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华编著的《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意义》以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尤其是从存在论角度对劳动概念作了梳理和分析,较好地回答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当代意义和理论价值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在广征博引材料上处理得当,对中外相关文献的评论所持的立场与方法是清晰和恰当的,著作的主题与内容均富有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体现了作者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该著作材料丰富,引证规范,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 书名 | 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意义) |
| 分类 | |
| 作者 | 杨国华 |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国华编著的《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意义》以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理性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尤其是从存在论角度对劳动概念作了梳理和分析,较好地回答了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当代意义和理论价值所涉及的诸多问题,在广征博引材料上处理得当,对中外相关文献的评论所持的立场与方法是清晰和恰当的,著作的主题与内容均富有时代意义与现实价值,体现了作者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该著作材料丰富,引证规范,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语言流畅,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内容推荐 劳动概念是马克思哲学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哲学超越理性形而上学、实现哲学革命的存在论范畴。杨国华编著的《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及其当代意义》试图在西方思想史的大背景下,厘清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来源,了解劳动概念在思想史上的来龙去脉,对西方传统思想中的劳动概念、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概念、德国占典哲学中的活动原则分别展开研究,把握它们与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之间的联系和本质区别;在存在论的高度上揭示马克思劳动概念所实现的历史性变革,阐述马克思如何通过劳动这种对象性活动彻底洞穿意识的内在性,实现对形而上学的本质超越;以马克思不同时期的文本为根据,探讨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唯物史现建构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之间的内在关联。 本书还展开与海德格尔、哈贝马斯、鲍德里亚等现代西方思想家之间的对话,站在存在论的原则高度,澄清现代西方思想家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误读,积极回应各种理论上的挑战,阐发劳动的真实意蕴,推进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生存论路向的深入研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探讨马克思劳动概念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之现实意义,充分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目录 序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思路和结构 第一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历史来源 第一节 西方传统思想中的劳动概念 一、亚里士多德对人类活动的划分 二、创制的手段性和劳动的自为性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概念 一、早期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劳动的思考 二、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第三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劳动概念 一、康德的“纯粹活动” 二、费希特的“活动本身” 三、谢林的“无限活动” 四、黑格尔的“自我活动” 五、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 第二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所引发的哲学革命 第一节 异化劳动的产生与扬弃 一、对国民经济学中劳动概念的批判 二、对黑格尔哲学中劳动主题的改造 三、异化劳动的扬弃 第二节 “对象性的活动”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 一、从感性对象到感性活动 二、“对象性的活动”原则的根本意义 第三章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唯物史观建构 第一节 劳动创造了人类历史 一、现实的人及其活动 二、向历史真实基础的回归 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第二节 劳动和全面生产 一、物质生产劳动 二、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生产 三、劳动和人自身的生产 第四章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第一节 商品生产和劳动的二重性 一、商品的二重性 二、劳动的二重性 第二节 劳动力所有权和劳动的分离 一、生产资料与劳动的分离 二、作为商品的劳动力 三、等价交换原则掩盖下的剥削 第三节 资本与劳动的关系 一、资本的本质与特性 二、资本对劳动的统治 第五章 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当代视域 第一节 当代思想家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解读 一、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理解 二、哈贝马斯的“劳动与交往” 三、鲍德里亚的“生产幻觉” 第二节 劳动对于当代人类社会的生存论意义 一、资本与现代形而上学的“共谋” 二、马克思对现代性的双重批判 三、劳动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的劳动概念与当代中国社会 结语 参考文献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