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林海音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精)》由林海音著,人世种种,无常无住,没有什么一定是永恒不变的。悲欢喜乐,转眼成空,身前身后的名声事业,说来也仍是虚空。但真的一切想开了、看透了,人生也就不成其为人生,某些烦恼、某些忧虑、某些遗憾,都是避免不了、也不应回避的。如是,我们就“隔着竹帘儿”看下去吧,从这些熟识的或陌生的、亲近的或遥远的人与事之中,参透人生。有些悲凉,有些寂寞,但仍皆归之于可亲。这便是林海音作品之魅力。

内容推荐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精)》是林海音晚年最重要的回忆文章结集。在这本书中,林海音记录了她所熟悉的某些当代人物的侧影或浮雕,这些人绝大多数是作家、知识分子与文化人物,如成舍我、雷震、胡碟、白杨、苏雪林、沉樱、宗白华、萧乾、文杰若等,都与文学、艺术及新闻有关,且都与林海音有深切的感情,写来别有与众不同的风味,展示了林海音半个多世纪以来丰富多彩、交游广阔的人脉关系。

目录

原序 朦胧

“哑行者”蒋彝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

“牧童阿勋”

遥念胡蝶

念远方的沉樱

 附:天上人间忆沉樱(金秉英)

春声已远

海天永隔故人情

忆故友文心

邱七七和高堂老母

秦氏千载史

观《北京故事》随想

看《立报》?忆故人

“野女孩”和“严肃先生”

雷震亮相及其他

演艺生涯半世纪的白杨

一别半世纪

读陶邦彦的新作

艺文二三事小记

简写《芙蓉镇》作者古华

一生的老师

她今年九十五岁喽!

读《我的父子关系》

 附:我的父子关系(王正方)

最后的沉樱

 附:沉樱、梁宗岱的最后通信

怨“藕”(张错)

一甲子的同学会

 附:在父亲身边的日子(余慧清)

亮丽且温柔

后记

试读章节

上面是我重读《歌谣周刊》随手所记。这三册《歌谣周刊》合订本是向朱介凡先生借来的,在此前的三十多年,我也有一套留在北平,是喜欢又忘不了的一份民俗杂志,今日重读,别提多高兴。介凡久藏的这套杂志,霉气味重极了,读久了,头昏脑涨的,但是也舍不得放下。

《歌谣周刊》最早于民国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出版,每期不过八页,三四篇文章或集辑一些各地歌谣而已。即使如此单薄,内容却厚实。他们最早于民国七年二月就开始征集歌谣,由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主编选事,五月起才在日刊上发表了一百多则刘半农所编订的歌谣选,赶上五四运动,搜集的工作停顿了,刘、沈二人又都出国去留学。这一停直到民国九年才真正地成立了“歌谣研究会”,十一年才创办这份中国最早也是独一份的《歌谣周刊》。编辑最出力的是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诸北大教授。他们自己写稿、编稿、邀稿、搜集歌谣。撰稿人经常有周作人、郭绍虞、胡适之、王礼锡、沈兼士、林语堂、容肇祖、容庚、梁遇春、钱玄同诸人。一经发刊,就不断有外来的反应,可见民俗是大家喜爱的,他们不愁缺稿,而诸学人也发表了许多研究及整理歌谣的文章,既通俗,又有学术性,这是所以我在求学时就喜欢的一种刊物。

早期《歌谣周刊》所发表的作品,零散的较多,到了第四十九期(即民十三年四月)开始以横排方式出现,并且有了专题研究,如我前面所说的“看见她”专号,以及“婚姻”专号,“孟姜女”专号,“方言”专号等等。林语堂先生对于方言最为热心,这大概是因为歌谣采自各省,发音不同,而且歌谣实乃一种口传文学,古来少有文字记录,琅琅上口,皆出自婆婆、妈妈、长工、奶妈等不识字人物,代代传下来,到了民国,才由识字的有心人及学者,想到其重要性而做记录的工作。林语堂先生不但热心于方言的音标研究,也拟成立方言学会,但是没有成功。

可惜的是,这薄薄八页每期卖一大枚一份的杂志,到了民国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的第九十七期,宣告停刊,已刊登的光是歌谣就有两千两百二十六首。据说是因为北大研究所要出版一份“研究所国学门周刊”,歌谣也列为这综合大周刊的一门,所以没有单独出版的必要了。

