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道路诸阶段(精)》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以讲述回忆录的形式,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最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
| 书名 | 人生道路诸阶段(精)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 作者 | (丹麦)克尔凯郭尔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生道路诸阶段(精)》是克尔凯郭尔的代表作。在书中作者以讲述回忆录的形式,给读者的信的形式,讨论了人生道路的诸阶段,这道路的诸阶段是审美阶段、伦理、宗教阶段。克尔凯郭尔要我们面对主观个体的生存感受去选择自己,他要我们穿透审美生活,在享受生活所带来的幻象和愉悦之后,去发现隐藏在其背后的不幸和痛苦,进而认识到伦理生活的局限,从而最终进入到沉静的宗教阶段。 内容推荐 在那些漫长的冬夜,在不知道该做些别的什么事情的时候,就会拿出这本书来,享受地阅读它。 克尔凯郭尔著的《人生道路诸阶段(精)》就是这样一本可以时常拿出来享受地阅读的书。在书中,克尔凯郭尔对其解除婚约的“谜一样的”事件进行了文学性的解读,表达了其审美、伦理和宗教三阶段的人生观,最深刻地在存在的意义上触及了其“婚约事件”,为读者们提供了一个趋近克尔凯郭尔的真实人生历程的视角。 目录 Lectori benevolo!(给善意的读者) “In vino veritas”(酒中真言) 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 “有辜的?”-“无辜的?” 给读者的信 试读章节 首先,我觉得这就是喜剧性的:所有人都爱并且想要爱,而同时一个人却从来就无法搞明白那可爱的东西、那作为情欲之爱的真正对象的东西是什么。“去爱”这个词,我让它靠边,因为这个词什么也没说,而一旦话题开始出现了,那么首先的问题就是:人所爱的东西是什么。对此没有任何别的回答,答案只会是:人爱那可爱的东西。如果我们用柏拉图的话来回答,就是说,人应当爱“那善的”,那么,我们只一步跨出就跑到了整个“那爱欲的”的范围之外了。但是,然后人们也许回答说:人应当爱“那美的”。如果我这时要问,这“去爱”是不是就是去爱一个美丽的乡村地区、一幅美丽的画,那么人们马上就能够看出,“那爱欲的”并非是作为类型去与“情欲之爱”的领域发生关系的,相反它是某种完全特殊的东西。于是,如果一个爱者,为了要真正表述出在他身上有着许多情欲之爱,去做出这样一个讲演:我爱美丽的乡间地区,以及我的拉拉葛,以及那个优美的舞者,以及一匹漂亮的马,简言之,我爱所有美的东西;那么,拉拉葛,尽管她本来是对他很满意的,就不会对他的赞美演说感到满意,虽然她是美的;而现在如果假设拉拉葛不美,那么他是不是还爱她呢?阿里斯托芬说诸神把人一分为二,就像比目鱼们那样,而这被分开的部分相互寻找对方,这时他说到了一种“分裂”;如果我在这时把“那爱欲的”导入与这种“分裂”的关系中,那么,我就又会碰上某种我无法弄明白的东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能够求助于阿里斯托芬,他在他的讲座中(恰恰因为对于思想来说没有理由停下来)继续思想下去,并且想着:这样的事情完全有可能发生在诸神身上,为了更大的娱乐而把人分成三个部分。∞为了更大的娱乐;难道不是如我所说那样吗,情欲之爱使得一个人可笑,如果不是在别人眼里,那么,在诸神的眼里是如此?然而,我还是要假定,“那爱欲的”在“那男性的”和“那女性的”间的关系之中有着其力量和可能性,那又怎样呢?如果那爱者想要对他的拉拉葛说:我爱你,因为你是一个女人,我能够同样地爱每一个其他女人,哪怕是丑陋的索娥;那样的话,美丽的拉拉葛就会受到侮辱。那么,什么是那值得爱的东西呢?这是我的问题,但灾难性的是:没有人曾经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单个的爱者持恒地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相信自己知道这个,但是他却无法让任何别人明白他,并且,如果一个人倾听了诸多爱者的说法,那么他就会经历到,没有任何两个是有着同样说法的,尽管他们全都谈论同样的东西。