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评价康熙帝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有活力的……他是少有的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康熙的统治可与俄国的彼得大帝以及法国的路易十四相媲美,而他们三人的共同特点标志着前工业时代,传统君主王权的最高阶段。
毛泽东评价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第三个了不起的地方,是他有奖罚分明的用人制度。康熙皇帝是最早懂得向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知识学习的开明君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阅读阎崇年著的《康熙帝大传(精)》吧!
康熙是清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取得了对三藩、沙俄战争的胜利,统一了台湾,显示了康熙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另一方面,少年时挫败了政治对手鳌拜,年老时利用“文字狱”打击汉族异议人士。康熙创立“多伦会盟”取代战争,联络蒙古各部,以条约确保清朝政府在黑龙江的领土控制。他开创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阎崇年著的《康熙帝大传(精)》共分26讲,详细论述了康熙皇帝的一生,对康熙皇帝在位期间的内政、外交等治国理政的措施以及其在清代历史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作用,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
一、西方崛起
康熙帝所生活的时代,正逢西方列强崛起,又处在两个发展高峰之间,而周边四邻还处于弱势。国际环境给康熙帝提供了挑战与机遇:
第一。中国和世界开始连接。
人类对世界的了解是逐步发展的。生活在地球上几块大陆上的人们,开始是封闭的,只知道自己,不知道大陆之外的世界。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葡萄牙人的船队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明弘治五年)10月12日,西班牙支持的哥伦布到达美洲。这两个事件,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此,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美洲大陆开始互通声气。从某种意义上说,21世纪的世界一体化,正是从五百多年前这两个历史事件发端的。康熙帝正生活在东西方世界由彼此孤立到互相连接的进程当中。
第二。西方崛起的两个高峰之间。
西方列强崛起,自1492年哥伦布地理大发现以来,先后出现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的崛起,主要在17世纪;第二次高潮是英国、美国、法国的崛起,主要在18世纪;第三次高潮是俄国、日本、德国的崛起,主要在19世纪。
第一次高潮:15世纪中期(相当于中国明朝的中期),欧洲伊比利亚半岛上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的葡萄牙率先崛起。王子恩里克终生不娶,主持艰苦航海事业。他的继承者,于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从此,其势力到达美洲巴西、亚洲印度。葡萄牙殖民者1511年(明正德六年)强占马六甲,1553年(明嘉靖三十二年)强行租占澳门。到康熙时期,葡萄牙仍占据着澳门。因澳门离京师遥远,对中原影响不大,没有引起清朝当权者应有的重视。
但葡萄牙的地位很快被西班牙取代。一个叫哥伦布的意大利航海家相信地球是圆的,认为从欧洲西航可以到达中国和印度。他的计划在葡萄牙遭到冷遇,却在西班牙得到支持。1492年(明弘治五年)10月12日,哥伦布到达美洲。西班牙后来将这一天定为国庆日。事情无独有偶。麦哲伦也因在葡萄牙被冷遇而到了西班牙,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开始,到1522年(明嘉靖元年),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绕地球一周的航行(麦哲伦中途死亡)。以此为契机,西班牙对外大肆扩张,迅速崛起。今拉丁美洲除巴西外,多说西班牙语,就是这一历史的明证。
1588年(明万历十六年),西班牙舰队在与英格兰的海战(史称“英西大海战”)中败落,西班牙从昔日的霸主高位上跌落下来。这时,正是中国明朝万历年问,清太祖努尔哈赤刚刚起兵五年。
代之而起的是荷兰。荷兰是欧洲的一个小国,领土面积仅相当于今北京面积的2.5倍。荷兰人凭借航海、贸易、金融等,迅速崛起,成立荷兰东印度公司,发行股票融资,建立股票交易所、银行等。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占领台湾南部的赤嵌(kan);两年后,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北部的基隆。后来荷兰人赶走西班牙人,独占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十二月十三日,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三十八年的统治。这时,荷兰也逐渐走向衰落。
