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匈奴简史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水木森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三百年,其后又在中原地区活跃了约二百年,对中国和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都曾发生过较大的影响。

水木森著的《匈奴简史》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500年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经济生活以及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

内容推荐

匈奴是我国古代的一个游牧部族,兴起于公元前3世纪,衰落于1世纪,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

水木森著的《匈奴简史》采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活跃了近500年的匈奴族的文化习俗、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权组织、部落兴衰、政治演变以及与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的关系,做了一个比较全面而系统的叙述。内容虽然比较复杂,但语言简明、通俗,引人入胜。

目录

第一章 大漠苍狼,匈奴从哪里来

另类的炎黄子孙

匈奴部落不断壮大

头曼单于的悲剧

冒顿射出“鸣镝”箭

把妻子送给东胡王

匈奴称雄草原

第二章 匈奴崛起,两代帝王决战长城

长城,匈奴的第一道难关

韩王信投靠匈奴

刘邦被围白登山

陈平妙计解围

和亲,不得已的选择

各怀心思的较量

第三章 匈奴铁骑,汉朝边界的虎狼之师

千古一帝死了

和亲宦官的报复

知恩不报的狼孩儿

逼汉朝送真公主

突然崛起的刘启

给匈奴送去小公主

第四章 乾坤逆转,匈奴丢城失地

在马邑燃起的战火

刘彻与军臣的虎狼之争

匈奴丢失河南地

阴山,匈奴永远的痛

伊稚斜再失河西地

震惊匈奴的漠北之战

汉匈在西域的博弈

第五章 艰难博弈,绝境中求逆转

乌维求婚的闹剧

风暴中的“儿单于”

狂澜之中的失落

不友好的“干儿子”

“匈奴死敌”降匈奴

李广利死前的诅咒

第六章 匈奴内讧,葬送一代帝国

匈奴惨败给乌孙

匈奴内部的单于之争

呼韩邪归附汉朝

郅支死在了西域

昭君出塞稳定匈奴

匈奴朝汉的死亡魔咒

第七章 回光返照,匈奴的短暂复兴

王莽的步步紧逼

匈奴与王莽的较量

匈奴再次点燃复兴梦想

匈奴再现“南北朝”

班超西域建奇功

匈奴的强国梦破灭

单于就这样消失了

第八章 穷途末路,匈奴威震西方

五胡乱华的悲剧

北匈奴的西迁之路

欧洲再现“冒顿单于”

阿提拉的“上帝之鞭”

匈奴最后的归宿

后记 匈奴影响了世界

附录 匈奴历史简表

试读章节

慢慢地,匈奴有了不少分支,比如山戎、猃允、荤粥等。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商朝时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时的猃允,春秋时的戎、狄,战国时的胡人,都是后世所谓的匈奴。还有人把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民族也归为匈奴。对于匈奴的分支,史学界没有定论,但匈奴人是夏朝人的后裔,大家都比较认同。

商朝时,匈奴的先祖们生存在遥远的漠北,到了周朝,才开始与周人有所接触,但匈奴的势力远不如周朝强大。先是周文王姬昌率部进攻犬戎(又称畎夷,匈奴的先祖之一),打败了犬戎,后来周武王又修建了洛邑城,把戎狄赶到了泾水、洛水北边,命令他们定时进献财物。在此后200年间,周朝处于强盛时期,戎狄不得不进献财物表示臣服,暂时收敛了锋芒,跟周朝双方和平共处。

这一状态最后被周穆王打破了。

周穆王是位风流天子,他听说西方昆仑山上有位绝代美女叫西王母,很想去见一见,道路却被诸戎所挡。不仅如此,当时诸戎已经有不安分的苗头了。周穆王一方面见西王母心切,一方面想收拾日益强大的戎狄各部,于是便借口“戎狄不贡”(戎狄没来进献财物),派了大批军队去攻打犬戎。最终周军活捉了犬戎5个部落首领,捕捉了4头白狼和4头白鹿。

