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王泉根散文精选(彩插版)/名家散文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泉根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泉根散文精选(彩插版)》的大部分篇幅都围绕着北京的“学术气场”展开。王泉根写京城里各式各样的学术研讨会,写“黑五月”里一场又一场的论文答辩会,写教授们优雅的或杂乱的客厅,写忙碌的刊物编辑部,以及写茶聚,写书市。写文人们的温情的或随意的往来。他展示的是那些有异于官场、商场或游艺场的别样的风景,篇页间散发着浅浅淡淡的书香墨韵。王泉根就用这些笔墨来传达他对北京这一“气场”的深深的情感。

内容推荐

《王泉根散文精选(彩插版)》是著名文学评论家王泉根的散文。谢冕作序。全书包含:人事有代谢(人事)、往来成古今(阅读)、江山留胜迹(行走)、我辈复登临(神思)等几大篇章。饱含着温情与暖意,或以古喻今,或发微杜渐,总是让人在轻松随意的谈论中,感受到为学、为文、为人的道理。

目录

第一辑 人事有代谢(人事)

 那年那月的游戏

 我们的“龙公龙婆”

 曹娥江的回忆

 为母校树碑点赞

 犹记当年一灯如豆

 三十年前上大学

 进京十年

 谁是中国最博雅的教授

 到“纸帐铜瓶室”拜访郑逸梅

 谢晋:我们亲爱的上虞老乡

 北大曹文轩

 彩云之南的学者型记者

第二辑 往来成古今(阅读)

 读书与习惯

 忧 书

 我与《中华读书报》

 南窗读书自从容

 闲坐小窗侃读书

 京城逛书市的幸福感觉

 刻它一部稿

 读不厌的丰子恺

 家大舍小令他人

 笔名、网名及其他

 “潜耕堂”书缘札记

第三辑 江山留胜迹(行走)

 行走的驴友

 北欧四国旅行记

 韩国的人文细节

 马来西亚逛书展

 1991:滇西笔会

 1993:北京观察记

 1994:台湾走马录

 重庆解放碑广场赋

 金刀峡游记

第四辑 我辈复登临(神思)

 北京的“学术气场”

 闲话大学校名

 大学中文系的学术刊物

 文化与人生的三段式

 珍惜我们共同的文化“胎记”

 我们需要一门叫“生命”的课程

 金波先生叫我们捡回一个“宝”

 讲好我们民族自己的故事

 恩絮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们的“龙公龙婆”

浙江人讲虚岁,春节一到就年长一岁。父亲已八十有八,虚岁八十九岁。母亲虚岁也是八十九岁,但比父亲小几个月,因而以农历生肖计,父亲属龙,可谓“大龙”,母亲属蛇,蛇是“小龙”。按照“做九不做十”的民俗,春节我们围坐在父母身边,向龙公龙婆敬酒奉茶,分享蛋糕,庆贺二老九十大寿。

二老身体均好。春节回家,见父亲依然眼不花耳不聋,看报纸不用戴老花镜。母亲虽然满头银丝,但发长且密。母亲不无得意地说,过年前去理发铺做头发,理发师还夸她的满头长发呢。

酒过三巡,这酒是四弟自酿的葡萄酒;菜有五味,这菜是几位重庆的弟媳烹调的川菜浙菜。父亲已微醺,望着我们说:“眼看都快九十了,我要总结三条。”

“第一条,世上只有妈妈好,没有老汉也不妙。你们要永远记住母亲的伟大,当然记住老汉也好。”父亲说得很幽默,餐桌上一片笑声。这里要做点“翻译”:川渝方言称父亲为“老汉”,父母年轻时从浙江到重庆做工谋生、破石扎根已六十多年,虽然在家里依然满口绍兴方言,但也掺和了不少川渝方言,“老汉”即是其一。

“第二条,老四与媳妇待我们真是好,我们一个月只缴600元生活费,什么都包了,连电话费也不要我们缴。”父母退休后,一直与四弟一家住在一起,吃得好住得好,特别是关系融洽,二老无忧无虑,心情愉快。家在重庆的二弟、三弟他们也不时过来问寒问暖。有重庆诸弟的悉心尽孝,这使在京、沪谋生的我和小弟十分宽慰,特别是我这个当大哥的更可以全身心对付自己的事业。因而当父亲的话音一落,我就举杯提议,大家一起向四弟、四弟媳敬酒。我的眼眶有点湿润,我们只是逢年过节回来看看父母,平时电话问候而已,而他们是一年365天,眼睛一睁,侍候到熄灯,有时夜里也要起来,多不容易啊!

