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榆》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孟德明从冀中历史文化发掘灵感,进行文化散文写作,写水乡,写平原,写风情,体现了知性、智性和灵性。其散文多展现了冀中平原文化内涵,强调散文语言的通透、凝练与张力,语言清丽、隽永、沉静,有“新荷花淀写作”的意趣。作者的文笔优美,情感深沉,有较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笔触中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 书名 | 奔跑的榆 |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 作者 | 孟德明 |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奔跑的榆》是一本散文集,作者孟德明从冀中历史文化发掘灵感,进行文化散文写作,写水乡,写平原,写风情,体现了知性、智性和灵性。其散文多展现了冀中平原文化内涵,强调散文语言的通透、凝练与张力,语言清丽、隽永、沉静,有“新荷花淀写作”的意趣。作者的文笔优美,情感深沉,有较深的历史积淀和文化积累,笔触中体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 内容推荐 《奔跑的榆》是一本散文集,作品以孟德明2015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一篇同名散文为书名,分为荷淀静香、荷淀月色、荷淀足音三个单元,与“新荷花淀写作”相呼应。作者从冀中历史文化发掘灵感,进行文化散文写作,写水乡,写平原,写风情,具有静雅之美。 目录 辑一 荷淀静香 这片承载古今的平川让我安静下来(自序)孟德明 苇淀上空有片云 孙犁在胜芳 张嘎堵了谁家烟囱 白露为霜 芦花当令开 胜芳镇的冬天 胜芳吃蟹 胜芳串胡同 视线平穿的白洋淀 那水,那山,那三关 荷的足迹 故园邂逅牡丹 有柳依然 奔跑的榆 三十年一集 泥土无疆 两座城 壶口:倾听与倾诉 从易水出发 心灵何处是泊处 燕子衔泥到谁家 与一条狗对视 随着树叶走 乡间的春意栖居 村妇的故乡不遥远 电话中收秋的父母 语到深处花自开 辑二 荷淀足音 诗经村的麦田 涿州的桃花 刘备是两棵树 在郭里想到子路 苏轼的百分数智障 “补壁”点滴 方向伴随着你 树木连着我们的呼吸 觉老“双子星” 课本里的东川 伴随农民去打工 活在简单 习习清风动小亭 日照听涛声 “比下有余”释放的正能量 侧身走过诺邓 溢彩流光的焦氏脸谱 艺术是需要滋养的孩子 在大山里走四方 阅读的重量 辑三 荷淀月色 人为什么爱水? 如诗似画记童年 美质永远是散文之魂 殊途同归只缘书 乡间的舞者 雨珠打在水面 游记该往何处写 心灵的平抚与升华 《霾来了》趣与味的审美展现 可贵的文学唤醒 朴素与恒温 八旬翁为啥写作 让新闻走进历史记忆 铁脚板扎根硬笔头生花 亦真亦善好为文 试读章节 胜芳镇的冬天 时间是把梳子,在手的上下翻动中,就会遗漏许多的过往,逝去了,再也寻不到踪迹。有时,一段经历将成为永远不能忘怀的记忆。 1948年冬天,感觉冀中平原上比往年要冷一些,其他的,和以往没有太大不同,人们喂猪打狗、吃喝拉撒,一切都按照时序运行着。一人冬,古镇胜芳闲下来的人们就围坐在屋子里,守着劈柴烧起的火炉扎风筝,糊灯笼,剪窗花;那些艺人呢,开始聚集到老戏楼前,摆弄着管笙钹铙,敲打着不知哪个年代传下来的南音乐。此时,镇子外边方圆300里浩淼东淀在孕育着来年春天碧波荡漾、鸥鹭和鸣的旖旎湖光。这片大淀,当年乾隆皇帝来过三次,就为在这出京城不远的地方,就能一览北国水乡的盛景。此时,结冰的大淀一望无际,天空瓦蓝瓦蓝,几朵云彩点缀其间,冰面上有三三两两不惧严寒的渔民,凿开冰窟窿,捞上些鲢鱼和螃蟹,更多的是消磨着漫漫冬天的时光。 也就在这个时节,一批批队伍从四面八方向镇子的聚集,打破了它的宁静,几天的时间,大街小巷上都有了他们的身影。据后来掌握的数字,这次大聚集有近7400人。很快地,胜芳古镇几乎家家都住上了穿灰色军装的人。