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涂长望传(上下修订版)/九三学社人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温克刚主编的《涂长望传(上下修订版)》是1997年版《涂长望传》的修订版,本次修订增补了涂长望先生参加九三学社活动的相关内容,专门增加“九三学社秘书长”一节,集中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涂长望先生在九三学社的重要工作,还对九三学社召开成立大会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补充。同时根据气象学家、原南京气象学院教授、九三学社社员陈学溶老先生对《涂长望传》某些史实的考证,逐一研究、查核、修订。还在涂长望家属的帮助下,增加了一些珍贵的照片和对文中某些内容进行了适当的修订。该书为读者了解涂长望的一生提供了翔实可信的资料,让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气象学家、社会活动家的形象。

内容推荐

涂长望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科学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是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涂长望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及九三学社领导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团体和世界科学技术组织的卓越活动家。温克刚主编的《涂长望传(上下修订版)》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地记述了涂长望一生的经历和奉献。记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一片赤诚;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科学民主不倦地追求;对气象科学事业的鞠躬尽瘁。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宗教家庭

 第一节 涂长望的祖籍与家世

 第二节 汉口大通巷三号涂家

 第三节 涂长望的母亲汪美珍

 第四节 涂长望出生时的千湖之省

第二章 少年时代

 第一节 在福音堂小学萌发了反抗精神

 第二节 大哥带着“五四”消息到钟祥

 第三节 进入古板而洋气的博文书院

 第四节 青春结伴回钟祥

第三章 高中求索

 第一节 大哥赴香港临别赠言

 第二节 蕲春城里的学生军

 第三节 接受无政府共产主义思想影响

 第四节 声援“五卅”学潮

第四章 大学生涯∥

 第一节 细读黑格尔和世界史

 第二节 入城去会北伐军

 第三节 学地理师承葛德石

 第四节 探亲蕲春悲四妹

 第五节 大学毕业回武汉

第五章 留学英伦

 第一节 官费留英登金榜

 第二节 几经周折离国境

 第三节 经过饿乡到伦敦

 第四节 认识费边社会主义

 第五节 半路转学攻气象

第六章 树业闻道

 第一节 考察研究到柏林

 第二节 天灾国耻临困境

 第三节 皇家气象学会添会员

 第四节 反帝救国结同盟

 第五节 旁听议会争公道

第七章 加入英共

 第一节 在利物浦结识邹韬奋

 第二节 “五一”观礼访苏联

 第三节 加入英国共产党

 第四节 应竺可桢聘请回祖国

 第五节 海程逾月到金陵

第八章 金陵益学

 第一节 初次来到钦天山

 第二节 家乡畅叙骨肉情

 第三节 研究旱涝长期预报

 第四节 商榷中国人口问题

 第五节 友人作伐识回珠

第九章 北平救亡

 第一节 故人重聚清华园

 第二节 清华大学的光荣

 第三节 “一二·九”时参加党的活动

 第四节 驳斥胡适“读书救国论”

