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史世海著的《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围绕仁孝、礼义、廉耻、智勇、忠信五组主题,精选古代历史故事,系统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内涵,引导读者从历史的镜鉴中,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书为《品读历史感悟仁孝》,重点讲解的是仁、孝二德。
| 书名 | 品读历史感悟仁孝/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史世海 |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史世海著的《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围绕仁孝、礼义、廉耻、智勇、忠信五组主题,精选古代历史故事,系统阐释中华传统美德的道德内涵,引导读者从历史的镜鉴中,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本书为《品读历史感悟仁孝》,重点讲解的是仁、孝二德。 内容推荐 史世海著的《品读历史感悟仁孝》围绕仁德与孝德,精选古代历史故事,系统阐释爱民抚众、克己修身、忠恕为道、四海一家、家重伦理、以孝事亲、教子义方、孝助教化的道德内涵,引导读者从历史的镜鉴中,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目录 第一章 为仁由己:德业兼修的主观努力 穷通皆乐 行道于世 体国恤民 握发吐哺 留取丹心照汗青 国有以存 仁义是也 道充为贵 身安为富 为仁由己 忠良纯厚 我心处处自优游 山河虽美 仁德为宝 教人以仁 重在励导 伪仁篡权 身败名裂 第二章 爱民抚众:为人为政的基本道德 若家给人足 朕乐在其中 不毁乡校 乐听民声 施大德天下怀安 造福一方 “郑陂”兴利 民不饥寒为上瑞 宵旰图治 以安生民 治理黄河 推广犁耕 七问齐使 先民后君 劝课农桑 制民之产 仁爱百姓 人称“慈母” 告老还乡 报效桑梓 第三章 忠恕之道:待人接物的思想原则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一方干金德黎民 化行家邦 怀德难忘 说爱之理 行仁之事 “忠恕”二字学一生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取人以己 雅量宽和 为文为政 同样出彩 爱出者爱返 福往者福来 用错仁义 兵败身伤 第四章 四海一家:世界大同的美好愿景 怀集百越 忠贞奉国 经文纬武 平定三藩 首通西域 开辟“丝路” 远嫁和亲 汉藏联谊 七下西洋 以德睦邻 房谋杜断 笙磬同音 保护生态 民胞物与 天地人和最宝贵 割网匡君 爱惜万物 第五章 父慈子孝:传递爱心的人伦之本 怀橘遗亲 船石见廉 为人父母 慈爱以教 身虽贵显 奉母尽诚 海沂之康 实赖王祥 缇萦上书 弱女救父 黄香温席 行孝有敬 孝敬父母 仁爱他人 涵养用敬 进学致用 不认生父 昧心害道 第六章 六亲和睦:家庭昌盛的稳固之基 (陈情表》中孝情浓 为人兄者 宽裕以诲 顺从兄长 行悌之道 夫有诤妻 不入非道 扬名后世 以显父母 子继父志 著书尽孝 孟母教子 德行有成 仁柔谏亲 从义不从父 第七章 德为教本:父母育儿的最大慈爱 慈母教子 共赴国难 古今家训 以此为祖 教训子孙 自正己身 立德传承好家风 问金终寄心 清言晓未悟 起名明志 玄默冲虛 恭遵祖训 持守孝义 日常孝行 不言之教 研读《周官》 传承学业 溺爱失教终害子 第八章 孝助教化:立身之本的社会延伸 文章惊世俗 谈笑侮王公 盛名清德 保守门风 百万买宅 千万买邻 孝子之门出忠臣 何事今人说 惟知襦袴歌 成家之道 勤俭相须 孝弟也者 为仁之本 生事爱敬 死事哀戚 家庭缺孝 掘地见母 试读章节 穷通皆乐 行道于世 【原典】子日:“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中庸·第十一章》 【译文】孔子说:“有些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历史披览】在中国历史上,孔子是一位善于揭示人生真谛的伟大哲人。他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地求知,其目的就是要把自己所习得的道德理念和道德智慧,最大限度地推广到社会中去,行道于世。他五十五岁的时候,怀着抑郁沉重的心情,离开父母之邦,率领弟子周游列国,为社会的长治久安,自觉地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不管是孜孜不倦地传道,还是付诸实施地践履,他都申申夭夭,乐天知命,表现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执着追求。 孔子与他的弟子曾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被围困,他们无法行动,断绝了粮食。随行人员都饿病了,没有一人能起来。孔子却没有停止讲诵诗书,弹琴歌唱。子路满腹牢骚地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在穷困的时候能坚守节操,而小人遭遇困窘就会乱做胡行了。”《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孔子被困陈蔡时与几位弟子的对话,让人们看到了孔子“君子固穷,体仁践仁”的形象。 孔子在陈蔡被困后,知道弟子有怨恨不满之心,于是召见子路而问他:“《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徘徊在旷野之中’,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 子路说:“看来我们施仁德施得还不够吧?人们不信任我们;要不就是我们的智慧还不够吧?所以人们不放我们走。” 孔子说:“有这种情况吧,仲由啊,假使有仁德的人必定能被人信任,哪里会有伯夷、叔齐饿死的事情发生呢?假使有智慧的人处处行得通,怎么会有比干被剖心的事情呢?” 子路退出,子贡进来见孔子。孔子说:“赐啊,《诗经》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徘徊在旷野之中’,我的主张没有错吧?我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呢?” 子贡回答说:“先生的主张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人没有谁能够理解、接受先生的主张。何不把您的主张降低一点呢?” 孔子说:“赐啊,好的农夫虽然善于耕种,却不能保证丰收;好的工匠虽然有精巧的手艺,但他不能使每个产品都称心如意。君子能够提出他的治国之道,按照法度原则执掌政权,统筹国家,治理社会,但是他不能使所有的人都支持接受他。