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是厦大的(厦门大学EMBA同学访谈录)(精)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莫少昆//邹奇敏
出版社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企业的管理离不开企业家的学习,厦门大学EMBA发展成熟,深受企业高管青睐。作为厦门大学EMBA的教授之一,莫少昆教授任教多年,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管理经验。此次采访多位在厦门大学学习EMBA的企业家,集结成《我是厦大的(厦门大学EMBA同学访谈录)(精)》,涉及多个行业、企业发展阶段等,从企业家的责任感、价值观、企业文化,以及创新、家国情怀等方面呈现了他们的创业历程和管理经验,能够给众多在创业或有管理困惑的企业家以指导。

内容推荐

莫少昆、邹奇敏著的《我是厦大的(厦门大学EMBA同学访谈录)(精)》是一本关于20位在厦门大学学习EMBA的同学(企业家)的访谈集。

首先,文中对几十个企业家访谈对象所做的调查问卷做出统计与汇报,主要是反映出他们对厦门大学EMBA和课程设置的意见。其次,20个企业家的访谈分成5个章节。第一章“任重道远、如履薄冰”,强调的是企业家的责任感;第二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述的是企业家创业历程;第三章“一脉相承、一以贯之”,阐述的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第四章“自强不息、推陈出新”,说明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第五章“书生报国、薪火相传”,表达的是家国情怀和全球化。受访企业家遍布多个行业、年龄层,访谈真实展现了企业家的创业、管理心路历程。企业性质也比较丰富,极具代表性。

目录

序章 厦门大学EMBA同学访谈统计分析

第一章 任重道远 如履薄冰

 张 衡:铁树开花,汉水新渠

 尤玉仙:颠覆世俗的“弱女子”

 夏江平:做有情怀的企业家

 陈玉增:当爱好遇上事业

第二章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方美松:8号,一个无比理性的人

 胡 刚:一个不甘寂寞的奋斗者

 丘清瑶:看得到头的,都不是好剧本

 林广远:达观的一撮“白头发”

第三章 一脉相承 一以贯之

 傅芬芳:不负信赖,食品就是人品

 董加余:专注就是力量

 吴东毅:被“逼”出来了一家上市公司

 方庆明:一以贯之

第四章 自强不息 推陈出新

 罗远良:18年的专注,4500倍的收获

 孙少华:爱拼才会赢

 李 渡:避免二次创业的“七年之痒”

 李力强:小身体,大能量——看如何“重捣团餐江湖”

第五章 书生报国 薪火相传

 蔡劲军:以民养军,以军促民

 胡精沛:疯狂的石头

 张为杰:力扛云计算“国产化”大旗

 白 峰:衣裳里的中国

附录A 厦门大学EMBA同学访谈提纲

附录B 厦门大学EMBA同学访谈调查表

后 记

试读章节

张衡:

铁树开花,汉水新渠

在给厦门大学EMBA一上“领导能力与组织发展”的课程时,我通常会要求学生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完成并提交个人作业,第二天上课之前会挑选出一些同学的作业,邀请他们上台和大家分享自己的经验。我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位同学都可以是其他人的老师。至于作业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每个人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反思,回想当初作出选择的背景、原因和影响等。同时,帮助他们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在做某些事、面对某些人和追求某些目标的时候内心所秉持的初衷。

张衡就是上台分享经历的一个,究其原因是他在作业中为公司所描绘的未来愿景非常振奋人心,所以,我认为很多人应该和我一样,希望能够了解他在设定目标的时候是基于什么原因和考量的,又是如何去实现远大的目标的。穷则思变

想必每个人在大学毕业之前都会对自己即将开始的工作生涯有一番憧憬,譬如在哪个城市、进入哪家企业,或者能够争取到哪些待遇和福利等。再者,毕业之前,老师们通常会向应届毕业生不停地灌输一些信息,如要像某位学长或学姐一样找到好工作,或者某位同学已经被某家著名的公司录取了,等等。那些信息会让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对未来更加充满期待。大学毕业之前,张衡就经历过同样的一个过程,他心中怀有很大的抱负,决定运用自己所学在工作岗位上大展拳脚。

