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1894中国纪行/世界著名游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澳)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
出版社 中国旅游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1894中国纪行/世界著名游记丛书》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著,产生于两个甲子周期即一百二十年前那个爆发甲午海战的年头,是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现状和山川风物的一幅独特画卷,是一份难得的人文地理叙事。本书在读者面前打开了一个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景图,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1894年的中国。

内容推荐

1894年,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的莫理循,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和翻译,靠着母亲寄来的四十英镑,自上海沿长江到重庆,然后徒步前往缅甸的仰光。一路沿途记事,写成此书。

就在莫理循旅行结束之后不久,甲午中日海战爆发,中国惨败。在鼎沸的历史浪潮到来之前的那一刻,莫理循笔下的中国人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呢?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莫理循的文字里复活,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没有装饰的晚清中国的古老图景。透过一位来自遥远异域的苏格兰绅士的眼睛,我们重新回到了侣94年的中国。

阅读这本由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著的《1894中国纪行/世界著名游记丛书》,不仅仅是怀旧。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引言:汉口城和传教士概况

第二章 从汉口到万县,略述中国妇女和长江险滩

第三章 万县城,以及从万县到重庆之旅

第四章 重庆城一中国海关一著名的哈士先生,小议鸦片谬论

第五章 从重庆到叙府之旅一中国旅馆

第六章 叙府城一中国内地会,略评在华传教士

第七章 叙府到昭通,云南省概观一中国的脚夫、邮政制度和票号

第八章 昭通城,略论该城的贫困、杀婴罪、卖女童为奴、酷刑以及中国人的痛感迟钝

第九章 中国医生概况

第十章 从昭通到东川之旅

第十一章 东川城,略论杀婴罪

第十二章 东川到云南城

第十三章 在云南城

第十四章 云南的黄金、票号和电报

第十五章 云南城的法国传教会和军火厂

第十六章 从云南城到大理府之旅

第十七章 大理城一监牢一鸦片中毒一瘟疫和教会

第十八章 从大理出发之旅,略论广东人性格、中国移民、呆小病患者及中国殴妻现象

第十九章 湄公河和萨尔温江一怎样在中国旅行

第二十章 腾越城一著名的温梭诏法一掸族士兵

第二十一章 掸族小镇盏达,及公使馆职员马嘉理谋杀案发生地芒允

第二十二章 所谓好战势力的中国一克钦人一进入八莫的最后一站

第二十三章 八莫、曼德勒、仰光和加尔各答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引言:汉口城和传教士概况

1894年2月的头一个星期,我从日本返回上海。我打算溯长江而上,直达重庆,然后打扮成一个中国人,安闲地穿越中国西部、中国的众掸邦和克钦山区,前往缅甸边界地带。几年前,这被视为畏途,接下来要讲述的是,如今实施这样一趟旅行是何等轻松愉快。

当然,这趟旅行谈不上什么考察,行程很简单,先是乘船溯长江一千五百英里,接着步行另一个一千五百英里,沿着中国内陆的官道进入缅甸,虽然路途漫长,但是悠闲从容。完成这趟旅行的人不会说中文,没有同伴或翻译,没带武器,但是毫无保留地信任中国人的善意。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我那样步行去缅甸,条件是他愿意花几个星期或几个月,训练适当的耐力(毕竟要徒步长途跨过一个多山的国度)和相当的克制力。

我和我的其他同胞们一样,怀着对中国人的强烈的种族厌恶来到中国,但是那种感觉现在早已被真切的同情和感激之情所取代。我总是愉快地回忆起这次旅行,其间我横穿中国数省,范围广于欧洲诸国,沿途体验到始终如一的友善、殷勤和最迷人的礼貌。在我看来,至少中国人没有忘记他们的“加惠远人”之道。

我于2月11日星期天乘坐怡和公司的德和号轮船离开上海。一位好心的朋友,一名跑过世界各大码头的商船船长,虽然已过半夜,还是来同我道别。我们在码头上握手,然而是最后一次握手。当时怡和公司已经许诺一有空缺就给他职位。在我离开之后身处中国西部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倒霉的高升号上的官员,这艘非武装的运输船被日本炮舰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击毁,他是遇害者之一,我相信,他是在水中挣扎时被日本人的子弹击中的。

