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培根散文精选(彩插版)/名家散文典藏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英)培根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培根散文精选(彩插版)》囊括了英国作家培根的随笔精华,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内容推荐

培根是英国最富盛名的作家之一,其《随笔集》乃英国随笔的开山之作。《培根散文精选(彩插版)》收录了培根散文著作中的代表性作品,可谓是人生的大百科全书。其深邃的思想和睿智的人生哲思,几百年来持续给予读者莫大的启迪,直到今天依然余音袅袅、韵味悠长。

目录

哲学篇

 论真理

 论迷信

 论美

 论宗教统一

 论无神论

 论科学的伟大复兴

 论人欲胜天,必先顺天

 论四种假象

 论意愿和情感阻碍人的理智

 论洞穴假象影响人的理解力

 论学问的尊严

人性篇

 论人的天性

 论善与性善

 论复仇

 论嫉妒

 论迟钝

 论狡猾

 论自私

 论假聪明

 论野心

 论虚荣

 论荣誉

 论愤怒

政治篇

 论高位

 论文治武功

 论学问与治国

 论谋反和动乱

 论贵族

 论王权

 论忠告

 论革新

 论强国之道

 论殖民地

 论党派

 论预言

 论谈判

 论司法

 论谣言

 论世道沧桑

情趣篇

 论学习

 论旅游

 论假面剧和竞技

 论建筑

 论园艺

社交篇

 论逆境

 论大胆

 论快捷

 论猜疑

 论言谈

 论友情

 论随从与朋友

 论请托者

 论礼貌

 论赞扬

 论作伪与掩饰

生活篇

 论父母与儿女

 论婚姻与独身

 论青年与老年

 论习惯与教育

 论爱情

 论养生

 论残疾

 论花费

 论财富

 论放贷

 论幸运

 论死亡

试读章节

论科学的伟大复兴

哲学和精神科学虽然受到人们的敬仰称赞,却像受人顶礼膜拜的神像那样木然无知,原地不动。

知识目前的状况,谈不上兴旺发达,也未曾取得重大进展。有必要为人类的理智打开一条与过去迥然不同的道路,以便有所促进,这样,在探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时,心灵便能树立它原本应有的威信。

我认为人们对自己的所知所能均缺乏恰如其分的了解,往往高估了所知,低估了所能。因此他们要么对自己的所知估量过高,故步自封,不再有所作为。要么对自身的所能估量过低,将精力花费在琐碎的小事上,而怯于攻克重大的问题。这种心态致使人们在求知的道路上裹足不前。既然人们没有求知的进取心,也就不再怀有这种奢望。须知,人们是否欲有所作为,取决于他对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的认识,若是安于现状、那就无意为将来有所筹措了。因此,我们必须断然抛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心态,告诫人们千万不可夸夸其谈,对现有的成就估量过高。

细心浏览一下各种各样的科技书刊,你不难发现,重复的论述比比皆是,论述的形式各有千秋,内容实质却罕有新意。林林总总累积的知识看似不少,仔细辨析,真正有价值的知识还是少得可怜。若论知识的价值和作用,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智慧大部分源自古希腊人,但那只是知识的幼儿,带有童年的印迹。它可以作为谈资,却没有生育能力。它争辩得很热闹,却难有实际的功效。当今学术界的现状犹如古代斯居拉寓言所描述的,长着处女的脑袋和面容,子宫里却挤满了小妖,它们哇哇乱叫,胡搅蛮缠。我们熟知的那些所谓的科学也是如此,尽管其中有一些煞有介事、迎合取巧的泛泛而谈,一旦遭遇具体问题,触及生育问题,也就是要结出实实在在的果实时,往往就会引起争议,闹得收不了场。结果往往如此,它们导致的就是如此这般的结果。

历经许多世纪以后,倘若这类所谓的科学还多少有点活力的话,绝对不会呈现出如今这般颓势。当今之世,科学的进展微乎其微,谈不上有多少对人类有益的发明创造,老是重复前人话语,前人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是问题,既然没有能力加以解决,只能原地踏步,僵持在那里。各个学派的传承局限于师徒之间,而非发明创造者的新陈代谢。在机械技术方面,情况大相径庭。那里颇有活力,技术发展壮大,日臻完善。发明创造之初,它们显得较为简陋笨拙,不够完美,后来注入了新的力量,其结构便大为改善。可惜人们的探究往往半途而废,经常改变研究方向,以至难以达到理想的境界。

