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编的《生命的河流(上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二0一五年度文学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中的作品……青春的活力跳荡在汉语的节奏里,思想的神驹驰骋在汉字的行列中,起心动念,琴弦震颤,弹奏出了纷飞的思绪和生命的韵律。这些作品大多反应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对读者具有一定的触动。
| 书名 | 生命的河流(上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二0一五年度文学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 |
| 分类 | |
| 作者 |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编 |
| 出版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编的《生命的河流(上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二0一五年度文学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中的作品……青春的活力跳荡在汉语的节奏里,思想的神驹驰骋在汉字的行列中,起心动念,琴弦震颤,弹奏出了纷飞的思绪和生命的韵律。这些作品大多反应当下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对读者具有一定的触动。 内容推荐 《生命的河流(上下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二0一五年度文学创作大赛优秀作品集)》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年度文学创作大赛的优秀作品集,集合了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年度文学创作大奖赛的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的作品,内容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戏剧等部分。 目录 散文 咫尺的神鬼 不奈日上香 云水旧谣长教陈情——寻乡 津甜黄昏 吾门往事 纸背上的风景 那些开门见山的日子 爸爸的厨房 敦盛之死 小巷深处 一生无事小神仙 于家大门 雨中琴思 长安山的太阳 我的棋盘厝 后街 瓦黄色的大木桶 怀想青玉案 晋院故事 雨夜中的告别 夜游秦淮河 醉平生 遇见一片叶子 黑窗日记 我是一只摄像头 花海公园没有花 今夜,我们不谈文学 又见秋天 跟踪 我在韩国 我们能够看见自己吗 小城剪影 老王 一百只眼睛 小说 洁癖 漏斗 小黑 不安的空 窥 佳人 悠迩河 静女记 平常的心 南方小镇 摆船人 纸房子 忘川 昨夜 自杀 家 枪 再现台夫特,再见台夫特 后离婚时代 爱在黎明破晓前 烈日下的孤毒 超光速之逆转未来 黄土地上的守望者 半脸人 广播之后 古今如梦,何时梦觉 回忆的酵母 他不是我的爱人 无处安放的黑猫 只为看她一眼 仇 夕照魔法 诗歌 诗七首 追忆 早殇 荒 仅仅由于孤寂 三件事 两个形象 作者未写之事 狮子的梦 画 一生花 对祖母的安慰 我的心里住着一座城 猎人或者浪子(组诗) 一刻钟的相遇 不拒绝 小楼独坐 她说 惧 死魂灵 诗歌五首 时间无罪 蝶恋花 冬之舞 慰藉·星罗棋布的念想 来世,做一条鱼 忆昭君 梦里 自卑者 忆从前(组诗) 拥抱太阳 评论 看、空间与记忆 ——论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以天为徒”亦“与鬼为邻” ——论贾平凹小说《废都》中直面现实与逃离现实的双重矛盾 论莎士比亚“剧中人物表”与剧本正文间权力关系的背反 ——以《哈姆莱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例 揭示·启蒙·示路 ——浅谈我的文学创作观 虎豹豺狼,魑魅魍魉 ——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对现实的异化 艺术与真理 ——从柏拉图说开去 异化的文学空问 烛影绰绰中“谷崎女郎”的风姿 ——分析谷崎润一郎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影像中求真实 ——《黑客帝国》主题探析 戏剧 救心 浮躁 创业不忘初念 光荣 寇白门(京剧) 傻松 洋葱 真相 附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年度文学创作大赛获奖名单 后记 试读章节 但我还是惧怕爷爷,因为我曾是是爷爷眼中“邋里邋遢”的典型,那杂乱无章的房间就是对他整洁性要求的天然反抗。那时我最喜欢做些小手工,却不擅长收拾。满地满桌都是纸片碎屑,杂物积堆。休学的结束仿佛是我独立的标志,我更加变本加厉地在屋里倒腾起来。而爷爷的房间是最整齐干净的,同样,他也要求家里的每个人都照着他的标准做事。所以,我自然是不能让他看见我房内的真相。我一进屋,就马上锁上房门,再看看窗帘有没有拉好,开始过自己的世界。 每晚,爷爷都会特意走到我房外。“咯吱咯吱”,是转门锁的声音。我一听先是心里一紧,又暗自庆幸自己已把防御工事做足了。无效后,他便开始敲门,但是并没有叫我开的意思。只是把手放在房门上轻叩一两声,问候我的生活,我则草草应付几句。更多时候,他是走到窗外,弯下腰探着头,利用那没拉上的一点点窗帘缝隙看着我——这就是我要拉上窗帘的原因了,我怕那缝隙不仅让他瞧见了我,也会泄露了房内的邋遢。 “要早点睡觉。”脸挨着窗户的他说。 “嗯,我知道。”听着他离开的脚步声,屏住的呼吸长长呼了出来。 那时,窗帘内外隔着屋里屋外的情景,更隔了两颗心。一颗是我担惊受怕、小心翼翼的心,一颗是关爱我的心。 采取“封锁”策略后,爷爷也确乎很少进我房间了,也没有再因此训斥过我。倒是时常叫奶奶在我去上学时替我收拾房间。 我上了中学后,有一个时间是一定要记的,那就是每周离家去学校的时间。爷爷给我买了一个电子手表,每当还早的时候,他总要催促早点走,明明才四点半他会和你说快五点了。每望向家门,总觉得上面投映着我表上的数字,和爷爷夸大的时间差一起在为我的离家做着最后的倒计时。开学不久,爷爷为了避免我在周末往返时要提着行李等车,便骑着电动开始接送我上学。路上叮嘱着那些所有孩子都早已不耐烦的话。那是2007年,2008年的奥运会即将来临,连电动车在出厂前也在车身上大印着“2008”。 一次,乌云来了,他催促得极为厉害。我却不以为然,觉得他又小题大做了,于是反而故意放慢了动作。半路,飘起了小雨。爷爷自豪地说道:“幸好刚才走得快,不然等雨下大了,你就得淋着了。” “你就被淋着了”,我心里一震,才明白他每次的催促并非管制。 “那你等下回去时要是下大雨怎么办?”我问。 “我没事。大不了擦擦身子换换衣服就行了。你不一样,在学校没有家里方便。”丝毫没有责备我刚才故意拖延的那些时间。那刻,他身上的威严荡然无存。我才没白,载着我的,是沉甸甸的爱。 雨中的淋漓,让我终于放下对父母不在身边的芥蒂,爷爷给了我最坚实的依靠。 我也学会以爱去回报他了,会关心他了。我一句简单的问候,简单地帮了他一个小忙,都能让他眼里放出光彩。原来,爱,有时候真的是很容易满足的。要的,不过就是一颗真诚的心。 爷爷离开前夕,我只如往日,进屋把我喜欢的旺仔糖又分了他两颗。他欣然接过,说今天风沙大,有点不舒服,就不送我了,又嘱咐我一路小心。第二日,期中考试的首科未完,却传来他血管突然破裂的消息。离别,距离我学会珍惜仅连半学期的日子都没有到,太匆匆。 