我穿上温暖的中国冬装,在帽子内侧系上一条辫子,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旅行,没有比这更舒坦的了。我有单独的一问小客舱,当然也有专用的卧具。每天给中国管事一墨西哥元,“洋食品”就会从酒吧送到房间。想以这种方式旅行的人,只要收拾起傲慢,背上拖一条辫子,就只需花销穿洋装的欧洲人的四分之一旅费。

但是我发现,我的旅行在无意中有假冒名头之嫌。当精明的大副来向我收取所欠的赊账时,我认为太少了。我表达了我的诧异,并告诉他,我认为应该收七元钱。“的确如此,”他回答说,“可对传教士我们只收五元,在他们告诉我之前,我就知道你是传教士。”他的敏锐,与中国商船新济号上接待我的买办何等不同。那次是从上海到天津,也是中国人装扮。对话简短而生硬。买办以探究的目光看着我。“你是做什么事的?”他问道,意思是“你的职业是什么”。我谦恭地回答:“我做的是耶稣基督的事。”即我是一名传教士。他立即以轻蔑的口气说:“少来!”  P3-5

序言

这本书产生于两个甲子周期即一百二十年前那个爆发甲午海战的年头,是描绘当时中国社会现状和山川风物的一幅独特画卷,是一份难得的人文地理叙事。

作者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George Ernest Morrison,1862—1920),苏格兰裔澳大利亚人,是外国近代来华的一个重要人物,早年以旅行家和记者著称,随后以政治顾问和藏书家闻名。作为旅行家,他在中学毕业时和大学阶段就徒步穿越澳洲大陆,并深入新几内亚;后来又游历美国、西班牙和摩洛哥;1893年前往远东,经菲律宾到中国,1894年2月从日本回到上海,开始历时百日的上海到仰光之旅,并沿途记事,构成此书;此后,1895年年底从曼谷前往昆明,1897年踏足东三省,1899一1900年周游泰国、英国、澳洲、日本、朝鲜后于义和团起义前夕回到北京,1907年穿越中国到达越南北部,1910年从河南一路西行至俄国境内。自1895年被聘为《泰晤士报》驻远东特约通讯记者,他作为近代中国多事之秋的见证人,亲身经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日俄战争、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因其对中国的权威报道,以“北京的莫理循”而闻名西方世界。作为政治顾问,他于1912—1920年受聘于北洋政府,历袁世凯至徐世昌四任总统,在辅佐袁世凯但又反对袁世凯称帝、揭露日本《二十一条》、促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与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等重大事件中发挥过作用。作为藏书家,莫理循以二十余年之功收集了关于亚洲,特别是关于中国的书籍、报刊和地图等资料共两万四千余册,曾藏于他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一度被袁世凯命名为莫理循大街)的宅邸;这批被称为“莫理循文库”的东方学珍贵文献于1917年被日本三菱财团第三代财阀岩崎久弥收购,运往东京,成为“东洋文库”的基础。

此书可视为这样一位近代外国来华重要人士对光绪甲午年中国社会风俗人情的一番独特考察,其中关于长江木船航运和西南丝绸之路两大主题的细腻描写和记录尤为珍贵精彩。那些生龙活虎的峡江闯滩场景、如梦似幻的驿路客栈风情、弥漫山间的马帮铃声回响,时时在文字里复活。

自上海于1843年、汉口于1861年、宜昌于1877年设立“洋关”(由外国人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中国近代海关)以来,长江航运进入一个特别时期。作者记述道,当时通商已实行多年,传教士纷纷涌人中国内地,然而从上海沿江溯行,机轮船至宜昌而止;宜昌至重庆段的航运则仍由传统的木船来承担。一时间,激流险滩上千帆竞渡,为适应不同水流的各色船型争奇斗艳,船工凭借出神入化的技巧勇斗凶滩恶浪——这是一幅昙花一现般的壮观画卷,长江上游的航运不久之后也进入轮机时代。然而那幅画卷正好为作者所见。作者不止一次详细描绘惊心动魄的冲滩过程,描写了唱着号子的船工、纤夫,如何利用爪钩、纤藤等工具行船,险情来临时如何齐心协力、临危不惧,一次次化险为夷。作者也注意到长江木船极其繁多的船型,他仔细描写了自己乘坐的“五板”,也描写了沿途遇见的其他大帆船;到了涪州,发现乌江船更加与众不同,于是作者写道:“涪州位于龚滩河[乌江别称]汇入长江处……许许多多涪州大帆船停泊在这里,这种船在构造上跟长江的其他所有木船都不同,一是巨大的船尾沿四分之一圆弧扭向右舷,二是由一个大型尾艄来转向,而不是像一般木船那样用平衡舵。”观察可谓细腻准确。另外,沿岸民情,三峡风光,乃至船工性格的细致描绘,还有小舢板在江面上拦截运输船兜售蔬菜、木炭的繁忙景象,以及江边碛坝上淘金者的身影,于今天的我们,遥想追思,恍然如梦。

