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哲学史》作者吕克·费希、克劳德·卡佩里耶沿着时间顺序重新书写了一遍哲学史,并将其分为六大阶段。如艺术史一样,哲学的历史也并非直线发展,有前进,有转弯,也有迷茫。但从前的哲学概念如今看来也依然颇具价值。在哲学的世界里,探索得越多,开拓得越多,也就越靠近内心与人类的本质。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让读者明白哲学是一场追寻,至今也尚未结束。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爱。它平凡而复杂,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理解我们自身。
| 书名 | 最美的哲学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 作者 | (法)吕克·费希//克劳德·卡佩里耶 |
| 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最美的哲学史》作者吕克·费希、克劳德·卡佩里耶沿着时间顺序重新书写了一遍哲学史,并将其分为六大阶段。如艺术史一样,哲学的历史也并非直线发展,有前进,有转弯,也有迷茫。但从前的哲学概念如今看来也依然颇具价值。在哲学的世界里,探索得越多,开拓得越多,也就越靠近内心与人类的本质。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让读者明白哲学是一场追寻,至今也尚未结束。在这个全球化的网络时代,人类位于何方?如何面对我们内心的不安?作者给出的答案是爱。它平凡而复杂,却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代,理解我们自身。 内容推荐 哲学史是一部漫长而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古典时代,延续至今。追溯哲学史是一场伟大的历险,在哲学的世界里,探索得越多,开拓得越多,也就越靠近人类的心灵和本质…… 吕克·费希、克劳德·卡佩里耶编著的《最美的哲学史》译者胡扬,研究语境哲学,志于学院哲学的大众普及。译稿流畅生动,文字颇为有味,且在原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几十条“译者著”,在提高了该书的学术含量的同时,也可以让读者更为顺畅地理解整部哲学史。 目录 前言 启程 准备旅行 简明最美哲学史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哲学不只关乎道德 哲学不是宗教信仰 世俗的精神性 第二章 五大哲学回答 答卷一 宇宙秩序的和谐 与世界的卓绝秩序保持一致 奥德修斯的回归 傲慢带来的威胁 活在当下 恐惧——智慧的敌人 答卷二 犹太-基督的信念 灵与肉的拯救 所谓进步 所谓退步 答卷三 人文主义观 笛卡尔的怀疑 白板 因进步而得救? 人性的新观念 答卷四 关于解构 用铁锤思考的哲学家 所有理念否定了生活 人之死 更具强度的生活 所有快乐都要永恒 怀疑主义的哲学家 相对主义的泥潭 答卷五 爱,全新的生活意义观 爱,一直在长大 现代家庭 为了将来 新的超越形式 第三章 自主的人性 人类的成人礼 古代哲学的诱惑 哲学的两种运用 第一时期 古典时代 世界的和谐秩序(赫西俄德,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四章 赫西俄德:炼神炉 世界始于混沌 诸神的诞生 空间和时间的起源 诸神的战争 从神话到哲学 希腊奇迹 第五章 柏拉图:第一部完整的哲学 真理论 知识即回忆 理念世界 彻底的贵族伦理和贵族政治 都是柏拉图主义者? 第六章 亚里士多德:以观察丰厚哲学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为什么烟火升天石头落地? 从高尚的猫到圣贤 亚里士多德的基督教传人 自然法则的神圣化 第二时期 犹太-基督时代 上帝和信仰的拯救 第七章 质疑贵族伦理 塔兰特币寓言 重要的是善的意志 第八章 了断犹太-希腊世界 希腊视角下的大洪灾:杜卡利翁和皮拉 犹太世界的大洪灾:诺亚 宁录眼中的大洪灾:巴别塔 苦难的意识 第九章 自然习性与律法:因爱相和 以爱之名 由心而为 理智与感性的和解 第三时期 第一次人文主义 来自人类历史和人类进步的拯救 第十章 皮科·德拉·米兰多拉:人文主义的诞生 不存在人的本质 出色的“我全知道”先生 置人于自然之外 人:无禀赋却有自由 历史性的诞生 反文化和先驱 第十一章 人文主义的肖像 肖像一 拒绝诉诸权威 肖像二 拒斥教条主义 肖像三 诉诸经验和批判形而上学 肖像四 从无限宇宙论到人权 肖像五 祛魅的世界以及技术统治自然的方案 肖像六 乐观主义和进步观念 肖像七 知识的普及 肖像八 人文主义法律,世俗性,历史的地位 肖像九 教育和殖民 第十二章 康德时刻 全新的知识论 自由伦理学 拯救之道:扩展的思想 前所未有的颠覆:有限的人类优先于上帝 第十三章 黑格尔和马克思:人文主义者还是解构主义者? 