这些人,是从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人民政府、石门市委、渤海区党委、冀鲁豫区党委等部门抽调来的。此时,著名的平津战役即将打响,他们来到离天津只有70千米的胜芳,带着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完成集训和分工,等待着解放天津的炮声一响,趁着硝烟未散,迅速进驻这座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确保一切顺利接管。从打扮、从长相上可以看出,其中不少是大学生和中学生,一些人戴着圆圆的眼镜,很是斯文的样子,紧张的氛围掩饰不住他们的激情,他们忙碌的身影,为古镇平添了几分热烈气氛。 后来得知,这次集结从1948年11月到1949年1月中旬,共两个月时间。就是这两个月,他们做了大量细致的组织工作。多年后,攻打天津的总指挥刘亚楼回首往事,没有忘记这次胜芳集结,他说,攻占天津有两个指挥部:军事指挥部在杨柳青,接管指挥部在胜芳。中央任命,黄克诚为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兼军管会主任,黄敬为天津市长。他们就住在胜芳镇子的张家大院里。这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张姓大户人家大院,庭院深深,雕梁画栋,曲径通幽,是个占地1600平方米的深宅。在最南边的一个大堂里,黄克诚多次召集高级干部做动员报告,他讲,进入天津的主要任务是肃清敌人、彻底改造城市及建设生产。为顺利完成接管任务,要坚持避免乱、必须稳,完整接收和免遭破坏。自然,纪律要求列为重中之重,他讲,要遵守进城纪律,不得扰民;要准备扑下身子,做群众的查访工作,不得更换新衣服。为防止腐化现象滋生,整训工作要求每个人带着个小本子,认真学习郭沫若所著《甲申三百年祭》,写好体会,牢记李白成进城后因蜕化而失败的历史教训,时时警示自己。 这时的市长黄敬,40来岁模样,胖胖的身材,为人极其随和,没有一点架子。在街上,人们常看见他穿一件草绿色的棉袄,领着一个孩子在街上漫步,也没有随从和警卫员跟着。 黄敬给全体干部做报告,是在胜芳戏楼广场上进行的,大冷的天,大家随处坐在地上就听起来。主持会议的市委秘书长于致远,穿着一身棉军服,臃肿的样子,大街上遇上,还以为是个老炊事员呢。黄敬做报告不拿演讲稿,手势比划着,一通浅显的故事就把大道理讲清了。他向大家讲天津战役形势,说现在新保安已经拿下,塘沽的人海口也被堵住,傅作义想逃回老家绥远和撤往南方都不可能,目前天津外围的据点已被扫清,只待攻城了。他说我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队伍,这些年来,我们离开了城市,到了农村,建立了革命根据地,现在要重新回到城市了,见了工人应当加倍热情,要像见着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温暖,要像谈恋爱的时候对待对象那样关心。一席话,引得全场大笑起来。 万事开头难。这些熟悉战火硝烟的人员,面临的是身份的转变,既要学会接管一个旧政府的烂摊子,还要建立起一个不影响群众生活,恢复生产秩序的新政府。事前,根据地下党提供的情报,接管人员确定了“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管”的方针,主要接管机构分财经、文教、市政三大部门,下设金融、内外贸、交通、铁路、工业、农林、卫生等13个接管处。这时,都明确了人员分工,对接管的行业、部门进行熟悉了解,对敌军警宪特情况了如指掌,连敌警备司令部上至司令下到报务员的年龄、籍贯、住址都心中有数。大家摩拳擦掌,内心里已在进行着身份的转变。 2008年11月,张家大院人头攒动,他们是来参加纪念《天津日报》创刊60周年活动启动仪式的,墙上悬挂着第一张由毛泽东题写报头的报纸,感觉那样亲切。60年来,那些鬓发斑白的“老新闻”感慨时光流逝,站在留下当年青春岁月脚步的地方,不禁落下激动的泪花。当年,在这个院子,天津日报社、新华社天津分社、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在这里宣告成立。 