第二次高潮: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英国“光荣革命”,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美利坚合众国独立,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
第三次高潮: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俄国废除农奴制,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维新,1871年(清同治十年)德国统一。
康熙帝生于1654年,死于1722年,正好是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上半叶,处于西方大国崛起的第一次浪潮和第二次浪潮之间。具体言之,就是处于葡、西、荷与英、美、法的两个高峰的低谷之问。这给康熙朝提供了宝贵的独立发展时间,六十多年几乎没有受到西方列强的干扰。澳门、台湾,虽然形势一度很严峻,但都没有影响朝廷大局。这是康熙帝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一大外部因素。
第三,四邻国家都比清朝落后。
清朝的周边国家,东面的朝鲜,皇太极时已经向清朝纳贡称臣,其国王受清帝册封。西面的哈萨克、阿富汗都比清朝经济落后,更没有形成气候。南面的越南、泰国、缅甸、马来亚、菲律宾、爪哇等,都比清朝落后、弱小。西南的印度,处于莫卧儿帝国时期,受喜马拉雅山阻隔,也没有同清朝发生纠纷与摩擦。
清朝北面和东面后来的两大强敌——俄国和日本,在康熙时期都还没有崛起,俄国废除农奴制是在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日本明治维新则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都是在康熙朝以后。虽然俄国有些小的动作,但都被击败,没有形成大的威胁。至于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他们大体同时。二者的比较,以后要专讲。
总之,此时的“西方”,经济方面,工业革命还远没有开始(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是康熙帝的孙子弘历乾隆三十年的事);文艺复兴时代的科技,在明末已经传人一些,康熙帝本人也比较重视学习,但是这些东西对生产的影响本来就不是很重大;政治方面,欧洲国家都是君主制(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在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发生“光荣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倒是值得借鉴,但那时英国的力量还基本达不到中国(17世纪荷兰是“海上马车夫”,18世纪法国很厉害,19世纪英国才是海上霸主),而且当时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效仿。至于美利坚合众国,则是康熙帝死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才建立的。(P7-8)
2008年3月至5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我的系列历史讲座《康熙大帝》,这个系列讲座的文案稿与录音稿整合,就成为这本《康熙大帝》书稿,现在由中华书局出版。
事情缘起,其实很早。
2006年12月10日上午11时,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现场,终于讲完了《明亡清兴六十年》最后一讲第48讲。整整一年,无间寒暑。这时,我如释重负。当晚,我和夫人约请《百家讲坛》冯存礼、魏淑青、万卫、王晓、解如光、高虹、吴林、马琳、那尔苏诸君,在一起小叙。席间,万卫先生说:“阎老师,您稍微歇一下,接着录康熙!”我当时一愣:怎么还要讲啊!观众喜欢看吗?所以我含糊回答:“想想再说。”
2007年4月,我应美国华美协会的邀请,到美国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贵宾餐厅的饭桌上,一位先生问:“阎教授,您下面讲什么?”我反问:“您说呢?”答:“讲康熙!”不久,我去芝加哥。我国驻芝加哥领事馆徐尽忠总领事请我和阎鹏吃巴西烤肉,当地一些留美博士、专家都不约而同地也有上述想法。5月,我应邀到台湾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联经出版公司发行人林载爵先生问我下一步讲什么。我还是反问。回答:“讲康熙。”5月底,我应邀到马来西亚作演讲。他们指定的题目是《康熙盛世》。12月,我应周曾锷先生邀请到新加坡进行学术与文化交流,周先生又提出这个问题,他的看法也还是同样的。这就在我的脑子里产生一个结论:海内外的不少华人都希望我能在《百家讲坛》讲讲康熙。
