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支强大的舰队,在北海深处不期而遇。一场钢铁巨人之间的惊天对决旋即展开。这是工业时代的海洋上最为壮丽的战争史诗。
在《海战事典(MOOK4回忆日德兰)》中,乔治·冯·哈瑟、莱因哈德·舍尔、约翰·杰利科,三位历史亲历者将带领读者走进战场,去领略那铁血硝烟和惊涛骇浪。
| 书名 | 海战事典(MOOK4回忆日德兰) |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
| 作者 | (德)乔治·冯·哈瑟//莱因哈德·舍尔//(英)约翰·杰利科 |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两支强大的舰队,在北海深处不期而遇。一场钢铁巨人之间的惊天对决旋即展开。这是工业时代的海洋上最为壮丽的战争史诗。 在《海战事典(MOOK4回忆日德兰)》中,乔治·冯·哈瑟、莱因哈德·舍尔、约翰·杰利科,三位历史亲历者将带领读者走进战场,去领略那铁血硝烟和惊涛骇浪。 内容推荐 《海战事典》是指文倾力打造的海洋军事文化类MOOK,旨在关注海域局势,了解海战历史,传承海洋文化。通过指文号角工作室及中国海军史研究会的共同努力,在内容的深度、广度及阅读的体验上,2016年新版《海战事典》有了更大改善。 本书是《海战事典》MOOK4《回忆日德兰》,内含《基尔和日德兰》、《斯卡格拉克战役》、《日德兰海战》三篇文章,分别由乔治·冯·哈瑟、莱因哈德·舍尔、约翰·杰利科著。 目录 译序 基尔和日德兰(by 乔治·冯·哈瑟) 斯卡格拉克战役(by 莱因哈德·舍尔) 日德兰海战(by 约翰·杰利科)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天色越来越暗。我们军官们离开指挥塔,前往舰桥。在那里,舰长用温暖的手握住我,说道:“干得好!”这简单的言辞胜过日后我受到的任何嘉奖和肯定。舰长取出一瓶酒,斟满酒杯,我们全体为刚刚结束的这一天干杯。我派遣测距员哈奈尔离开舰桥,四处看看情况,顺便帮我拿一件新的大衣。他带着大衣回来向我报告说:“先生,您的舱室是唯一还像个样子的地方。船上的其他地方几乎全毁了。” 我舰是整个队列中最后一艘船,这对于我们防御敌方驱逐舰攻击较为有利。因为这些攻击通常都发生在队列的前部。整个晚上我们只遇到了一艘英国驱逐舰。其他敌舰显然已被前方部队驱散。因为我们在绝大多数时间里置身事外,所以对于在这个晚上的夜战,我并无多少需要陈述的地方。但是我整晚都能观察到炮火的火光。英国驱逐舰必定以巨大的勇气对我军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但是收获寥寥。我军在这个晚上损失的唯一一艘军舰是轻型巡洋舰弗洛伦堡号。它不是被驱逐舰击沉的,而是被一艘英国巡洋舰用火炮和鱼雷击沉的。直到第二天黎明,英国驱逐舰才取得了一个战果。一次远距离的鱼雷攻击击沉了战列舰波默恩号。 从我们当前的位置,我们可以不受干扰地看到大部分的战斗场景。这些战斗距离我们都很远。探照灯的光束时隐时现,照亮了那些冲上来的驱逐舰。我们可以看到炮弹溅起的水柱,也能看到那些被照亮的驱逐舰的身影。敌我双方的舰船都喷吐出厚重的烟雾,所以我们无法辨清细节。但是当我们看到一艘又一艘燃烧着的舰船从我们身边驶过,战斗的结果还是显而易见的。那些燃烧着的军舰,在火焰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是一件混合着红色和金色的工艺品。很明显,英国驱逐舰上的火焰蔓延极快。这表明这些军舰是以石油作为燃料的。石油一旦被点燃,就会在摇晃的军舰上快速蔓延开来。我们至少看到10艘驱逐舰和其他舰船从我们身边擦身而过。由于无法清晰辨认敌我,我们带着复杂的心情看着眼前的景象。 事实上,当晚没有一艘德国驱逐舰沉没。我们的驱逐舰四散开来,搜索敌人的舰队,但是遗憾的是毫无收获。当夜晚我们船头的火光熄灭后,我听到右舷不远处有驱逐舰引擎发出的声音。该舰当时肯定在高速行驶中。很快,一个黑影出现在四点钟方向。现在,我们是否应该冒着暴露自己的危险打开探照灯?还是等待敌人做好发射鱼雷的准备之后,让他的探照灯先照到我们身上? 