历史哲学家还是否定历史的理论家 时间的幻觉 黑格尔,启蒙运动之敌 历史的终结 马克思的历史观:冲突的两面性 第十四章 批判启蒙思想 反对大革命的浪漫主义批判 理性有缺憾 生命超越启蒙 国重于人 成见又复活了 对普遍主义的批判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向差异致敬 对进步的批判 来自生态主义的批判 第四时期 解构的时代 第十五章 叔本华:从悲观主义到幸福的艺术 驱散幻像 作为表象的世界 作为意志的世界 这个世界没有原因 人类存在的荒谬性 只有煎熬和无聊 叔本华:幸福的艺术 死亡万岁? 第十六章 尼采:过上最有强度的生活 世界无意义,这正是一个机会 批判虚无主义 砸碎偶像 反理论的知识观:偶像的谱系学 任何判断都是一个病症 生命的强者与弱者 反作用力和作用力 非道德论的道德 永恒轮回 吸引人的智慧,却站不住脚 第十七章 海德格尔:技术世界 目的消失,只剩手段 全球化的两个阶段 竞争无处不在的社会 第五时期 第二次人文主义爱的革命 第十八章 另一种现代性 崭新的意义观 危险的科学 第一次现代性:不完整,太独断 第二次现代性:从信仰进步到风险社会 无目的的进步 资本主义的两个孩子:因爱而婚和现代家庭 孩子是首要的 从“爱至亲”到“念他人” 第十九章 重获救赎的今生 国家和革命的没落 人性化的救赎 爱的政治 爱的智慧 本书涉及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试读章节 奥德修斯的回归 特洛伊战争让奥德修斯难返故土。悲惨遭遇伊始,他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能重归由他统治的城邦,在那里,有他的人民和他的家。十年的战争以及十年的返程之旅,在这期间,他遭遇的艰险是难以想象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奥德修斯的命运:奥德修斯是一个从战争乱象重返平静和谐的英雄,也就是从坏生活走向好生活的英雄。他从恨到爱,从流亡到归乡,从离别自己的人民和家人到复兴自己的世界,在自己的世界里,真正的生活彻底回来了。 同样,赫西俄德的《神谱》一开始,也是写世界的混沌不堪;就像“神谱”这个词所提示的,这部长诗讲述了诸神诞生的故事。赫西俄德同样将故事如此安排:从混沌到秩序,从战争到和平,从开始的乱象到重归的和谐。《神谱》还讲述了提坦神与奥林匹亚诸神之间的战争。战争结束之后,在宙斯神盾之下,一个安宁、正义、美好的世界得以重建,宇宙的和谐得以恢复,人们最终能够在复归的宇宙和谐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傲慢带来的威胁 “宇宙和谐”告诉人们这样的世界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这是不可逾越的,也就是这一点指引着奥德修斯,他拒绝了卡吕普索,也拒绝了让自己不朽。如果奥德修斯让自己成为神,就意味着对“必有一死”这个人类属性的背叛,使这一属性变得可有可无。与做一个恶神相比,他更愿意成为一个好人。人之作为人,他比谁都明白一个真正的人是什么样的;如果是神,用一个平凡但是贴切的说法,他们“为所欲为”。 为所欲为,这是一个不错的提法,您的表述恰如其分。它实际上刻画了那些不能驻守自己位置的人,毫不夸张地说,这些人在混乱中漂泊、流浪的同时,也给和谐的宇宙带来不安。这的确就是古希腊入所说的“妄自尊大”,这种极度的傲慢导致了坏生活。妄自尊大,这不只是德性的短板,也是智慧的缺失(从词源的角度看,哲学就是爱智慧,也就是追寻智慧,而这种智慧是获得好生活的条件)。深入到“妄自尊大”这个概念的要害之处,请您回忆一下众所周知的坦塔洛斯的传说。他自以为与众神平起平坐,抬高自己,贬低诸神,对宇宙的和谐实施双重冒犯:坦塔洛斯认为诸神并不通晓一切,他设下圈套试图揭露这一点。他家宴诸神(这是他傲慢的第一个表现,因为有死的人类是不能对奥林匹亚诸神发出邀请的,他们所能做的仅限于谦卑地去神庙朝拜),随后,为了证明诸神的洞察力不比人类更加敏锐,他偷偷地烹杀了自己的亲儿子珀罗普斯供不朽的诸神享用,并相信诸神不会察觉。但是,这!可!都!是!神!他们立马识破了坦塔洛斯的伎俩,毫不迟疑地离开了这场可怕的宴席。罪犯在行凶处遭到惩罚:他被打入地狱,永受饥饿干渴之苦,珍馔美酒尽收眼底却不可品尝。这就是坦塔洛斯受到的酷刑。酷刑里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他头顶上悬着摇摇欲坠的岩石,时刻都有压碎他的危险,这是让他记住:自己的生命永远濒临死亡,别想从这种境况里逃脱。 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上刻着“认识你自己”和“不可过分”,这两条著名箴言最为恰当地表达了同样的观念,即我们必须忠于自己的位置——这就是拒绝“妄自尊大”的方式。认识自己,明白自己到底是谁,确定自己在宇宙和谐中的角色,做事为人张弛有度,避免自以为是。