 第五节 借聘期满回南京

第十章 成家立业

 第一节 与王回珠结婚沪上

 第二节 为气象事业争庚款

 第三节 探讨长江洪水预报

 第四节 研究全球大气运行

 第五节 完成旱涝预报研究

第十一章 内迁重庆

 第一节 临危之际负重任

 第二节 痛四弟长安为国捐躯

 第三节 七星岗上生多伦

 第四节 邹韬奋闲坐话时局

 第五节 轰炸声中研究高空气象

第十二章 执教浙大

 第一节 大轰炸中离重庆

 第二节 少壮派意气风发

 第三节 紧要关头知劲草

 第四节 科学社桃李竞芳

 第五节 高才生投师门下

第十三章 浙大风云

 第一节 校务会上斥贪婪

 第二节 缙云山中议发展

 第三节 遵义城里起风云

 第四节 史地所内生摩擦

 第五节 愤然离校到綦江

第十四章 初到中大

 第一节 中大迎接新教授

 第二节 科学座谈会添骨干

 第三节 师生双双获奖励

 第四节 季风研究结硕果

 第五节 贫病交迫沙坪坝

第十五章 呼唤民主

 第一节 在美军战略情报处

 第二节 “民主科学座谈会”结新友

 第三节 中国科协问国是

 第四节 九三学社争民主

 第五节 边区气象寄深情

第十六章 出游欧美

 第一节 双重使命飞伦敦

 第二节 出席科学与人类福利大会

 第三节 参加气象科学国际合作

 第四节 胸怀祖国辞聘请

 第五节 周游北关建分会

第十七章 向着新中国

 第一节 复员安家在南京

 第二节 在“小民革”里的活动

 第三节 壮大中国科协队伍

 第四节 《新民报》上办《科学》

 第五节 中大校园火焰高

第十八章 胜利到北平

 第一节 科学促进会调查人才

 第二节 美国大使馆兼任编译

 第三节 隐蔽上海度寒冬

 第四节 脱离险境赴香港

 第五节 欢庆胜利到北平

第十九章 受命办气象

 第一节 科学大会倡团结

 第二节 政治协商议国政

 第三节 受命组建气象局

 第四节 出任军委气象局局长

 第五节 气象事业发展定大计

第二十章 坚实打基础

 第一节 鸿飞海外聚贤才

 第二节 广辟渠道育新人

 第三节 恢复发展台站网

 第四节 联合管天结硕果

 第五节 京郊崛起气象科学城

第二十一章 几度赋欧游

 第一节 中国科联走向世界

 第二节 急促赴伦敦庆祝“十一”

 第三节 从容到华沙保卫和平

 第四节 从维也纳到柏林反对细菌战争

 第五节 热心社会活动致力人类幸福和平

第二十二章 建设高潮

 第一节 贯彻毛泽东周恩来转建命令

 第二节 服务是气象工作的唯一目的

 第三节 技术革新学苏联

 第四节 农业气象天地广

 第五节 专业服务布局精

第二十三章 规划蓝图

 第一节 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第二节 农业《纲要》增条款

 第三节 远景规划展宏图

 第四节 进军科学缚苍龙

 第五节 群英会聚中南海

第二十四章 国际交往

 第一节 气象事业反封锁

 第二节 建设成就惊世界

 第三节 五国会议获成功

 第四节 国际地球物理年竞贡献

 第五节 日本学者访中国

第二十五章 鞠躬尽瘁

 第一节 九三学社秘书长

 第二节 党籍问题受委屈

 第三节 心力交瘁任劳怨

 第四节 蒙晋一月见真情

 第五节 心血凝成《建议书》

 第六节 全球变暖先立说

 第七节 英年早逝志未酬

尾声

大事年表

主要著作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宗教家庭

第一节 涂长望的祖籍与家世

清光绪三十二年(丙午)九月十一日,即公元1906年10月28日,涂长望降生于汉口大通巷涂家老屋。

涂长望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宗教世家。这个家族来到汉口的历史,几乎与汉口的基督教史一样早。那时中国的家庭,封建礼教甚严;而涂家受教会环境影响,与传统的封建家庭颇有差别。其家风严正而又不乏反抗压迫与闯荡世界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是极其可贵的。涂长望兄弟姐妹十余人,性格各异,但无不受到这种家风影响。

涂长望以“字”行,属“长”字辈。涂氏谱系的20个字派是:“世代逢云茂,本深发自长,多文传必远,吉孝大有光。”19世纪中叶,他那“本”字辈的高祖居住在湖北省黄冈县阳逻镇(今属新洲)涂家岭。世代以农为业。位于长江北岸的涂家岭,地方虽小,却出了好几位名人,其中就有早年清华留美考第一、后来当过圣约翰大学校长的涂羽卿(涂长望的堂叔),武汉协和医院院长涂登榜(涂长望的哥哥)和新中国第一任中央气象局局长涂长望。如今那里涂家的人早已全部迁走,涂家岭地名也不存在了。①

涂长望“深”字辈的曾祖,也生长在涂家岭。在那清军镇压太平天国的苦难岁月,有一年,阳逻遭灾,太爷爷背井离乡,到大世界去闯荡,沿着大江逃到武昌洪山。独自一人生计无着,便起了轻生之念,到江边跳水自杀,被人救起。有人劝他,年纪轻轻,来日方长,不可如此。介绍他到江那边的教会去做工。那时传教士刚来,一般人都怵于和不屑于跟洋人往来。涂长望那劫后余生的太爷爷没有犹豫,涂家从此便与宗教结了缘。

他加入的是属于英国伦敦基督教循道会这个教派。这个教会到汉口,是根据一项不平等条约,即1858年6月26日,由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与英国代表额尔金(James Bruce,Earl of Elgin and Kineardine)签订的《中英天津条约》。循道会派来的第一个传教士郭修理(Josiah Cox)是1862年到达汉口的。在号称世界第一的日不落帝国,循道会是仅次于圣公会和天主教会的第三大教会,其特点是不采用主教制,讲究循规蹈矩。

