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著名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了这部传世讽刺杰作《好兵帅克(全译本)》》。作品讲述了好兵帅克从应征入伍到开赴前线这一段经历,以笑骂的笔锋对这个色厉内荏的帝国内部的强横、暴虐、昏庸无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控诉。它使当局者怒目切齿,同时也能引起善良的人们会心微笑。
这部《好兵帅克(全译本上)》为上册。
| 书名 | 好兵帅克(全译本上)/外国文学经典名家名译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 作者 | (捷)哈谢克 |
| 出版社 |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捷克著名作家雅罗斯拉夫·哈谢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背景,创作了这部传世讽刺杰作《好兵帅克(全译本)》》。作品讲述了好兵帅克从应征入伍到开赴前线这一段经历,以笑骂的笔锋对这个色厉内荏的帝国内部的强横、暴虐、昏庸无能进行了无情的揭露与控诉。它使当局者怒目切齿,同时也能引起善良的人们会心微笑。 这部《好兵帅克(全译本上)》为上册。 内容推荐 极端残暴而又腐败透顶的奥匈帝国为了争夺霸权,想凭借武力奴役虽弱小却倔强的捷克人民,从而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捷克民族一员的帅克,表面上唯唯诺诺,实则内心充满了无限的鄙夷和憎恨,由此他采用了种种令人哭笑不得的方式与反动统治者进行顽强的抵抗。哈谢克创作的《好兵帅克(全译本)》通过一位普通士兵帅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种种遭遇及他周围各类人物的活动,寓庄于谐,含怒骂于嬉笑之中的绝妙手法,将残暴腐朽的奥匈帝国及其一切丑恶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好兵帅克(全译本上)》为上册。 目录 蒋承俊 卷首语 第一卷 在后方 第一章 好兵帅克干预世界大战 第二章 好兵帅克在警察署 第三章 帅克在法医们面前 第四章 帅克从疯人院里被赶了出来 第五章 帅克在萨尔莫瓦大街的警察署里 第六章 帅克冲出怪圈,又回了家 第七章 帅克入伍 第八章 帅克成了一名假病号 第九章 帅克在拘留所里 第十章 帅克当了随军神甫的勤务兵 第十一章 帅克陪随军神甫去做战地弥撒 第十二章 一场有关宗教的闲扯 第十三章 帅克要去举行临终涂油礼 第十四章 帅克当了卢卡什上尉的勤务兵 第十五章 大祸临头 第一卷《在后方》后记 第二卷 在前线 第一章 帅克在列车上惹的乱子 第二章 帅克的布杰约维采的远征 试读章节 “大公当场就中弹身亡。您知道,不应该说那些左轮手枪。前不久我们老家努斯列也有一位先生找来一把左轮手枪寻开心。结果是全家人都挨了枪子,连门房跑到四楼去看谁在放枪,也给打死了。” “有一种左轮枪,米勒太太,你就是疯狂地使劲扳动它也不冒火,这类玩意儿还真不少哩。可是他们用来干大公的那支准比我说的那种要强得多;而且我还敢跟你打赌,米勒太太,干这档子事的人,那天他的穿着还格外讲究。明摆着的,向一位大公开枪这事有多难啊,他绝不像一位偷猎者朝守林人放个冷枪那么容易。问题是你先得想法子凑近他,像他那样的显贵,你穿得破破烂烂的还想挨近他。你得戴上一顶大礼帽,否则还没等你下手,你就得先被警察带走。” “你说他们有一帮子,老爷?” “那就对啦,米勒太太,”帅克说,这时正搓完他的膝盖。“打个比方,要是你想去干掉一个大公或皇帝老儿什么的,你肯定得找些人商量合计。常言道,人多智大嘛。这个人出个主意,那个人再献个妙计,就像我们的国歌上说的,功德就圆满了,事业马到成功。要紧的是你得瞅准了那位大人的车子开过来的那一刹那。就好比,你还记得当年用那么一把锉刀捅死了我们可怜的伊丽莎白皇后的鲁谢尼先生吗?他当时还和她一起散步来哩。真是人心隔肚皮!自这件事发生后,再也没有哪位皇后敢随便出来散步了。摊上这号事的大人物还有的是,一个个都会轮到的。你等着瞧吧,米勒太太,沙皇和他的皇后也会有这一天的。