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挺立在风雨中的身影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陈静奎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挺立在风雨中的身影》是一部个人散文集,共计71篇。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有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有对家国情怀的抒发;有对人生真谛的探讨;有对价值取向的追问;有对个人经历悲喜的回忆,都是作者陈静奎发自肺腑的至诚至理的心灵告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内容推荐

《挺立在风雨中的身影》是作者陈静奎在退休后所写的散文、随笔的结集,表达了作者对世情、国情和人情的思考和感悟。这本书,论篇幅不长,不过十多万字;论选材,都是发生在我们周边最平常的人和事。然而,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积淀、睿智的头脑、锐利的目光、深刻的思索、独到的见解、雄健的笔力,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给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扇敞亮的窗户。就像一滴水滴,虽然微小,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目录

序 水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珍藏着的居民购粮证

怀念嘉定白蒜

往事悠悠话积肥

儿时的吃粥菜

师恩难忘

家乡巨变

椰树风骨

腹有诗书气自华

春栽一棵桂秋放满树花

责任重于生命

明亮的灯塔伟大的舵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而作

监督与自律

“鱼水”与“油水”

积极与消极

“敢于”与“善于”

水滴与大海

责任与自觉

感恩与报恩

一首响彻云霄的浩歌

抗震救灾话和谐

挺立在风雨中的身影

感人的一幕

春风暖车厢

甜蜜的心愿

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

唐诗中的民生情怀

有感于鲁迅弃医从文

为“傻子”正名

购衣常喜反季节

烈士遗像前的思考

感悟经典规范人生

学也无涯

古稀之年谈“三得”

师生情谊长相忆

良师益友润心田

用笔架起“连心桥”

精彩人生30年

颐年深悟“忙”滋味

我爱人文底蕴深厚的嘉定

谚语里面学问多

流传于家乡地区的民谣

流传于家乡地区的农谚

倪阿姨

小芬

老何

老汤

从种子与土地的关系说起

资源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

从“久病床前有孝子”谈起

赌博危害极大惨痛教训牢记

文明就在我们身边

拒绝诱惑远离毒品

学法、知法与守法

学会理解

从“孟母三迁”谈起

闯红灯的错误心理

更新生活理念改变生活方式

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上当受骗为哪般

溺爱是祸害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家养宠物要多个“心”

寒流中的温情

深情的琴声

凄美的阴阳恋

伟人辉煌岂止于战场——读姚博、萧雪的《毛泽东中南海往事》有感

杰出孕于平凡——读《我是文明嘉定人》有感

文随情而出,意从思而发——读朱龙铭的《黄楼梦韵》

赏心悦目千灯行

“叶公好龙”的启迪

又到清明祭奠时

附录 觉醒(独幕小话剧)

后记 拿起笔,也是一种责任

试读章节

珍藏着的居民购粮证

我有一本居民购粮证,已经保存二十多年了,至今还珍藏着。

我珍藏它的原因,来自于对粮食的敬畏。我是个出生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人。从懂事起,害怕粮食不够吃是我最担心、最刻骨铭心的事。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粮食实行计划供应,不能自由上市买卖,而且定量都比较低,常常不够吃。粮食不够,就用山芋、南瓜和青菜来代替,这是常有的事情。如果你要走亲戚、去赴宴或者奔丧,用布袋装一斤或几斤米随身带着,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你吃了人家的口粮,如果不补偿,人家就没有吃的了。

放开肚子吃饱饭,对现在的人来说不是个问题,但对当时的人来说,却是梦寐以求而又无法实现的事。无忧无虑地享用粮食,几乎成了当时的人们最强烈的一个美好梦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对于粮食充满了敬畏之心。

当时,农村里的人都羡慕城里居民有一本居民购粮证。有了这本购粮证,就等于生活有了保障。因为购粮证上月月有粮食供应,还可以领到粮票、买到煤球。1985年,我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发到了第一本居民购粮证,那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紧紧地攥住它,恐怕它从我手中飞走,所以我对购粮证格外珍惜。

