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第一商帮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兀方
出版社 太白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兀方著的《第一商帮》叙事结构宏大壮阔,既有戊戌变法、两宫西狩、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早期活动,以及官僚买办阶级的尔虞我诈,又描写了陕西广大商家在国难时期艰苦卓绝的经营和挣扎。

小说以概括而细腻的笔法,用戏剧构思的技巧,通过对“第一商帮”的提振和衰亡史的描述,生动再现了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年代的众生相,颂扬了陕西商家心系家国,诚实守信的崇高精神和商业道德,大气磅礴,读来感人至深。

内容推荐

兀方著的《第一商帮》描写了清末“庚子事变”前后,发生在“第一商帮”领导层内部,陕西渭南县高、马两个世代商业家族中的爱恨情仇。通过对“第一商帮”的提振和衰亡史的描述,再现了那个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年代的众生相,颂扬了陕西商家心系家国,诚实守信的崇高精神和商业道德。

目录

第一篇 凤凰涅槃

 第一章 嫁入豪门

 第二章 神秘来客

 第三章 新婚生变

 第四章 遁入空门

 第五章 削发为尼

 第六章 高中状元

 第七章 迎匾法事

 第八章 浴火重生

 第九章 祸从天降

 第十章 投井下石

第二篇 起死回生

 第十一章 密林深处

 第十二章 虚张声势

 第十三章 寻亲途中

 第十四章 首建奇功

 第十五章 沪上遇阻

 第十六章 放贷风波

 第十七章 蓉城来信

 第十八章 中流砥柱

 第十九章 轩然大波

 第二十章 载誉归来

第三篇 路在何方

 第二十一章 茶乡风云

 第二十二章 茶乡风云(续)

 第二十三章 抚台说书

 第二十四章 兵不厌诈

 第二十五章 胎死腹中

 第二十六章 渭南惊驾

 第二十七章 奔向南方

后记

试读章节

高风阙是被父亲用棍子打回洞房的。

高父和夫人杨氏满面春风,在大厅前忙不迭地迎接来宾。只因长子新婚三天后即将赴京会考,光绪二十一年(1895)开科大比,为促成双喜临门的喜庆局面,他将捐资兴建的渭河大桥合龙日期也安排在今天。从清晨开始,高府门前便车水马龙,人流如潮。高家自风阙曾祖起,世袭四品卿衔,是千乘镇的大户,上下百十来口,全在这儿帮忙应酬。大管家孟泰老先生亲自在前庭当值,亮着大嗓门不断向后堂报告来人的身份名号。那些来自全国的高家一百三十八家商号掌柜自不必说,仅陕西商会所属的富商大贾的礼单就收了三大摞,陕西巡抚李文鼎李大人的礼单,臬司、藩司的礼单,以及关中各道府州县重要衙门的名帖也陆续接到了。

残冬将尽,春寒料峭,水沟里残留的冰碴儿依稀可见,但穿着四品道员朝服的高敬轩和夫人一个时辰下来,内衣全湿透了。他们让人替换一下,正要到后堂歇息,不意与蜂拥而至的送女新亲撞了个当面。看他们一个个面愠色怒,言激语愤,媒人急忙将新郎拒不入洞房的事察报上来。此事早在意料之中,于是,杨夫人来不及更衣,急忙去西面花厅开导儿子。

花厅是当年柳雪斋先生在高府授徒教书的私塾。那会儿,高风阙不过四五岁,小小年纪聪颖过人,往往能过目成诵,深得柳先生喜爱。一日,高父请先生为花厅画一幅中堂,画成,是一张松鹤图。只见树干嶙峋,盘曲如龙,枝叶疏落,枝上一只丹顶鹤振翅欲飞,曲项向天而歌。构图简洁,笔法洗练,将仙鹤即将飞升的神态刻画得惟妙惟肖。题款日:“高鸣常向月,振翅舞清风。”高父见了,赞不绝口,他知道这是对自己品格的写照。如此精妙的画作,即便丹青圣手,也不可多得。那天,画作装裱已成,趁挂上厅堂之机,高父聊备薄酒,与柳先生一边观赏,一边小酌。小凤阙在堂下玩耍,进门看了题款,摇头说:“不好,不好!”高父责备他冲撞师尊,凤阙答日:“月宫清冷,不可久居。若我来题,当是‘高鸣向日边,夸父犹可鉴’。”当即,寒庐先生走下堂来,向小小的孩子鞠了一躬,口称:“一句之师,可贺,可贺!”然后抱在膝头,爱抚地撩拨着他的童髻螺蛳辫,对主人说:“这个孩子在下观察已久,今后必成国之大器。拙荆身怀六甲,如不嫌弃,若生一女,愿许配令郎,结为百年之好。”接着,两个人来到神堂,郑重许下心愿。后来柳雪斋失踪了,高父曾多次登门寻访,均杳如黄鹤。这次为儿子择定婚期,高敬轩带夫人住进自家在三原的老店,经多方察探,确信云儿没有落魄成为戏子,顾虑顿然冰释。高家夫妇是诚信之人,为践行诺言,不忘至交,故将云儿未缠足的事隐瞒下来。

杨夫人出身名门,是高敬轩的正妻,婚后多年没有妊娠,盼望已久才生了凤阙,后又一连生了两胎,均没有成活。高家人丁稀少,支脉不旺,在杨夫人的反复规劝下,高敬轩又纳了二房。谁知二房太太福浅命薄,年纪轻轻生下一个不足月的儿子便死于难产。次子取名凤雏,一直由杨夫人带着,视同亲生一般。风雏身体赢弱,又是庶出,患有自闭症,今天高府上下忙得不亦乐乎,他却躲在书房独自吹箫。