狼是戎狄人的图腾,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白狼就是狼王,在戎狄人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白鹿是祥瑞的动物,象征着吉祥如意。周穆王活捉了4只白狼和4头白鹿,对戎狄是一种侮辱。从此,戎狄不再对周朝称臣了,与周朝势不两立。 此后周朝王室势力渐微,戎狄开始时不时前来骚扰,在中原杀人夺物。至周懿王时,周朝王室已无力保护百姓,中原百姓受不了,抱怨说: “靡室靡家,猃允之故。”即我们失去家园全是因为猃允(对戎狄的一种蔑称)打进来的缘故。直到周懿王的曾孙周宣王即位,周朝才重新强大起来,史称“宣王中兴”。

周宣王率领军队反攻,打败了戎狄,把他们赶到太原,又修建了朔方城,防御戎狄进攻周朝。天下重新迎来太平。可好景不长。周宣王死后,周幽王继位,周朝虽然还能对天下的诸侯发号施令,在实力上让戎狄服气。但遗憾的是,周幽王太好色,导致他的儿子们争当太子,朝廷大臣分为两派,相互争权夺利。犬戎认为这是报复的好时机,便串通褒国,给周幽王送去了绝代冷美人褒姒。

得到褒姒的周幽王喜不胜喜,为了博得这个史上第一冷美人一笑,他甚至不惜“烽火戏诸侯”,最后被犬戎趁机攻进镐京,不但葬送了西周的大好河山,还赔上了自己的性命。

犬戎攻进了镐京,一阵烧杀抢掠之后还不想退出中原,盘踞在泾河和渭河之间,继续侵略和抢夺,最后还是来自西陲的戎族部落首领秦襄公率军打败了犬戎,救了周朝残余的势力,周朝才避免了被彻底消灭掉。秦襄公因为保护周朝天子有功,被继位的周平王封为诸侯。

这时,镐京满目疮痍,已不再适合做首都,周平王不得不迁都洛邑。周朝的国力大损,实力与普通诸侯国无异,诸侯不但不再听令于周朝,周朝甚至还不得不讨好一些大诸侯国,任他们摆布。

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不但中原诸侯争霸,纷争不断,北方戎族部落也纷纷前来凑热闹,搞得中原诸国一个个焦头烂额。

山戎先是越过燕国攻打齐国,与齐麓公在齐国都城外大打出手,双方损失惨重。其后,又大举进攻燕国。燕国抵挡不住,向齐国请求帮助。齐桓公派出几个诸侯的军队向北进攻山戎,山戎大败而逃。

不久,戎翟开始强大起来。周襄王为了对付那些不听话的诸侯国,就试图与戎翟搞好关系。他娶了戎翟部落首领的女儿做王后,与戎翟结成了军事同盟,共同起兵进攻郑国。

打败郑国后,周襄王马上甩了翟后。翟后一肚子苦水无处倾诉,便联合日子同样不好过的周襄王的继母惠后,意图废掉周襄王,立惠后的儿子子带为王。她们邀请戎翟出兵帮忙,让子带当内应,打开城门,放戎翟兵马进城。周襄王被里应外合的子带和戎翟兵马打败,子带当上了周王,戎翟搬进了中原,在陆浑一带居住,东边与卫国交界,抢掠中原变得更加频繁和方便。

兵败的周襄王无奈之下派人向晋国求援。晋文公有称霸中原诸侯的理想,见周襄王遣人来请求帮助,就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号召各诸侯国派兵跟随他去进攻戎翟。人数处于劣势的戎翟军队很快吃了败仗逃走了,晋文公指挥联军进入洛邑后,把周襄王接了回去继续当周王,并杀了子带。

这时,秦国、晋国是最强的两个诸侯国,秦穆公、晋文公都是霸主。他们大量扩张领土,到处炫耀军队战斗力强,戎狄稍微不服气,他们就派兵攻打,戎狄日子过得非常艰苦。在晋文公强力打击下,戎翟被赶到西河的圜、洛一带,被称为“赤翟”“白翟”。而秦穆公自从得到由余辅佐后,派大量军队攻打西戎,征服了西戎8个小国。

在秦晋两国强力打击下,戎狄部落为了求生存、谋发展,只好化整为零,散居各处。就这样,陇西出现了叫绵诸、犬戎、狄猓等戎族部落;岐、梁、泾、漆的北边出现了义渠、大荔、乌氏、朐衍等戎族部落;晋国北边出现了林胡、楼烦等戎族部落;燕国北边出现了东胡、山戎等戎族部落。共计100多个戎族部落,沿溪谷一带分散居住,各有各的首领,很少与中原地区来往。直到100多年后,晋悼公派魏绛到戎翟去搞好关系,戎翟才向晋国进贡。