我珍藏它的原因,又来自于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由疑虑到坚信的认识过程。我现在保存的这本购粮证,是发给我的最后一批居民购粮证。它是于1991年1月1日发出并使用的,每月定量供应为29斤大米,其中粳米20斤,籼米9斤。每次购粮情况,都在上面清清楚楚地记载着。可是,这本购粮证,它没有全部使用完,我仔细查阅了一下,到了1993年3月份起,就再也没有购粮记录了。为什么呢?因为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已经实行了十多年,取消了粮食计划供应,实行市场调节。换句话说,粮食市场放开了,只要有钱,到处都可以买到粮食。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粮食问题得到了解决。人们再也用不着为粮食不够吃而忧心忡忡了,这真是我们想也不敢想的天大的喜事。照理说,粮食敞开供应以后,购粮证的使用价值没有了,再也没有保存它的必要。那么,我为什么还要小心翼翼地珍藏着它呢?因为当时我对这个举世瞩目的变化心存疑虑。当时我想,改革开放的政策确实是好,但是它是不是长久地保持不变?因为这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大而又困难的问题。不要说解放前的历朝历代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即使在解放后的几十年时间里,也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国家有没有能力来解决?今后会不会变?是不是会像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大跃进时那样,开始时是“放开肚子吃”,到后来连稀饭也喝不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有过这种经历的我,对这个问题特别敏感,就多留了一个心眼,想今后如果再恢复到老样子,居民购粮证又得派上用场,于是继续把购粮证珍藏了起来。后来无数事实证明了我的疑虑是多余的,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成功的、伟大的,使我由疑虑变成坚信。

我珍藏它的原因,更来自于对这本居民购粮证所承载的巨大的历史意义有了深刻的感悟。我珍藏的这本居民购粮证,再平常不过。淡黄色的封面,薄薄的几页,纸质也很粗糙。但就是这本小小的毫不起眼的居民购粮证,不仅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普通百姓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由疑虑到坚信的认识过程,对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热烈拥护和由衷的赞颂深情,它更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和成功的见证物。

民以食为天。解决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是民生问题中的重中之重。君不见,自古以来几千年,有哪一个朝代、哪一个社会能够如此解决好这个问题?“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是旧社会里底层百姓生活的最真实写照,只有到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才妥善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我所珍藏着的这本薄薄的居民购粮证,它作出了无可辩驳的最有说服力的印证,是改革开放成功的典型的纪念物之一。

因此,我将永远珍藏着这本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居民购粮证。

P1-3

序言

水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刘丹

读完这本书后,心底掀起的波澜使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仰望天空,似乎有一股催人奋进的力量,激发我欲飞入浩瀚的苍穹去恣情翱翔;我俯首沉思,似乎有一种厚重的道义力量,促使我严肃地去思考人生的真谛。这本书,论篇幅,不长,不过十多万字;论选材,都是发生在我们周边最平常的人和事。然而,由于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厚的文化积淀、睿智的头脑、锐利的目光、深刻的思索、独到的见解、雄健的笔力,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给我们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扇敞亮的窗户。就像一滴水滴,虽然微小,却能映出太阳的光辉。

以小见大,是本书的最大特点。作者在《珍藏着的居民购粮证》一文中,以一本最普通不过的小小居民购粮证,印证了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伟大、正确和成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读来令人心服口服。在《水滴与大海》一文中,作者通过水滴与大海相互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生动描述,精辟地揭示了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道理,读来令人深受启迪、备受警策。