也许——但愿上帝保佑别这样,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皇帝老儿也在劫难逃,既然他们已经拿他的叔叔②开了刀。这位皇帝老儿的仇人可不少,比起斐迪南来还要多。正像前不久有位仁兄在酒馆里说得好,早晚有一天那些当皇帝的一个个都得被干掉,就是国家的军事部门也救不了他们的命。由于这位仁兄付不出酒钱,于是老板就叫来警察将他抓去。他给了老板一耳光,又打了警察两巴掌。之后他们就将他装上囚车押走了,想给他一点厉害尝尝。哎,米勒太太,现如今的新鲜事儿多着啦。这回对奥地利来说又是一大损失喽。想当年,在我服役的那个队伍里,有一个步兵就开枪打死了一个连长。他拿着一杆上了膛的步枪,走进了办公室。办公室里的那些人叫他别在这里闲逛,可他就要在那儿逛来逛去,还说必须要与连长谈话。连长一出来,二话没说就宣布他不得离开营房一步。这位步兵端起枪,砰的一声就朝连长的胸膛开了一枪,子弹从连长的后背穿了出来,还把办公室弄得个乱七八糟,墨水瓶被打翻了,墨水在那些个公文上肆意流淌。” “那个当兵的后来怎么样啦?”没过多久,当帅克穿上外衣后,米勒太太问道。 “拿了根裤带上吊啦。”帅克边刷着大礼帽边回答说。“而那根裤带还不是自己的,还是从看守那儿借来的,因他谎称自己的裤子总朝下掉。你说他还用得着等别人来毙他吗?要知道,米勒太太,谁碰上这种事儿谁的人头都得落地。再说说那位看守,他也倒了霉,丢了饭碗不说,还判了六个月的徒刑,不过他没等服刑期满就逃到瑞士去了。现在在某个教会里传经诵道。现如今,世上的老实人是越来越少喽,米勒太太。我觉得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错看了枪杀他的那个人。他准是把他看成了某位绅士,无疑是位正派的人,对自己还满嘴的甜言蜜语,歌功颂德。结果正是这位绅士把他干掉了。这人朝他身上开了一枪或是几枪?” “报上是这么说的,老爷,大公成了个筛子。子弹像倾盆大雨似的一下子全给倾射光了。”P4-5 序言 同世界文学名著中的许多艺术形象一样,在广大读者的心目中,“好兵帅克”几乎成了生活在人们中间的一个血肉丰满的活生生的人物。正是由于“好兵帅克”,哈谢克当之无愧地进入了世界优秀讽刺艺术大师的行列。一提到哈谢克,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帅克”。但是,哈谢克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和艺术道路才塑造出这个形象的呢?这一点,人们知道得很少。关于哈谢克,不仅他的祖国以外的读者了解甚少,就是在他的祖国,作家的面貌和他创作的艺术价值也是在作家逝世多年之后才渐渐被认识、被承认的。 哈谢克进行文学创作的年代,正值欧洲历史上有着漫长的统治历史的哈布斯堡王朝即将寿终正寝的时期。这个统治、压迫捷克民族达三百年之久的王朝既腐败没落又专横暴戾。哈谢克对自己所置身的这个世界是深恶痛绝的。他对民族压迫、官僚统治、教权主义、军国主义及贵族老爷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而对身受民族压迫和阶级剥削双重苦难的捷克劳苦大众则深表同情,满怀诚挚的爱。随着阶级斗争的发展,他的讽刺锋芒更加犀利,触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道德风尚、宗教、婚姻、家庭、警察、报刊。 他的一篇篇风格独特的讽刺作品像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在敌人身上,而他的敌人则竭力以诽谤来攻击贬低他,削弱他的作品的社会影响和力量,如果可能的话,使人们遗忘他。 捷克人民把自己的祖国从奥匈帝国与捷克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之后,才洗刷掉反动统治阶级涂抹在作家脸上的污垢,推翻了他们对作家的创作的歪曲和诬蔑,使哈谢克的名字焕发出炫目的光彩。在捷克解放前,哈谢克的作品只有六七部为人所知。一九四五年解放后,捷克文艺界才开始搜集、整理、出版他的著作,至今已出了十六卷,哈谢克的名字才越出他的祖国的国界。 雅罗斯拉夫·哈谢克于一八八三年四月三十日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穷教员的家里,从小酷爱读书,小学五年级时由于成绩优异而被保送入中学。