相反,哲学和精神科学虽然受到人们的敬仰称赞,却像受人顶礼膜拜的神像那样木然无知,原地不动。而且,创始之初往往显得兴旺发达,以后便代代消沉,每况愈下了。因为人一旦追随他人,自己毫无主见(如所谓的“跑腿”议员),只会附和某人的主张,那就谈不上科学精神的发展创新,而只是在低声下气地吹捧某某大人物,为他增加了几个随从而已。且不要谈以往的科学一直在发展进步,日趋完善,并且已经在个别大家的手中成形确定,如今已无发明创造的用武之地,能做的只是将过去的东西修修补补而已。这倒方便,但实际上正是个别人的自以为是和其他人的不求进取才导致了对科学的这种态度。当人们经过辛勤钻研在科学上有所成就后,会出现某些人将这些成果大胆归纳,貌似一门学问,以迎合世人的爱好,实质上却有损于他人的成就。不过这样做确能投后人所好,因为它让人感到方便可行,无须劳心费神再去钩深致远。我要说的是,假如有人认为这种默许是可靠的,经得起时间的检验,那就大错特错了。首先,我们并不完全了解人们在各个时代各个地方的科学成就。更不可能完全明白某些个人所从事的科研。以往科研的顺产和流产我们都未曾记录。其次,人们默许与否,以及何时默许似乎也无关紧要。

行政上的法规千条万条,科学的法规惟此一条:那就是明白易懂。向来如此,万世不易。众所周知,好辩而有争议的学说容易引起关注,还有一些学说金玉其外,实质虚幻,但也颇能投人所好,蛊惑人心。因此,为了迎合时代和大众,博取一时的声名,从古到今多少才俊违背了自己的原本的心愿。超凡脱俗之见往往被世俗的见解所湮没。时光宛如奔腾的河流,它将轻盈的泡沫带到我们面前,那些坚实的东西反而沉落了水底。‘

有些人自命为科学界说一不二的大佬,其实徒有其名。反躬自问,他们也会抱怨大自然纷繁复杂,微妙无比,真相混沌难觅,人类的理解力极为有限。然而他们所针对的仅是别人和自然的共同现象,不包括自己,他们依然是那么目空一切自以为是。他们自封为权威,凡是某门学科没能做到的,他们便断言那绝对做不到。让某门学科自行判决自己的案子,它怎么会自证其罪呢?那只是为了掩饰他们的无知丑陋,摆摆架子吓唬外人。

由此公开发表的学说虽然世所公认,但实际上并不见多少功力,而且疑点重重。在增进知识方面并不得力。貌似完美无缺,落实到具体部分往往言不及义空洞无物。它能投人所好,但即使是追捧者也心知其虚,只能用各种手段曲为之辩。

即使有人致力于扩大知识的范围,亲自进行科学试验,也还是缺乏勇气摆脱俗见,追本溯源探究知识。若能在已有的知识上略加贡献,他们便自以为是非凡之举。他们以为略有贡献便可保证自己的自由,行为过于谨慎。为了表示谦让,他们也附从别人的意见。这种趋时附势的中庸之道固然可以赢得众人的欢心,对科学却有害无益。因为很难做到既崇拜某人,又能超越他的成就。知识如水,难以由低向高。对于科学,这类人虽然有所补正改进,却还是没能提升知识的水平,开拓知识的范围。  某些人敢作敢为,勇于显才露能,自立门户。其目的并非要提升学术的价值,使之取得真正的进步,只是旨在自立一派,攫取权威地位,以左右他人的看法。他们的所作所为自然对学术的进步无济于事。其错误虽然与他人有异,其原因则如出一辙。