从重庆开始,作者舍舟步行,直达缅甸,最后再乘轮船进入印度,从这段行程的起始点就可以知道,作者走的就是古老的“蜀身毒道”亦即现在所说的西南丝绸之路。这条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道,穿越万水千山,凿在绝壁之上,忽而跨越蛮荒峻岭,忽而进人平坝、集市、城镇,滇西和东南亚丰富的少数民族风情像珍珠一样被串起来。一路风物如今多已化作烟云,在书中却历历在目。作者记录了中国川、滇两省及缅、印地区沿途的山峦、溪流、村落、通衢与津梁,记录了风格各异的民居,古驿道边的凉亭、茶棚和买卖,也记录了战乱和饥荒带来的困苦,大面积的鸦片种植,以及触目惊心的地方流行病。

……

又比如长江木船航运的船只类型、属具、行业术语,以及早期轮船船名等,亦须查阅专门资料。其他各类中外历史性概念,有些是通过查阅海关、招商局、轮船公司、机器局的旧行政档案,以及清人笔记、《德宗实录》、各种地方志和教会资料、某些英文书刊等等,经综合处理才予以确定。为了注明原书未注的引文出处,查阅的西方汉学家著作和对中国古籍的英文翻译,数量逾百种。

这些工作,只为使一本有史料价值的散文叙事在经过翻译后具有学术上的可靠性。然而由于译者学识有限,错误和遗漏在所难免,只待方家指正。比如原书提及的近代来华外国人中,译者未查出中文名(或不确定是否有中文名)的有:在汉口的阿古斯蒂诺斯(Agustinos),在万县的霍柏·吉尔(Hope Gill),在重庆的洛雷恩(Lorain),在宜宾的莫多(Moutot)和伯劳德(Beraud),在昭通的特伦伯兹(Tremberth),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前职员伯尔(Boell),在昆明和大理的格雷厄姆(Graham),澳大利亚来华女传教士芮德(Reed),以及在大理的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

本书翻译所据版本为A肌4ustralian In China,Horace Cox,1895(初版)。作者音译或意译的中国地名、人名、事物事件名等,加注时原文括在后面,如龚照瑗(Kung Chao—yuan)、佛图关(Fu—To—Kuan)等。著名地名、人名一般不注,如汉口、大理、李鸿章、张之洞等;县级地名酌情加注,如长寿县、大关县等;县级以下地名原则上一律加注。外国地名、人名加注与否原则上与此同例。个别地方正文中夹有译者添加的补充文字,用方括号[]标示,以别于作者原文的圆括号()。原文中有三种情况用斜体表示:中文音译的字词、法文等语句、表示着重的字句,译文中用楷体表示前两者,用粗体表示着重。

另外,本书的插图,除了原书插图以及译者自摄外,其他为编辑选用自同时代人拍摄的相近场景的照片,主要来源为(1)盖洛(William Edgar Geil,1865—1925)《扬子江上的扬基佬》(A Yankee on the Yangtze),摄于1903年;(2)丁乐梅(Edwin John Dingle,1881—1972)《走遍中国》(Across China on Foot),摄于1909—19lO年之间;(3)伯德(Isabella Bird,即毕晓普夫人,183l一1904)《扬子江流域及以外地区》(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摄于1898年。还有一部分照片来自张伯林(Thomas ChrowdeChamberlin)和方苏雅(Auguste Francois),摄于1899—1909年间,或摄于晚清时期但未知摄影者。这些均做了图注说明。

2014年冬于杭州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