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造故事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读者真实展现我国近些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高科技领域许多优秀人物的动人故事,目的在于提高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和主动参与的自觉,推动中国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高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是中国国家力量和民族智慧创新精神的表现,真实生动地给予文学呈现,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增进爱国主义精神和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积极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社会创新发展意识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是该系列之一《吉祥天路(见证青藏铁路修筑奇迹)》,由徐剑著,讲述了建设者们攻克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的艰辛过程。
青藏铁路被誉为天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冻土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徐剑著的《吉祥天路(见证青藏铁路修筑奇迹)》通过一个个平凡筑路人鲜为人知的生动故事,讲述了建设者们攻克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的艰辛过程,展示了中国科学家们克难攻坚的科研精神和强大毅力。青藏铁路这条神奇的千里天路,犹如一条吉祥的哈达,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发展和幸福之园。
第一章 朝辞京城秋风起
世界中央的须弥山呀,
请你坚定地耸立着,
日月绕着你转,
绝不想走错轨道。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情歌
睿眸一览喜马拉雅之小
北京西四大拐棒胡同,在阴法唐老人家里,我第一次听到“青藏铁路”四个字,第一次听说它的终点站在达旺,即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乡,我的神色一片讶然,喃喃自语,怎么可能啊!
“是这样的。”老人极其和善,身上一点也没有想象之中封疆大吏的威严,他轻松地笑着对我说,却让人无法怀疑。
那是20世纪90年代一个春日。春阳西斜,拂照在燕岭上,亦从玻璃窗映射进来,照在客厅里。老人目视远方,神思似乎又飘向了西藏。“这是一个世界级的工程,也是一个世纪梦想,本世纪三位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都想在青藏高原上留下历史的大手笔,青藏铁路曾经三上三’下,我到现在仍在不断呼吁。”
“中山先生也曾想修进藏铁路?”我第一次听说这个闻所未闻的信息。
“当然,已经写进《建国方略》,你没有读过吗?”
我摇了摇头:“第一次听说!”
话题一触及西藏,阴法唐老人就来了情绪:“知道中山先生世纪之初设想过的进藏铁路的终点站吗?”
“那还用说,拉萨呗!”我自作聪明地回答。
“错了!”阴法唐微笑道,“往南,从拉萨过雅鲁藏布江,经山南,过错那县,直抵喜马拉雅山南坡的达旺,就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故乡。往北,跨越冈底斯山,直抵阿里首府狮泉河。”
“啊!如此宏伟。”我惊叹不已。
“是啊!”阴法唐击节叹道,“孙中山先生在20世纪之初有两大梦想,一个是修建三峡水库,一个是进藏铁路,尽管写进了《建国方略》,画到了地图上,但梦想毕竟是梦想,百年之后,唯有共产党能够做到。三峡水库如今已立项上马了,高峡出平湖的胜景指日可待,我敢断言,修建进藏铁路已为期不远。
“关于进藏铁路的设想,源起于民国初年。彼时,孙中山出任民国临时大总统不久,河南项城袁氏拥兵自重,以为有枪就是草头王,必可取而代之,果然,袁氏当国。中山先生从此失业了,环顾京畿庙堂,却没有适合自己的位置。罢了,罢了!想挥挥手挂冠而去,又于心不甘。寂寞苦争春,一夜长考后,便认领了民国政府铁路督办的虚位,在一张白纸上开始画中国铁路的大饼。在那个故都之秋,他面对中外记者,侃侃而谈,抛出在神州大地修建二十万公里铁路的雄伟蓝图,进藏与进疆铁路都纳入他的视线之内。其中,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向西,越古象雄王国,最后一站可到阿里;向南,越过喜马拉雅山麓,直至六世达赖喇嘛故乡达旺。”
1973年12月,北京的冬天很冷。
一场冬雪落下,覆盖了故宫、景山和紫禁城的琉璃黄瓦,也无声地落到了中南海的游泳池里。
雪后初晴,一地苍凉,映人中南海游泳池旁毛泽东主席的书房。主席坐在沙发上,等待迎接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
身材魁梧彪悍、戴着船形帽的年轻国王跨进门槛,虎虎生威地走了进来,曾经气吞山河的毛泽东的睿眸里充满老者的慈祥,他紧紧握着年轻国王的手。比兰德拉首先真诚地感谢了毛主席帮助尼泊尔修筑了从聂拉木到加德满都的中尼公路,然后表示,就扩大两国贸易而言,这条路仍无法承受,比如将中国青海湖的盐还有铁运往尼泊尔,太远了,汽车运量不够。毛泽东长长地吸了一口烟,将睿眸投向了遥远的西藏,说那就修一条进藏铁路,跨越喜马拉雅山!