有些人不为他人的意见左右,也不受一己之见的束缚,他们喜欢无拘无束,也愿意与他人一起探究科学问题,其心不可谓不诚,但他们的努力却远远不够。他们浅尝辄止,满足于略知大概,不够重视研究的严肃性,迷失在论辩的浊流中东转西绕不能自拔。到关键的时候,几乎无不脱离经验和自然事实的范围。有的人致力于实践和经验,也差点改变了机械学的状态,但是他们的研究东敲西打不成体系。而其研究的对象又往往过于琐屑,容易以偏概全。其目的不够宏大,所用的方法也不够聪明。因为没人能直指事物的本质,得出正确的结论。他们费神费力反复改变实验,却难以抵达完美的终点,总是不无缺憾。

值得注意的是,人们从事实验之初总是有特定的目的,总是怀着过分的热情去求索。我认为这种做法寻求的是急功近利的实验,而不是带来光明的实验。它与上帝创世的过程不同,上帝创世的第一天只创造了光,后来几天上帝才创造出具体的东西。

有些人认为科学应当借助逻辑的力量。逻辑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人的理智必须有所规范。这种见解的确有道理,但是没能对症下药,而且还有副作用。因为那种逻辑仅针对人事。适合有关言谈论辩的那种学问。对于自然科学就显得不够精确。用这种逻辑去研究它难以控制的自然,结果难免错上加错,让真理误人歧途。

总而言之,迄今为止人类在科学上并无幸福可言。各种证明和已知的实验都未必可靠,他人的可信度和人们自身的探究都是这样。在人类的眼中,宇宙恰如一座迷宫,前路多歧,各种自然现象纷繁复杂,是非难辨。然而,道路依然必须开通,还得凭借感官捕捉隐约可见的光线,穿过经验的丛林,透过种种特别的现象前行不止。但是自命为向导的人自己也搞不清方向,错上添错,致使迷路的流浪汉有增无减。面对逆境,无论是人类的辨别能力,还是偶尔的运气,我们依然成功无望。出众的才智,反复的实验,都不能使我们摆脱这个困境。从感官的知觉开始,我们的步骤必须目标明确,我们的整个方向必须有章可循。

不要误解我的本意。我并不是说,经过漫长的岁月,艰辛的劳动,我们在科学上一无所成。我们没有理由自惭形秽,轻视人类以往成就的发明创造。先辈已经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他们的才智和抽象思维能力。须知,古人航海仅凭星象,但他们已经能够沿着旧大陆的海岸航行,穿越少数不大的内海。在越洋发现新大陆之前,古人已经发明了精确可靠的罗盘。由于贴近感官,又在共同的概念范畴之内,以前在科技上做出的成就是通过实践观察、思考论证做出的。首先,我们必须用一种更好的方法来指导人类的心智,从而抵达自然界那更深奥更隐秘的地方。

选自《伟大的复兴》

P20-24

序言

知识的力量何在?

穷人喜欢谈钱,更喜欢听富人谈钱。涉世不深的毛头小子爱谈人生,饱经风霜的世故老人谈得更好。英国大学者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就是这样一个世故老人,他的作品五百年来广为流传,给正在人生道路上跌打滚爬的后生以种种启迪。

培根的一生宦海沉浮,曾经拜官授爵,春风得意;几度官场失意,受辱豪门;甚至身陷囹圄,饱尝世态炎凉。他的学问受到后人的推崇,他的人品常遭后世的非议。讲哲学,揭人性,论政治,抒情趣,他的作品读来别有一番滋味。

培根出身名门,偏偏少年丧父。他父亲曾被封为男爵,出任掌玺大臣。但作为幼子,培根没有得到任何家产,还屡屡受到亲戚的冷眼。他靠个人奋斗在法律界崭露头角,成为格雷法学院高级讲师。这在当时堪称殊荣,但出身世家的培根更渴望在政治上出人头地,为谋取官位,他不惜奔走权门。一封封言辞卑下的请托信,给这位大学者的人格涂上一层层难以抹去的灰色。“为了高位,身心俱累;付出辛苦,招来痛苦;为求当官的尊贵,不惜舍弃为人的尊严。”(《随笔·论高位》)一席话道尽官场的悲辛。