到了战国时期,那些被称为“戎”的塞外部落,有了新的称呼——匈奴。“匈”与“凶”谐音,意味着野蛮凶猛;“奴”就是下贱的意思。两个字合起来讲,就是一群凶猛、残忍、野蛮的奴才。显然,匈奴这个名字包涵汉民族对他们的畏惧、憎恨和鄙视的意味。P3-5

序言

匈奴兴起于商周之际,鼎盛于秦汉时期,它与秦汉帝国为邻,却分属于不同的文明,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属于游牧文明的匈奴人崇尚杀戮、抢掠、自由迁徙;属于农耕文明的秦汉帝国的子民们则崇尚和谐相处,安土重迁,以法律和道德礼仪相规范。这是价值取向截然不同的两种文明,一旦它们成为邻居,就必然会发生碰撞,碰撞的方式就是战争和融合。

作为马背上的游牧民族,匈奴人弓马娴熟,勇武善战,男女老少都能上马杀敌,几乎全民皆兵。匈奴军队的机动性、灵活性,是当时世界上超一流的,他们来如风,去如电,让人防不胜防,因而在早期的较量中,中原军队每每处于守势。为了防止匈奴人的骚扰,战国时期的秦国、赵国、燕国等国都在与匈奴接壤的地方修筑长城,抵御匈奴人的进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虽然派蒙恬“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以报怨”,但鉴于匈奴人灵活机动的作战能力,他仍然奉行战略防守的策略,将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延伸,形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就在秦始皇、蒙恬等人处心积虑完善战略防线时,匈奴历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英雄——冒顿进人了历史的视野。秦始皇刚刚去世,年轻的冒顿就射杀了其父头曼单于,成为匈奴的首领。冒顿利用秦末中原大乱及楚汉相争之机,灭东胡、降乌孙、威服丁零,在大漠南北完成了一系列兼并行动,建立起庞大的匈奴,帝国的版图东起大兴安岭的乌桓、鲜卑山西界,西至中亚广大地区,北至蒙古高原以外的西伯利亚,南到长城,拥有的土地面积,丝毫不亚于先前的秦朝及后来的汉朝。

汉代文景之治后,国力蒸蒸日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程度,而匈奴也终于遇到了自己的克星——汉武帝。汉武帝在位期间,匈奴经历了七位单于,但他们都没能翻越汉武帝这座大山,尽管他们都试图让匈奴重现冒顿时代的辉煌,但一个个都饮恨而终。

不仅如此,在汉武帝的铁骑强攻下,曾经兴盛一时的匈奴也最终走向了分裂。南匈奴与汉朝和亲,对汉朝称臣,逐渐成为汉朝的一个藩属国。北匈奴继续占据漠北,与汉朝对峙,双方战事不断,一直打到东汉中叶。在汉朝的军事打击以及连年不断的天灾人祸袭击下,北匈奴一部南迁,另一部被迫退出漠北,途经西域、中亚向欧洲一路迁徙。

南北两个匈奴虽然因为分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但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是冒顿的子民,时刻梦想着复兴匈奴,证明自己是“天之骄子”。南匈奴在两汉以后,慑于曹魏政权的兵威,偃旗息鼓,暗中蓄力,终于在西晋“八王之乱”后爆发。他们打着为汉朝复仇的旗号,问鼎中原,直捣洛阳,导演了“永嘉之乱”,灭掉了西晋,将中原搅得天翻地覆。这一壮举在冒顿时期也不曾有过,从此,中原大地进入了近三百年的“五胡乱华”时期……  而北匈奴西迁后,很快找回了冒顿时代的自信。他们凭借着匈奴骑兵的灵活、机动、善战,一路征服,所向披靡,在欧洲素称强悍的东哥特人、西哥特人、日耳曼人、法兰克人……纷纷成为他们的手下败将。匈奴人的到来,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最终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遗憾的是,西迁的匈奴作为一个国家完全建立在暴力征服的基础上,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杰出首领阿提拉死后,强大的匈奴王国顷刻间分崩离析,其残部在一番挣扎之后,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如今,匈奴作为一个民族早已不复存在,但是,这个曾经在中国北边、西域、中亚、欧洲存在过的强大民族,在欧亚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曾是欧亚历史上的超级军事大国,改变了魏晋以后中国的政治格局,颠覆了中亚、欧洲的统治秩序,推动欧洲从奴隶制进入了封建制,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在历史长河里留下的斑斑点点很值得我们深究,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强大的标志并不是它的人口数量有多少,而是它的民族性格有多么强悍。只有性格强悍的民族才称得上强大的民族,这样的民族不但能改变自己,而且能改变世界。