班主任、捷克著名的历史小说家阿洛伊斯·伊拉塞克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哈谢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幸,他十三岁时父亲就病故,父亲死后,他因无钱缴纳学费,只好中途辍学,到教堂、药房去找事做。后来他进入一所商业专科学校学习。他同母亲弟妹靠亲朋好友的接济过活。这种艰难的生活使他较早地懂得了爱和憎,还在中学时他就参加了反对奥匈帝国的示威游行,常同警察发生冲突,因而屡遭逮捕和拘留。从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为了弟妹们能上小学,他放弃了当作家的愿望而去一家银行任职。由于他从小渴望自由,极力想从包围着他的窒息的环境里挣脱出来,他徒步遍游全国,终因擅离职守被银行’解雇。早在他当药房学徒的时候,就渴望成为作家,这时,他更想把旅途所见所闻写下来,以写作养家,但这个愿望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 哈谢克在一九○○年参加了“吹奏管”颓废派文学团体,但他很快就意识到咖啡馆、沙龙里是产生不出伟大的作家和作品来的。他不久就找到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他特别赞赏高尔基这位“新时代的人道主义的代表”。他以高尔基为榜样到底层去,把立足点转到劳苦大众中。遗憾的是,这位年轻的作家没有像高尔基那样得到伟大的列宁的指引,他在追求中常常陷入危机。 一九○三至一九。七年,他加入了捷克的无政府主义组织,在该组织的机关刊物《公社》任编辑,并为工人们讲课。在这段时期里,他常以个人行动去反对社会,不是撕毁当局戒严令的布告,就是击碎政府机关大楼的玻璃窗,或者就像他笔下的人物帅克一样,干过不少令当局啼笑皆非的“妙举”,常因“胡闹、扰乱治安”等罪名被拘留、罚款,甚至坐牢。后来,由于未婚妻雅尔米娜·玛耶罗娃的劝告,他才放弃了无政府主义。 一九○一年,十八岁的哈谢克就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一九。三年他同拉迪斯拉夫·哈耶克合出了一部诗集《五月的呐喊》。哈谢克以写短篇小说,特别是讽刺、幽默的短篇为主,同时也写一些严肃的、颇有深度的政论性文章,如《切尔洛瓦》就是一篇关于斯洛伐克民族民权问题的及时、敏锐、针对性很强的评论。 哈谢克婚后的第一年,即一九一一年,他生活得很幸福,也是他创作的丰收年,他一下子写了一百零七个短篇和小品,其主题和题材大多与前相似,只是增添了写军队问题的作品。帅克这个人物形象最早就是在这些作品中出现的。 向往无拘无束、自由生活的哈谢克对充满小市民习气的家庭生活开始感到窒息,他不能成为他的妻子所要求的有责任感的、具有资产阶级“家庭味”的理想丈夫,于是发生了家庭冲突。最终,他的妻子带着刚刚出世还不到两个月的儿子里沙和嫁妆搬回娘家去了。从此哈谢克又过上了吉卜赛人的流浪生活,重又成为警察监视的对象。有一次,哈谢克深夜两点还漫步在布拉格查理大桥上,他见迎面过来一人,就想以恶作剧试试那人的反应。于是他装出要越过桥栏杆投河的举动,正巧后面也来了一个人,赶忙上前将他紧紧抱住,并喊来巡警相助。结果他以“阻碍交通罪”遭到罚款,还被认定患有“抑郁症”而被送进疯人院。哈谢克在疯人院里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素材,后来都写入了他的作品里。 哈谢克常用一句话或一段话以及一个情节进行讽刺。如卢卡什上尉看戏一段的讽刺意图是很清楚的。“……一些肥胖的犹太女演员的拿手好戏是跳舞时将脚伸向半空,踢来踢去,而她们穿的既不是针织裤衩,也不是衬裤。为了诱惑军官先生,她们把下身剃得光溜溜的,跟鞑靼女人一样。当然这绝不可能使人产生欣赏画廊般的优美感觉,然而坐在池座里的炮兵军官们却用炮兵双目望远镜来欣赏这种美色。可卢卡什上尉并没被这种有趣的丑剧迷住,因为他借到的观剧望远镜的镜头不是无色的,他看到的不是一条条大腿,而是一道道晃来晃去的紫色影子。”哈谢克用“双目望远镜”来形容那批军官无耻到了何等程度,而卢卡什上尉却吃了大亏,因他的望远镜不好,而未能欣赏到“美色”。哈谢克天才的讽刺笔触在书中自然、朴实地流露,给读者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 历史告诉人们,一个真正的天才即使暂时受到时代的冷淡和遗弃,最终也会有一块心碑在空间高高树起。