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爿山
诸暨城东,开化江边,有一个石佛村,村旁有一座小山。从南边的山道拾级而上,穿过凉亭和狮岩禅寺,不多时便来到山顶。站在山顶,眼前的路消失了,山也像断了似的突然没有了,探头往脚下一瞧,是一堵刀削似的山壁,高达百米。
这就是诸暨“半爿山”。那么,另一半到哪里去了呢?这村名又是怎样来的呢?
很早的时候,村里有个后生叫石磊,身体结实手灵巧。每日里,他都背着工具去南山打锤采石。雕出来的石狮子,老虎见了都要怕;刻出来的石凤凰,展开翅膀像要飞上天。
隔壁村庄,有个少女叫孙姑,长得像百合花一样好看。每日里,她都背着冲杠(两头尖尖的竹棒,多用来挑柴)拿着钩刀,来到北山斫柴割草。农家女勤快又活泼,身一转就是柴一把草一堆,口一开就是山歌一曲。
一个采石,一个斫柴,天天都要碰面。一回生两回熟,到了第三回,两个人坐在了一起。石磊看孙姑心跳跳,递给一块糕;孙姑看石磊脸红红,递给一个粽。日子一长,两个人谁也离不开谁,就结成了夫妻。
一天中午,孙姑给石磊送饭,刚进山湾,迎面碰到了山猫精。山猫精在勾嵊山的岩洞里修炼,自以为功力差不多了,这天早上就地一滚,化成七分像人三分像猫的书生,出来游山玩水。
山猫精看见漂亮的孙姑,双脚一跳双手一拦,眼睛骨碌碌地转,口水像打桐油似地流。见他这副模样,孙姑吓得倒退了好几步,忙问:“你是谁?你要做什么?”
山猫精嬉皮笑脸地说:“我是山猫爷爷。猫勿吃腥,心神勿定,爷爷我今天想扒灰……”
说完,山猫精那毛茸茸的手,便伸向了孙姑的胸脯。孙姑一看不对,急得大声喊石哥。石料场在南山的湾里湾,这时的石磊正敲着榔头,一点也没听到孙姑的叫喊声。
见没人来,山猫精“嘿嘿”奸笑着,像老鹰一样扑了过去。孙姑慌了,把饭淘箩扔了过去,泼得山猫精一身全是饭菜。孙姑知道,山岗有条小路,可以直通石料场,便转身往山岗跑,边跑边大喊:
“救命啊!救命啊!”
再说张天师去江西九江镇妖,驾祥云路过此地,忽听有人在喊“救命”,低头一看,是山猫精在调戏民女。“畜生,青天白日做这种事情,介勿安分!”张天师骂了一句,抽出镇妖鞭,夹头夹脑打了下去。
山猫精被打死了。没想到的是,由于用力过大,小山也被拦腰打成了两半,长鞭还缠住了一块大岩石。随着鞭一收,北山像被拔断的萝卜,离开了山基,“呼”地飞了起来。
崩天裂地的声响,震得石磊一阵晕乎乎,等到神志转清,北山已经飞上了半空,而孙姑就站在山头上。大事不好,石磊丢掉榔头,发疯似的喊着孙姑,拼尽性命追了上去。
转眼就到了现在的江藻镇上空,孙姑不忍心与石磊分离,眼睛一闭跳了下来,投进了墨城湖中。阳光下,溅起的水花映出了一道彩虹。人们被孙姑的坚贞所感动,就在湖边造了一座殿,取名“圣姑殿”。
打断的北山,飞啊飞啊,一直飞到如今的杭州灵隐寺前,才稳稳地停了下来,成了名胜风景“飞来峰”。
明朝万历年间,灵隐寺慧光和尚云游四方,寻找飞来峰的出处。来到诸暨城东,在陡立的山壁前,远看近看,左比画右丈量,最后说道:“此山彼峰,断面的高度、岩壁的凹凸完全能重合。没错,就是从这里飞过去的!”这是后话。
再说石磊,失去了妻子,一天到晚像泥塑菩萨一样,面朝北方站在半爿山上。慢慢地,他变成了一座石像。后来,人们在山上建起了石佛寺,村庄也改叫石佛村。P3-5
八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我与“弹佬”“胖头”等一起在村中游荡,忽见“荞麦包”独自在玩。“荞麦包”比我们小几岁,其父一副龅牙,眼神也不大好,其母鼻梁凹塌,背像一张弓。“荞麦包”的身上,综合了父母的所有“特点”。每次遇见,我们都全然不顾自己的绰号,高声唱起山歌:
头发好像松须毛,眼睛好像圆核桃。
鼻头好像烟囱灶,口子好像荞麦包。
这次,我觉得唱几句不过瘾,便朝左右小声说:“捉麻鸟!”于是,几个人悄悄走过去,手的手,脚的脚,把“荞麦包”仰面按倒在地,短裤往下扯。“荞麦包”手撑脚蹬,竭力挣扎,发出杀猪般的尖叫。其父在菜园掘地,闻声锄头一扔便奔了过来,边跑边喊嚷,大黄牙暴出,似乎要咬人。由于心急,脚勾了路面的石头,好几次差点摔倒。我们几个赶紧四下逃散。
躲在弄堂口,我看到“龅牙”扶起儿子,替他穿好裤,擦干泪,抱在怀里安慰道:“不哭,我家宝宝不难看,中细看。松须毛是金条,圆核桃味道好,烟囱灶有饭烧,荞麦包赚钞票。小麻鸟要做种,以后要讨一个漂亮老婆。”
事后,母亲实实地把我训了一顿:“你以为别人长得不齐整,可以随便欺侮?要知道,猫生猫中意,狗生狗欢喜,值钱着呢。”说完,拿着五个鸡蛋,上门去赔了礼。
本人自小爱好写作,早些时候写小说、散文等,自1983年开始,注重民间故事的搜集和整理,至今,累计已达100余万字。那天胖头来访,打开我的电脑,在D盘上足足看了半天,尔后问道:“这么多的故事,为什么不挑选若干篇出一本书?”出书,我也曾想过,可要请人插图、写序,实在难以开口。尤其是序言,为了显示书的分量,得找个有声望、有地位的名家或领导来写,要是别人支支吾吾装牙痛,我脸往哪儿搁?