但令人高兴的是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北大又恢复“歌谣研究会”了,胡适、周作人、魏建功、罗常培、顾颉刚、常惠等教授为研究会的委员。到了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四日,恢复了《歌谣周刊》,算为第二卷第一期,每年一卷。主编人是毕业北大当时做助教的徐芳。徐芳是北大高材生,我初中读书时,就非常仰慕这位当时有“北大女诗人”称号的大学女生。她主编这份周刊,虽然有她的著名的老师们支持,但是她个人也是一样的努力搜求歌谣,深入民间探访,研写,写了多篇有关歌谣的研究。例如:儿歌的唱法,北平的喜歌,数来宝里的溜口辙等。顾颉刚继续他十年前的吴歌的搜集和研究,写《吴歌小史》篇。董作宾为了《看见她》这一首歌做整理和研究,还有像《张打铁》这首全国到处都有的歌谣,她也曾编全期专号研究,都是令人钦佩的。读者也写了意见,大家都来讨论,是因为民间的歌谣乃是每个人的,谁都想搜求了献出来,这种民俗乡土的研讨,是最亲切之事,没听说前几年咱们这儿居然有恶形恶相的乡土论战,我一直不懂!

P8-11

序言

朦胧

1

大众传播学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人,最有兴趣的对象就是人。”

文学,不管什么体裁、什么形式,也终归都是以“人”为中心。所有的文学家,无论是诗人、小说家、散文家,或别的什么家,一个共同点是他们对人生的热爱,对人的关怀。离开了这个,世间无所谓文学。

林海音女士的写作生涯,从新闻记者开始,以《城南旧事》和《晓云》那样的小说扬名,创办《纯文学》月刊和出版社。她喜爱新闻记者“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工作;她喜爱小说创作,可以为之废寝忘食;她以奉献的精神办出版事业,为读者和作者提供了最佳服务。

可是,她最有兴趣的,也最为关心的,还是人,各色各样的人。她的先生,她的儿女,她的朋友——真是交游满天下,三教九流,无所不容。她有一种亲和力,让男女老幼的各色人等,都喜欢跟她谈心。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很俏皮的书名;其实,这是一本以“怀友”为主的文集。隔着竹帘儿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她”。

2

二十世纪最出名的传记文学家斯特拉齐(Lytton Strachey),写传记时恪守他自订的三大信条:第一,文字要清晰简洁;其次是态度要不偏不倚,追求真相;第三是要富有自由的探索精神。因此,他能为传记文学开拓一片新境界。他的特长是,从千头万绪的史料中,抽丝剥茧,提要钩玄,像炼金术士一样,弃糟粕而取菁华,笔底英豪,栩栩如生。

但也有人说,斯特拉齐局限于“为艺术而艺术”的态度,他透过文学的形式来观察人生,往往扭曲细节,使得主角变成了卡通化的人物。很生动,却未必真实。

海音写的不是宏篇巨制的名人全传,而只是某些当代人物——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家、知识分子与文化人——的一个侧影或浮雕,当初在报端发表,篇幅有限,每个人平均不过是三两千字。但是,每一个人都具不同凡响的经历,每一个人也都留下了可思可怀的心血成就。

海音就是以清晰简洁的笔墨(这本来就是她写作的特色),公正求实态度,和自由探索精神,去勾勒这些人物的面貌与心魂。

书中的二十来位先生或女士,大都与文学、艺术和新闻有关,而且和海音有深切的感情,所以她写来便有与众不同的风味。

像高龄九十有五的成舍我先生,当年在北平办报,又创设北平新闻专科学校,“虽然初办只有百把个学生”,海音是其中之一。舍老的言教身教,对海音影响深远,是“一生的老师”。  又如著名的影星胡蝶、白杨,都是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意味的大明星,前者是海音中年的挚友,后者是初中时代要好的同学。

老一辈的人物,像苏雪林,像萧乾和文洁若夫妇,像王寿康,像蒋彝;年轻一辈的,像余阿勋,像王正方,像秦家骢。每个人都有一些感人的特殊遭际,形成了动乱的大时代中不凡的特色。

