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孙玉自传(静静的旅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玉
出版社 航空工业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孙玉院士这些年断断续续地记载了一些求学之路、社会经历、技术欣赏和随想记忆,按时间先后串联起来的写成了这本回忆录,但是,中国工程院规定统一称为传记,所以,称为自传。

《孙玉自传》副书名为“静静的旅程”。因为,这大体符合孙玉院士的实际情况。

1936-1945年,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抗日战争时,孙玉院士悄悄地出生并长到9岁;1945-1952年,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他静静地读完了小学和中学,随后又读了大学;1966-1978年,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他在实验室、高山和密林中静静地从事科研工作;1978年开始,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他在科研生产第一线,静静地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至2014年,国家经历了30余年轰轰烈烈的小康建设,终于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他悄悄地退出了最后的创业。阅读孙玉院士的自传,了解一个兢兢业业为国家贡献的老人的一生。

内容推荐

孙玉,通信技术专家。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参加了我国通信技术数字化全过程,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本《孙玉自传(静静的旅程)》称自传,其实是回忆录。其中,记载了孙玉的求学之路、社会经历、技术欣赏和随想记忆。

近年,我国正在经历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阅读本书,可能会得到某些启发。

目录

第一章 求学之路

 故乡五站(1936)

 父系亲族(1936)

 母系亲族(1936)

 北大荒的记忆(1940)

 去姥姥家(1941)

 一年四季(1941)

 沦落西荒(1942)

 童年(1946)

 小学(1949)

 肇东中学(1955)

 坎坷的路(1955)

 政治审查(1955)

 清华大学(1956)

 忆雪(1959)

 集体活动(1960)

 清华大学毕业(1962)

第二章 社会经历

 赴石家庄参军(1962)

 终身之恋(1962)

 婚姻与友谊(1963)

 在科研第一线那3年(1964)

 多变的两年(1965)

 见识海南(1965)

 “抓革命、促生产”(1971)

 日内瓦(1978)

 健康的拐点(1984)

 3个月的副所长(1985)

 数字化年代(1990)

 政治指导员们(1990)

 三峡工程通信网络(1992)

 华关公司示范网络(1994)

 冀鲁旅游(1994)

 幸运人生(1995)

 创建数字网专业部(1995)

 赴韩国考察交换机产业(1995)

 台湾之旅(1998)

 回忆“863”那6年(1998)

 交通的记忆(1998)

 一场虚惊(2000)

 北京之恋(2006)

 学生们(2008)

 家庭演变(2009)

 走近农村(2011)

 我的第二故乡(2012)

 住房的变迁(2013)

 广州之缘(2014)

 从满洲里到阿尔山(2014)

第三章技术欣赏

 散射数字传输系统(1970)

 科学实验(1972)

 码速调整技术(1974)

 微波接力链路(1976)

 巧妙的帧调整技术(1979)

 综合业务数字网(1980)

 无线空间转信(1980)

 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1988)

 三网融合问题(1996)

 香山会议主题报告(1999)

 电信网络的计量问题(2000)

 网络安全问题(2002)

 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战略(2007)

 电信网络总体概念(2007)

 动人的数学结论(2007)

 关于数学方法(2008)

 信息系统安全概念演变(2008)

 应急通信(2008)

 电信技术中的数学方法(2009)

 数字家庭做什么(2009)

 CATV那美妙的复用(2010)

 移动通信的来龙去脉(2010)

 接入家庭(2011)

 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2012)

 对于信息消费的理解(2013)

 用户线数字化这个难题(2013)

 信息化建设问题(2014)

第四章 随想记忆

 同学们(1966)

 饥饿与温饱(1970)

 半只鸡(1975)

 重要的应用发明(1980)

 超级市场(1990)

 说不清楚的事(1994)

 合法侦听问题(1994)

 心灵相通(1995)

 老师们(1996)

 穷亲戚们(1997)

 日子富足了(1998)

 这算走后门吗(1999)

 工程师的摇篮(2002)

 社会活动的感受(2005)

 科技著作(2007)

 固执与主见(2009)

 科学这把双刃剑(2010)

 物联网那顶“帽子”(2012)

 厚德至圣(2013)

 谈谈体会(2013)

 专家评审的故事(2013)

 时务与天命(2014)

 误入歧途(2014)

 关于院士(2014)

 一路随想(2014)

 朝阳与夕阳(2014)

结语

附录一 学习、工作大事年表

附录二 主要论文和著作

后记

试读章节

在科研第一线那3年(1964)