郭修理在大通巷住下来之后,要求增派人来,于是1864年李修善来到汉口。他们于1867年在大通巷建成了福音堂,有了小学校、医院。

涂长望太爷爷在大通巷福音堂做工,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便在这里长久地安顿下来。成家立业,娶妻生子,共有五个孩子,这就是涂长望爷爷一辈人。其中,老大早逝。老二发德的妻子生下自宏,即涂长望的父亲涂含章。涂含章自幼丧母,发德续弦又生了男孩自荣和女孩自英、翠兰,是含章的异母弟妹。老三的后代也曾发达,儿子自强在邮局工作,住在武昌,后到上海。老四无后,寡妻在抗战时落水身亡。老五只在1897年生下一女名自姣,现在是湖北省武汉市福利院健康的百岁老人。

家庭人丁兴旺,涂长望爷爷辈的几兄弟,以发德为首,凑起钱来,要在大通巷新建自己的家。时间约在1880年前后。

P5-7

序言

涂长望同志是中国近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科学事业的主要创建人,是中国近代长期天气预报的开拓者。涂长望还是一位社会活动家及九三学社领导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团体和世界科学技术组织的卓越活动家。

涂长望同志奋斗的一生,体现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经历的坎坷道路。

涂长望出生于清代末期汉口的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他较早地接受了新式教育,感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少年时代就认识了一些救国救民的道理;高中时代接触到了欧美和世界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入大学后,第一次国内革命对他的思想影响较大;去英国留学途经苏联时,使他初识社会主义国家;在伦敦,他不但完成学业,成为英国皇家气象学会第一个中国籍会员,同时在政治上也有很大转变,由支持国民党左派、赞成费边社会主义,转变为接受共产主义;在访问了莫斯科之后,成为英国共产党华语支部的党员。

20世纪30年代中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学成归国的涂长望,一方面致力于开拓中国长期气象预报的研究,一方面积极地投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国运动。虽未恢复党籍,但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长时期内,他仍与党紧密联系,并按照党的要求联系了大批进步人士,结成科技群团组织,积极参与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在抗日战争那艰难的环境下,涂长望不仅完成了中国长期气象预报的开拓研究;还与学生黄仕松在东亚季风气候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季风跳跃现象,开辟了解决我国旱涝预报的途径;同时培养了大批气象人才,他的研究生如郭晓岚、叶笃正、谢义炳等人,都成为当今世界著名的气象学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涂长望同志在党的安排下由上海经香港辗转到北平,受周恩来同志委托,参加筹备召开全国科学大会,参与产生科技界的政协委员的遴选工作,共商建国大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即把建立新中国气象事业的重任托付给涂长望。

涂长望同志不负毛主席、党中央的重托,迅速组建军委气象局,建成华夏大地前所未有的气象台站网,使年轻的人民气象事业在解放全中国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后又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服务。涂长望认为,气象事业的根本目的、中心任务就是服务,并在此前提下规划气象科学事业,向国际先进水平进军。

气象科学是人类战胜自然灾害、改造自然、获得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武器。涂长望团结和培养起来的新中国的气象工作者们,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管天人都更好地肩负起了他们的历史使命。

中国古代的气象科学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历来的劳动人民以及从羲和、冯相、保章到钦天监等各类畴人,进行了许多观天测候的工作,在二十四节气创造、物候及天象记载、地方史志气候记述、风雨记录及有关仪器发明、天道观及人与自然关系阐述等诸多方面,为人类文明留下了极其宝贵的遗产,被各国引为借鉴。然而,近二三百年间,中国的气象科学远远落后于西方。

20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家为使中国科学重新走向世界前列而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但在旧中国,列强入侵、军阀混战、国民党的腐朽统治,使科学家们爱国、救国、发展科学的愿望难以实现;以竺可桢、涂长望、赵九章为代表的老一代气象学家,在新中国才实现了他们发展气象科学事业的夙愿。

涂长望在领导中央气象局的同时,还兼任九三学社、中国科协的领导工作;他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并兼有其他科研机构的一些任务。他为中国科学技术团体走向世界付出了辛劳,还和郭沫若同志一起多次为世界和平而奔走。涂长望“努力一生无懈怠”,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科学成果和敬业精神,还留下了追求社会进步、献身人类文明和为人民服务的好品德;他为促进国际合作、向国际先进水平进军的卓越实践,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涂长望为中国气象科学事业的腾飞打下了良好基础。经过十余年气象现代化的建设,今天,我们已拥有堪称当代先进水平的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许多技术装备,用巨型电子计算机做数值天气预报,有完善的气象业务和服务系统,气象科学技术水平已迈向世界前列;当代气象人正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气魄和胆略,勇敢地向科学进军,已经在全国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现代化的业务技术体系,并将在不久的未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中国的气象事业必将对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作为涂长望的事业的后继人,我曾有幸成为第一个在联合国专门机构中担任主席的中国人,并两任世界气象组织主席。这些,都表明了世界对中国气象科学再度走向辉煌的认同。

