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君迈着沉静的步伐,在文学这座花园里,一走就走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她种下的花开了,种下的树长大了。种下的草已然成茵。从童年灿烂的向日葵,到少年时代的红田野,她笔耕的文学之路,踏实而富足。
打开这本《一只八音盒》,和她一起倾听风吹过的声音,凝视心飞过的痕迹。
| 书名 | 一只八音盒/秦文君金奖成长书系 |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
| 作者 | 秦文君 |
| 出版社 | 少年儿童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秦文君迈着沉静的步伐,在文学这座花园里,一走就走了三十年。在这三十年里,她种下的花开了,种下的树长大了。种下的草已然成茵。从童年灿烂的向日葵,到少年时代的红田野,她笔耕的文学之路,踏实而富足。 打开这本《一只八音盒》,和她一起倾听风吹过的声音,凝视心飞过的痕迹。 内容推荐 世上存在各种音符,而人生的原则往往就同八音盒发出的声音一样简单、干脆和执着。 《一只八音盒》是秦文君金奖成长书系之一。细腻的笔触,充满爱的心灵,表现当代儿童纯真的精神境界和诗意情感。有一种能频频弹响读者心弦的情感魅力和艺术魅力,温暖引导孩子们走向积极的人生道路。 目录 自画像二题(代序) 秦文君 第一辑:童年的向日葵 甜心小猫 狐狸妈妈家的大餐 雨点音乐会 海的那边 对对的爷爷 贵子的心 英俊的小闹猛 拜师难 病中寻乐 香晏打赌 班会课上做富豪 过去的美味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红书包 播音缘 第二辑:野菊花红田野 一个札记本 履历 旅伴 我的同学辛小丽 纯洁 女孩子 野菊花 怨 红田野 高傲的女孩 太阳和月亮 一只八音盒 天真 依依的新袜子 人鼠大战 一诺千金 神圣的地方 第三辑:送我厚礼的那个人 家 女儿心 父爱无边 我们是一家人 岁月留痕 人若有情 至尊的独立 送我厚礼的那个人 我家的“小开心果” 好得就像一个人 一个小孩的心灵史 分别的日子 第四辑:一个人的奇遇 与书店有缘的人 见字如面 失去爱物 窗口 记忆 与梦约会 冬季平安 珍惜生活 年龄 单纯人生 一个人的奇遇 小虫进行曲 书情书缘 年轻的芳香 唱歌的鸟 花神 水果宴会 乡愁 通往作家心灵花园的分岔小径 试读章节 甜心小猫 星期天下午我们正喝午茶吃点心,家里闯进了不速之客,那是一只很脏的小猫,毛色乱糟糟,它是个自来熟,我们还惊讶着呢,它就上前来在我和弟弟的腿旁蹭来蹭去,套近乎。 爸爸看着小猫,说:“它脖子上有项圈,是别人家走失的小猫。” 他打开门,护送着它往外走,谁说不是呢,它该回它自己的家。小猫踩过门前的台阶,路过天井时跳过小小的荷花池,弓着脊背,饶有兴致地从荷花池上的独木桥绕了一个来回,然后它转身往大门外跑,刚走了不远,迎面走来一个手艺人,嘴里吆喝着:“坏的棕绷修口伐?” 手艺人的嗓门好高呀,他的声音灌满了狭小的弄堂,小猫改主意了,掉转身子,一头扎进我家。爸爸还是想带它寻找自己的家,可是它不愿意了,扑在地上,像一个吸盘,等到爸爸走开了,它才伸出爪子拨拉我的鞋面,那上面绣着一排漂亮的小鱼。 我们都看出来了,它心甘情愿成为我们家的猫。 妈妈给小猫解开项圈,给它洗泡泡澡,像漂洗毛线那样细心温柔,小猫伸出两只小爪子划拉着,一会儿,从发黑的皂液泡沫里冒出一只漂亮的小猫,真像玩具猫,厚毛,短尾,皮毛是雪白的,就是尾巴梢上有一抹黄颜色。 我抱着它放在胸口,它的身体又暖又软,它喜欢我的怀抱,两只小爪子温柔地搭在我肩上。后来弟弟来抱,妈妈也来抱,我们都叫它甜心。 甜心成了我家的宝贝,它叫声甜蜜,又小又娇。爱美的它喜欢生活得像猫公主,喜欢住在晒干的香喷喷的棉窝,喜欢吃鱼汤拌饭,吃起来一小口、一小口的。有时候它也沮丧,蹲在镜子面前发呆。它特别喜欢清洁面部,一遍又一遍,好像知道一张脸弄干净了才显体面和尊贵。 它还是家里爱偷懒的小家伙,妈妈想带它去菜场,它却耍调皮,爬进妈妈拎着的菜篮子打瞌睡。