我迅速向舰长建议,不要开灯。他同意了。驱逐舰高速从我们身边驶过。距离最近时只有300到400米。但是她既没有打开探照灯,也没有开火。位于我们前面的冯德塔恩号也如法炮制。舰上的枪炮官后来告诉我,他们也害怕探照灯会把敌人吸引过来。6月1日2点15分,夜晚结束,黎明到来。我们从一艘燃烧的船的身边驶过。那是英国装甲巡洋舰黑王子号。整条船已被烧得通红,不可能还有生命迹象存在。3点10分,我们听到左舷传来两声爆炸的声音,但什么也看不到。我们努力保持前进的步伐,但总是走走停停。因为我们前方的队列不时因为敌方驱逐舰的攻击而陷入混乱。为了躲避鱼雷并反击敌人的驱逐舰,船只频繁驶出队列,实施圆弧形机动,然后再设法重新回到队列当中。在这个过程中,原先走在正数第二位的拿骚号战列舰逐渐落到了队伍后面,最终成为整个队列中的倒数第二艘船,就在我舰的前面。我们的导航军官和嘹望员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使我舰保持在队列末尾,并与前方的军舰保持适当的距离。整个夜晚,我们从未与大部队失散。 现在,当黎明到来,我认为我们将与整个英国舰队决战。所有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展开。经过彻夜努力,“精灵”瓦尔得泽克准尉和他的助手们终于修好了“贝莎”炮塔的观瞄设备。 我站在舰桥前端,搜索四周。敌方驱逐舰的攻击似乎已经停止。但在大约3点50分,我突然听到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在我们的前方,一个火焰直冲天空。在这个距离观察,就像一大捆烟花发出的火焰。我看到走在我们前方的两艘军舰全部打右舵,做出规避动作。究竟发生了什么?我舰维持原先的航向继续前进,当我们抵达事发地点时,我们四处张望,寻找残骸或者是落水的幸存者,但是没有任何发现。直到这时,我们还没有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实上,就在几分钟以前,13000吨的前无畏舰波默恩号,就消失在这个地点。 P78-79 序言 人类以海洋为舞台的战争已经绵延数千年。如果以海战的技术方式作为标准,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时代。而每个时代都会推出自己的英雄和典范。例如,萨拉米斯海战标志着古典时代海上战争的巅峰。在这个时代,海战以舰船为基本战斗单位,以撞击作为主要交战手段。雅典海军正是借此粉碎了波斯帝国的野心。但是随后,罗马人改变了游戏规则。他们利用“乌鸦”吊桥装置,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步兵优势,从而将海战变成了海洋上的步兵肉搏战。凭借此种技术改进,罗马人消灭了宿敌迦太基人。但是直至一千多年之后,西班牙人才在爱琴海上的雷班托岛附近,将此种作战方式推向顶峰。在此之后,技术发展再次峰回路转。随着火药和大炮的普及,水兵手中的轻兵器迅速贬值。海战再次回归到以舰船为基本单位的模式。只不过这一次,古老的撞击战术被新兴的火炮所取代。海战变成了舰船之间以高度机动性为基础,以火炮为主要攻击手段的搏杀。正是凭借此种技术革新,伊丽莎白女王的御前海盗德雷克,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雷班托的余晖终于在英吉利海峡落幕。英格兰一跃成为世界海洋的主人。此后三百年间,人类的经济、技术水准都大为提高。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出现,使得战舰从依赖风力驱动的木头,变成了依靠蒸汽驱动的钢铁。但是依靠大舰巨炮决胜负的海战模式,仍然一如既往,终于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达到了顶点。 日德兰海战堪称人类海战史上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海战,都体现为军舰与军舰之间,士兵与士兵之间的正面对抗。