现在你不去弘扬你的主张,却要降格以求人家的接受,赐啊,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来,颜回进去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经》说‘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它徘徊在旷野之中’。我的主张错了吗?我为何落到这种地步呢?” 颜回回答说:“先生的主张太伟大了,所以天下人没有能够接受您的主张的。虽然如此,您还应该推行您的主张,不被世人接受那又有什么妨碍呢?不被接受而后才显出君子本色呢!你的主张不去推广弘扬,这是我们的耻辱。您的主张已经大肆推广弘扬而不被世人接受,这是统治国家的人的耻辱。您的主张不被接受那又有什么伤害呢?不被接受然后才显现君子的英明!” 孔子高兴地笑了,说:“这才对啊,颜家的孩子!如果你是个主政者,我愿意在你的手下任职。”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去。楚昭王率领军队来迎接孔子,这样孔子才得以脱身。P2-4 序言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文化。特别是各族人民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中华传统美德,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包含着人类社会道德发展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传家之宝。 中华传统美德源远流长,载籍丰富,蕴蓄着无尽的宝藏,是我们走向现代化所凭借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伟大民族精神、崇高民族品格、纯朴民族情感、优良民族习俗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正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等传统美德在一代代人中绵延不绝的传承,成就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与文明的共同延续。 仁,是内涵于人的道德能力,体现在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仁人”,关键在于自己能否修身养性,陶冶品行,德业兼修,日日精进。人的一生,应是一段学于仁,依于仁,行于仁,安于仁的旅程…… 义,具有不为世俗功利观所左右的独立的价值。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君子生而为道义,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我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是为了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 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智慧,丰富心灵世界,涵养生命气质,提升修养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诚实贵于珠宝,守信乃人民之珍”,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做人,就应该“表里相符,德行协同”,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绝不会减弱诚信在心灵中发散的光泽…… 忠,是国家稳固的依靠。做人,应把公忠报国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义,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忘记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对事业的一片忠诚。一个人如果怀有忠诚之心,就能做到忠爱、忠义、忠正、忠敬、忠善、忠诚…… 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人守孝道,不仅要爱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和亲人,而且要扩而广之去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进而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尽大孝而行大义,立大志而成大事…… 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做人应守身如玉,矢志不渝地追求精神上的超越和升华,涵养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人生犹如一幅画,当我们用心灵之笔勾画每一道风景时,清廉应是美丽的一笔…… 耻,是明善恶、辨是非、识美丑的内心标准。做人,需要“行己有耻”,守住人之为人的底线。知耻,是一个人良知的先导,只有“洁己励行,思学正人”,正确对待荣与辱,灵魂才会健康而有活力…… 勇,体现为一种自强不息、担当大义的坚忍意志和奋斗精神。做人,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勇德,勇于行义,勇于为善,勇于进取,勇于创新,让生命因为“勇者不惧”而更加绚丽,更有力量…… 综观人类发展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中华传统美德,作为极其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动人故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周易》有云:“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历史是一部让人清醒的教科书,阅读古圣先贤的故事,能够让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择善而从,品味人生的价值,体悟生命的意义,用传统美德启迪思想,提升眼界,温润心灵,修炼品格…… 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品读历史,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对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从而在历史的镜鉴中,校准时代的心灵坐标,引领社会的价值航向。“读历史悟美德”系列丛书正是为了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作,本书重点讲解的是仁、孝二德。如果读者能够从中收获一份历史的馈赠,享受一番道德的滋养,实现一段精神的升华,那都将是作者最为欣慰之事。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