后记

匈奴与秦朝、汉朝对峙了数百年,一度强大无比,迫使汉朝和亲休战,但形势最终还是发生了逆转。之所以如此,不是因为它们勇武善战的秉性发生了变化,而是因为两种文明的差异所致。

战争比拼的是综合国力,打的是钱粮、马匹、武器,比的是智慧和谋略。匈奴所代表的游牧文明在经济文化方面远远落后于秦朝、汉朝所代表的农业文明。在农业文明衰落的时期,国家也许会表现得贫弱不堪,远不如游牧文明富有血性,难以爆发出狼性般的战斗力,这在汉朝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时期表现得特别明显。但是,农业文明的发展后劲儿远非游牧文明所能比,在经过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四代“卧薪尝胆”后,在汉武帝刘彻时期形成了爆发。这时,汉朝拥有5000多万人口,钱粮多得用不完,官方的战马达到了数十万匹,而匈奴只有几十万人口,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汉朝都对匈奴占有压倒性的优势,双方决战的结果不言而喻。

但是,战败的匈奴体现了超强的忍耐和出色的生存能力。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继续张扬着勇武的个性,证明着他们是“天之骄子”。失败后的匈奴,一部分南迁,进人中原,与汉族融合,或者融入其他少数民族中,成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向西迁徙,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而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匈奴的实力逐步得到了恢复。

当时,欧洲在经济文化上远不能跟中国的汉晋南北朝相提并论,游牧文明所滋养出的勇武彪悍及长期与中原作战所积累的战斗经验,使匈奴人在新的土地上重新找到了冒顿时代的自信。他们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国家,一路向西迁徙,最终成了东西罗马的邻居,无数次打败东西罗马,迫使它们与匈奴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向匈奴进贡,交保护费,接受匈奴人的保护。东西罗马是当时西方的两个超级大国,然而,在匈奴人面前,它们不堪一击。毫不夸张地说,因为匈奴人的到来,欧洲的政治格局被迫大大改变。

在匈奴人到来之前,奴隶制的罗马帝国地跨亚欧非三洲,是当时欧洲、西亚、北非的霸主,是历史学家们津津乐道的千年帝国。当然,那时它除了与西亚的波斯接触较多以外,尚未与东亚的秦汉、魏晋南北朝有广泛的接触。

匈奴人西迁的过程,也是东西方民族一次空前深人的交流过程,虽然这种交流的方式近乎血腥,但是,它开阔了双方的视野。匈奴人发现,原来除了长城南边有富裕繁华的农耕国家可以抢掠外,欧洲也有个同样富裕的罗马可以抢掠。欧洲人也开始意识到,东方竟然还有如此强大的民族,原本不可战胜的罗马竟然是如此不堪一击。于是,曾经活在罗马阴影下的西哥特、日耳曼等民族觉醒了。

由于匈奴人西迁,东哥特人大部分融进了匈奴王国,吸取匈奴人的营养,变得勇武善战;而西哥特人则慑于匈奴人不可战胜的恐惧心理,被迫迁徙到罗马帝国境内。他们原本是去寻求罗马庇护的,然而,当他们看到罗马在匈奴人面前不堪一击时,潜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进取心和挑战意识一下子复活了。他们从面对匈奴人的软弱不堪迅速蜕变成一支可怕的战斗力量,而他们的崛起,危及了西罗马的生存。

为了保护帝国的安全,西罗马引入了同样强悍的日耳曼人,利用他们去对付西哥特人。这是引狼人室之举。日耳曼人打败了西哥特人,最后又埋葬了西罗马,把欧洲带人了中世纪,导致欧洲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封建国家。封建领主代替了奴隶主,这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进步。