“第三条,我们俩可以说是‘三好老人’:福气好,运气好,身体好。”父亲总结得太好了,围桌而坐的儿孙们欢呼雀跃,频频向三好老人敬酒夹菜。 幸福是什么?幸福是一种感觉,一股暖流,一片气场。我们人人都沉浸在龙公龙婆这两棵大树荫庇下的幸福暖流和气场中。唯愿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此心此意定格而永恒。

虽然二老身体均好,但“养身术”却不同:父亲乐观而母亲多虑,父亲好动而母亲爱静。父亲常说,他的养身术最重要的一条是养身先养心,养心的核心是心态平和。最能体现父亲心态平和的是:报喜不报忧,心里总想着好事、开心事,不想、不说不开心不顺心的事。每年辞旧迎新之际,父亲必要总结大家庭这一年的“十件大事(喜事)”,同时又向大家郑重预告新年将至的喜事。

父亲认真地统计了我们大家庭老老小小的出生年月与生肖,制作了一份《全家出生年月一览表》,交由四弟媳打印,春节分发给我们,每家保存一份。父亲说,想当年他与母亲来重庆破石扎根,只是两个人,如今四世同堂,共有24人,大家庭的人丁还会不断增多,这使父亲颇为得意:“儿孙才是最大的家产呵。”但只是统计生肖时父亲有点遗憾:现在的大家庭24人还未凑足十二生肖,父亲寄希望于第四代,以使十二生肖齐全。

父亲说,老大一家在北京,老小一家在上海,老二、老三、老四和二老在重庆,中国京津沪渝四大直辖市,我们居住了三个,不容易啊,虽然重庆房价便宜,可北京上海的房价却是“吓煞人”。这次回家。见到父亲又在忙碌一件事:要我们每人提供到过哪些国家,他要统计出全家老小去过全世界哪些地方。

父亲的小书房里,四处张挂着与母亲去北京、上海、深圳、浙江老家旅游时的照片,孙辈的结婚照,曾孙辈的娃娃照……墙上还挂着不知从哪个寺庙得来的劝善诗帖《不生气》。父亲虽然只读了三年小学,但他每天必记日记。如去参观游览,则先用笔记录在小纸片上,回来后再仔细整理。所记之细,连爬过多少级石梯也都一一数清记录。

父亲养身术的一大秘诀是长年坚持身体锻炼,每天必做一套自编的健身操,内容有:单腿站立,即“金鸡独立”;靠在门框前,撞后背、后腰:弯腰仰头敲后背脊。这套健身操他已坚持做了二三十年。父亲最爱说:“我是饿了就吃,瞌睡来了就睡。”父亲外出随身带的书包里必定装有糕点、糖果,走路饿了就吃。每天必午休,晚上超过九点半必寝。因而春节团聚,我们常常与母亲聊天到深夜,而父亲最多坐到十点就呵欠连连,回房间去了。

父亲好动,每天必定要出去走走。老年人享受免票,乘公交、坐地铁、逛公园一概不用花钱。父亲通常是上午九十点钟出去,午饭前回来。有时外面看热闹过了午餐,就去小餐馆吃一碗担担面。但他最爱吃的是“豆花饭”,饭与菜全有了,还不到5元钱。这几年父亲腿脚有点不便,就在小区附近走走,四弟媳特地为他买了一根拐杖,但父亲很少使用,认为“有碍形象”,快奔九了,还不服老。

父亲爱上街购物,他的原则是“不买贵的,只买廉的”,但买回来的东西常常被母亲批评。四弟一再叫父亲出去不要买东西回来,但父亲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一来,他为自己在家无所事事吃闲饭心有不安,总想着要帮家里出点力;二来,也是习惯使然,上街见到便宜货就手心痒痒,能省就省。殊不知,有时实在是好心帮倒忙。