1949年1月14日,解放天津的前夜,’7400多名干部,带着自信,迎着冬日和煦的阳光,一直向东,迈向了通往天津的坚实路途。很快地,天津的各个机关、部门都有了他们在新岗位上管理这座城市的身影。水乡古镇胜芳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活秩序中。只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家家户户,老老少少,男男女女,人们的嘴头上就多了些关于这年冬天的话题。 载《人民日报》2014年4月28日 《河北日报》2014年4月25日 P19-21 序言 这片承载古今的平川让我安静下来 我喜欢这个“川”字,是因为它的含义很具意味:既指河流,如“川流不息”;也指平原,如“一马平川”。河流是终年涌动的,选择了河道就会一往无前,而平原又是这样的静止,视线所及它的承载会让人心胸坦然。河流是平原的血脉,平原是河流的母体,它们千百年地相依而行,汇合为一个文化之源,汉字之“川”。 外面刚下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整个世界一片苍茫,从昨天下到今晚,簌簌的,落到脸上有一丝凉意,一点不冷,像护肤霜那样浸润到肌肤。落到地上的很快融化,渗透泥土,落到树上和瓦檐,便遮盖上一层淡淡的白,是漫无边际的雪白。这是初冬的静美,它在收获一年的劳碌。那些收获后的玉米秸还在田野静悄悄地站立着,还有穿越冬季等待明年吐穗的小麦,它们构成这个时节的风景。 我会在这样的寒意时节,沿着平原小路行走,我喜欢这样的大地留白,我希望看到来年的春意指向。脚下,枯黄小草的籽粒这时已悄然落人泥土,榆树的芽苞在落叶的疤痕处萌动着新芽。冀中平原保持着长此以往的四季分明,它的春天不会无止无休,它的冬天也不会稍纵即逝,每个季节都会让人看个明白真切。冬天更像是一个纽带,让我们在赶路途中静下心来,感知它不是生命的休止,而是岁月的延续。是的,生命,还有生活都是以这样的方式行进着。历史始终在演进中,时间和空间交织在一起,我们就成了今天的见证者,这其中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我们恰逢其时。 自打来到这个世界,我一直很迷茫,我不知道我在这个陌生的世界要做什么,可以说,我是伴随着迷茫长大。我还不知道这种迷茫属于个性体验,还是共性履历。长时间的茫然让我落寞和凄惶,让我的青少年记忆苦楚大于快乐。 好在,茫然中我没有停止寻觅,就如倾泻而下的流水,它只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河床才会安定下来。我向往外面的世界,一些小成绩也一度在令我兴奋和满足。可在这片属于“川”的地方,我的心灵得以安抚和寄托,进而,它在滋养我的写作。 冀中平原很敞亮,开阔通透,而在人文历史中,它有着太多的不寻常。我希望在时空交织的坐标点找到属于我的表达与抒发。前几年,有位评论家说我写风景,我想,大概他还是没有抓住我文字的骨骼。当然,评说是别人的事,我必须潜下心来做好,这才是根本。 诚然,在写作中我必须提到一个文学人物,就是孙犁,他在战争年代能以卓尔不群的文笔展现世人,这是共同的财富,会让我们永远受益。他诗情静美的笔意世界会永远滋润着文学,孙犁注定属于这片平原,他的作品也注定如此,这样的结合我宁可视作千载机缘。 2014年3月29日,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为我举行了“新荷花淀写作”研讨会,韩小蕙、李晓虹、尧山壁、苗雨时等名家参加,无疑对我是鼓励和期望。2016年初,由廊坊师院文学院申报的“新荷花淀写作”研究课题,被列为省级社科基金项目,将结集出版,更让我不敢停下脚步。我把这几年的作品结集,也算是献上一份作业,供方家同仁或研读,或批改,而我便可以轻装上阵了。至于我得到了多少孙犁先生作品的滋养,又融入了几多我体悟到的所谓时代性,就见仁见智吧。孙犁先生喜欢安静,最好的感念方式是在文字中。至于其他的,就显得嘈杂了。 我喜欢这种在冀中平原上的行走,它会越发显得深邃,每次落脚都有一份新鲜感。我眼中的平原既是生活的,也是有文化积淀的。我希望这才是我的表达。 孟德明 2016年11月22日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