促,很快我曾经学到的一点音乐知识也所剩无几。想到这些,我总是非常后悔。”
斯科洛多斯基夫人不再工作之后,很快便适应了家庭主妇的身份。她一边费心着五个子女的衣食起居,一边又绞尽脑汁尽可能地减少家庭的开销。有她在,这个家总是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温馨舒适。为了省钱,她还专门去学习鞋匠的活计。这之后,斯科洛多斯基夫人不仅会缝补衣服,还能敲敲打打,为家人们做出合脚的鞋子。
养家的重担就交给斯科洛多斯基先生了。刚开始,斯科洛多斯基先生凭借其物理与数学上的深厚造诣,被一所俄属高级中学聘为副教导主任,同时担任物理和数学教师。好事总是接二连三地到来,一家人收获到了意外福利——学校分配给斯科洛多斯基先生一套宽敞的公寓,一家人可以从福瑞塔街的住处迁移到此了。P1-3
对于当下互联网时代青年人的文学阅读,我有着一份近乎悲观的认识——当代青年处于一个并不“景气”的文学阅读场域中,升学考试的压力、求职谋业的压力让年轻学子们的阅读生活被各种繁冗的教科书和枯燥无味的考证考级书占据着;发达媒介语境下由电视、电影构成的强大的影像文本成为比纸媒文本更有吸引力的阅读对象,因而很多年轻人知道许三多而不知道许三观(注:“许三多”是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王宝强饰演的傻大兵;“许三观”是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主人公);更为致命的是,随着手机、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以及Kindle等新型电子阅读器的出现,传统纸媒时代的静态文学阅读成为了一种移动阅读和“轻阅读”,阅读的快餐化、轻逸化甚至浅显化更为突出。
也许有人会说我杞人忧天。我的工作经历和教学实践使我感到,当代青年人的文学阅读并不是一个令人乐观的话题。我在一所“211”大学教学,我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每年两学期交替给学生讲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和“中国当代文学史”两门课程。每年的这两门课上,我都会针对学生的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阅读(包括影视),进行一种较为详细的调查。除了少部分学生有还算可观的文学阅读面和阅读量外,大部分学生的文学阅读相当可怜,很多学生的阅读记忆还停留在初中、高中时的教材内容,不少学生的影视库存要远远多于文学库存。这些重点高校的学子们,都属于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佼佼者,他们的阅读现状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代表当代青年群体的阅读情况。可以说,大学时代的阅读匮乏根源于小学和中学时代阅读的匮乏与缺失。我不想去臧否中国基础教育如何褫夺了学生的文学阅读时间和阅读热情,使他们异化为考试机器而丧失了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升学压力和考试制度限制了中小学生对不同类型书籍的自由阅读,功利的教育方式和考试竞争机制,造成了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缺失。北京大学中文系温儒敏教授在“为中国未来而读卅014阅读论坛”上提醒我们:培养阅读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确实,阅读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汲取、视野拓展和素质的提升,应该把阅读习惯作为一种基本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来培育。
在我看来,阅读,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世故和精明,而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有教养,为了让我们在喧闹的尘宇间觅得一份心灵的自由放牧和想象的天马行空;阅读关乎功用,为积累知识增长见识,阅读又无关乎功利,更为了提升智慧,或成为想象的狂人、思想的超人和精神的贵族。阅读有不同的境界或定位,有的人让阅读成为一种知识来源,有的人把阅读当做一种娱乐方式,有的人将阅读视为一种生活方式。阅读可以让我们从无知变得有智,让我们从蛮野变得优雅,从稚气变得成熟。对于当代青年来讲,阅读更是关乎到精神成长的大问题。英国作家尼尔·盖曼在《为什么我们的未来建立在图书馆、阅读和幻想之上》这篇文章中指出:我们能够确保孩子变得有知识、有文化的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教他们读书,让他们知道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确实,阅读是一个关乎青年人精神成长的行为。如若让当下青年朋友的阅读处于一种无序、随意的状态,强劲而有巨大吸引力的日韩和欧美动漫会对青年的文学阅读形成巨大挤压,视觉时代的图像伦理和网络时代的快餐阅读都会成为影响当下青年文学阅读的重要方面。