如某日父亲买回来三块豆腐,摊主的卖法是买两块一元钱,买三块一元二角,父亲就动心了,买三块不就要节约三角钱吗?于是就买了回来。但家里平时人少,吃不完这么多,于是就浪费了一块豆腐。母亲给父亲算账,现在吃掉的两块豆腐每块要七角五分“高价”。父亲不服气,嘟囔道那一块豆腐吃了不就节省了三角钱。

P16-18

序言

读王泉根散文记略

北京是一座大城,地铁立交穿越在红墙与摩天楼之间,无尽的喧闹的缝隙里,偶尔也嵌入若干僻静的场所,这些场所,除了置身高楼丛中那些盆景似的公园,便是类似公园的那些浓荫覆盖的大学校园了。说北京有一个大的“学术气场”,此话不假。我揣摩,这些气场的核心应该是在大学校园。大学校园宛若一块块磁铁,吸引着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向往者,他们在这里汇聚,碰撞出火花,从而构成了这座大城急匆匆的喧腾之外的静谧的风景——人们注意到,这就是所谓的北京的“学术气场”了。

上面的这番话,是由王泉根教授的新著引起的,这本书的大部分篇幅都围绕着北京的“学术气场”展开。他写京城里各式各样的学术研讨会,写“黑五月”(大学流行的戏谑语)里一场又一场的论文答辩会,写教授们优雅的或杂乱的客厅,写忙碌的刊物编辑部,以及写茶聚,写书市。写文人们的温情的或随意的往来。他展示的是那些有异于官场、商场或游艺场的别样的风景,篇页间散发着浅浅淡淡的书香墨韵。因为同是学界中人,活动的内容和场所大抵相近,王泉根所展示的这些场景都是我所熟悉的、所经历的,因此也是感到格外亲切的。王泉根就用这些笔墨来传达他对北京这一“气场”的深深的情感。他说:气场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彼此激发、辩驳、切磋、对话、守望的平台与场景。它会让你想起你就是其中一份子,时刻提醒着你的身份与担当。

王泉根写的,不仅是我所经历的,更是我所想说的。我读他的文章,就像是我在北大校园的某一间客厅,某一座茶室,某一场饭局上所感受到的,也许这些就是我在燕园的林荫道旁偶遇老友,倚车晤谈而忘归的一个情景。我不把他的散文当作一般的作品来读,在我,是因为他的言谈深得我心而有如对故人——尽管他比我年轻——的感觉。王泉根写过许多书,有关于儿童文学研究的,有关于中国姓氏研究的,也有关于文学艺术的论说的,那些著述,都凝聚着作为学者的专业性,体现他精深的学养,这本书与之相通,尽管他标明是散文,但我却在这些原本长于抒情的文体中,依然看到了作为学者对于事物的观察与省思的特点。

他为这些文章融进了许多议论和辨析,从而在感性中融进了理性的成分。这造成了他的文章的一种特殊的魅力。他的这些观察与思考,总围绕着读书、写书、评书以及与书斋、课堂、讲席相关的场面而展开,言说总与文人生平逸事息息相关。这是文集中最耐人欣赏与回味的部分——尽管他的抒情文字,如“曹娥江的回忆”中的那些文字,也都饱含着温情与暖意,但相较而言,我似乎更喜欢他的这些与他现今的工作环境紧密联系的随笔,从隐秘的愿望说,特别看重他的文字中流露出来的“书斋趣味”,那些书面的和口头的逸闻趣事,那些咖啡厅和茶座上香气氤氲中的奇思异想,阅读在此时成了一场欢愉的精神盛宴。

他以他所生活、工作的校园为核心,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是他亲身闻见,有的是他阅读心得,有的则是场内场外的闲谈偶拾,纵横交错,终成美文。大抵总以校园、学界、文友、读书诸项为核心,总体而言,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文”字而展开,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他写了许多学界前辈的印象记,有的是他直接接触,是第一手印象。有的则是间接获得。文集中的许多前辈学人:冯友兰、郑逸梅、钱锺书、季羡林、陈伯吹、吴宓等等,其中尤以写吴宓先生的居多,就我读到的至少已有五六篇,可见他对吴先生的景仰之情。其中的《谁是中国最博雅的教授》一文,以众学者品茗清谈论学,以“公推”吴宓为“中国最博雅汇通的教授”为题旨。