除了拜占庭舰队利用希腊火暗算阿拉伯舰队以外,人类的海战史总是充斥着一种壮烈与荣耀的气氛。交战双方就像古典时代的贵族武士,带着荣誉走向战场,直面对手,一决胜负。然而在日德兰的战场上,海军航空兵第一次参与到大规模的舰队对抗行动中来,从而预示了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海战将从军舰与军舰之间的对抗,演变为海洋上的空中战争和空地较量。身形渺小的飞机,取代了海面上的庞然大物,占据了战争舞台的中心,犹如手持弹弓的大卫打败了巨人哥利亚。日德兰海战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它是传统海战时代的一场盛大葬礼,同时也是一个全新海战时代的接生婆。 百年来,围绕日德兰海战的书籍早已汗牛充栋。而本书的特点在于,从两个层面来呈现这场战役。 首先,通过《基尔和日德兰》展现这场战役的战术层面。作者哈瑟中校是德国海军中的炮术专家。他以战列巡洋舰德弗林格号第一枪炮官的身份,参与了斯卡格拉克战役(德国人对于日德兰海战的称谓)。其回忆录的价值在于,从一名身处一线的官兵的视角,观察了战役的全过程。这不仅有利于读者从德国人的视角审视这场海战,更重要的是,它呈现了无畏舰时代海战的技术细节。这些技术细节对于加深对海战的认识和理解,至关重要。 其次,是通过交战双方的两位舰队总司令的回忆录中关于日德兰海战的内容,展现这场战役的战略层面。这两位亲历者,从他们各自的视角,叙述了他们在这场战役中的经历。相信读者在自行比对他们双方的叙述之后,能够对这场战役形成一个较为全面且相对公正的印象。 平心而论,迄今为止所出版的关于日德兰海战的书籍和文章中,堪称优秀者绝不在少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档案的解密,再加上其他各类的资料,当代的历史学家们完全有能力调用成吨的文献档案,来还原这场海战在每一个时间节点上的每一个细节。在此基础上所撰写出来的著作,要比那些历史当事人的回忆录更加全面和准确。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录已经因此失去价值了呢?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弄清楚历史研究的意义和价值究竟在哪里。 在以往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世界各地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明,曾不约而同地将历史视为一种艺术。这种艺术所要表现的,与其说是绝对真实而客观的存在,不如说是为了让社会精英从这种艺术中获取有益的经验教益。没有人会把吟唱着特洛伊故事的荷马视为历史学家。但这并不妨碍人们从他的故事里获得启发。数千年后,远在东方的司马光,更是明明白白地说明了自己撰写历史的目的:鉴古知今,资于治世。也就是说,阅读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那些已经逝去的,而是为了当下仍然存在的。 然而自19世纪以来,将历史作为艺术的古老传统逐渐消亡。以至于今天,人们将历史学等同于物理学这样的针对绝对客观世界的研究,希望从中找到类似于牛顿力学定律那样的绝对正确且永恒不变的真理。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历史学正在演变成考古学和考据学。 只要收集到足够数量的史料,人们不难通过堆砌这些史料,来还原某个历史事件的所有细节。但是这样的细致描述,只会受到学院里的专职学者和学院外的少数珍玩爱好者的青睐,而对于千千万万喜欢阅读历史的普通人,却并无多少实际意义。正如一个人,无论他多么细致地研究一个乾隆朝的景泰蓝花瓶,也不可能对那个历史时期有一个整体印象。相反,一个人只需大略阅读几遍《红楼梦》,就能对曹雪芹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一个大体直观的认知。 阅读历史的目的,在于增进读者对于世界和人性的了解,而不是仅就某个事件本身做无穷无尽的细节考证。