它还喜欢在我看书的时候跳上我的膝盖,把脑袋枕在我的书上,偷偷看那些插图。它喜欢弟弟紧紧搂住它转圈;喜欢家里来很多客人,高朋满座;喜欢跟着爸爸去花园里散步、看月亮。 家里人疼爱甜心,爸爸说如果谁踹自家的猫,别人看见了,也会来踹的。对自家的人和自家的猫都一样,自己百般地爱着,别人才会格外看重呢。 甜心很感恩,它也把自己当成了家庭一员,而不是一只小猫。它如此自然、热切,心无负担。每晚上它都为我们表演舞蹈,它最好看的舞蹈是转圈,找自己的尾巴上的那一点点黄。 那天晚上,月亮多圆呀。我用手绢做了一只花老鼠给它,它快乐得不行,跳舞时转成一团毛线圈,它的快活像亮起的灯一样感染了全家。 这时,窗外有个陌生声音在说话:“家里有人吗?我来找我丢失的小猫。” 来者是一个陌生人,大鼻子,秃顶,说他家的小猫丢失有一阵了,听说流落到这里,特意来接应。 爸爸招呼甜心来见陌生的先生。可是它不见了,哪里都找不到它。 夜里我去大衣橱里拿睡衣,听到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原来甜心藏在大衣橱里睡了一觉,我见到它的时候,它得意地张开嘴巴,打了个超级大哈欠。 爸爸要把甜心送到那先生那里辨认,弟弟不让,两只小手扯着爸爸的衣服不放。 不过,那先生还是跑来了,他仔细辨认后摇摇头,说那不是他家的小猫。 弟弟高兴得哭起来,哭得太阳穴上的青筋暴出来,像小蚯蚓,而甜心比他沉着多了。 它懂事地学会了给家里人叼拖鞋呢,我觉得它和我们一样,都是这个家里心灵相通的孩子。 过了几天,忽然开来了车,来了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太太。 这一次不是闹着玩的,长得好看的太太带来了甜心的猫妈妈。猫妈妈的名字叫麻利,它威风凛凛,毛更白、更厚、更绵密,好像是一只猫披着华贵的羊皮大衣。 它对生人都是爱理不理的,很高傲的,以为猫比人要厉害。可是猫妈妈长得和甜心一模一样,尾巴梢上也有一抹黄颜色。 “我的小麻利,我天天在找它呢。”好看的太太说。 弟弟咧开嘴,说:“不行,没看见甜心喜欢这里吗?” 他伤心地搂着甜心,直往下掉眼泪,谁来劝说他都不松手。 大家以为事情僵掉了。 P2-5 序言 自画像二题 其一 自己为自己“画像”往往会受“自爱情结”的干扰,这年头,人学得很会珍惜自己;除此之外,“自画像”不必经有关部门核实,本身就允许“艺术化”,所以最通俗的做法是在这艺术化中不动声色地把自己往上拔一拔。 按这最通俗的做法,把自己稍作提拔。 本人最大的特点是天生一个好人,从无害人之心,在不懂法律的时候就没有与法律打过“擦边球”,离犯法十万八千里。犯的最大的事就是每次开会,无论会议何等重要,都不会有从头开到底的耐心,每每设计逃出去,仅此而已。 其次就是豁达乐观,修心养性。相信宿命,相信因果报应,于是,做人做得清静,很少气急败坏,也没有失眠记录;处事上也就随和、坦然,绝少冤家对头,比较中庸。 最喜欢的动物是马,认为马勤劳、安详、沉默(劣马除外),很大的一部分因素是因为自己属马。自认为多少带点马的气质。于是,家中独多马的吉祥物,瓷马、木马一大群,马多气壮,用以避邪驱魔。 最醉心的事是出游,去没去过的地方,见没见过的人物,听没听过的话题。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都想去走,计划是一个省也不漏,去每省的精华景点看看。好在除西藏、宁夏、广西一带,其余都如愿以偿,留下过足迹。 本是个散淡的人,好在对写儿童小说还挺上心,才不至于两手空空。已出了三十多本儿童小说书,想再出个二十来本,凑成五十本。不过,也仅仅是一闪念而已,假如哪一天写疲了,或是写穷了,或是写不出新鲜来了,那就说停就停,义无反顾。因为不想为难自己,更不想对不起掏钱买书的读者。这点算不上觉悟的。对人对己都讲厚道的觉悟还存在那儿,不为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所动。 本人品德优良,在单位是个优秀而又心地善良的编辑;在朋友堆里是个重义气的人物——在如今的世界里,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少,这是引以自豪的地方。 