……

照我猜想,海音的书名《隔着竹帘儿看见她》,虽是取于歌谣,但无意有意间也有怀念沉樱之意吧。

书中的人物,或老或少,或男或女,都与沉樱呼吸过同一时代的空气。虽是各成独立篇章,但是,读竞全书,我不免想到孔子立川上的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世种种,无常无住,没有什么一定是永恒不变的。悲欢喜乐,转眼成空。身前身后的声名事业,说来也仍是虚空。尽管如此,凡人总是为此想不开、看不透。

若真的一切都想开了、看透了,到了四大皆空的境界,人生也就不成其为人生了吧。某些烦恼、某些忧虑、某些遗憾,都是避免不了、也不应回避的。

如是,我们就“隔着竹帘儿”看下去吧。从这些熟识的或陌生的、亲近的或遥远的人与事之中,更加参透了人士的无可如何。

有些悲凉,有些寂寞,但仍皆归之于可亲。这便是海音作品之魅力。

自从《城南旧事》被改编成电影,且得了亚洲影展的大奖以来,林海音的大名在海峡两岸同样的响亮。以一个原籍台湾苗栗、出生在日本大阪、成长在北平的作家和出版家,林海音在目前这样的特殊环境里,应该承担起别的人不适合、或挑不起来的某些任务,成为沟通两岸文学界的一座桥梁。

这话也许说得远了一点吧。有很多事情,在眼前的朦胧氛围中,还是“隔着竹帘儿”看看再说吧。

彭歌

写于一九九二年四月

后记

这是我为作家、作品而写的第三本书《隔着竹帘儿看见她》。选书中这篇文章作书名,无他,喜欢而已。彭歌却说我是“……书名《隔着竹帘儿看见她》,虽是取于歌谣,但无意有意间也有怀念沉樱之意吧”。也许潜意识中,我真的有这意思,也好。

第一本是十年前(一九八二年)出版的《芸窗夜读》(纯文学出版社出版),书的出版应是受了好友琦君几句话的影响,她说:“……像你这样在书前书后所写的文章,散见于他人或自己书上的,或者零星刊在报章杂志上的,必定不少,何不收集起来辑成一书呢!”琦君三番两次向我提起后,我搜罗一番,长长短短的,竟有五十三篇之多,我真没想到。是辑便是自一九六〇到一九八二年的《芸窗夜读》。

第二本是《剪影话文坛》,于一九八三年受联合副刊主编痖弦之邀,定每周五在“联副”设一专栏而名《剪影话文坛》,因为痖弦不但看我文坛交游广,同时照片的收集也多,所以这专栏,原则上每周写两位作家,每人不过千把字,但要附以照片,一年为期。我很高兴地应下这邀约,自信有把握,才干把字嘛!照片我则收集有上百本了。果然,听说每周五读者就等着看这专栏。成书后算算五十多篇,所写作家近二百人,是完整的一本书,仍由纯文学出版社于一九八四年印行。

《隔着竹帘儿看见她》,是继一九八四年以后所写的这类作品,但她们不一定是千把字,而是随心所欲地写,每一篇大都在数千字。虽然也是文坛交往录,但写得更深入些,资料收集得更多些(台静农教授生前在我出版《剪影话文坛》时,曾对我说:“这也是一种文献嘛!”)。

每天凌晨,天刚蒙蒙亮,我到“国父纪念馆”晨运,就会遇见九歌出版社的主持人好友蔡文甫,他说:“我该出你一本书了吧,就是你写的文坛、作家这类。”我初应“好吧”,想着不知可够出一本书,也迟迟无暇整理,他竟见到就催,催了一个月,逼得我不得不认真起来。此番共收我自己写的二十五篇,有关的附录六七篇;而且这次我的笔端漂洋过海,触角伸到海峡的彼岸大陆上了。

近年来我编著的书,无论是自己或给别人出版,照片是少不得的,而且不是插图式的一两张,却是动手动脚认真地四处去找。希望九歌为我出版的这本书,编得更完美,图片更齐全,而使读者有“图文并茂”的感觉。

又,书中有四位人物:邱伯母沈迪华和我的好同学夏志娴及胡蝶女士、蒋彝先生,在出版此书时,他们分别于近数年内故去了。谨志悼意。

一九九二年四月小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