培根也曾指望依靠自己的政治才干获得晋升。在国会中提议案,作讲演,为英王的内外政策进行辩护。但他的滔滔颂词没能赢得女王的欢心,他的一句非议却触犯了女王的逆鳞。培根曾对一个征税计划提出异议,认为与民争利未必与国有利。女王极为恼怒,对他大加贬斥,原本有望得到的高位也被政敌捷足先登。

培根转而投靠艾塞克斯伯爵,也颇受器重。不料伯爵起兵叛乱,旋即兵败入狱。培根再次押错政治赌注,好在他没有参与谋反。女王颇为吊诡,故意让培根起草审判书,参与陪审。为了摆脱干系,培根只得对昔日之友反戈相向。落井下石之举使培根逃过一劫,忘恩负义的丑名也令他百口莫辩。

詹姆斯一世继位后,培根官运亨通,先后被封为男爵和子爵,历任副检察长、总检察长、掌玺大臣、大法官、上议院议长。官位之高,声名之隆超过了他的生父。人一得意,难免忘形,这位大法官居然接受贿赂。政敌抓住把柄群起而攻之,培根被判罚金四万镑,并被逐出宫廷,沦为伦敦塔中的阶下囚,结婚多年的妻子也离他而去。“位高易倾,轻则官场失意,重则身败名裂。”(《随笔·论高位》)这话就像他自作的谶言。

培根为后人留下了不少格言。最有名要数“知识就是力量”了。Knowledge itself is power,有意思的是power一词也未尝不可译为“权力”,培根的一生是追求知识的一生,更是追求权力的一生。权力向他闭上了大门,但知识仍在向他招手。丢官后的培根一心著书,5个月内便完成了《亨利七世时期的英国史》。他把这部书献给英国王太子查理,可见这位弃官还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阙。1623年,《学术的进展》的拉丁文增译本刊行,哲理小说《新大西岛》问世。1625年,《随笔集》修订本出版。1626年4月9日,培根因病去世。病因是他在大雪天突发奇想,出外挖雪,填入鸡的腹腔内,以便观察冷冻的防腐作用。受凉后一病不起,终于倒在探索求知的征途中。后来马克思将他誉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

培根追求权力的一生是如此失败。培根追求知识的一生又何等辉煌。权力能左右荣辱于一时,思想的余晖则能泽及万世。“知识就是力量”,培根的人生经历和思想遗产为此作了最好的诠释。

培根是个多产的学者,作品涉及面甚广, 《学术的进步》《新工具》等著作足以奠定他在学术史上的伟大地位,最为人称道的却是那本薄薄的《随笔集》。《随笔集》最早发表于1597年,后来几易其稿,多有增删,直到作者去世,仍未定稿。五十多篇随笔是培根一生的经验总汇,虽然篇幅不大,但内涵丰富,称得上是一部人生小百科。

人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兼哲学家、文学家、法官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人,培根的思想尤其复杂,人们不难从他的作品中发现面目各异的培根。

《论真理》《论死亡》《论善与性善》《论人的天性》……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

他崇尚真理,认为:“人生至乐莫过于高踞清新纯静的真理之巅,俯瞰谷底种种谬误迷惘,云遮雾障。……如果所思所念能以仁慈为主宰,以天道为归宿,以真理为枢纽,那简直是身居尘世乐比天堂。”

他参透生死:“复仇之欲压倒死亡,爱恋之情蔑视死亡,荣誉之尊高于死亡,悲伤之极向往死亡,畏惧之心期待死亡。……死亡开启荣誉之门,熄灭嫉妒之心。”

他直指人性:“德以善为首,此乃上帝的特性。若无这种品性,人将沦为蝇营狗苟、惹是生非、无可救药的贱货。”

《论高官》《论谋反与动乱》《论王权》《论野心》《论强国之道》……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他深知民为国之本,国家要想强大,关键要有骁勇善战之民,不可竭泽而渔:“负重的驴子难以成为好斗的幼狮,赋役深重的百姓难以成为骁勇尚武的国民。”为政既不可得罪巨室。也不可视百姓为草芥,因为“肚子造反,后果最惨。如果上层的破产和下层的赤贫同时发生,那就更是危在旦夕。民怨之于政体,犹如气血之于人体,郁积不畅,必然遭殃”。

