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吕晓勇、江圣著的《梦断衡阳城(1944衡阳保卫战影像全纪录)》记录了衡阳保卫战。长衡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所发生的一次重要会战。在此之前,日军曾于1939年、1941年9月、1941年12月先后三次用兵进攻长沙。三次长沙会战,不仅歼灭了大量日军,还创造了令薛岳引以为傲的“天炉战法”。时人亦将素以“血性”、“霸蛮”而闻名的湖南视为抗战之希望所在。“中国若为德意志,湖南当为普鲁士!若要中国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口号响彻了三湘大地。长沙城自然成为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抗战象征,被誉为“东方凡尔登”
由吕晓勇、江圣著的《梦断衡阳城(1944衡阳保卫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景式地记述了1944年衡阳保卫战的全过程。此役,中国陆军第10军抗日官兵孤军守城,击退日军三次大规模的进攻,坚守衡阳47天,震撼中华。书中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这段历史。
本书兼具纪实性、文学性、史料性。
薛岳对于日军的动向掉以轻心。他认为,经过前三次长沙会战,日军已经不太可能再次对长沙地区发动攻击。赵子立不同意薛岳的看法,他认为长沙地区很快又会燃起战火。可是,他说服不了任何一个有权调动兵力的人听信他的话。
蒋介石很不高兴。因为他感觉他被美国人蔑视了。同样作为国家元首,蒋介石怎么能接受罗斯福的命令?看在美国援助的面子上,蒋介石没有翻脸。而是用了一个“拖”字诀。
方先觉已经拜倒在日本美人的裙下?日本人一度相信这是真的,他们放松了对方先觉的警惕。蒋介石让戴笠一定要把方先觉从日本人手里弄出来。蒋介石很愤怒,心中下决心要把这个“叛将”处决,以儆效尤,以正军心。一旦等到方先觉真的逃了出来,为鼓士气,蒋介石颁令授予其青天白日勋章。
一、“剃刀东条"圈定“一号作战”
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已接近尾声,黎明即将到来。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出现重大转折。苏德战场,斯大林麾下的勇将们已经开始实施彻底粉碎第三帝国的“十次打击”。
美英两国则着手开辟欧洲的第二战场,1944年1月21日夜,美国第5集团军和英国第8集团军在意大利安齐奥登陆,与此同时“诺曼底登陆”也进入倒计时状态。
太平洋战场,1944年1月至2月间,美国陆海空军攻占吉尔伯特群岛后,兵锋直指日本太平洋国防圈前卫线东侧的马绍尔群岛。这是美军第一次攻入日本领土。美军凭借强大的火力优势,以牺牲2200人的代价,彻底击垮了抱定“玉碎”信念的守岛日军,这条控扼太平洋正面的防线被最终突破。东条英机不得不痛苦地承认太平洋绝对国防圈已被撕开了一个无法缀补的缺口。自此,美国海空力量得以深入太平洋中部。
太平洋战场的接连挫败,引发了日本最高决策层的警觉。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为获得稳定的资源供应必须建立牢靠顺畅的海上交通线。为此,“大和民族”已经付出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海上运输线毫无疑问是日本的“生命线”。1941年日军之所以用近乎赌博的偷袭行动进攻珍珠港,就是为了彻底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维护其海上运输线的安全,保证海洋扩张既定战略的实施。但日本完全低估了美军的战争耐受能力,美军迅速恢复了太平洋战场的军力,并且稳扎稳打,节节推进,将战线一直延伸到了中太平洋。
战局发展到这一步,日军大本营不得不面对一个他们最不希望出现的局面——在太平洋战场失败的情况下该如何坚持
“长期战争”?
ENTRY:
诺曼底登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1944年6月,参加大规模的登陆战役的盟军将士多达287万人,而德国法西斯只有60个师,每个师平均不到9000人。6月6日,盟军2395架运输机和847架滑翔机,载着3个伞兵师,向法国境内实施空降。英美数千架轰炸机猛烈轰炸预定登陆地点,海军舰只用重炮轰击德军沿海阵地。从清晨6时半起,盟军先后在法国诺曼底五个滩头登陆。8月25日,参加盟军的法国第2装甲师进入巴黎。至此,诺曼底战役胜利结束。
海上交通线既失,陆上交通线变得尤为重要。
1944年5月《广西日报》即发文指出:
美国海军恢复和发展得那样快,到现在竟已威胁日本所有海上交通线,将使它的“大东亚共荣圈”变成一个拦腰被截断的长气球。敌人最爱称他们的交通线为“输血管”,这比喻现在反成了对于他自己的讽刺。对于他那浮肿的大帝国,动脉的硬化或截断将是死症……
面对这种威胁,日军挽救输血管绝症变成了首要的任务。日本已不能再通过沉重打击美国海军而确保海上交通线,则唯有尽其所能地为业已受伤的肢体去另找一根输血管——打通陆上交通线。
对此,日军决策层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有人曾作过这样的比喻:一个国家就像一条船一样,船上有船长、枪炮长、轮机长、航海长……这些人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不能没有冒着风雨站在桅杆上的嘹望者,给全船的人发警讯、鸣警笛、敲警钟。为了保证船的安全,他必须站在桅杆上,拿着“千里眼”看什么地方有冰山,什么地方有暗礁,什么地方有风暴……
真田穰一郎,日军参谋本部作战科长,不愧为这样一位手握“千里眼”、发警讯、鸣警笛、敲警钟、冒着风雨站在桅杆上的嘹望者。早在1943年,美军攻占南太平洋瓜达尔卡纳尔岛时。真田穰一郎就预见到了日军可能丧失太平洋制海权的危险,并对战局进行了全面、细致、耐心的研究,最终提出在难以扭转太平洋总体战局的情况下,日军如能在中国大陆占有牢固的立足点,与东南亚战场声气相通,则足以支持帝国的长期战争。为此,真田向时任总理大臣兼陆军大臣的东条英机提出了建议:打通大陆交通线。
日本东京总理大臣官邸。昏暗的灯光下,东条英机神色凝重,扫视着坐在办公桌对面的真田穰一郎和服部卓四郎,好像要从他们的脸上读出些什么。最后,东条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一叠用牛皮纸信封装裹起来的厚厚文件上,信封上赫然标示着红色大字:绝密!