不考虑各种完全痴愚的解说,这些解说终结于让人去做一些碰壁的傻事,就是说,到最后得出这样的说法,说“情欲之爱”的对象其实是爱人美丽的双脚或者被爱男子令人钦叹的八字胡,如果我们撇开这些解说的话,哪怕我们是在听一个爱者以一种很高雅的风格说,他首先提及各种特殊不同的单个细节,但到最后他说:是她的整个可爱的个性,并且,在说话说到高潮的时候,他说:是那我不知道怎样对自己描述的那种不可解说的东西。并且,这说法尤其是会让那美丽的拉拉葛感到愉快。它无法使我感到愉快,因为我一句话都不明白,而只觉得这说法包含了一种双重的矛盾,部分地是因为它终结于“那不可解说的”,部分地是因为它在“那不可解说的”那里终结,因为,如果一个人想要终结于“那不可解说的”,那么他其实最好是以“那不可解说的”作为开始并且根本就不用再说什么别的以免让人觉得可疑。如果他以“那不可解说的”作为开始并且不说任何别的话,那么,这并不是证明他的无能无奈,因为,在否定的意义上,这倒是一种解说,但如果他是以别的东西作为开始而终结于“那不可解说的”,那则是证明他的无能无奈。 P40-42 序言 乍看之下,《人生道路诸阶段》似乎有三个作者:威廉·奥海姆、威尔海姆法官和法拉他·塔希图尔努斯。这其实是克尔凯郭尔所坚持的苏格拉底助产式表达形式之一。除博士论文《论反讽概念》、《爱的作为》和一些讲演文本是署有真名之外,作者的重要哲学和文学著作都使用笔名出版。这里也不例外,出版者“订书人希拉利乌斯”也是假名。在丹麦文最初的版本中,读者是找不到作者的真名的。 《人生道路诸阶段》最初出版于1845年4月30日。它与《非此即彼》有着同样的风格。尽管它的真正作者是索伦·克尔凯郭尔,但看上去却像是一部由诸多作者写成的集著。它通过诸多代表了各种不同人生观的笔名来表达各自的看法并且相互批驳。概观之下,书中的主题是关于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关于恋爱与婚姻。此书在丹麦经典文学之中有着与《非此即彼》几乎相同的地位,比较之下,我们可以这样说:在《非此即彼》上下两卷中,不管这是不是笔名作者们背后的设计者的本原意图,更吸引读者的是审美风格的上卷;但是在《人生道路诸阶段》三个部分中,第一部分审美立场不再占据那么大的空间,整部著作的重点是落在审美与伦理两个立场之外的第三部分。《人生道路诸阶段》的第一部分,在篇幅不大的“酒中真言”中,晚宴参与者们代表了反讽(“那审美的”)的各种生活态度。然后,在第二部分,法官威尔海姆以与第一部分差不多长的篇幅写下了“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以“一个丈夫”的身份来阐述人性伦理的生命立场,并且对审美者们各种反对婚姻的高谈阔论做出回应。在第三部分,读者就进入了法拉他·塔希图尔努斯(拉丁语为“寡言兄弟”的意思)所著的“‘有辜的?’-‘无辜的?’”,这部分有着副标题“一段苦难史。寡言兄弟的心理学实验”,文本由“基旦”(拉丁语为“某个人”的意思)的自我观察者的日记和法拉他.塔希图尔努斯的一篇“为读者而写”构成;这个部分描述了这个心理学想象实验的对象“基旦”的内心运动,一种朝着宗教人生方向运动的魔性追求。 《人生道路诸阶段》对各个早期的笔名的生存形式以及个体人在之前的阶段中的存在性运动的轨迹给出了概观,三个部分也就包容了三个不同的人生态度:审美的(“酒中真言”)、伦理的(“一个丈夫对各种反对婚姻的看法的回应”)和前宗教性的(“‘有辜的?’-‘无辜的?’”)。在这里,《非此即彼》和《重复》中的人物又重新出现:诱惑者约翰那斯、《非此即彼》的出版者维克多·艾莱米塔、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努斯和年轻人,还有法官威尔海姆。除了读者以前所认识的这些人物之外,“酒中真言”中还多了一个时尚店主;另外,“‘有辜的?’-‘无辜的?’”中的人物也都是全新的。 在“酒中真言”中,五个审美者几乎都是专注于生活的享受;事实上他们的宴会主题就是情欲享受,是关于女人。他们的女人观反映出了他们的生活观。既然婚姻对于他们只是一种误会,那么他们对于女人们的关系就意味了一种不用负责任的享受。与这些审美者们针锋相对,法官威尔海姆则坚持婚姻的价值:婚姻对于他是“钟情相爱”的继续,在这种继续中,“义务”出现在了相爱者之间,这“义务”为他们的关系带来更多意义。法官威尔海姆以一种平静而清醒的方式论证了婚姻的合理性,并且论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联是生存的严肃。 然而,与“那宗教的”相比,上面这两种人生态度间的非此即彼就不再有很大的分量了;在法拉他·塔希图尔努斯的“‘有辜的?’-‘无辜的?’”