1995年,大学毕业之后,张衡去了珠海一家乡镇企业工作。然而,真正投入工作以后,他才发现现实的情况和自己心目中所描绘的蓝图相差十万八千里。当时,由于受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整个就业环境开始发生动荡,加之某个领导因为某些事情“落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此后,企业就开始走下坡路。每个月拿着几十块钱的工资,单位也没有提供宿舍,张衡的待遇与学校宣传的那些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师兄师姐们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这狠狠地打击了张衡的热情。“不要说想吃好喝好,可能连吃饭都有点问题”,当时的张衡心想。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开始动摇张衡的心。

“现在的工作,工资实在太低了,跟想象相差太远了!”1998年春节期间,张衡第一次在家庭聚会上,将自己的困扰告知了表哥,也就是现在的铁汉生态董事长刘水。刘水当即表示:“要不你别干了,你就跟我吧?”春节以后,张衡就向单位递交了辞呈,离开了自己工作了两年多的地方。

对于那段经历,张衡回想之后说:“完全可以用‘穷则思变’来总结。”从那以后,张衡开始了人生一个新的阶段。

能记住上百种的草种

到新公司的第一年,张衡没有太多的工作任务,过得非常轻松,空闲时间很多。不过,他并没有因此荒废一年的宝贵时间,而是利用机会专心学习。这一时期,张衡非常渴求新的知识,订阅了大量与行业相关的报纸和杂志,整天埋头于资料。很快,他就对专业术语和各种行业知识了如指掌,这也为后来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时,铁汉生态的主营业务是水土保持,跟大家所熟知的沙漠水土保持略有不同,他们主要是研究如何在荒山或者在布满石头的山坡上进行水土保持。由于我国水土资源流失的问题不断加剧,已经成为生态环境破坏极其严峻的问题,荒山破坏情况也进一步恶化,因此,如何加强荒山的水土保持,其意义就显得尤为重大。在那段时间里,张衡做了大量的工作,搜集、归纳、统计、记录,并记住了全国各地不同品种的草种,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即使十几年后的今天,张衡依然能够清晰地记得上百种草种的特性,比如哪一种草生长在哪个地方、它们需要什么样的生长环境、会在什么时候发芽,还可以想象出它们每一个月、每半年乃至一年的变化。甚至,有些草种已经经历过多次改良,张衡仍然能够如数家珍地指出它们一代、二代、三代甚至四代的一些技术特点。

因为张衡经常需要陪领导去山上考察,总会临时性地被领导要求回答对面山头某棵植物的特性,他也总能对答如流,还能清楚地说出那棵植物属于什么科、什么目、什么属。P14-17

序言

从2002年开始,中国的各个大学开始开办EMBA的课程。从2002年为清华大学EMBA担任“战略管理”客座教授算起,我先后已经为中国十多所高校的商学院讲授过EMBA的课程,所授的学员也早已超过10000名。这些学员根据身份可以简要地分成四种:政府人员、国企高管、民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尽管我曾在课中和课后与同学做过短暂的交流,但遗憾的是,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他们做长时间的、系统性的沟通。所以,我心中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对一些同学做更加深入的访谈,将他们的故事集结成书,分享给更多的人。我认为,EMBA这个群体有很多共性,他们经历过的成功或失败,可能在很多人身上都发生过或者正在经历,如果大家能够从中学习到成功的经验,或者获得失败的警示,那就算实现了我希望为大家带来一些价值的初衷。

2016年初,我向厦门大学EMBA中心陈守德主任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够利用自己在中国各个城市讲学的机会,抽出时间与厦门大学EMBA学员中的民营企业家进行访谈,交流一下他们在学习EMBA之后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以及对EMBA项目的意见或建议,之后将他们的故事和心路历程整理成访谈文章进行分享,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企业家们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我的提议得到了陈守德主任的高度认可,他表示愿意全力支持,并且第一时间着手安排访谈的人员名单。