这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地记述了涂长望同志一生的经历和奉献。记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一片赤诚;对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科学民主不倦的追求;对气象科学事业的鞠躬尽瘁。我们相信,在中国科学技术蓬勃发展,再度走向辉煌,满怀信心迎接21世纪的时候,气象人员、科技界的朋友乃至全国人民,都能从涂长望同志一生的奋斗史中找到启示榜样,受到鼓舞和汲取力量。

邹竞蒙

1996年6月

后记

涂长望先生是我国气象科学事业的主要创建人,也是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和重要领导。2015年10月,在涂长望先生的故乡武汉市,九三学社中央和湖北省委会、省气象局举行了涂长望陈列馆新馆启用仪式。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为“涂长望陈列馆”亲笔题名。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专程前往参加仪式,为新馆揭牌,并代表九三学社中央授予陈列馆“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称号。

2016年是涂长望先生诞辰110周年,为了更好地弘扬涂长望先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风范,2016年3月,九三学社中央决定修订再版《涂长望传》,并将其纳入《九三学社人物丛书》,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修订再版工作得到了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涂长望传》的著作权属于中国气象局,经九三学社中央与中国气象局沟通,中国气象局同意九三学社中央修订再版《涂长望传》。在修订过程中,我们专门赴中国气象局查阅涂长望先生相关档案资料,得到了中国气象局办公室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修订稿成稿后,中国气象局原局长温克刚、原副局长刘英金、中国气象局办公室主任余勇、副主任洪兰江等同志又审阅了书稿。中国气象局张桂森、李晔、吴晓鹏、闫志刚等同志参与了修订稿讨论会。在此,我们对中国气象局在修订再版工作中给予的大力支持表示感谢。

九三学社中央领导十分重视《涂长望传》的修订再版工作。2016年4月6日,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副主席邵鸿就修订再版工作专门作出批示。不久,九三学社中央组成了由邵鸿任组长,社中央研究室主任郭悦任副组长,气象学专家陈学溶、涂长望先生之女涂多彬、《中国气象史》编辑部原副主任张桂森(参与《涂长望传》初版的组织、编辑和审定工作)任顾问,社中央研究室社史研究处处长昝建军、社中央研究室理论研究处处长乔发进等同志参与的修订小组。具体修订工作由乔发进承担。

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涂长望先生的亲属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涂多彬女士全程参与修订工作,古稀之年仍来回奔波于九三学社中央和中国气象局,就修订再版工作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向我们提供了涂长望先生的大量资料和照片。学苑出版社孟白社长、李耕女士为本书再版付出了辛勤努力。

除了文字上的一些调整之外,此次修订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气象学家、原南京气象学院教授、九三学社社员陈学溶先生,于2012年出版了题为《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一书,书中在《对(涂长望传)某些史实的商榷》一文中,就《涂长望传》提出了50条修改意见。陈学溶老先生百岁高龄,是我国近代气象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气象学史活字典”。他博闻强记、严谨细致,提出的这50条意见格外有价值。我们围绕这50条修改意见,逐一研究、查核,该采纳的采纳,该修正的修正。令人遗憾的是,2016年6月1日,陈学溶先生逝世,未能看到《涂长望传》修订版的出版。在此,我们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陈学溶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慰问。

第二,修订并增补了涂长望先生参加九三学社活动的相关内容。涂长望先生作为九三学社的创始人和重要领导人,其在九三学社的活动理应得到更为充分的反映和体现。因此,我们专门增加“九三学社秘书长”一节,集中阐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涂长望先生在九三学社的重要工作。我们同时还对九三学社召开成立大会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补充。原书中有些重要提法,如“民主科学社”,我们均改为“民主科学座谈会”,以与《九三学社简史》的提法保持一致。原书中提到,是涂长望建议把“民主科学座谈会”改名为“九三学社”。关于九三学社这个名称的来历,社史中有多种说法,一直未有定论。因此,我们对原书中的这一说法表示尊重,未予修改。

最后,我们要向本书的原作者谢世俊同志(已去世)及其家属致敬,向关心和帮助过本书出版的所有领导和同志致敬。

《涂长望传》修订小组

2016年12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4:5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