平中有奇,是本书的一个看点。有些事情在我们看来,是最平常不过的,甚至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然而,在作者的眼里,由于敏锐的目光、独特的视点、深邃的思维,能在平常之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而所写的文章给人以一种新颖的感悟。例如在《感人的一幕》中,作者通过车厢中让座位这种最平常的事,用独特的视角、细致的观察,描绘出一幕撞击人们心灵的场面。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因为平中有奇,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还有如《寒流中的温情》、《凄美的阴阳恋》和《杰出孕于平凡》等文章,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中求异,是本书的另一亮点。文章最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好的文章贵在创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本书中的不少篇章,从标题看,就有一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从久病床前有孝子谈起》、《帮助别人就等于帮助自己》和《购衣常喜反季节》等,都一反往常的传统说法,在同中探究出不同点。而在具体展开的论述中,由于作者善用辩证的观点,多向思维,旁征博引,正反论述,举例典型精当,笔触流畅纯熟,读了之后,不由茅塞顿开,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是一位值得我尊敬的前辈。十多年前,我从湖北一所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应聘到上海市一所中学任教,由于同处一校,相识相知甚多。作者的学识、品行和为人,可以说均可成为我的良师。后来他虽然退休离校,但一直保持着联系。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具有强烈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意识。他退而不休,笔耕不辍,写下了这些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光芒的为社会提供正能量的篇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样去探测它,都是探测不到底的。”收集在本书中的文章,有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有对家国情怀的抒发;有对人生真谛的探讨;有对价值取向的追问;有对个人经历悲喜的回忆,都是作者发自肺腑的至诚至理的心灵告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2014年10月1日

后记

拿起笔,也是一种责任

因为要把自己写的文章编成一本集子,经过整理,居然发现,自己从退休以来,断断续续地写了将近上百篇了。短的几百字,长的上万字。因为这些文章,大多刊载在当地的报刊上,所以不少老同事、老朋友和跟我熟悉的人与我见了面,会对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放着悠闲舒适的退休生活不过,偏要劳神费力地去写这些东西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实在是一时难以用言语来说清楚,但心里是明白的。

拿起笔,决不是因为生活空虚无聊。有人说,人退休了,会感到空虚无聊。对我来说,不存在这个问题。我是个嗜书如命的人,平时的阅读,就占去了我很多的时间,有时为了看完一本书,常常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再说旅游、垂钓、种花、摄影等都是我喜欢做的事,还不至于空虚无聊到极点。

拿起笔,决不是为了几个钱。有次有位熟人问我:你写文章有没有稿费?我回答说,没有稿费我也会写的。他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似乎不理解。我心里确实是这样想的。我拿起笔,决不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攒钱。再说,我写的文章大多发表在当地的小报小刊上,即使有稿酬,能挣多少?如果要挣钱,尽可以去找别的营生干,若靠这种途径去发财,我实在是成了一个缺乏经济头脑的人了。何况我的养老金也完全能维持我去过一种吃穿不愁的生活,何必去挣这点外快呢?

拿起笔,决不是完全出于兴趣爱好。有人认为我写文章,出于一种兴趣爱好。其实,这种看法,仅仅猜对了一部分。我当过语文老师,职业习惯使然,对阅读写作确实有一定的兴趣爱好。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要写成一篇较有质量的文章,绝非易事。从选材立意到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可以说是一个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的过程,其中的辛苦程度,不是亲历者,很难体会到。所以很多人把写作视作畏途,避恐不及,也就不言而喻了。

那么,我拿起笔,究竟是为什么呢?答案是:拿起笔,也是一种责任。

责任,是指分内事。对责任的理解,应该有两种:一种是狭义的,就是法律法规上规定的必须履行的义务,如做好本职工作,抚育儿女,赡养老人,遵纪守法等等。另一种是广义的,就是除了上述的狭义责任外,还有一种更大范围的责任,例如对国家、民族、社会和他人的责任,即使没有作法律上的明文规定,但也要靠自己的思想觉悟去自觉践行。

人要生活得幸福美好,必须要具备两种基本条件。一是物质文明,二是精神文明。物质文明能维持人的生存、繁衍;精神文明则是人类的灵魂、人生的指向灯。单有物质文明不行,单有精神文明也不行。两者只有完美的结合,才能确保人类社会向健康美好的方向发展。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会思想。思想有正负之分,即真善美与假恶丑。如何把正负的内涵搞清楚,做到明辨是非,抑恶扬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人类一个永恒的主题。因此,拿起笔,在明辨是非,厘清正义与邪恶,激浊扬清等等方面上做文章,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李大钊说过的一句话。如果把“著文章”与“担道义”联系起来看,意义更不一般。因此,拿起笔,也是一种责任。可能,这不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也许也是许多富有责任感的爱写文章的同行们的共识吧!

2014年10月1日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