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的识李鸿章的智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为人处世,仕途生涯的必读书籍。层层讲述晚清两位重臣的为人处世、做事从政的大智慧。

曾国藩的“识”,有识方能游刃有余,李鸿章的“智”,睿智才能纵横有法。

曾国藩告诉你修身养性之要,稳妥求成之则,坚挺不拔之力,巧妙护身之诀,善结人缘之道,与时进退之术;李鸿章告诉你善谋之智 ,圆融世故之慧,积极处事之策,成事之路,灵活应变之技,忍辱负重之力!

翻开这本由赵凡编著的《曾国藩的识李鸿章的智》,充实自己的识,开启自己的“智”!

内容推荐

这本《曾国藩的识李鸿章的智》由赵凡编著。

曾国藩和李鸿章都拥有一套悟出的立身之道和为人处世,做事从政的方法,让他们得以从平凡到不平凡,从精英中脱颖而出,进而成就自己的人生。这些方法都是他们经过各种际遇所提炼出来的,也是他们对于人生进退、得失成败的一种自我的理解。这些方法不仅指出了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为后人揭示了怎么做才能够达到“内圣外王”,对于今天的人而言,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目录

上篇 曾国藩的“识”,有“识”才有从容

 第一章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识”

成大事者志存高远

“圣贤”与“禽兽”,一步之遥

读书遵从“三要”、“四多”

浩然之气要养

诚者,不欺者

改掉恶习,完善自身

吾日三省吾身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养生之道,身心兼治

 第二章 曾国藩的办事之“识”

兢兢业业,做好事情

不改初衷,守好本分

体恤民情,关注民生

成大事者,永不放弃

对事尽力,对己自修

 第三章 曾国藩的齐家之“识”

家和万事兴

对于亲人,“孝”字为先

对待朋友,要懂得包容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从自身出发,推己及人

不给后人留下大笔遗产

勤劳而不闲逸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第四章 曾国藩的从政之“识”

眼光要远,考虑要深

与领导相处,如履薄冰

身在仕途,要谨言慎行

对于贪官,严惩不贷

学会自制,戒骄戒躁

安守本分,淡泊宁静

 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之“识”

成事者需要人才

曾氏选才标准

对于人才,分类观察

用人之智,用人之勇

利义并重,用人法则

恩威并重,不论亲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育才之本

 第六章 曾国藩的进退之“识”

做大事,要看清形势

日新又新,百倍其功

厚积薄发方可一鸣惊人

“木秀于林”不可取

主动权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凡事以大局为重

要有“急流勇退”之识

下篇 李鸿章的“智”,有“智”才有通达

 第七章 李鸿章的人脉之“智”

找好“指路明灯”

找一个支持自己的人

相比于良师,朋友更重要

人际关系复杂,要善于周旋

想成大事,需面面俱到

 第八章 李鸿章的处世之“智”

不仅要谋细节,而且还要巧谋

要防患于未然,你得学会控制

想要成事,你得善“借”

掩饰真相,深藏不露

无论如何,先要安身

成大事者需忍耐

渡过难关需要适时变通

 第九章 李鸿章的从政之“智”

办天下事,贵实心与虚心

霸业根基的打造要精心

以“惩贪”为名整肃吏治

要有“敢为天下先”的胆量

坚持己见,处变不惊

想继续前进,需要积极解决问题

 第十章 李鸿章的成事之“智”

自己的幕府自己打造

爱护自己的部下

将才与使才,二者不可偏废

不拘一格用人才

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开阔眼界,重视人才

网罗人才要“不择手段”

 第十一章 李鸿章的权变之“智”

为自己申辩要巧妙

龙蛇屈伸之道

人生的进退之道

时机未到,善于藏身

善察多变,巧妙应对

 第十二章 李鸿章的担当之“智”

要勇于面对危局

想出人头地,需奋力拼搏

试读章节

成大事者志存高远

修身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志,并且必须是树立一个远大的志向,这样才能使自己振作起来,抖擞精神。给自己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很多人并不是智力不如人、意志不如人、条件不如人,然而很多年过去后,他还是不如人,这主要是因为他没有树立远大的志向。王阳明说得好,志向不确立,犹如没有舵的船,没有马嚼子的马,飘流奔放,最后将到达何处呢?