其二 我属马,出生在三月,命中注定是匹忙忙碌碌的马。初中毕业即去大兴安岭林区“上山下乡”,一待就是八年。做过近二十种工作,是一位熟练的油锯手、烧炉工、厨师。1979年返回上海时,带回的除了厚厚的散发着油烟味的日记之外,还带回了胃病和关节炎。 回沪后写作勤奋,初见成效。著有长篇小说《十六岁少女》、《天棠街3号》、《一个女孩的心灵史》等。一日得闲,细细计算,居然也有五百万字,先后五十次获奖。有时也想一鼓作气写出成大器的作品,然后辍笔过另一种人生。可惜,得意之作虽有,但都能找出疵斑,因而至今仍在奔波努力。 在家中是个优秀的主妇。喜欢买花,喜欢出门旅行,乐于收集各种布制的丑娃娃;不说大话,不善言谈,讨厌虚伪和装模作样;难得交朋友,但既然交上朋友,往往情义无价,所以现在已有“四十年的老朋友”“三十年的老朋友”,待到九十岁时,就会有“八十四岁的幼儿园朋友”。当然,被视为知己的均是品德高尚者。 本人内心平静,偶尔有睡懒觉的毛病。很遗憾早早成为近视眼,一度眼镜总被藏在包内,万不得已,才暴露自己这轻度残疾的真相,但目前,已对这件痛心的事坦然多了。 还有一个重要特点:一向很为自己的性别自豪。 后记 通往作家心灵花园的分岔小径 前不久阅读一本外国作家传记,看到了一个涉及作家创作现象的名词“Writersblock”。陆谷孙先生主编的《英汉大词典》里收人了这一词条,释日:使作家不能进行写作的“作家心理阻滞”。这个名词让我有点欣悦,似乎为自己某些阶段的写作不顺畅找到了一种依据。原来我是遭遇了“作家心理阻滞”。 我也从不少同辈作家的创作轨迹和一些作品中,依稀看到过这种“心理阻滞”,甚至从这些可爱的同行的语句的步态上,大致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已经疲倦、懈怠或失去当年的锐气了。 可是,这么多年来——从我还是“文学少年”时,第一次读到秦文君的作品,直到今天,认识她已经三十年了——我却从来没有在她的作品里看到这种心理阻滞,以及疲倦和懈怠。 文学,几乎就是她的宿命,她的信仰,她最后的理想。三十多年的写作生涯,她仿佛是在心无旁骛地独自穿越一片没有尽头的旷野。她既是旷野本身,同时又是旅人和骆驼。就像女诗人狄金森笔下的那朵不屈的雏菊,她的文心只向着那些漫游四方、决不放弃的蜜蜂绽放。 柳色秋风,默化潜移。她用自己三十多年孜孜不倦的写作,以及献给孩子们的三十多部作品,证实了一条在任何作家那里都应该永远有效的“强劲原则”,那就是:一个作家是否能够保持持续的、强健的生命的热情和火热的耐心。只有怀着火热的耐心,才有可能进人壮丽的写作胜境。同时,秦文君也用自己辛勤的劳作,证实了另一条在任何作家那里也同样应该永远有效的“职业原则”:劳动者对于他的职业的爱,才是最关紧要的东西。不论我们所做的是什么,重要的是能够带着一种热烈的感情去做。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美文集,是秦文君诸多作品集中比较独特的一本。相对她的小说而言,这一篇篇别出心裁的散文,或许更像一条条秘密的、时有分岔或相互交叉的小径,但终点都可通向她明亮的心灵花园。 全书分为四辑。四辑文字连接起来,正好呈现了作家从童年时代直到今天的澄澈的心灵史。我们从中也可隐约寻绎出作家的童年、成长、青春、亲情、写作、思想的深深浅浅和曲曲折折的轨迹。 她写下了童年时代、青春岁月里的雨丝风片,描画出了记忆深处的犄犄角角、花花边边。那是她成长过程中偶尔相遇的人与事,是生命路途上瞬间尝过的苦和甜,却是一颗成熟、宽容和悲悯的心在追忆、在打量、在回望。那是如冰心老人诗中所说的:“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作者把一些琐碎的往事写得恬静、温馨、亲切、朴素,使一些原本只属于私人生活中的小小的欢乐与悲伤,通过自己心灵的泉水的润泽,而超越了狭隘的个人色彩,变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够引起共鸣的文学作品的主题,变成了一种具有永恒和普遍意味的精神忆念。这是“爱的回忆”,同时也传达出了那个时代的人情怡怡和笑语朗朗。 