东条英机,1884年12月30日出生在东京山手区青山一个军阀之家。其父东条英教乃日本陆军大学首届毕业生,由一名下级军官最终晋升为中将,曾作为大本营高级参谋参与指挥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和1905年日俄战争,号称陆军军部里屈指可数的战术家。其晚年所著兵书《战术麓之尘》被誉为日本陆军宝典。东条英机就是在这样一个极端崇尚军国主义思想和武士道精神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
东条英机效忠日本天皇,狂热地鼓吹对外战争,加之他精明强悍,独断专行,强调“闪电”效率,因而赢得了“剃刀片”的绰号。东条英机的这个诨名恰如其分,“剃刀片”准确描述了他那苛毒易怒的性情、敏锐的军事头脑、尖刻的舌头……但不论怎样,“剃刀东条”在日本军界的地位一路扶摇直上。
1924年东条英机晋升中佐后,升任陆军省军务局的高级科员。1928年8月,晋升大佐,次年担任步兵第1联队队长,不久任陆军省参谋本部课长。“九·一八”事变中,东条英机充当侵华战争急先锋,积极策划侵华阴谋。
1933年,东条英机晋升陆军少将,任军事调查部部长。1935年9月,出任关东军宪兵司令,兼任关东军警备部长,为军内统制派首领,从此踏上了飞黄腾达之途。在此期间,他充分施展雷厉风行的铁腕,大搞“强化治安”、“整肃纲纪”,对中国东北民众实行恐怖的宪兵和警察统治,他的爪牙赢得了“东条宪兵”的恶名。
1936年,日本的“皇道派”青年官兵发动“二·二六”兵变,日本朝野震撼,作为“统制派”的东条英机却抓住时机,以“整肃纲纪”为名,通过排斥“皇道派”,独揽陆军大权,同时以此次事件来要挟元老重臣和工商巨头,操纵日本政局。1936年12月,东条英机晋升为陆军中将,次年3月,又出任关东军参谋长这一要职,成为掌管数十万侵华精锐武装的核心人物,从此拥有了实施其法西斯侵略计划的资本。
P2-6
爆发于上世纪50年代到40年代的抗日战争,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成功抵御外来侵略,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战例,是近百年来中华民族屡遭外辱、屡战屡败之后取得的唯一一次伟大胜利。然而,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国共两党也都为此作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记住这段历史,颂扬抗战英雄,并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代代相传下去,对于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乃至对于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大陆尚没有一套系统、全面介绍抗日战争,特别是包括国民党军队在抗日前线正面战场的全景丛书。在海峡两岸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今天,编辑这样一套丛书在大陆出版,已经到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时候。
由长城出版社组织、策划未撰写的《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丛书》,集海峡两岸抗战研究成果,以纪实文学形式全方位、多视角地描绘了自1931年至1945午间中国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丛书作者均是当今军史、战史、军事文学及军事研究领域著名专家、学者、文学大家,参与创作及编辑。该套丛书通过不同渠道征集了反映中国抗战的万余幅历史图片,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那场铭刻于史的战争,直观、真实地呈现于读者眼前。
本套丛书经过专家充分论证,并且得到了台湾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及国民党党史馆等有关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这套丛书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正面战场
涵盖了长城抗战影像全纪录、平津抗战影像全纪录、一二八淞沪抗战影像全纪录、淞沪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太原大会战影像全纪录、南京保卫战影像全纪录、徐州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武汉大会战影像全纪录、长沙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桂南会战影像全纪录、枣宜会战影像全纪录、中原抗战影像全纪录、中条山会战影像全纪录、滇缅大会战影像全纪录、滇西反攻战影像全纪录、缅北反攻战影像全纪录、浙赣会战影像全纪录、常德保卫战影像全纪录、衡阳保卫战影像全纪录、桂柳会战影像全纪录、湘西会战影像全纪录、上高会战影像全纪录、南昌会战影像全纪录、随枣会战影像全纪录、美国援华空军抗日影像全纪录、东北义勇军抗日影像全纪录、绥远抗战影像全纪录、中国空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苏军出兵东北抗日影像全纪录、侵华日军投降影像全纪录、审判日本战犯影像全纪录,计31册。
第二部分:敌后战场
涵盖了平型关抗战影像全纪录、百团大战影像全纪录、东北抗联抗日影像全纪录、八路军抗战影像全纪录、新四军抗战影像全纪录,计5册。
全书共36册,单册15—20万字左右,每册均配有百余幅珍贵历史图片。 此套丛书是建国以来第一次系统、全面地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丛书,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景式反映国共两党共同抗战的图书尚属首次。这是一项具有传承和警示意义的浩大工程。它将昭示后人:中华民族是不能分裂的,中华民族是有能力抵御任何外来侵略的,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比什么都重要!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