前者是历史研究的真谛所在,要求把握整体,认知精髓;而后者只是技术性的考古工作,总是孜孜以求于细枝末节。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些历史事件亲历者的回忆录的价值才得以凸显出来。因为这些文本反映了当事人在面对那个历史关头时,所表现出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模式。他们的成败功过皆由此引出。对于其中的因果关系的探究与评价,正是后人可以借鉴和学习之处。当然,基于种种个人利益的考虑,亲历者在撰写回忆录时往往也会有意无意地扭曲事实,以便涂抹和洗刷自己。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歪曲之辞,也有其价值所在。因为鉴别这些虚假信息本身,就能帮助读者从反面了解历史的真相,以及当事人的心态。 另一方面,坐在书斋里的历史学家们只能用廉价的后见之明来还原历史。这虽然有助于解释最终结果,却无助于真正把握其中的过程。所以他们的叙述尽管经常细致入微,但在总体上显得隔靴搔痒。这绝非个人智力不足所致,而是基于一条古老的经验法则:旁观者的后见之明不能代替当事人的亲身体验。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才需要将这些百年前的回忆录翻译出版。坦率地说,百年前的这三位作者,在他们落笔著述之际,他们心目中的读者也仅限于他们所熟悉的那个欧美世界,特别是同时期各国海军界的同仁。他们肯定从未考虑过,有朝一日,他们的著作会在遥远的东方世界面世,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的读者。而且,当时人们的文风言辞与今天也颇有差异。这些因素使得整个翻译过程中经历了诸多困难。然而无论如何,还是本着尽可能忠实原著的原则,将它们译出。 由于这些回忆录由英德双方人员撰写,而他们对于某些基本概念的认知差异,使得三篇译文在一些细节上有明显的不一致之处。首先,德国海军采用的是中欧夏令时,而英国海军采用的是格林尼治时间,所以德国人的时间记录要比英国人快两个小时。其次,双方采用的距离单位不同。英国舰队司令杰利科习惯于英国人的长度单位码(yard)和英里(mile)。而德国人是公制单位的拥护者,使用米(metre)和海里(nauticalmile)。第三,对于自己所指挥的完全以战列舰为核心的舰队,杰利科习惯于将其称为战列舰队(battlefleet),而舍尔则将其称为主力舰队(mainfleet)。此外,双方军事条令中的某些术语也不一致。一战时期的德国海军,并未正式采纳“驱逐舰”这个概念。所有小型的以鱼雷为主战兵器的舰艇被统称为鱼雷艇。而按照英国海军的标准,这些舰艇就是驱逐舰。杰利科也是如此称呼它们的。而舍尔则坚持称它们是鱼雷艇。需要强调的是,两篇德国人的回忆录,都是根据现有的英文版翻译而来。其中已经夹杂着某些英国人的称为习惯。例如,哈瑟中校的回忆录中,已经采用了“驱逐舰”的称谓;而舍尔将军的回忆录中,则出现了“英里”的单位。基于遵照原文的精神,这些都被如实翻译。 本书所选取的三篇回忆录,均出版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然而近百年来却无缘于国人。由于哈瑟中校的回忆录篇幅相对较短,这次得以将其完整译出。这是此书首次以完整译本的形式面对中国读者。至于舍尔和杰利科的回忆录,由于其篇幅较长,当前只能满足于节选其中的片段,而暂时尚无法提供完整译本。这个遗憾恐怕只能留待将来弥补。 后记 如译序中所言,本书所收录的三篇回忆录可以被分为战术和战略两个层次。这就要求读者运用两种方法,对这些故事做深入思考和分析。 首先来看《基尔和日德兰》。作为一名基层军官,作者乔治·冯·哈瑟海军中校的视野并不宽广。他的叙述只能围绕着自己在战役中的具体工作展开。通读其著作,不难发现,在这位出身贵族的海军军官身上,深深印刻着他所身处的那个德意志帝国的两面性,即在微观层面上所展现出的精湛技术和在宏观层面上对世界的茫然无知。 作为一名职业海军军官,哈瑟中校不厌其烦地向读者详细介绍了德国海军的火控系统和战术原则。字里行间充斥着一种理性的精神和自豪的情感。