哈谢克坎坷的一生和他崎岖的创作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对他这个人以及他的整个创作,历来褒贬不一,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贬甚于褒。一个旧世界罪恶的无情批判者,一个在自己作品里总是发出深沉的抗议和神圣的愤怒,总是憎恶那些强权显贵并且总找“上等人”的碴儿的作家,当然会招来一切剥削阶级的仇视和诽谤;哈谢克生性好动、幽默俏皮、玩世不恭、放荡不羁,还爱搞个恶作剧和一些荒唐行径,这种个性也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因此在资产阶级当政的时候强加给作家的罪名当然不会少:下流文人、酗酒犯、“坐在酒馆里捉摸不透的斯芬克斯”等,都向哈谢克投掷过来。甚至有人对他浪荡行为作过多种分析解释:不正常的心理表现;他的血液中充满了一种动物含有的恶魔似的酒精成分;传记学家瓦·门格尔说:“浪荡行为在一些人里是一种生物的现象,而在另一些人的身上则是社会学的现象,哈谢克身上则是两者兼而有之。他是一个天生的浪荡者。”“他的一生就是活灵活现的神话。他的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早在达达主义出现之前就是一部类似达达派的作品了。”真是无奇不有。然而无产阶级看到的哈谢克则是出身贫寒,始终站在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一边,对他们寄予无限的同情和希望,并把自己全部的爱献给了他们。“他那惹人注目的放荡不羁的生活只是一副滑稽的面具,用来掩饰他天生的腼腆和隐蔽的个人悲剧”。他既是一位幽默讽刺作家,又是一位革命者。他是一个从不自觉走向自觉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的创作充满着乐观主义的精神,并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他的不朽巨著《好兵帅克》不仅不是什么“毒害青年的下流文学”,相反的,“它将成为一部经典作品。历史教师可以用它来说明资产阶级和他们的最后支柱——资产阶级军队的腐朽情况。”(伏契克)“假如捷克只产生哈谢克这么一位作家,他对人类就做了不朽的贡献。”(布洛克)可惜作家在世时不曾听到这些公正的评价,他遭到的是残酷的围攻和无情的迫害。疑忌冷淡、饥饿贫困使这位天才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终于过早地死去。但不公正总是暂时的,人民与历史总要站在真理这边。奥勃拉赫特、伏契克这些捷克的无产阶级知识分子首先起来迎战当时企图置哈谢克于死地的资产阶级舆论。随后关于哈谢克、关于帅克这个典型以及帅克精神的争论展开了,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并且形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学术之争,吸引了许多著名学者和比较文学的专家们的关注,像布莱希特、布洛克、斯诺等,他们对此都有过自己精辟的见地。许多专家把哈谢克和他的《好兵帅克》同其他世界大师以及著名的反战小说相比较,进行研究;常同卡夫卡、H.布罗赫、R.穆西尔,同E.MI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巴比塞的《炮火》以及雷恩的《战争》等相比。斯诺在《我在旧中国十三年》一书中曾将帅克与阿Q进行对比,他说:“在西方文学中,捷克的文学作品《好兵帅克》庶几近之。把‘阿Q’同‘帅克’比之,在混乱的局面里,帅克至少在军队里有个托身之地。而阿Q则了无寄身之所。”如今可以告慰哈谢克了,那部曾经蒙上“猥亵”、“难登大雅之堂”、“无助于对国民的文化教养的培养、熏陶”等罪名的《好兵帅克》现已被译成了五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广为流传。他的帅克已和堂吉诃德、哈姆雷特、奥勃洛莫夫、阿Q、贾宝玉等不朽的典型在一起永远列于世界文学典型性格的画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