(一)从修理仪器开始

军事训练完成之后,我们都戴上了红领章,成了学员。据说是总工程师的主张,把这300多学员都分配到仪器室和结构室。我被分配到仪器室修理组修理仪器。开头什么都新鲜,但是时间长了,产生了抱怨,我清华大学毕业生就配修理仪器吗?我以这种心情给总工程师写了一封信。后来,这封信辗转落到指导员手里。他对我提出了温和的批评,说总工程师是党外人士,有意见可以通过党支部提出。

(二)工作的乐趣

研究所1962年春天从北京迁移到此,有一些仪器尚未拆开包装箱。仪器数量之大,种类之多,真让我大开眼界。抱怨归抱怨,工作归工作,乐趣会冲淡抱怨。我单身一人,无牵无挂,无忧无虑,在宿舍、食堂和研究室这边长不过百米的等边三角形上,周而复始,夜以继日,拆开、清洗、修理、安装、测量这些五花八门的仪器,我几乎得了精神病,见到仪器就想拆。这时,我已经被任命为修理组工程组长了。这一年实习,养成的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我一生奠定了基础,看来,总工程师的主张真是高明。

(三)我的第一位导师

辅导我的是蔡亚培先生。他是一位40岁左右的微波测量专家,为人严肃,仪表堂堂;有轻微口吃,说话严谨,对待学员严格,好恶分明。一位哈军工毕业的学员,偶然出现一次错误操作,就被他当众严厉批评,使得这位学员许久抬不起头来。有一次我把一部进口仪器的后面板当成前面板给拆开了,仪器零件散满工作台,我一时不知所措,这确实是严重错误。先生过来皱皱眉头,迅速恢复了原状,然后说了一声“以后注意”。这件事我50年后仍记忆犹新。

我总忘不了蔡亚培先生。他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所以,尽管他已经是国内知名的微波测量专家,仍然不得重用。在我当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时,他仍然是仪器室副主任。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他的“历史反革命”问题澄清了。我们这些学生力陈他的学识和为人,他得以被任命为所副总工程师。不久之后,他去北京看望同学,竟然一去未归。据说,他酒后心脏病发作不治。后来,他多年分居的妻子来整理遗物,除了书籍之外几无余物。我们这些学生常常悔恨,如果我们不因义愤而力推他出山呢?

(四)调入第十二研究室

1963年9月,也就是刚刚一年实习期满的时候,人事处通知我去新成立的十二室报到。我拿着通知书,通过一道门岗进入了东保密区,又通过一道门岗进入十二室,如果把兵营门岗算作第一道门岗,其实这是第三道门岗了。我们仪器室是在保密区外边,因而,常常感觉这里很神秘。我是第16个调入这神秘的刚刚成立的研究室,这令我终生难忘。  (五)研制原子弹试验遥控设备

室主任把我交给工程组长,工程组长交代了研制任务。没过几天,交给我一位大学生和两位中专生,同时任命我为专业组长。我们4个人——吴美先、崔国义、陈成仁和我,经过大概300多个日日夜夜,研制完成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遥控系统发端机。当我们研制的系统设备由几辆卡车拉走时,如同永别亲人,灵魂也跟着走了,我因虚脱而一病不起。在随后的年月,我经历了多次这样欣喜与悲痛交织的时刻。以前,我只知道人间有感情,殊不知这人与物也存在感情。我们把那些毫无生气的零件组装在一起,它居然具有了一种功能。每逢自检完成之后,那绿灯闪闪,似乎告诉我,我好着呢。这简直是莫名其妙。

1964年,当然是中国人难忘的年度。中央电视台常常回放那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情景。首先是那程序仪面板上红灯跳动,然后是那蘑菇云冲天升起。谁也不会注意,在那红灯跳到设定位置时,由遥控发射机发出指令,启动高速摄像机,才录下了那瞬间的场景。

难忘1964年。

(六)他们创造了奇迹

1964年,我国电子科技水平究竟怎么样?我们的研究室主任修理过广播接收机,他手下的4位工程组长都未动过手。由一位教授和一位研究员领着几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到我们研究室,就算是成立了中国核电子研究院。看得出他们也未动过手。令人佩服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班子,我国当时仅有的电子精英,领导研制了我国第一个原子弹试验遥控系统,并且成功执行了第一次试验任务。

那么,这套系统是谁研制的呢?完全是由我们这些刚刚毕业一年多的大学生和中专生动手研制的。在那4位工程组长领导下,经历300多个日日夜夜彭光华(1962年大学毕业生)带领研制了程序仪;我(1962年大学毕业生)带领研制了发射机;桂福康(1961年大学毕业生)带领研制了接收机;室主任带领几位工程组长们完成了系统联试;室主任带领几位工程组长在试验现场执行了试验任务。这就是1964年的技术现实。同样令我敬佩的是,这批大学生和中专生的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刻苦精神、务实精神和研制能力。