否则,我们自身以及宇宙的平衡都会面临威胁。 面对宇宙的层级,这种对世界,对和谐,对各得其所的看法渗透在希腊罗马时代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当中;它也展现在一种关于好生活的概念里,这一好生活的概念为我们必死的存在赋予了一个永恒的维度。这种宇宙观激励着古代世界,它的影响可能一直延续到法国大革命,或者至少到文艺复兴时期。比如,它为罗马法提供了基本的立法精神,“给予每个人应得的部分”——这是对以下观念的司法表达:每个人必须用其所长持守自己的本位,并且清楚自己的界限。这就是刻在阿波罗神庙上的箴言“不可过分”告诉我们的。 P19-22 序言 世界冲突频发,竞争逻辑在全球化中大行其道,似乎所有人都在盲从,无论是权杖撑天的政府首脑,还是跨国公司的商界精英,没有人可以改变这种逻辑的运行。于此,哲学愈发引来人们的目光,它也许是找回我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希望。与那些传统观念、宏大叙事(宗教的,爱国主义的,革命的)相比,想要从宿命感里逃脱的欲望更加强烈地占据着我们;前者曾启迪我们如何生活,如何更有价值地生活。然而如今的事实是,它们已经失去了地位,它们严重地丧失了信念应该具有的力量。既然我们不再充分服膺于那些传统观念和宏大叙事,我们没有其他选择,不在某种怀旧情绪中自我陶醉,就得寻找另一个捍卫精神的舞台。在我们看来,是什么使生活值得一过?既然死亡无可避免,那么要如何辩护那些我们必须为人生付出的努力?在这一背景下,人们重拾对哲学思考的好奇心,也就并不奇怪了。 悖谬的是,尽管会一时兴起,然而对于大多数外行,甚至是博学善文的外行来说,哲学显得太过高深莫测了。而且,作为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领域,也许唯独哲学,哪怕是给它一个大致的定义,都让我们大多数现代人费尽了心思。就连哲学家们自己也经常给人这样的印象:他们没有元哲学观的共识。 这就是为什么在讲述哲学故事——人类的潜在力量让这番哲学故事充满迷人的探索,它们给生活赋予意义——之前,我们必须预先回答一些问题:什么是哲学?我们对它有何期待?其“用处”何在?我们是否还需要它?如果答案是“需要”,那么在一个不断推崇技术革新以及经济谋略——海德格尔所说的“技术世界”——的时代,当一切都在献身于创造手段,无人关心人类所能憧憬的目的时,哲学如何帮助我们摆脱这种状况?让·弗朗索瓦·勒维儿在他著名的小书《为什么要有哲学家》里提出了这个问题,我们将看到一个不容小觑的回答。 因为哲学完全不是我们经常想要还原成的“批判思维学校”。如果哲学仅仅是这个东西,就像帕斯卡尔说的,哲学不值得我们花“一小时功夫”。再者说,科学家、技术工作者、法学家、商人、农民,这些人当中,我们能在谁身上看到他们诉诸哲学是为了有个批判性思维呢?相反,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政治改革和艺术创作,尽管这些积聚了茂盛的精神财富,然而它们并不会告诉我们,我们可以达到哪种真理,它们不足以辩护我们的道德价值,它们也满足不了我们对好生活的追问;好生活,它属于我们必有一死的人类,它能够拯救我们无足轻重的存在,那种无足轻重感预示着人类的短暂和偶然。用纯粹的人类理性去应对这个挑战,这绝对是哲学的终极目标。 这就是我们将追踪的线索,哲学史沿其不断推进,我们可以感受到哲学的多次复兴,“哲学之船”在历史海角处蔚为壮观的转舵,也可以发现那些改变我们世界观的新颖思想。沿着时代引线,我们将看到在众多关键时刻哲学面临的挑战,它们令红极一时的观念突然贬值,也引领最伟大的哲学家们开辟出常常出乎意料的新的思想航线,这些航线是如此具有洞见,照亮了我们通向遥远时代的大道。 虽然哲学道路会有唐突曲折,然而哲学史所揭示的,即使不能算作一种逻辑,也至少是时间线上的进步形式,这里的进步关乎两幅互补的哲学图景。一方面,起初我们对好生活的追寻都根植于外在或超越人性范畴的地方(宇宙的和谐,神性),这种追寻方式在人类经验世界的重大时刻(先是理性,再是自由,最后是我们的亲身经历和情感)受到愈来愈多的深刻批判。另一方面,哲学将致力于一步一步整合那些曾被遗忘,被边缘化,被压制的存在维度(性欲,男性的女人味,女人的男子气,幼童期,人类的兽性以及本性,无意识,经济决定论等等)。 在哲学的这场演变中,我们将划分五个伟大的时代,本书将它们依次展开。我们将重温那些伟大哲学家们思想作品的起源和发展,从中会发现他们每个人所带给我们的东西都是不可替代的。重温的过程就是讲述一段我们最美历史的过程:这段历史里,人类逐步深入地构建起自我意识,渐渐懂得什么是值得过的生活。 对人类自身的这种渐进挖掘,显然也在我们这个时代进行着。这就是为什么还需要顾及当代背景以及哲学家们为这个时代做出的新回应,以此完整我们的伟大故事。其中,那些为“存在的理由”提供正当性的原则道理将得到揭示。“存在的理由”如今看来问题重重,然而我们却好像从未需要过这种理由一样。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