后来,我路过便利店,只要看到印着“经营:烟酒糖果”字样的玻璃窗,总都会想起爷爷的烟酒,我的糖果。 爷爷去世后,大门也不再每日都开了——通常是不开的,门板上的“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都在自己的位置上。我到家时只能自己去转开那虚掩的门,迎接我的是爷爷从前庭扫的尘埃。有一次回来,只见奶奶独坐在龙眼树下,我猜到她在想什么却不敢开口。我和奶奶也如常包水饺、做豆腐丸子,不过再没有爷爷在旁边干预一把,说着该如何如何才好,这样不行那样不行云云。 奶奶早上再也不用“过”豆粉了,煤炉早已不用,她还是如往日早起,一个人不知不觉喝了两个人的茶水量。茶喝得愈粗,水过得越多,独坐的时光愈长。奶奶每次接电话的嗓门都极其大,我常暗想,那是奶奶回应常在二楼叫她的爷爷而养成的习惯吧。 记得爷爷在刷牙后,还时常用一条细竹篾清洁舌苔。那是2007年之前,我还没有看见有卖带刷舌苔功能的牙刷。看姑姑他们在祭祀时烧了“苹果三件套”过去时,我只想,如果可以,给爷爷正经捎个牙刷。各家各户猛烧冥钱,估计阴司也早已通货膨胀得不行。 总是在某个时候,就忽然想起爷爷了。想象他在时的场景,可是想象终究是想象,它缺乏实物。想象再美好,终究是空荡的。 P20-21 序言 文学院的大学生写散文、诗歌或小说,理所当然是内行,但另一个事实是,文学院的毕业生又不见得都能创作出像样的文学作品。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当下急功近利的学术氛围似乎更容易将擅长写论文的学生纳入学院体制之内,而将专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排除在外。 其实,论文写作与作品创作本不应该做决然的割裂,文学作品创作中多少能窥见学生的审美趣味与文学见解,文学论文写作难道就不需要一定的创作常识与创作体验?真正优秀的作家,若让他写评论或写创作谈,不见得善于经营概念或术语,但其论述中亦不乏真知灼见,如帕慕克的《天真的与感伤的小说家》。反之,对于文学有着广博深透理解的学者,其所撰写的研究文章,往往能让人会心一笑。这不仅指其理论语言富有文采,更在于其对文学作品的婉转处有着精妙的领悟,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有着从容的把握或幽深的会意,哪怕持有批判态度,亦能从创作者的得意处为难处衡量高下、斟酌得失。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本就不是泾渭分明的两种行当,更可能是一体两面、相得益彰的写作行为。故文学院提倡文学创作,于文学研究可相辅相成,于陶冶性情有相当助益,对日常生活亦有生动的审美观照,大可不必将之视为极例外神秘或灵感附身的癫狂书写,而是可将之纳入学习生活中诸多同学都能信笔游走的常态化的实践行为,如音乐系的学生爱歌唱擅舞蹈,如美术专业的年轻人懂画画会雕塑,或如体育系的健儿能打球善游泳。总之,将文学写作常态化、日常化,是去掉文学创作神秘性的最有效的解药。 浏览近十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大学生、研究生的文学作品,散文创作中佳作频频亮相,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诗歌创作中亦不乏艺术创造与审美趣味可圈可点的好作品,小说创作思想艺术水平的多元化拓展亦可乐观期待。 散文创作,目前已经成为文学院学生文学写作的主打强项。大学生的散文创作,其中的上上之作,已经完全抛弃了那种刻意雕琢的学生腔或云遮雾罩的传奇虚构,而是直接跃入文学如何理解他人、如何观照存在、如何扫描人性中的复杂性的书写阶段。这种具有一定成熟度的表达,不仅仅表现在文字方面的自如,更多的是精神层面上对他人的复杂而深入的理解。试读本辑中《咫尺的神鬼》中的一个段落: 我一度疑心山东的特产其实是姥娘。偶然与东北、甘肃同学闲谈,发现与谈诸位的姥娘均是山东出产。