之所以选择对厦门大学的EMBA同学进行访谈,最主要的原因是:第一,从2004年至今,我已经在厦门大学EMBA连续13年讲授“领导能力与组织发展”的课程,合作时间比较长,对厦门大学EMBA项目也最为了解;第二,厦门大学EMBA项目的发展速度在所有的高校中可以算是最快的,学生所地处的区域、所分布的行业、所包括的年龄层、所在企业的性质,是最为丰富、多元的,学生的基数也是比较大的,可以提供足够的访谈样本。

之所以选择企业家同学,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的速度很快,规模越来越大,上市公司也不少,比较有代表性;其次,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挑战和所面对的课题也比较多,有许多可以整理和归纳的素材;再者,这些企业家大多数是白手起家,他们可以分享自己的创业历程和深切感悟,可以为现在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很多年轻创业者提供参照和借鉴。

访谈之初,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仅仅将访谈对象锁定在国内主板或港股上市公司的董事长、CEO(首席执行官)等核心领导人。首先,是因为群体比较明确,人数不至于过多;其次,因为是上市公司,我们可以更容易获取公司或者个人的相关信息,利于访谈前期的准备;最后,由于是上市公司,很多信息相对比较真实,被访谈对象不会在意讲述已经发生和披露的信息。但是,随着访谈的逐步推进,考虑到各种因素,我们认为应该将新三板及未上市公司的EMBA同学都纳入到访谈的范围之内。因此,从最初筛选的65位,到后来的100多位候选对象,再到确定并完成32位访谈,最终从中挑选出20位企业家的故事来完成本书。从32位访谈对象中只挑选出20位来完成本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10位企业家比较愿意保持低调,可以接受访谈,但不愿意将访谈内容对外公布;二是其中有两位是职业经理人,不是公司的股东,而第一本访谈集主要聚焦在企业家,因此,只能忍痛割爱。

此次访谈并不像其他的专业访谈节目那样,需要用到非常专业的摄影师和设备等,我们就是想深入他们日常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在最真实的场景中去了解他们最真实的情况。我们的访谈是在办公室、工厂、饭桌、大堂、酒店房间,甚至车上完成的,利用上班时间、用餐时间,也有用到晚上休息的时间,最晚的曾经接近凌晨访谈才结束。

20人中间,有的已经获得令人艳羡的成功,有的正在成功的路上,也有的还在发展初期阶段。除了两个属于“二代”以外,其他18位都属于企业创始人。其中,年龄最大的是55岁,年龄最小的是34岁;男性15位,女性5位;主板上市公司8家(含港股),新三板6家,尚未上市公司6家;行业分布广泛,比如科技、体育、农业、医疗、金融、工业、房地产、餐饮、服装、园林等。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企业家的优秀品质,如前瞻力、决断力、应变能力、责任感、敢于冒险、坚持不懈等。当然,我们不否认他们当中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家的特点,比如大胆激进、变化频繁、个性自我、战略模糊等。我认为,这是所有中国企业家在成长、成熟的过程中都可能会面对的课题。同时,我也相信他们会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带领企业不断向前发展,为客户、员工、社会,乃至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书将首先对32位访谈对象所做的调查问卷做出统计与汇报,主要是反映出他们对厦门大学EMBA和课程设置的意见,从统计数字来看,我们可以了解厦门大学的EMBA可以连续10年获得《经理人》杂志两年一度的“中国最佳EMBA排行榜”中“学员满意度第一”的原因。接下来,我们把20位企业家的访谈分成5个章节。第一章“任重道远?如履薄冰”,强调的是企业家的责任感,访谈对象是“铁汉生态”的张衡、“鸿博集团”的尤玉仙、“江平生物”的夏江平和“路越体育”的陈玉增;第二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讲述了企业家的创业历程,访谈对象是“爱立康”的方美松、“森维园林”的胡刚、“金银海”的丘清瑶和“盈拓展览”的林广远;第三章“一脉相承?一以贯之”,阐述的是企业家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影响,访谈对象是“圣农集团”的傅芬芳、“乔治白”的董加余、“善为影业”的吴东毅和“丰润集团”的方庆明;第四章“自强不息?推陈出新”,说明创新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访谈的对象是“瑞尔特”的罗远良、“鸿圣集团”的孙少华、“嘉银金科”的李渡和“中膳集团”的李力强;第五章“书生报国?薪火相传”,表达的是家国情怀和全球化,访谈的对象是“火炬电子”的蔡劲军、“万里石”的胡精沛、“云宏信息”的张为杰和“金帛锦”的白峰。