而以其在斯卡格拉克战役中的出色表现,他也的确有充分的理由,为德国的舰队、自己所服役的战舰以及自身的炮术水平满怀信心与自豪之情。甚至于,即便是在自己所不熟悉的陆战领域,哈瑟中校也能准确预见到,未来的战争模式将会借鉴海战的模式,从堑壕战转向以坦克为核心的装甲对决。这绝对是一种出色的洞察力的体现。 然而,一旦离开自己熟悉的军事专业领域,哈瑟的认识就很肤浅了。在其著作的开头,哈瑟声称,自己拥有两种职业经历,即作为军官的经历和作为水手的经历。可事实上,由于德国海军的战略方针,大部分舰船仅被部署于本土水域。所以绝大多数德国海军军人并不像普通水手那样,能够周游世界,开阔眼界。哈瑟声称,自己曾在英国居住,也曾在远东服役。但是其见识依然有限。也许海上的风浪磨砺了他的意志,但并未增长他的见识。 于是,在其前言中出现了明显的种族主义论调。在正文中,又流露出对犹太人的偏见。这些不经意间的言辞,仿佛都是为日后的纳粹上台做舆论铺垫。而在关于国际关系的问题上,他和他的同事——驻伦敦海军武官——穆勒中校一样,认识极为肤浅。所以毫不奇怪,哈瑟不可能真正认清,德意志帝国遭受战败和屈辱的原因,而只能一味归咎于同为白人兄弟的英国人的背叛和迫害。 此种认知使得哈瑟在撰写其著作时满怀愤懑之情。其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该书的书名——基尔和日德兰。前者是英德友谊的典范;后者是英德敌视的巅峰。将截然对立的两段往事放在一起叙述,意味深长。今天的读者恐怕已难以体会作者当年的复杂心境。但作者仍在他的著中留下了线索。不可忘记,在日德兰海战爆发前数小时,在德弗林格号的大副——而不是舰长——的许可下,哈瑟带领其手下官兵进行了炮术训练。这个细节所反映的,与其说是德国战舰上的权力分配,不如说是当时泾渭分明的社会阶层划分。在一艘战舰上,舰长几乎就是神一般的存在。通常情况下,舰长总是待在自己的宽敞舱室里生活和工作。一年当中,只有在少数几个重要的日子里,他才会在军官餐厅里与手下军官共同进餐。至于下层士兵,在其整个服役期间,几乎都不可能看到他的舰长。只有在战斗状态下,舰长才会肩负起他的职责。至于平时与军舰运转的相关事宜,都交由大副负责决定和执行。只有理解了这样的背景,才能真正懂得,当哈托格舰长对哈瑟的工作表示赞许时,后者所感受到的巨大荣耀。也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才能理解,对于与沃伦德将军建立起来的深切友谊,哈瑟是多么的感激与珍视。然而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日后的敌对情绪充斥着愤恨之情。哈瑟以自豪的口吻叙述了他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经历,正是对这种愤恨之情的宣泄。只不过,哈瑟毕竟是一名高傲的贵族和受过严格训练的军官。即便带着情绪的写作,其笔下的记录——至少在细节方面——仍然大体公正可靠。事实上,哈瑟更愿意在陈述时抒发他的自豪情感,以至于他根本不屑于解释,为什么在德国舰队已经转向脱离了英国舰队的半圆形包围圈之后,还要转身杀个回马枪。这样的问题是舍尔上将无法回避的。而哈瑟只需记录下整个过程中的英勇行为,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此举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瑟的价值取向。在其著作的末尾,这种取向表现的更加直白,即对荣誉和勇气的珍视。这绝非其个人偏好,而是那一代德国军官的共同追求。尽管时间已经跨入20世纪,德意志帝国的军官们——无论陆军还是海军——仍然生活在一种近乎斯巴达式的精神氛围中。作为军官团的一员,哈瑟显然被这个团队的精神氛围所感染,并以此塑造了他的世界观。和所有军官一样,他也会全心全意地追求古老的日耳曼贵族武士所向往的勇气观念,以及由此带来的荣誉感。为了维护这种荣誉感,德国海军当局可谓殚精竭虑。例如,军官在提交结婚申请时,必须附带女方家庭的财产和收入证明,以防与社会下层通婚。而这会被视为不名誉的行为。