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的多层反思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刘森林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反思伴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化推进而发生,进入21世纪后急速扩展。刘森林著的《历史唯物主义--现代性的多层反思》立意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角度系统展现中国现代性反思的主要层次,展现各层次的具体内容和有待发展的问题空间:第一层次是反思自然历史过程,包括自然性、主体性的关系重思,方法论对存在论的延伸第;第二层次是反思发展,包括追究发展的科学根基、价值基础、方法论根基,并追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发展主义;第三层次是反思实践与主体性;第四层次是反思的推进:物化与虚无,整合了自然性、主体性、进步、永恒轮回、价值根基、形而上学消解与重构等维度和内容,把现代性反思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

目录

引论 作为孵化器的主体性:实践唯物主义的反思与推进

 一、主体性的伸张与推进

 二、主体性的孵化I: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三、主体性的孵化II:物化论的推进,从人道主义到合理化

 四、主体性的孵化III:崇高价值的陨落,虚无主义与形而上学

第一层次 反思“自然历史过程”

第一章 超越“自然历史过程”——初论重新理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自然历史过程”的本质内涵

 二、超越“自然历史过程”

第二章 马克思历史方法论的启示——关于把握历史规律的方法论问题

 一、两个方面:存在论与方法论

 二、历史方法论的启示

 三、新式历史规律观的内涵分析

第三章 论马克思历史观对事实与价值冲突的两种解决

 一、理论解决

 二、实践解决

第四章 自然·自然性·自发性——再论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一、马克思理论中的多义“自然”

 二、把握住似自然过程论的本质内涵

 三、对自然VI的再探索

第五章 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三论“自然历史过程”

 一、告别近代主体性解释模式:确立作为正当性与合理性的两种“自然”

 二、“历史”的意蕴:从自然与历史统一的视角看待现代史

 三、以自然正当革除形而上学的完美虚幻:阶段不可超越

 四、结论:回归自然与超越自然的一致

第二层次 反思“发展”

第六章 当代中国发展着的“发展”观念

 一、走出胚胎发育隐喻的误区

 二、价值因素在发展观念中的地位

 三、初步结论

第七章 发展的价值基础追思

 一、发展:从事实认定到价值追问

 二、发展的价值根基追问

 三、追思发展的方法:二分法

第八章 对“发展”的三种批评

 一、第一种批评:资源不够

 二、第二种批评:损害了世界——以平等为例

 三、第三种批评:求新刺激的无理性倾向

第九章 从后思索法视野内的“发展”检思

 一、从后思索法视域内的发展:精英信念的普遍化

 二、现代对传统、普遍对特殊的漠视

 三、防止以今释古和强发展主义

第十章 透视唯物史观中的发展主义

第十一章 发展视域内的二分模式:批判与反思

 一、强一元论二分法

 二、弱一元论二分法

 三、二元论二分法

 四、结论

第三层次 反思实践与主体性

第十二章 启蒙与虚无:从主体概念看发展的一个内在矛盾

 一、笛卡尔式内向性主体中就蕴含着知识论与存在论的不统一

 二、矛盾的进一步积聚

 三、平衡的打破与冲突的爆发

 四、世俗化的加剧

 五、理性与虚无的自悖谬

 六、虚无的浪漫主义救治

第十三章 “主体”在什么意义上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澄清

 二、区分不同层次的“主体”

 三、两种不同的启蒙,意识形态的必需

第十四章 实践的逻辑与哲学终结论的困境

 一、仅强调具体、经验、历史并不一定能解决元哲学层面的问题

 二、马克思在社会理论层面对一般性、永恒性和绝对性的强调

 三、“哲学终结论”的特定含义

第十五章 评实践的主体性解释模式

 一、视角的转变:从个体到群体

 二、从主体性模式到生活世界模式

 三、自悖性的凸现

第十六章 传统主体性势必导致的实践策略:外推

 一、去远与推远:两种不同的机制

 二、外推的逻辑与现代空间的拓展

 三、越推越遥远的外推:从个体、群体到国际和自然界

第四层次 反思现代文明的哲学基础:物化与虚无

第十七章 异化的三个层次

 一、异化的产生与层次

 二、异化I

 三、异化III

 四、异化II与主体性模式

第十八章 文化、虚无主义话语与社会发展:德国对中国的启示

 一、德国的思考与教训

 二、文化中国与文化决定论的提防

第十九章 启蒙主义、浪漫主义与唯物史观

 一、浪漫主义的遭遇、定位与新解

 二、善服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

 三、理性的工具化与虚无主义

 四、浪漫派、马克思与古典

 五、自由理想与浪漫主义

 六、更能容纳差异的新启蒙

第二十章 物化通向虚无吗?——马克思与尼采的不同之路

 一、物化世界损伤“人”的三种情形

 二、物化不通向虚无,物化可以促进“人”的实现

 三、个体与共同体的统一遏制、抵制虚无主义

 四、物化通向虚无:尼采对现代文明本质与前景的认定

 五、反思现代性的两种模式:马克思与尼采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