杨夫人到花厅去找儿子,隔着雕花窗棂,昕到凤阙的堂姐、二门知几堂大姑娘高凤仪恰在屋内。凤仪的父亲高敬业原本是长兄生意上的帮手,不过二十年前在疏勒河遭遇沙尘暴,背负大宗茶叶的千峰骆驼在沙漠走失,高敬业从此也没了下落。高凤仪从小失去父亲,又生在前长在前,高家三堂守着这宝贝姑娘,视若掌上明珠,她哭闹不愿缠脚也就随她去了。高风仪个头不低,脚伸出来像只小船,比一般男人的脚还大。她唯恐在小脚世界遭受歧视,自作主张进了上海教会学堂。如今放寒假,正准备待大弟完婚后一同出发,到郑州再分手。两人性格同样执拗,常常唇枪舌剑,为小事争得面红耳赤。

杨夫人在台阶下整了整衣冠,她听出姐弟俩已谈了好大一会儿,不过,凤阙并没有被说服。堂姐性格外向,开朗豪爽,已离开座椅,来回踱着步子。

“大弟,柳先生说你必成国之大器。”高凤仪嗓门大,震得窗纸簌簌作响,“你这次赴京会考,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这土旮旯儿,对吧?是呀,你早该开开眼了!洋人不说,那满街走动的旗人女子,不管福晋格格、小姐丫鬟,还是诰命夫人,哪个不是大脚?没一个缠脚的。怎么,不缠脚就不活了?”

高凤阙似乎不为所动,回敬道:“哎呀,大姐,我和你不一样!不管你今后嫁给洋人还是旗人,我还没忘记,我是在‘第一商帮’这块招牌底下长大的。”

“你的脑子简直不开化,书呆子,八股文把你读死了!”高风仪气哼哼地说。她穿一袭猩红金丝绒多皱西洋长裙,下摆直扫到高跟鞋面,戴一顶插着羽毛的紫红卷檐软帽,浑身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高凤阙自恃才高,嘴巴上丝毫不肯让人,挖苦道:“哈哈,你才学了几旬洋文,好像放屁都变味了……”

“你混蛋!”高凤仪涨红了脸,雍容华贵的风度已不复存在,“你听着,慈禧老佛爷和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脚你见过没有?告诉你,都是大脚。我要是小脚女人,还进不了英国人办的洋学堂哩!,'

高凤仪说完,怒冲冲跨出门来。杨夫人想去拽,无奈身单力薄,又是小脚,一股旋风裹挟着高凤仪宽大的裙裾,险些将她带倒。

杨夫人赔着不是,眼看高凤仪的身影消失在跨院的石榴树后面,回头责备儿子道:“你不该伤了你大姐的心。她劝你是为你好,为了咱高家。”

“娶个大脚婆就是为了高家?”儿子气不顺,梗着脖子诘问,“那当初你怎么不放脚?”

“你,你简直不像话!这是读书人说的话吗?”杨夫人没想到儿子会顶撞自己,被噎得浑身发抖,她伸手摸索着在八仙桌旁坐下,好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P9-11

后记

数千驼峰出大漠,百余茶船下洞庭,这是怎样一幅震撼人心的商品流通壮丽画卷啊!

很难想象,这种恢宏壮阔的物流行为发生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那个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即便今天,在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条件下,每当想起那些栉风沐雨、不畏艰险、长途跋涉的货运大军,仍令人肃然起敬。

是的,这气壮山河的物流奇迹,首先是由陕西商人创造的。

陕西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物资流通领域的“第一商帮”,它肇始于汉唐,兴盛于明清,不仅开拓出人类交往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及遍布西南、西北的“茶马古道”,而且为两千余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商品供应、经济繁荣、边防巩固、各民族融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陕西商人有着胸怀天下、开拓进取、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坚韧不拔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即“陕商精神”。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在今天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种精神文化遗产无疑具有巨大的激励和借鉴作用。

提起陕商和“陕商精神”,我们自然想到它的代表人物——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的秦商女杰周莹。她在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年代,于废墟中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于乱世中为陕商撑起一片纯净的天空。她不但是一位商业奇才,而且心系家国,仗义疏财,关爱黎民,济危扶困,支持革命,大兴文化,她的故事流传久远,一百多年过去了,直到今天仍有口皆碑。

也许因为我出生在一个大商人的家庭吧,也许因为我在政府部门从事物资流通领域的研究工作吧,我不但从小就听说过“安吴商妇”的许多传说,而且经过对各路商道的现状,流通手段、规模及其历史和遗迹的考察,更感觉到了周莹身上所体现的“陕商精神”和人格魅力的伟大,于是,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难以抑制的写作冲动。

彼得·盖伊说:“在一个伟大的小说家手上,完美的虚构可能创造出真正的历史。”(《历史学家的三堂小说课》)为了塑造好一代陕商女杰,我虚构了“柳碧云”这个人物形象,她不但撷取了人物原型周莹的许多性格特点,还化入了韩城党家村“节孝碑”主人公寡妇的身影,并参阅了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秦代著名商家巴清寡妇的事迹。为了还原清代末年那个真实的历史背景,加强其典型意义,我又将乙未科考、戊戌变法、反洋教起义、八国联军入京、两官西狩、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陕西特有的状元文化、戏剧文化、寺院文化等元素融汇进来,为主人公营造了一个复杂、险恶、具有历史质感的生存空问。

《红楼梦》有句“生于末世运偏消”的箴言(见该书《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深刻揭示了当一个社会走向没落阶段时,被裹挟着的人们不可逆转的悲剧命运。作品中的柳碧云如同真实的周莹一样,在封建社会走向消亡的时代,她的一切努力和成就都不可避免地化为泡影,留下了一声沉重的历史叹息,而走向革命,应该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必然选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9: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