胖头接着说:“插图就交给你女儿,她学的是艺术设计,现在又是专业漫画网站的认证画手。至于写序嘛,无非是请别人来赞叹一番思想内容啊,艺术特色啊。依我看,还是自我介绍为好,贴皮贴骨,省时省力省人情。”
胖头的话,前半句按下不表,后半句开拓了我的思路。是的,现在大家都忙,写序的人会用心把整部书稿看完?如果只是题目一瞄,内容一扫,就像我们当年评“荞麦包”一样,乱话三千,甚至“撩衣扯裤”,怎么接受得了?或者炉灰乱吹,把“荞麦包”说成西餐汉堡,味道可口、营荞全面,又如何是好?文章如孩子,由心精心血凝成,从腹稿、初稿到定稿,一点点地成型成熟。自命自己算,自书自作序,我决定当一回“荞麦包”他爹了。
诸山暨水,长桥短亭,物丰产富,本书所选的风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个别山水故事,如《半爿山》《驻日岭》等,以前也有人写过,由于描述的角度不同,读起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至于桥亭、物产的传说,平时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加上一些桥亭已不复存在,一些物产引入了新的品种,所选故事,散发着原始的气息,就是土生土长的诸暨人,也可能是第一次看到。
本人小时学篾匠,稍大务农,而立之后当环卫工人。这些行当,接着地气,能收获源源不断的大头天话,荤的素的都有。书中故事,全部来自乡村民间,原汁原味。在整理过程中,去粗取精,保留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云淡坞》《狭山亭》等故事中的男女情爱场景,也只是点到为止,有想象的余地,没有“少儿不宜”的情节。
由于没上几年学,功底浅薄,写不出长篇传奇,也写不出华丽的句子。这两大缺陷,在书中却成了“长处”:平均每篇2500字,不用10分钟就能读完一篇,适合现代的快节奏;故事完整,没有生僻的文字,甚至连成语也非常少,文句长短相间,比喻恰到好处。要是坐在大树下、弄堂口,朗声而读,不要说初识文字的孩童,就是文盲老太也能听明白。若是一个人静坐书房,边喝茶边阅读,我感觉自己就是《凉风洞》里的顾雨,《短柄樱桃》里的后生。
自称馒头白,自生自值钱,就说到这儿吧。儿女长大成人,做父母的总要夸上几句,以便娶进好儿媳,找到好女婿,恩恩爱爱过日子,偶尔相吵更显甜蜜。书也如此,希望能遇到知心的读者,看过之后,指出一大堆的不是,更欢迎拍着双手,高声唱起山歌:
耳朵好像田刮刨,屁股好像篾爿刀。
双手好像辣鸡爪,双脚好像煨年糕。
徐志光
2016年10月
徐志光著的《诸暨风物故事》介绍:村姑回过头,不好意思地朝大禹笑了笑,转身走到田里。诸暨山清水秀,是出美女的地方,村姑长得小巧玲珑,一双眼睛灵活透亮。此时,大禹心里想着治水的事,没心思去顾及村姑的美貌。
范蠡带着一个随从,踏上了弯曲的山道。正逢清明时节,草长莺飞,满山满坡的野花开放,显现出勃勃生机。昨晚下了一场春雨,溪水满满,哗哗流向山脚边的小河。河边,有个农夫在弯腰收绳,收啊收啊,从河里提起一只竹篮。竹篮沉沉,里面有几条蹦跳的土步鱼。
朱元璋小时流浪,睡过破庙,钻过桥洞,对野外的生活熟悉着呢。这舍床朱元璋倒是第一次看到,顿时来了兴趣。荒山野岭远离人烟,如能在这里睡上一晚,什么事也不想,多惬意啊!
诸山暨水,长桥短亭,物丰产富,徐志光著的《诸暨风物故事》所选的风物,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个别山水故事,如《半爿山》《驻日岭》等,以前也有人写过,由于描述的角度不同,读起来的感觉也不一样。至于桥亭、物产的传说,平时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加上一些桥亭已不复存在,一些物产引入了新的品种,所选故事,散发着原始的气息,就是土生土长的诸暨人,也可能是第一次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