(七)他们起到了历史作用

经过“文化大革命”那莫名其妙的过程之后,这些室主任和工程组长都退出了科研生产第一线。我们这批学生,以主力形态出现在中国电子科技研究的第一线。如此演变,我常常感到惋惜。为什么不能给这些老师们更多时间,让他们适应新的形势?但是,客观而言,这种更新换代是迟早的事。这些学生受过完整教育,而他们没有;这些学生没有科研经验,而他们也没有;这些学生年轻,而他们比较年长;这些学生都是基层学员,而他们是技术骨干。因而,面对全新科技问题,他们常常出于尊严而保持无奈的沉默,这些学生则无所顾虑地发表意见。待这些学生研制成功预期的系统设备,他们除了因完成任务而解除负担之外,将如何考虑?于是他们陆续转入支持工作或者管理工作。前进也罢,退出也罢,毫无荣辱可言。这是历史的发展过程。重要的是,大家都起到了历史作用。在50年之后,我们这一代退出不也是如此吗?前浪带后浪,后浪推前浪,才形成长江黄河的白浪滔天。

(八)历史评价

2014年回顾1964的电子技术水平,心情如何?从技术水平来看,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就当时的应用而言,不能不感慨万千。

就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而言,原子弹研制经历千辛万苦,但是,就试验而言,何其简明。无非是在起爆(0时)前后,按设定的时间,开动那些形形色色的测试仪器,以记录极其珍贵的爆炸过程数据。现在,做到这点何其容易。但是,当时,面对那样高的可靠性要求,面对那严格的时间要求,然而,现实又是那样单薄的技术基础,那样原始的器件状况,那样缺乏经验的技术群体。如果来能按时研制完成这套遥控系统,如果这套遥控系统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出现了故障,结局将会怎样?

(九)经验的价值

当年的火箭试验情景又是怎样?基本功能也是那样,在火箭起飞前后,把那些测试仪表按设定的时间启动。基地的战友们采取了种种可行办法,吹口哨、大喇叭广播、打旗语、跑马通知,直到电台通话等。就是如此努力,还是积压了很多任务。

病愈之后,我着手研制火箭试验遥控系统。在组长调研清楚使用要求之后,由于有了以前的经验,我用一个月时间就研制成功了科研样机。根据这个样机,我们专业组其他同仁很快研制成功一个实用时序遥控系统。基地很快完成了积压的任务,且简明、适用。可见,自己经验的价值。

(十)现实问题

50年之后的现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基础是另一番天下。国家在着力实施信息消费、智慧城市、物联网等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宏伟规划,但是,却出现了“选题难”的问题。看来,应用场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p073-077)

序言

中国工程院正在组织编写出版《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系列丛书》。工程院领导让我也充个数。我受宠若惊,但苦无建树:既无震动,也无亮点。据实而言,我这几十年未曾偷闲,静静地做了一些设备研制和总体工程设计,但是,由于内容涉密,不便公开。所幸,这些年断断续续地记载了一些求学之路、社会经历、技术欣赏和随想记忆,我想拿这些陈年旧账充数了事。本书是按时间先后串联起来的回忆录,但是,中国工程院规定统一称为传记,所以,称为自传。

本自传副书名为“静静的旅程”。因为,这大体符合我的实际情况。1936-1945年,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抗曰战争,我则悄悄地出生并长到9岁;1945-1952年,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我则静静地读完了小学和中学,随后又读了大学;1966-1978年,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我则在实验室、高山和密林中静静地从事科研工作;1978年开始,国家经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我则在科研生产第一线,静静地成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时至2014年,国家经历了30余年轰轰烈烈的小康建设,终于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这个早已超龄的工程师则悄悄地退出了最后的创业。

现在国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这个老朽则一边静静地欣赏这太平盛世,一边回忆我静静的人生旅程。

后记

看得出,本书是按时间先后串联起来的回忆录,但是,中国工程院规定统一称为传记。称为回忆录,我似乎还比较坦然,因为这些平淡的内容都是真实的;称为传记,我确实有些忐忑,因为我的一生既无震动也无闪亮。事到如今,只好充数了事。

这些回忆片段都是当年随手的记录,延续这么多年,整体来看,可以说是参差不齐。现在把它们串联成为一个整体,不得不做一些填平补齐的工作,因此,从每一个片段来看,也未必和谐。至于内容,这些社会经历、技术欣赏、阅历看法、今昔联想、生活琐事等陈年旧账,难说有什么参考价值或纪念意义。经历如此,水平如此,我也尽了所能,也只好就此冻结。

所幸葛能全先生给予了珍贵指点和细致修改,吴晓东同志也提出了良好建议,剩下的只好麻烦责任编辑了。在此,对于为出版本书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各位学者和编辑致以衷心感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