中,“基旦”日记所叙述的故事与克尔凯郭尔自己的人生有着直接的关联,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非此即彼》中《诱惑者的日记》的宗教性的对应文本。 通常,说到克尔凯郭尔的著作,我们难免要联系上他与瑞吉娜·欧伦森的婚约故事。克尔凯郭尔和瑞吉娜的这段爱情历程有很多解读的可能性。关于婚约事件,克尔凯郭尔自己就写有三部性质完全不同的小说:《诱惑者日记》、《重复》和“‘有辜的?’-‘无辜的?’”。 《诱惑者日记》出现在《非此即彼》的上卷之中,它通过诱惑者约翰纳斯在日记之中对少女考尔德丽娅的观察、研究和诱惑(考尔德丽娅成了约翰纳斯的实验对象和艺术作品),对婚约事件给出了一种恋爱玩味者的审美解读。《重复》是作为单行本的小说出版的,它通过一个审美的观察者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努斯来对一个濒临宗教性边缘的年轻诗人进行解读(在这里,这个恋爱中的年轻人是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努斯实验心理学中的试验对象)。这两部著作的中文版都已出版。“‘有辜的?’-‘无辜的?’”则是《人生道路诸阶段》中的第三部分,篇幅最长的一部分。而如果我们在这三部小说之间作比较,“‘有辜的?’-‘无辜的?’”也是篇幅最长的。这三部小说,作为心理学实验小说,都不能直接说是在叙述克尔凯郭尔和瑞吉娜间的故事,但它们都可以算是克尔凯郭尔和瑞吉娜婚约故事的一个投影。三部小说的立足事件是同一个事件(也就是克尔凯郭尔人生中的婚约事件),但三个主人公所处的“人生阶段”却是完全不一样的。 …… 名词“承受”的丹麦文是Liden,动名词,相当于德语中的Leiden。动词atlide和名词Lidelse在一般的意义上是指“受苦”和“苦难”。Liden在哲学中是“行为”、“作用”或者“施作用”的反面。在费希特的《全部知识学的基础》王玖兴中译本中有相应的“活动的对立面叫作受动”的说法。 形容词名词化后的名词“那现世的”的丹麦文是det Tireelige。与“那永恒的”相对立。意为“属于时间的而不属于永恒的、属于此岸而不属于彼岸的”。时间的、人间世界的。派生名词为“现世性”Timelighed。 以上是一些对概念的说明。当然还有许多别的概念也需要得到解说,而尾注给出了许多这一类解说,我就不在这里重复了。 有些语言上的用法,当代的汉语可能与七八十年代有了不同。我遵从当代的规则。比如说,在我少年时代,我们都会写“作出判断”、“作出评论”、“作出决定”等等,这一“作出”在当代都变成了“做出”,所以我原译稿中的“作出”或者类似的“作”在这里都改成“做出”和“做”。 在翻译的过程中可能免不了一些错误,因此译者自己在此译本出版之后仍然不断寻求改善。另外,如前面提及,这个版本寻求与国内已有的阅读习惯保持和谐,一些名词概念被变换为比较通俗顺口的字词,译者甚至还对一些复合句子进行了改写,但是译者在尾注中对所有这类“译者的创意加工”都给出了说明和解释。译者为了方便读者的阅读理解,有时候也在一些地方加上了一些原文中没有的引号,有的在尾注里做出了说明,有的则没有说明(比如说“那现世的”这一类概念)。有的句子则是在尾注里得到分析解读或者被加上一些原文中没有的引号。中文的语法决定了中文的解读常常会有模棱两可的效果,这在诗意阅读上可能会是一种优势,但是既然本书中的文字叙述并不带有“让读者对某句句子做出多种意义解读”的诗意目的,相反,“对叙述有一个明确无误的理解”是读者领会上下文关联的前提,那么译者就有必要在翻译成中文的叙述之中清除掉各种模棱两可的可能。 现在,这个中文版本的《人生道路诸阶段》出版了。在这里,我向我的朋友郭凤岭先生(他也是我的论文《自我的辩证法》的中文版编辑)表示感谢:我在2015年完成这本书的翻译,是因为我在2014年与他有过一个要出版这书的约定,否则的话,可能会有好几年的延迟。我也感谢蔡玮女士,她对照Hong的英文译本对我的译稿进行校读,帮我修正了许多翻译的不确切的地方。在本书成书过程中,商务印书馆负责本书的编辑关群德先生为我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意见,我也在此表示感谢。另外,我向哥本哈根的索伦·克尔凯郭尔研究中心致谢,研究者们的注释工作为我对原著的理解带来了极大帮助。我也向丹麦国家艺术基金会致谢,感谢基金会对我这许多年文学翻译和创作的支持和帮助。 京不特 二〇一六年六月 于哥本哈根 Takt til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