《雨点音乐会》里那位热爱生活的木先生,《海的那边》和《红书包》里的慈祥和细心的爸爸,《对对的爷爷》里那位严厉的爷爷,《旅伴》里那位善良而细心的女孩,《天真》里的阿幻……还有众多的儿时的、青春期的同龄伙伴,在作者笔下都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同学少年多不贱”,我从这些带着那个时代的单纯和质朴的烙印的人物身上,也看到了自己过去生活的影子,听到了从那些贫穷和寂寞的岁月里吹过来的风声。这些人物和故事,也不时地让我眼睛湿润。——不,不是伤感,是一种真挚和温情,使我的眼睛变得潮湿。 作家在《履历》这篇散文里写到自己喜欢收藏一些小小的旧物件,“每年,我都理一遍抽屉,想着要精简掉一些。可每次,都是不由自主地把它们放得更妥帖,生怕找不回那些旧物中浓缩的故事。”在《过去的美味》里写道:“那些过去的记忆仍是很独特的,单纯深切的回忆里加上点酸楚凄凉,就成了有分量的感情,一想,就成了百感交集。” 记忆与感受也许是丝丝缕缕和零零碎碎的,但是,作家在回望和反思自己的人生经历,尤其是一些使她长大和成熟的秘密的同时,也重新发现了自己,重新品味和整理了自己的人生经验与得失。这些经验与得失,对于作家来说,也许是极其自然或不经意间获得和完成的,但对读者来说,却是一种珍贵的启示和借鉴。 我相信,对生活,对我们周围一切的诗意的理解,将是童年和少年时代留给一个人的最伟大的馈赠。一个人如果在后来漫长和艰辛的岁月中没有失去这个馈赠,那他就有可能成为一位富有高尚的心灵、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和热爱人生的人。 回望者从飘逝的往事中辨认出,只有微小的一部分是属于她的,还在那里保存着,而那庞大的部分,却不再为她所有,而且也永远不会拥有了。所谓最好的时光,其实就是那种永不回返的“幸福感”,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它有多么美好而让我们眷念不休,而是倒过来,正因为它是永恒的失落,我们于是只能用怀念来召唤它,它也因此变得更加美好,更加让人难以忘怀。 回忆者付出时光的代价,我们享受了她成年后的果实。这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 秦文君是一位优秀的小说家,小说家写起散文来,和散文家、诗人、学者写散文,真的是不一样。散文家擅长描写,诗人善于抒情,学者习惯于思辨,而小说家则是以讲述故事见长。于是我们看到,在这本散文集的几乎每一篇文字里,她都在用她一贯清丽的语言讲述着故事。既不故作高深,也不刻意去追求散文的形式与语言的华美,而是以本色示人,删繁就简,洗尽铅华,若采采流水,清澈明亮,不浊不野,娓娓而谈。 她这些叙事性的散文,就是作为“散文体小说”来看,也十分优美。其中有着孙犁、汪曾祺那些“散文体小说”的丰神。其实,一个故事,一个人物,哪怕一件小事,只要叙述得体、描写得当,所谓观点、思想和意趣,也就在其中了,何需特别去强调。秦文君写散文,是深得此中三昧的。我注意到,她的许多篇章里,在讲述完了属于“过去式”的一个故事或一件小事后,往往再只用一两个简单的句子,作为“现在式”的结束,决不再写多余的话。而往往就是这一两个句子,给读者带来了信、达、雅的阅读美感。这不能不说是作家的高妙之处。 对秦文君这样的作家来说,只要有纸和笔放在面前,她的幸福时刻就会来临。阅读秦文君的散文,尤其是仔细读过她在“一个人的奇遇”那一辑里,谈到自己与文学写作的某些因果联系的故事之后,我感到,这个人,真是“生来就是作家”。那些点点滴滴的故事,那些匆匆际遇的人物,那些不确定的思想,或许用别的方式她都难以安妥,也难以理清,唯有通过书写,则可以做到。就像里尔克的诗歌里所说的:“凭着这温柔的姿态,你可以把握整个世界,而依靠别的肯定不能。”她用不停的书写,完成了自己清醒的思考和清澈的人生。很难设想,她如果不属于文学写作,还能属于什么呢?就像许多爱书人,假如没有书,他的生命将会存放在哪里? 2010年12月5日,武昌梨园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