海军部甚至明令禁止军官参与到任何赌博活动中,以防个别人因欠下赌债而声名狼藉,影响到军官团的声誉。 需要指出的是,对荣誉和勇气的珍视和追求,使得以哈瑟为代表的德国海军军官们,具备了卓越的业务能力,使得德意志帝国能够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建立起一支能够挑战世界一流海权国家的舰队。但是,这些人之所以能够被吸收进军官团,并取得如此成就,至少其经济层面的原因在于,他们都是出身于家境殷实的社会上层家庭。其中许多人还是贵族出身。这意味着,这些人从不需要为经济问题操心,因而可以心无旁骛地钻研自己的业务。然而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生活在20世纪的古代武士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他们在视野上更接近于同时代的技术专家,虽然精于本职工作,却对自身生活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根本看不到德意志帝国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问题。 20世纪初的德意志帝国,至少在其统治阶层看来,其所面临的最大危机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变迁,导致的社会阶层的流动。经济的发展和财富的增长,正威胁着传统的容克地主的统治地位。正是为了维护这种地位,作为容克地主重要政治代表的军官团,才会竭力将贫寒子弟挡在门外。 像哈瑟在文中一再提及的瓦尔德泽克准尉,此人显然才华不凡。然而虽然名义上也是军官,但他与哈瑟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阶层。哈瑟的人事档案归海军内阁管理。而这个内阁又直接对皇帝负责。所以威廉二世才能在外国人面前自信的宣称,他认识自己的军官。而瓦尔德泽克的档案只能与那些军舰的档案一起,归海军部管理。该部门的首脑提尔疲茨上将,是没有时间、精力和心思来认识这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即便在海军中奋斗一生,瓦尔德泽克顶多能成为一名老资格的下级技术军官。他绝无可能升迁至哈瑟所处的地位。 …… 在接下来的夜战中,舍尔的表现倒是可圈可点。凭借着他的冷静、坚强和果断,德国舰队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夜晚,成功穿越英国舰队的封锁线,实现了胜利大逃亡。 但是这样一场胜利却令舍尔倍感尴尬——甚至感到后怕,以至于他的感情和理智发生了冲突。战斗结束之后,在呈送给皇帝的报告中,舍尔一方面坚持声称“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作为主力舰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仍将是海权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承认“即便是公海舰队最成功的作战行动,也不可能迫使英国屈膝投降……如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赢得战争的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利用潜艇攻击英国的海上贸易,进而切断这个国家的经济生命线。” 一支无法改善战略形势的战列舰队,如何能成为海权的基石呢?如果必须依靠潜艇战赢得胜利,昂贵的战列舰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对于这些问题,舍尔只能选择视而不见。作为一名老兵,他必须维护舰队的声誉;作为一名高级将领,他又必须谋取胜利。两者之间的冲突之处,就只能做模糊处理了。 这一系列的失误与矛盾的背后,事实上隐藏着德国海军的深层次战略困境。德意志帝国从未奢望它能打造出一支与英国相媲美的舰队。