EMBA同学都是在各个领域各领风骚的精英,他们的故事能够激发大家的共鸣和思考,综合以上五章的内容,最后,我想以李白的三句诗与同学们共勉。

有高度责任感的企业家,其创业经历之精彩肯定是如“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样具有无穷动力和磅礴气势(《上李邕》)。

有价值观指引而形成企业文化的企业家必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无比自信和宽大胸怀(《行路难》)。

书生报国、舍我其谁并敢于挑战现实、锐意创新的企业家尽管会受到种种挫折,但每天一定会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铮铮傲骨和万丈豪情(《南陵别儿童入京》)。

莫少昆

2017年9月1日 于广州

后记

整理这本书的时候,回忆起跟同学们的访谈瞬间,许多画面还记忆犹新。不过,我们始终觉得心里还有很多遗憾。首先,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没能去访谈更多的同学,收集到更多的素材和故事;其次,有一些企业家刻意保持低调,不愿意发表,所以许多发生在他们身上的精彩故事就与大家失之交臂;再次,由于第一本访谈集主要聚焦在企业家,所以还有两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的案例不能和大家分享;最后,由于我们的学识和能力有限,加上准备不够,时间仓促,难免有诸多不足和纰漏之处,恳切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在此,我们也衷心感谢接受访谈的32位同学,正是因为他们,我们才有了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可以呈现;感谢厦门大学EMBA中心,培养出这么多优秀的学生,并给我们与同学们交流的机会;感谢厦门大学EMBA中心陈守德主任、俞满娇副主任、张鹭芳副主任,正是由于他们对访谈的认可和支持,才有了之后的一切;特别要感谢陈守德主任,他亲自拟定建议访谈的名单,关注并支持整个访谈、写作和出版的过程,可以说,没有他就不会有这本书了;还有,感谢厦门大学EMBA中心的刘薇、李玫、陈思芬、单良、官晓艳、蒋玉纯、刘姝鑫、赖洁娜、谢倩倩、杨依、杨津等班主任。他们自信、干练,既机灵活泼又是非分明、坚守底线。正是因为一批又一批班主任像他们一样对学生们默默付出,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认可和赞赏,为厦门大学EMBA连续10年获得中国EMBA“学员满意度第一”做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是因为他们每次'的积极配合和安排,才让三十多个访谈得以顺利进行。陈馨老师还特别拨出时间跟我们一起访谈过几位同学,在内容上也有贡献,在此一并谢过。

莫少昆、邹奇敏

书评(媒体评论)

《我是厦大的》呈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全球战略眼光的新时代企业家,他们之中有些已经取得成就,有些正在为梦想而努力,有些坚持为社会和民众提供最好的产品与服务,有些则积极投身于国家的重大战略。他们正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

——厦门国贸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许晓曦

《我是厦大的》是一本非常接地气的书,用了很多大白话,从书名也可以略知一二。莫少昆教授深入受访人的生活和工作场景,近距离观察,将他们的成长故事层层展开。书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娓娓道来却足以引起共鸣。、

——中骏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黄朝阳

企业家是国家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为积累社会财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是厦大的》遴选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层、不同企业规模的企业家,他们基本上代表了最广大的企业家群体。我相信每位企业家都可以从他们身上找到或多或少自己的影子。

——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市工商联(总商会)主席(会长),厦门恒兴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柯希平

“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厦门大学的校训,深刻影响着诸多的厦门大学学子,《我是厦大的》一书中,20个鲜活的EMBA学生访谈案例就是对其最好、最直接的阐释。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叶建明

莫少昆教授挑选的访谈人员非常有代表性,从调研的结果来看,他们对学校的认可度非常高,厦门大学EMBA项目连续五届(十年)蝉联全国EMBA“学员满意度第一”可谓实至名归。

——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会计系副教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EMBA中心主任 陈守德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