大凡有所成就的人,无不是志存高远的,无不是自强不息的。毛泽东从小就是这样一个人。少年毛泽东在退学回家帮助父亲种田时读到了《盛世危言》这本书,有感于国家的安危,无法安心种田,于是,立志走出乡关。他不顾父亲的反对,与母亲商定,邀请老师毛丽钟、李漱清,表兄王季范、文运昌等到家,帮助说服父亲准许他继续读书。1910年秋,毛泽东第一次离开家乡,去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读书。临行前,他改写了一首诗赠给他父亲。诗云: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泽东在东山学校虽然只读了半年书,但初次打开了眼界,接触到了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当时,他尤其喜读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有的文章差不多能背诵出来,深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在东山小学,他还从同学萧三手中借到《世界英雄家述传》,读得很用心,用墨笔画了许多圈点,其中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传记。毛泽东对这些人物的历史功绩深表钦佩,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人物出现,以挽救民族危亡。当年他在还书时对萧三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越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独立起来,要有很长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战争之后,才得胜利,建立了美国嘛!我们也要准备长期奋斗。”从此,毛泽东就树立了救亡革新、改造社会的大志向,在离开东山小学前给自己取名“己任”,以表示把救国救民视为自己的责任。他后来在湖南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学习的五年半时间里,经常和朋友们互相勉励说,人要志存高远,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不要追求个人名利,不要打升官发财的主意。正因为有这种远大理想的指引,毛泽东率领中国人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他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时代伟人。

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不可能有明确的目标,因为志向是人生前进的内在动力。一个人的志向不是天生的,都是在后天的生活中确立起来的,尤其是在对琐细、放纵的生活的不满中形成的。  曾国藩曾经在日记中写道:“我常常忧心忡忡,不能自持,若有所失,到今年正月还是如此。我想这大概是志向不能树立时,人就容易放松潦倒,所以心中没有一定的努力的方向。没有一定的方向就不能保持宁静,不能宁静就不能心安,其根子在于没有树立志向啊!另外我又有鄙陋之见,检点小事,不能容忍小的不满,所以一点点小事,就会踌躇一晚上;有一件事不顺心,就会整天振作不起来,这就是我忧心忡忡的原因啊。志向没树立,见识又短浅,想求得心灵的安定,就不那么容易得到了。现在已是正月了,这些天来,我常常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全是鄙夫之见。在应酬时我往往在小处计较,小计较引起小不快,又没有时间加以调理,久而久之,就是引盗人室了啊!”

这恰恰说明,曾国藩其实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同样有斤斤计较的时候,有见识浅短的时候,有心浮气躁的时候,但他敢于面对自己心灵中最黑暗的部分,并无情地对自己加以拷问。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无论是在自己低微鄙陋时,还是身处于安逸富贵中,都自立自强,不忘记自己的远大志向,郑板桥说:“富贵足以愚人,贫贱足以立志。”也就是说,艰难困苦可以锻炼人,舒适安逸却可以消磨人。有人奋斗是因为他的环境艰苦,一旦条件改善了,他也就没了奋发向上的动力了。曾国藩却能在安适中自立自强,坚持自己的远大志向,实在令人敬佩!

P4-5

序言

曾国藩,有着“中兴第一名臣”、“大清圣哲”的美誉。他创办洋务,为洋务派的领袖;他学识渊博、作品丰富,不输于文人;他治军严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堪比兵家;他拥兵但不自重,懂得进退之道,不啻为忠臣;他齐家有方,修身有道,亦为后世之楷模。

对于李鸿章而言,作为曾国藩的学生,曾身上有的他几乎都有,曾身上没有的他也有,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在晚清的政治舞台上纵横驰骋,其从政时间之长、所涉及的范围之广、所做的事情之多,是同时期的任何人所无法望其项背的。梁启超曾经在一本书中这样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李鸿章为中国近四十年第一流紧要人物……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在于他们都拥有一套为自己量身打造的为人处世、从政做事的方法,这些方法让他们得以从平凡到不平凡,从精英中脱颖而出,进而成就自己的事业。这些方法都是他们经过各种际遇所提炼出来的,也是他们对于人生进退、得失成败的一种自我理解。这些方法不仅指出了该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为后人揭示了怎么做才能够达到“内圣外王”,对于今天的人而言,仍然具有非常高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本书就是从这些方法出发,为读者朋友们揭示了他们“久经沙场”后所提炼的做事绝学和处世法宝。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让我们能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赢!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5: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