他对官场的险恶体会尤深,虽然也曾吃尽苦头,还是津津有味地大谈官场运作之道。君子不党,但要想官场得意,不妨先做小人:“地位低下的人要想升迁,就不得不依附党派。……跻身高位如攀援曲折的楼梯,路遇派系之争,中途不妨有所依傍,位居高官后则以中立求稳为上。”

《论父母与儿女》《论婚姻与独身》《论爱情》《论友情》……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

《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

《论作伪与掩饰》《论嫉妒》《论野心》《论狡猾》《论言谈》……从这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你可以将培根的作品视为生活交友的教科书。也可以把它看成混迹官场的厚黑学。按照培根的说法,“有些书可浅尝辄止,有些书可囫囵吞食,个别的书则须细嚼慢咽,充分消化”。他的论述虽然还谈不上字字珠玑,毕竟称得上琳琅满目,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值得读者细嚼慢咽。至于见仁见智,只能是因人而异了。

就拿“知识就是力量”来说,有的人读了几本书,就不知天高地厚,有组织无纪律,对朝廷大政腹诽巷议,对上司的言行说三道四,结果那点知识反成了毁灭自身的“力量”。有入指出,培根之所以垮台,书生气未尽是一大原因,他拿了人家的钱,却不肯枉法,自然要遭暗算。自恃才学过人,目无群众,也难免遭人嫉恨。其实当时英国政坛贪腐风行,比他更黑的官员车载斗量,却大多安然无恙。当然,这样曲为之辩好像是五十步笑百步,不过,古往今来,百步笑五十步的怪事不也所在多有吗?

有的人则善于将知识作为谋取权力的手段,将知识视为与权力相辅相成的玩意。如通过读书,跳入龙门,混一顶乌纱帽,博导院士之类的头衔不请自来。争得个学术承包“带头人”,著作等身亦是等闲之举。“学而优则仕”进化到“仕而优则学”,“知识就是力量”蜕变为“权力就是知识”,这倒是培根所始料不及的,他老先生当年虽官居高位,但字字句句都是长夜青灯下心血铸成。古人厚道,今人聪明,人类在进步。

培根强调“知识就是力量”。但他也明白知识不能包打天下。他还说过“人欲胜天,必先顺天”。(Nature is only commanded by obeyingher,钱锺书先生译为:“非服从自然,则不能使令自然。”)套用这句格言,是不是可以说“人欲处世,必先顺世”呢?如何才算“顺世”?是世人皆醉我亦醉,还是世人皆黑我更黑?培根没有这么直说,不过在《论狡猾》《论嫉妒》等篇什中作者详述了一些不那么光彩的处世伎俩,尽管讲得头头是道,他的命运多蹇恰恰证明了书生玩不过流氓,除非比流氓更流氓。

强者不言勇,富者不谈钱。培根的人生毕竟不那么圆满,纵然著作等身,但官场失意,心犹未甘,所以他要反反复复地大谈政治,大谈人生。他谈得不错,也不妨一读,但不必太当真。  熟读《孙子兵法》不会成为百战百胜的元帅,熟读巴菲特也成不了日入千金的股神,熟读《厚黑学》还是玩不过真正的官场厚黑,更不要指望培根的论述能让读者时来运转。但我们毕竟勘不透人生的荣辱得失,静夜思人生,相聚道人生,想想自己的人生,听听别人谈人生,人生也就这样悄然而去了,莫非这就是人生的宿命?

人生一场戏。作为观众,尽可欣赏人间喜剧的丑态怪状。作为演员。不得不咽下人世悲剧的辛酸苦辣。“人既不是天使,也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帕斯卡尔《思想录》)

日换星移,人性不易。今日的名利场还像四百年前一样喧嚣,今人的欲望比四百年前更为炽烈,今天徘徊于歧路的心灵依旧渴望智者的点拨。“知识就是力量”也好,“知识就是权力”也罢,作品的广为流传是培根的幸运,也未尝不是世人的悲哀。

张和声

2014年6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2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