我对讲康熙还有点信心。这信心是从哪儿来的呢?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就决定研究清史。从何入手呢?从人物研究开始。从研究谁开始呢?我选了康熙。当时主要读《清圣祖仁皇帝实录》,看《康熙起居注册》等。1964年,我写出长篇论文《评康熙帝》。这篇论文几经周折,时过多年,才获发表,而且鉴于当时的文化环境,被编辑作了“穿靴戴帽”的处理。这是我的第一篇清史学术论文,后来收在拙著《燕步集》里。尔后,虽然研究重点转到清入关前,但对康熙朝历史的关注从未懈怠。1983年《努尔哈赤传》出版后,中国档案出版社等几家出版社曾约我写《康熙帝传》,我很想写,也做了准备,但因为当时忙于单位的课题无暇分心,而没有承应。后来,我写过《论雅克萨之战》《明珠论》《纳兰性德与吴兆骞》《郭琇论》《张吉午与(康熙顺天府志>》《康熙皇帝与木兰围场》和《康熙大帝》等文,均不够深入,也不够系统;但四十多年来我一直没有放弃对康熙朝历史的学习与关注,时时事事处处,始终萦绕于心。
这次,我想试试,通过完成《康熙大帝》系列讲座,对康熙朝历史做一次系统的梳理,实现多年的夙愿。 事情定下之后,我将能找到的有关康熙帝的资料,全部汇拢,集中精神,夜以继日,进行准备。2007年7月3日,在北京社会科学院贵宾室,举行小型“神仙会”,张永和、马琳、那尔苏、宋志军、李洪超、左远波、解立红、阎崇年八人与会,就篇目、讲法交换想法。李岩先生也提出颇中肯綮的意见。7月13日,《百家讲坛》制片人万卫先生专门举行《康熙大帝》研讨会,该栏目全体领导、编导和部分主讲人出席。我在会上就《康熙大帝》的基本构思作了抛砖引玉的发言。讲康熙帝,要处理纵与横、君与民、俗与雅、古与今、事与人、负与正、满与汉、文与武等八个方面的关系。(1)纵与横——于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的关系,纵横兼顾,而突出横;(2)君与民——于君王与民众的关系,君民兼顾,而突出民;(3)俗与雅——于通俗与高雅的关系,雅俗兼顾,而突出雅;(4)古与今——于古代与当今的关系,古今兼顾,而突出今;(5)事与人——于事件与人物的关系,事人兼顾,而突出人;(6)负与正——于负面与正面的关系,负正兼顾,而突出正;(7)满与汉——于满族与汉族的关系,既不扬满,也不抑汉,力求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上观察与讲述;(8)文与武——于文治与武功的关系,康熙帝的一个特点是“经文纬武”,因此讲述时尽量文武兼顾。这次研讨会,我得到不少启发和收获。
有人说:我讲《康熙大帝》,背后有一个团队。这是一个客观的表述与概括。感谢这个没有组织而又意诚心一的团队!
我同《百家讲坛》打交道五年,互相切磋,逐步磨合。我的体会是:《百家讲坛》之“百家”,就主体而言,是指“科学·教育”频道,包含的内容,何止百家?涵盖的学者,何止百家?就客体而言,广大观众,平民百姓,又何止百家?《百家讲坛》之“讲坛”,这个平台承载的是“科学”与“文化”,传播的是“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
有人说:1988年美国历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影视史学”的概念。他对“影视史学”的诠释是:“以视觉影像和电影话语来表现历史和我们对历史的见解。”(任学安《一次艰难的跋涉》)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时间尚短,需要探索。
历史学有许多分支,近年来社会史学、心理史学、计量史学等都受到重视。相比之下,影视史学更年轻、更稚嫩,需要更多的学人关注、探索。
就电视讲座而言,《康熙大帝》至少应满足五个基本要求:
删繁就简。康熙朝的历史,人物众多,事件纷繁,怎样节缩为二十多个专题?力求既删繁就简,又大事不漏。
深入浅出。康熙朝的历史,资料繁多,浩如烟海,怎样选择典型的、重要的、生动的、准确的资料?力求既深入浅出,又不流于俗套。 清晰表述。康熙朝的历史,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怎样高屋建瓴,执一驭千,多而不乱,繁而不杂?力求做出有逻辑的、有条理的清晰表述。
张弛有度。康熙朝历史的讲述,要从容不迫,但不能失之于弛;要情感动人,但不能失之于张——既不过于张扬,又不过于松弛,而力求张弛有度。
史论结合。康熙朝历史的讲述,不能有史无论,也不能空论无史,而是有史有论,史论结合,相得益彰。这里,司马迁的“寓论于叙述”的经验值得借鉴。
此外,我在讲述《康熙大帝》的过程中,还侧重五个视角:
一是,国际视角。将康熙帝置于当时世界大的历史背景下,进行全景观察。我重在阐明一个观点:康熙朝处于西方大国两次崛起高潮之间。因此,康熙朝处在国际环境有利、周边国家协合的外部氛围中。
二是,平民视角。将康熙帝从神坛上请下来,从一个人的生命过程,来看他的出生、成长、事业、终老的轨迹。他的经验与教训,也是每个普通人的精神财富。
三是,电视视角。对康熙大帝的讲解,既不同于讲堂,也不同于茶馆,而是超越时空的平台,其困难在于:简明、清晰、准确、中允、通俗、生动。
四是,公正视角。康熙帝是二百多年前的古人,要排除清朝拥满派与民国反满派对其各执一端的片面观点,而尽量给以公允客观的评价。
五是,人文视角。康熙帝是位特殊的历史人物,不同读者、不同观众有自己不同的解读。通过解读康熙帝的人生轨迹,期待:国人自信,公仆自鉴,青年自励,各界自勉。
在这里,谨对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国紫禁城学会会长郑欣淼先生暨学会同仁,北京满学会终身荣誉会长陈丽华先生暨学会同仁,北京社会科学院同仁,敬示谢意。
最后,诚恳希望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阎崇年
200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