那么,当代青年读者们应该读什么样的书?其实,从人的知识结构的完备和精神成长的角度来看,书读得越多越好、越杂越好。除了专业的书之外,读闲书、读杂书,自由地读、广博地读,这才是文学阅读应该有的状态。高尔基语云: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尤其是当代青少年,自由阅读是一件奢侈而较难实现的精神事件,这种自我与“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心灵的自由云游因为现实的种种羁绊而颇有难度。我的女儿今年六岁,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我们一直引以为傲的是,女儿年龄不大却拥有相当数量的藏书量,在共用的书橱里,她的花花绿绿的图书已近六百余本,女儿不断增多的图书霸道地占据着越来越多的空间,我不断搬出自己的书,腾出新的空间让她的新书进驻。幼儿园进行了一次幼儿图书量的调查,女儿以不菲的藏书量拿回了一个奖状。给女儿买书是我们养成的习惯,埋头看书成了女儿的日常习惯和惯常肖像。说是看书,其实她还不识字,看图画更准确些,小家伙甚至能一两个小时坐在那安静地看书。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和阅读的习惯,这是我们的一种自觉实践。不管孩子将来做什么工作,在哪儿生活,有书陪伴,喜欢阅读,总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吧。
这套丛书总题为《诺贝尔奖得主传记丛书》,丛书的发行对象主要是当代青少年。众所周知,诺贝尔奖得主是在各自领域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才。诺奖得主的人生经验和成功之道值得人们去学习和品味。纵观当前图书市场,以诺奖获得者为题制作的图书有好多种,比如《诺贝尔奖获得者传略》《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诺奖得主人文译丛》等等,这些书基本都是面向成人读者,书的内容大体厚重而学术性强,体例上囊括获得者的成长经历、专业或领域成就、人生大事纪年等等内容。因而,现有图书市场缺少面向广大青少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丛书或系列读物。青少年是我国图书市场的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同时,青少年也是人类优秀文明的重要习得者和继承者。以诺贝尔奖得主们的成长和奋斗经历为内容,为广大青少年提供适合他们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盛宴,是本套丛书编撰的目的和宗旨之所在。因而,这套丛书与以往的诺奖获得者丛书的主要区别在于,不以学术性为最大诉求,而务求通俗性和可读性,不以厚重的高头讲章为样本,而力求图书的轻便、耐读和趣味。
丛书所涉及到的诺贝尔奖得主,皆是流传深远、普及面较广的世界名人,如马尔克斯、海明威、泰戈尔、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通过对这些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名人的人生回顾、成功之道、领域华章、历史贡献、人格风范等诸方面的总结和提炼,力图对当代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人生成长形成引领和促进作用。本丛书的特色大致有这样几点:第一:读者群体的定向性和针对性。本套丛书的主旨就是精选具有世界影响的世界名人,通过他们的人生道路和成功之道,激发青少年的成才欲望,引领他们走向成功。青少年是本套丛书最大的服务群体。因而,丛书的体例、语言、版式、字数等等都会针对青少年而精心打磨和考量。第二:图书内容的故事性和可读性。本套丛书作为青少年读物,在严谨、科学的基础上,不以学术性和厚重感为最大追求,而以青少年能够“读得懂、想要读”为追求,尽量以故事的方式,以通俗易懂的叙述呈现诺奖得主的人生华彩。在图书中,除了文字之外,配以部分照片或图画。第三:教育功能的引领性和示范性。本套丛书区别于一般的科普读物或畅销读物,丛书通过对青少年有启示、示范性质的世界名人的人生传略和缩写,试图通过世界名人的成长和成才对当代青年有所启示,因而,本套图书是试图向当代青年传递认知上的“正能量”,也即教育功能上的引领性是本套书的内在追求。
负责撰写这一辑五本丛书的作者有:姜瑜、王婷、徐珊珊、刘驰、苑增智。他们有的是在高校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教师,有的是攻读学位的中文专业的研究生,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较为丰富的青少年读物编著经验。从选题的遴选和确立,资料收集,形成提纲,正文撰写,到核对书稿、润色加工,时间长达一年,期问五位作者付出的艰辛劳动可想而知。
作为主编,我在这套丛书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扮演着“首席检察官”和“后勤部长”的角色;从第一次的编创人员的交流会到撰写初期每人两章的试写,以及对每本书进度的跟踪关注,我都较为严厉地传达着丛书的编写标准,并以此检阅或校正着每个人的写作内容,试图在体例、风格等方面达到约略的统一,是谓检察官之意。所谓后勤部长,是指他们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注意倾听他们的困惑和问题,及时交流,及时在出版社和创作者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帮助解决疑惑和实际困难。遗憾的是,由于手头事务繁多,这次我未能参与到丛书的具体写作中,我想以后这套丛书出第二辑、第三辑时也许我会参与到写作中去。特别感谢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编辑聂斌,她的热情、周到、专业使这本书的后期制作更为精湛而高效,衷心感谢!
看到一个有趣而极具启发性意义的事情:纽约监狱行业是如何预测十五年后有多少罪犯的?只要问问现在十到十一岁的孩子们不读书的孩子的比例是多少。我们国家的国民阅读率并不高,青少年的阅读现状也不容乐观。本套丛书算是为青少年的阅读创造一点“食粮”,更希望读者们在阅读诺贝尔奖得主们的丰富人生时,从他们的非凡成就、悲欢喜乐、低谷和高峰、磨难与毅力中受到启迪、得到教益,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饱览胜境和美景时,努力开创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 南京仙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