虽然匈奴人本身并没给欧洲人带去先进的封建制度,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迫使欧洲各种政治、军事力量出现了分化、重组,并借助于分化、重组,新兴的力量战胜了守旧的奴隶制贵族势力,使新兴的封建制度在欧洲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于是,法兰克、英格兰、意大利、波兰等新兴的封建国家进人历史的视野,谱写了欧洲历史的新篇章。

在整个中世纪,欧洲没有出现过像中国秦汉、隋唐、明清这样统一强大的封建王朝,小国林立,民族之间的融合进程缓慢,各个小国、民族之间相对势均力敌、相互并存。这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是很有利的。而封建势力强盛的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虽然很早,却一直没能发展壮大,致使欧洲在告别中世纪后,很快走在中国等亚洲国家前面。这一切,从外因上讲,要归功于匈奴和后来的蒙古。

北匈奴西迁,对亚洲历史的发展进程影响也很大。一方面,北匈奴西迁,使西域跟中原王朝的交往更加密切,促使大部分西域国家后来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匈奴西迁又使中亚、欧洲的众多部落或国家不是被匈奴消灭,就是被迫加入了匈奴大军,随着匈奴人西迁,不断征服西方国家。在这种民族迁徙过程中,很多部落或国家被融化到了匈奴中去,最终又随着匈奴的解体融化到其他各民族之中,使欧洲的民族构成变得多样复杂。

北匈奴西迁,对于东亚地区来说,最大受益者不是中原的汉朝,而是匈奴曾经的臣属、东边的劲敌鲜卑。北匈奴迁走以后,鲜卑人填补了其势力真空,占有了漠北草原,取代匈奴人成为了塞外的强国,继而成为汉朝、魏晋等中原王朝新的敌人。西晋“八王之乱”后,鲜卑人趁机进入中原地区,其中的慕容部、拓跋部、宇文部都先后建立了强大的政权,不但统治了大漠南北,还成为长城以南及中原的主宰者,使鲜卑族在中国历史上辉煌一时。如果北匈奴不西迁,鲜卑族能不能谱写这样辉煌的历史篇章,还很不好说。

受北匈奴西迁影响最大的,当然还是匈奴和汉朝双方。长城内外,有强大的匈奴和强大的汉朝对峙,是一种势均力敌的平衡。这种平衡对双方都是一种激励和鞭策,虽然这种激励和鞭策带着血腥味儿,但这是必需的。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对双方来说都是致命的。

汉朝的崛起导致了大规模反击匈奴的战争,匈奴遭受损失自不必说,可是,汉朝也因此耗空了自高祖、惠帝、文帝、景帝以来几十年的积蓄,人口几乎减少了一半,让一向要强的汉武帝刘彻也不得不下《轮台罪己诏》。

匈奴战败后,逐渐分化为南、北匈奴。北匈奴继续与汉朝对抗了一百多年,、被击溃后,残部西迁,其原有势力范围为鲜卑族所占领;南匈奴南迁后,虽然曾经梦想统一匈奴,复兴冒顿时代的辉煌,但在汉朝的严格控制下,不可避免地被汉化,民族特性逐渐消失。

至于汉朝,在北匈奴西迁后,来自塞外的强大压力突然消失,渐渐地,它便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外戚、宦官交相祸乱朝纲,豪强地主大肆兼并,朝野上下乌烟瘴气,当权者忙于内斗,对外则仍以天朝上国自居,目空一切,不务实事。这一方面导致汉朝暮气攻心、群雄割据,走向没落衰亡;另一方面又让失去牵制的塞外诸族日益做大,终于在西晋末年引发了“永嘉之乱”,继而“五胡乱华”。

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汉人在近三百年时间里,失去了对中原的控制,当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规模空前强大的时期,促进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成。这也是北匈奴西迁后,直接和间接导致的后果。

总之,匈奴西迁对亚洲和欧洲历史的影响是巨大的,它既引发了血腥的征服战争,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客观地讲,它改变了中国、中亚及整个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虽然,它的背影已经远去,但是作为一个民族,它已经成为一个记忆的历史符号,它所刮起的历史旋风,所奏响的勇武刚健乐章,将永远回荡在历史的记忆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5:2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