我姥娘算之中最能“跑”的——从山东奔波至长春又跋涉到兰州,一路颠簸,末了绕在闽北的小山坳里落下脚来——她持一口不翘舌的山东话形容此地为“孔夫子都不来教化的地”。对这方式微的水土,她态度虽是鄙夷,但也仍在此繁衍生息了三代人,连她莆田的儿媳妇也附和起山东的讲究,禁止我表弟在正月里理发了。“正月剪头死舅舅”,不押韵也没个典故,无厘头之说。后来仿佛获悉是‘‘思旧”一说误作“死舅”,简直啼笑皆非。我妈妈那一辈便无所忌惮了,正月里造出个栗色的如来般的卷发,于寒风中顾盼自雄,惹得一众小辈竞相贬损。老太太(家里人喜唤我姥娘为老太太,符合她机警又别扭的性子)出面解释这特权——“你们两个舅姥爷都不在了。” “两个?”我二十岁了才知道自己还有一个舅姥爷。 老太太解释道,她大哥二十岁当民兵,手榴弹没扔出去,炸死了。娶个媳妇才两年,都没孩子。后来媳妇改嫁了,还管婆家父母叫爹娘。别人说是她家新房风水不好,触怒了神鬼。后来家里又有个女眷着了魔,平时见人都不讲话的人,在床上滚来滚去地折腾,说什么“你们挡了我的事,我让你们不安生,你家大儿子就是我勾去的”。结局也上吊死了。老太太讲这故事的语调甚是寡淡。她一个人踽踽迈过了八十载春秋,小地主家庭的悠然,第一胎的男孩,竭心尽力呵护她的丈夫,甚至不睦的姊妹,皆被她甩在了身后,泥足在故去的岁月里。也难怪她对故人的感情不充沛——年久失修,都坍塌了。末了语气陡然一升,“我大哥多孝顺,晚上回来都要先去老人房里陪老人讲讲话”,字里行间有身世之感。 这篇写外婆的散文,作者笔下的“姥娘”“老太太’’可谓活灵活现。这篇作品的好处,主要还不在于颇得张派神韵的表述,而是作者洞察外婆的深度。外婆的形象,既有偏执的“乱”讲究,更有开朗智慧的老者风范;既有闯荡天下的风风火火,亦有经历人生劫难后对世道运命的从容豁达;既有恐慌和认命,也有执着与坚韧;既有盲目,亦有原则。这样的散文是“提起来”写的散文,不是那种拘泥于时间秩序或具体场景转进的“贴着写”的散文。散文要能做到“提起来”写,其行文就首先要摆脱前因后果或时间演进的拘束,以“谈资”的话题来唤起书写的兴味,以“趣味”的独特让材料分泌出奇特意义。“提起来”写,意味着作者的梳理、组合、比喻、窥探让无趣沉闷甚至是重复的日常生活通过文字获得回忆的鲜活力,获得凝视的审美感,获得同情的代入感。 散文的表达,仿佛渔夫将渔网撒向时间的大海,渔网的分量只有渔夫才会掂量得出来,也唯有聪明的渔夫才懂得在什么样的海域可能拖曳出沉甸甸的记忆。 当然,这渔夫还要懂得分拣,更要兼具厨师的本领,将不同性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烹调”:保留记忆的鲜度,掌握叙事的火候,转化腥味的成分,料理主题的脉络。风味独特的菜品往往会让食材风味带上厨师的印记。 “提起来”的散文书写,才可能将材料中最独特的部分组织成思想的回旋或情感的波动,并进而赋予趣味的灵魂与感悟的热力。简单地说,散文书写,若没有庞杂性,显得不丰富,但庞杂性又与零碎性不同,庞杂性需要性质多样的人事的参与,零碎性则只是性质相同人事的集合。有了庞杂性,还要有独特的提纯性,但这种提纯性须是复杂思路中的提纯,提纯不等于简单化,相反,提纯须是从庞杂性、错杂性中提纯才具有艺术的价值,提纯的过程中保留着主题本身的复杂性乃至自相矛盾之处。这样的提纯,就不是扁平化的提纯,而是尊重这个世界的复杂性,并认为从复杂性中提炼出美感是一种更可贵的艺术创造。 本辑中,像《咫尺的神鬼》这样的散文还有不少,如《不奈日上香》《云水旧谣,长教陈情》《于家大门》《雨中琴思》《吾门往事》等等,这些散文篇什都不是“为赋新诗强说愁”般的情感模仿,而是少年人有了真切人生体验之后对人世变幻的感悟和感慨。这是一组非常有趣的落差:自我经历的有限性与周边他人给予的信息巨量性的落差,自我人生经历的单一性与文艺作品输送的丰富性多样性之间的落差,自我审美表达高期许与自我审美表达力创造力之间的落差,等等。我们对于这些学生作品的欣赏,既可发现其中大大超越他们年龄的理解力与感受力的内容,又能发现他们对这些内容别致的理解与感受,如此,我们应该以更宽容的态度,去看看其中哪一些内容与表达是出乎意料的“早熟”之表述,哪些内容与表达又是年轻的朋友才可能赋予的新颖的表述。 