王泉根的随笔,传达的不仅是情感,更有一种与学问相关的理念。推崇吴宓即是一例。他有感于今日学界与往哲之间的差距,引前人以为今人之鉴,这是他用意所在,前面举的关于吴宓的言谈即是。在论述中,他无意间发挥了他治学研究的习惯,综合归纳吴先生治学的若干特点,由此指明不同学者在“会通与专业”“志业与职业”“有我与无我”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差距。他在标举吴宓治学的“有我”境界之后,历数当下一些学者治学“无我”的弊端,指出:“无我是一种自卑与失落。由于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言说不敢负责,因而无我者的笔下往往貌似惊人,实质满纸虚空:或堆砌术语,新名词新概念轰炸,借以张目(其实连他自己也没搞懂);或拉出几位洋人,罗列若干伪注,借以唬人……”他总是有所为而发。

由此可以看出王泉根的为文之道,他不事空谈,往往在看似碎笔闲墨中遥有所指,必以针砭时弊为旨归。他关心的是文脉的传承与发扬,或以古喻今,或发微杜渐,总是让人在轻松随意的谈论中,感受到为学、为文、为人的道理。当然,因为他“重理”,难免“轻情”,除了那些抒写曹娥江以及父亲等文字外,大抵也还是偏重学术和教育的凝重的话题。这些话题是我所感到兴趣和亲切的——因为我们都是同一业界中人,从事的职业相同,经常念想的也总是如此这般。但换位想象一般的读者,那感受也许会有不同,也许会因之感到隔膜和陌生。

不过,我要强调的是,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我是非常地欣赏和喜悦的。那些熟悉的会场和课堂,那些熟悉的、热烈的、冷静的,甚至是尖锐的交谈和驳难,还有那些香气氤氲的咖啡座,觥筹交加的诗酒酣畅,那些岁月中的聚会,那些无所不在的充满自由精神的宽广的“气场”,总是这般地令人难忘和神往。

2015年5月4日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后记

我第一次在报刊上发表散文,还是在1978年1月23日,这一天的《重庆日报》用了大半个版面,刊出了我的散文处女作,题目《我的弟弟》,署名“泉根”。当时的省级大报都是四大开4个版,因而有大半个版面刊出我的散文,在当时自然是一件很得意的事。

人生就这么一晃,竟是39年过去了。今天回过头来选编这本散文集。实在感慨系之。收录在这本散文集的作品,自然只是我所写散文的一小部分。

选入这本集子中的作品。内容繁杂,我借用唐代诗人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中的前四句,将全书分为四辑:一、人事有代谢(人事);二、往来成古今(阅读);三、江山留胜迹(行走);四、我辈复登临(神思)。全书所选作品的文字长短不一,体式各异,但整体追求精神一致,这就是:以真为本,可读性强。

我的“散文观”是:以真为本,美文书写,神形兼备,文笔干净。小说可以散文化,但散文绝不能小说化。真正的散文只能是“有我”的写作,即作品里站着作者,有作者的真感情、真思悟、真行动、真愿景。当然,散文不是“口述实录”“起居录”,散文的文笔自应追求美文书写。作品的风格可以各异,或恬淡,或清丽,或激越,或苍劲。但语言必应是干净的、优雅的、形象的、生动的,是可会于心可动于情的。

我对散文缺乏研究,但我对散文有自己的文学观。这本集子正是我的“散文观”的具体实践与结晶。如果说这本集子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这本集子鲜明地提出并实践了自己的“散文观”,在每一篇作品里,都有一个“我”的存在。

在文学百花园中,散文与小说是两种最让人煞费心思的文体,也最容易测出一个人的才气与品性。这两种文体的最大区别是:小说更多体现出“文异其人”,而散文则更多地表现出“文如其人”。

感谢长江文艺出版社,感谢尹志勇社长,感谢叶露与李艳两位女士的辛劳;同时特别感谢北京大学谢冕教授的赐序与赐教,使我的这本散文集得以与读者见面。

王泉根

2017年5月15日于北师大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5: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