但是基于一个基本假设,一旦战争爆发,英国舰队就会冲到德国海岸附近,对德国港口实施近距离海上封锁。这就使得相对弱小的德国舰队,能够依靠潜艇、水雷和鱼雷艇,削弱进犯的敌人,从而为双方的主力舰队决战创造条件。奈何一旦战争爆发,这个脆弱的假设就化为泡影。杰利科谨慎行事,用远程封锁取代了近海封锁。英国大舰队根本无须靠近德国海岸,即可达成同样的战略目的。于是,战前始终专注于打防御战的德国海军,现在被迫成为攻势战略的拥护者。又由于实力不济,发动全面攻势是不可想象的。事实上,德国海军从未想过要与英国大舰队正面对抗。唯一的折中办法就是,以战术性攻击行动作为诱饵,将小股英军引入公海舰队的伏击圈,加以歼灭。如此即可缩小双方的总体实力差距。 从1914年底开始,德国舰队屡屡炮击英国海岸。目的皆在于此,但也屡屡落空,令德国人深感沮丧。如此方能理解,当他们面对向北逃遁的贝蒂舰队时,强烈的渴望使他们失去了应有的理智。而一旦遭遇英国大舰队,德国人立即恢复理智,即无心恋战,保船为上。 然而即便是最成功的逃亡,也不可能赢得战争的胜利。于是,德国海军军人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矛盾之中。他们取得的傲人战绩,足以令他们在世人面前自豪的挺起胸膛。与此同时,他们却感到难以说服世人,承认他们所服务的这支海军的价值。 书评(媒体评论) 海洋,人类光荣与梦想的战场。从不列颠到美利坚,一个个大国一次次不停验证着“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整个世界”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我们正在积极发展海上贸易、维护海上权益。因此,了解海上战争的历史,洞悉海上博弈的玄机变得十分必要。《海战事典》是军迷们了解海战及海洋军事文化的宝典,希望该系列读物能够刊载更多精彩文章展现海洋文化的魅力。 ——军事科普作家,江泓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人民海军军官后代的我,从小生活在著名的军港小城——旅顺口。这里的每一处遗迹都是海上战争为这座小城铭刻的深深印记,它们牵动人们对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关于海洋意识与海洋权益的深刻思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也不该再次忽视海洋。但如何才能真正汲取历史的教训,又如何才能探寻到一条正确的走向深蓝之路?我相信,《海战事典》这本看上去很普通的书,一定会成为一扇打开历史记忆的窗,一座连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人们可以通过它,找寻到自己的答案。 ——中国海军史研究者,张义军(旅顺口) 一个拥有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必须要对海洋投以足够的关注,曾在海洋上发生的交流、冲突和战斗恰恰是对历史经验的一次次总结,它们从未随涛浪平息,而是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海洋意识觉醒的基石。《海战事典》正是一本海洋历史的索引,是一个了解海上往事的渠道。 ——海军史、海军舰船研究者,顾伟欣 “无海权如人无手足”。古往今来,为了将主权延伸至海洋,以获得更多的控制力,很多国家都建立了强大的海军,他们既谱写过壮丽的海战诗篇,也创造过传奇的海洋故事。《海战事典》正如沧海拾珠,将这一段段精彩的历史连串汇集至一处,相信每一位读者在阅读后,都会大呼精彩过瘾。 ——资深军事编辑,刘晓 即使21世纪已被广泛称之为“信息的时代”,人类最广泛选择定居、发展生产的地域仍然是各大洲的沿海地带,联结其间的繁忙海上航线仍然需要强大海军的护卫。《海战事典》为广大海军爱好者精彩描绘历史上发生于洋上之激烈搏杀,希望启发更多国人关心我国海洋权益之保护。 ——指文《军鉴》工作室主编,潘越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