青春、爱、友谊、迷惘、憧憬、记忆,从来都是青年朋友们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从20世纪80年代繁星满天的长安山文学之夜,到21世纪之后师大旗山校区的校园文学创作的倡导,再到今天仓山校区文学创作的大力推动和佳作频出。所有这些,都表明文学创作是青年朋友们最值得骄傲的一种能力,也是每位大学生都值得去把握去拥有的书写权力。青年与文学,青春与写作,从来都是那么生动而紧密联系着的,这是因为每一代,青年人有着每一代青年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有着属于他们的语言风格,每一代青春故事都镌刻着各自烙印,书写着各个时代的青春的秘密、青春的迷茫和青春的奋斗。每一代的审美特性都不可重复,无所谓高低,更不可替代,而是需要各自眺望,彼此打量,在默契的会意中让每一代的青春记忆都成为值得珍藏的青春博物馆。 不过,当下的青年朋友的散文创作乃至小说创作,似乎比20多年前的大学生朋友更具一种“怀旧感”甚至是一种“沧桑感”。我记得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写的文章,除了写实性的描述,多有对未来天真而瑰丽的幻想,而90后一代的写作似乎拥有更丰富也更多样的“怀旧”的信息。更重要的在于,年轻一代的他们的“回望”能力似乎更发达,他们“搜索”记忆的表述似乎更敏锐。这不奇怪,首先,他们生活在一个资讯更发达的年代,互联网带来的信息革命与他们的成长几乎同步;其次,从他们出生开始,中国经历着从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从乡村社会到都市社会的巨变。他们不是局外人,只要他们的身心感受到周围环境变化的步伐,那么,所有那些因为变化转型而带来的迷茫、困惑和期待都会在他们的内心刻下痕迹。他们的审美经验不是80年代那种直线的单维度的“美好憧憬”,而是多维度的时间叠合,他们甚至更多地吸收了上两代人的情感体验、生命经验与生存困惑。如此,他们的作品中似乎“往前看”“向前迈”的热情不够,但他们拥有更发达敏感的记忆能力和更精致的表述能力。别小瞧这种能力,这表明这一代人可能拥有更善于理解他人的心灵和更善良的内心。理解会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同情会转变成帮助他人改变社会的动力,人文审美更有利于提升情感与生活品质的健康趣味,同时让他们拥有更积极参与改变的动力。 我相信这种乐观期待会在这些年轻的朋友们的未来得到印证,在此送上美好的祝愿。 后记 时间如流水泻地。 站在2016年的年尾,眺望即将到来的2017年,并等待即将出版的《生命的河流》。 国庆七天长假之后,经过三个月的等待,终于迎来了元旦三天小长假。如惯例一般,有人说:旅行吧,真正的生活只能永远在路上,又可以出去浪啦! 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是啊,一股浓浓的鸡汤味儿。 诗和远方,我们心中的热望,作家尤凤伟却说:呜呼哀哉,打开电视满屏一色,几乎所有的社会故事,甭管是官场的还是民间的,都与金钱利益相关。现实生活中,什么千奇百怪、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有,却唯独没有诗。 是的,唯独没有诗。 诗和远方,这应许之地,究竟有多远? 言之凿凿,怕是只能想象。 有良知的作家总会为整个人类感到焦虑:诗和远方,是心灵突围的一时需要,还是生活的装点? 悠闲漫步在莱茵河畔,带一本书到咖啡馆,在阳光里坐一下午。拍20张和书的合影,用美图修好,发朋友圈,坐等点赞。 这算不算远方的诗意生活? 我们看到的繁花似锦,在他们的眼中是遍地疮痍。 作家的观察力会带领他们走向生活的更深处,看见比经济拮据更伤害人的艰难。 生命是一个巨大的命题。