中国北方的冬日残阳如血,没有夏日的炽热和猛烈,悄然沉落到了燕岭之中,在天空中留下一片烟叶般的枯黄。送走了比兰德拉国王,毛泽东累了,护士连忙扶他回去休息。
壮士虽已暮年,但仍一言九鼎。就在毛泽东与比兰德拉谈话二十多天后,国家建委召开了关于高原、冻土和盐湖的科研会,并责成中国科学院具体分管这项工作。随后国家建委将落实毛泽东指示、上马青藏铁路的报告呈报党中央和国务院,白纸黑字地写道:1974年年内开工,1983年或1985年完成。工期为10年之久。P8-10
人类社会的历史,一直伴随着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自然规律的理解。这一过程,就是科学开始和不断融合于社会生活实际的过程,也就是人类科学技术日渐发展更新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证明,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长久以来,国际范围内的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其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意义,增强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发展教育与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和教育创新,有助于发展教育。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曾经是一个科技文明发达的国家,拥有灿烂的文化和丰富的科技创造成果。后来因为长久相对恒定僵化的社会制度,再加上自我禁锢和故步自封,到了近现代,在科学技术领域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结果遭受西方列强铁船火炮的凌辱。后来有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提出了“以夷治夷”,开展“洋务运动”等主张,都是在感受到科技落后的基点上的自醒与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国家独立,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特别是自20世纪后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以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得到确认,科学发展的自觉和行动愈加坚定,科技体制改革在加快,科技创新的成果不断地涌现出来,令人振奋和自豪,也让国家的尊严和综合实力获得很大提高。如今,科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中国已经在不少科技项目中站在了世界的前列,令人至为高兴和振奋。因此,热情走近像青藏铁路建设、杂交水稻品种培育、高速铁路、航天科技、海洋深潜、超级运算、大飞机制造等这些立足于自主创新基础上的,表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科技创造精神,并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项目,感受和理解中国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创新、科学担当、科学情怀等丰富的内容,向科技创新致敬,就应该成为文学表达的优先选择。这也正是“中国创造故事丛书”策划、组织和书写、出版的初衷所在。
“中国创造故事丛书”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向读者真实展现我国近些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高科技领域许多优秀人物的动人故事,目的在于提高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和主动参与的自觉,推动中国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形成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高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是中国国家力量和民族智慧创新精神的表现,真实生动地给予文学呈现,在增强民族自信心,增进爱国主义精神和普及科技知识的同时,积极弘扬科学精神,提升全社会创新发展意识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与这套丛书写作的作家,都是活跃于当今中国报告文学创作领域的骨干力量。他们不尚空谈,也没有无视和躲避现实社会生活的巨大改变,他们热情地抵近社会生活的前沿,在很多伟大的科技创造现场,在很多动人的科学人物故事中,在很多振奋人心的科技创新技术面前,在很多足以提振国人自豪骄傲的伟大创造成果获得中,很好地表现了文学家的热情,表现了文学对科学的致敬。如果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的话,那么,这套丛书的写作和出版,也是作家通过真实艺术表达的特殊方式参加科学推广和普及的一种表现,相信会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
感谢所有参与这套丛书的作家和出版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