然而,我们还是必须谈一谈。 如同这本书的标题所指示的,生命其实就是一条大河,奔腾不息。和旅行相比,生命更像是一场接力。有些人停在2015年的终点,有些人永远停在了2016年,他们没有跟随我们跑进未来。我们在不断获得,也在不断失去。 不必追溯太远。在已经过去的300多天里,我们获得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穹顶之下,雾霾依然是无"I-根本解决的问题。浓雾重重,艰难地喘息挣-fL,依然视而不见地生活下-k-,这是否成为某种隐喻?暗示我们对生命的认-识也是如此昏昧不明。 事实是,我们全都紧密相连,孤立的生命其实是一种假象。 我们终于认识到,世界共享唯一的大气层,对我们的呼吸负责,就是对世界的安全生活做一个最好的交代。 再看看过k-一年的自己吧。是不是无聊中想着改变,愿景宏伟却又不想行动,心比天高又拼命安于现状?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我们是不是一而再、再而三重复以上过程,最后终于蹉跎掉所有生命的光华? 重复不前,就是轮回。 比自然界的雾霾更需要我们警惕的是“精神雾霾”:一种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昏昧,甚至缺失。 一个人无法认识自己,是无法认识他人的;一个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是昏昧的,那么他就无法鼓动起生命的巨翅,扶摇直上。 价值观的混乱带来的生存乱象,这就是作家陈仓所在意的:一个信仰缺失和灵魂动荡的年代。不过他依然乐观地对我们说:我们不要把所有的罪责全部推到他人头上、推到社会与时代的身上,这明显是非常-T善良的,也是没有道德追求的。每一个企图修为向上的善人其实都是一座行走的寺庙,无论他身处何时何地何种苦厄之中。 在城市的宏伟高楼之下,依然躲藏着许多简陋不堪的小巷。作家宋小词这样描述它们:“这样的巷子,你经常会听到剧烈的咳嗽声,仿佛他正在垂死挣扎;这样的巷子也会时常听到有摔盆摔碗的声音和拌嘴叹气的声音。这些都是日子不顺心不顺意的声音。” 这些声音仿佛尴尬地落在了时光的深处。 这里看不到惺惺作态的“诗和远方”,但并不是不能有诗意和期待。这里如果要谈到文学,我们可以提起令人沉迷的帕乌斯托夫斯基,那个穷其一生在灰烬中捡筛出金粉铸造成一朵金蔷薇的俄罗斯作家。 缺憾和不足,是显而易见的。发现恶,是为了导向善。在一片废墟之上,重新确认生命的价值,并努力实现它,发挥出生命的能量。低低的尘埃里也能开出一朵花来,这恐怕才是最诗意的生命。 这难道不是许多作家曾经并一直在努力的吗? 这应该是每个人眺望的远方。 生命的河流奔腾向前,一代人推动着一代人前行,我们下意识地认为终将去往更加美好的未来。是的,我们值得更美好的生命,前提是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更美好的生命。 尽管起点低,过程可能无限长,我们更应该在时光的新旧交替中心怀希望。 愿所有美好如期而至。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6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青春,爱,友谊,迷惘,憧憬,记忆,从来都是青年朋友们文学书写的重要主题,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繁星满天的长安山文学之夜,到新世纪之后师大旗山校区的校园文学创作的倡导,再到今天仓山校区文学创作的大力推动和佳作频出。所有这些,都表明文学创作是青年朋友们最值得骄傲的一种能力,也是每位大学生都值得去把握去拥有的书写权力。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岱宗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