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爱默生所著的《爱默生随笔集》是一本教你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真正价值的书。在你妄自菲薄、彷徨无助、茫然无措的时候,你首先应该想到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立才是最重要的自救之道。这是一本备受“大人物”推崇的书,它受到总统(奥巴马)、作家(张爱玲)、文学批评家(劳伦斯·布尔)等众多名人喜爱。在你阅读的时候你可以思考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共同的选择,他们从中获取的力量你是否同样能够获取。这是一本思想史上的经典,通过它,你可以结识“美国的孔子”,体会美国思想的奥妙之处,对比中国思想的精深之处,在两个孔子的教诲下,达到精神上的至高境界。
《爱默生随笔集》是19世纪美国著名思想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诗人爱默生一生写作、思考的结晶。一百多年来,这些优秀的随笔如《论自然》《论自助》等都成为最脍炙人口的作品。爱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于一身,他的诗歌、散文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而没有过分注重词藻的华丽,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且有典型的“爱默生风格”。有人这样评价他的文字“爱默生似乎只写警句”,他的文字所透出的气质难以形容:既充满专制式的不容置疑,又具有开放式的民主精神;既有贵族式的傲慢,更具有平民式的直接;既清晰易懂,又常常夹杂着某种神秘主义……一个人能在一篇文章中塞入那么多的警句实在是了不起的,那些值得在清晨诵读的句子为什么总能够振奋人心,岁月不是为他蒙上灰尘,而是映衬得他熠熠闪光。
我们所拥有的爱要远多于人类曾经说出来的爱。尽管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就像一股寒风,使这个世界不寒而栗,但整个人类大家庭还是沐浴在像天空一样纯净而温馨的爱当中。多少人曾与我们在屋檐下不期而遇,虽然几乎未曾张口交谈,但我们彼此互相尊敬;又有多少人在街道上与我们谋面,或和我们一起坐在教堂里,虽然没说一句话,但我们却很乐意和他们在一起。试着去解读这些漂流的目光所讲的话语,你就会懂得他们的内心。
人类这种情感的尽情释放,其结果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在诗篇中或在寻常言语里,我们对他人怀有仁爱和满意,这种情感常被比作火的本质作用;而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这些美妙的情感火花迅猛无比,甚至比火还要迅猛、还要活跃、还要叫人欢欣鼓舞。从高层次的热烈爱情到低层次的普通友善,正是这些情感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这样甜美。
随着我们情感的增进,我们的智力和活力也在提高。学者在坐下来写作时,多年的冥思苦想也未必能提供给他某种好的想法或是某种令人满意的表达;其实,这时就应该给朋友写封信——瞬间的工夫,一系列高雅的思想伴着考究的措辞,便会从四面八方一起自己送上门来。试想一下在某一户守德、自尊的人家里,一个陌生人的到访所引起的那种不安吧。某个经人引荐的陌生人要来拜访的消息一经宣布,就有一种介于快乐与痛苦之间的不安情绪占据了每个家庭成员的心。他的来访几乎给准备欢迎他的这家人带来了忧愁。整个房间都要清扫,所有的东西都放置在各自的位置上,如果可能的话,还要换上新衣服,还得张罗一桌饭菜。对于一个经人引荐的客人,别人告诉我们的只有好话,我们听到的也都是关于他的长处和新鲜事。在我们眼中,他代表着博爱。他成了我们理想中的一个人物。我们对他进行想象、加以美化,而后不禁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与这样的一个人交谈和相处,怎么样才算得体呢?为此我们惴惴不安。正是由于这样的考虑,才使得我们与他交谈得更投机。与平时相比,我们的谈吐更显出色,思维更为敏锐,记忆力更加牢固,开始变得健谈起来。我们可以就一系列真诚、高雅、丰富的话题进行长谈,这些话题都是来自那最久远、最秘密的经历,即使我们的一些亲朋好友坐在旁边,也着实会被我们非凡的谈吐吓一跳。然而,谈话一旦涉及这位客人自己的偏袒、臆断和缺点的话,这场谈话就算结束了。到此为止,他能够从我们这里听到的最早、最近、最好的事统统都听过了。他不再算是个生人了。粗俗、无知和误解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他如果再次来访,仍然可以享受整洁的房屋、崭新的衣装、丰盛的饭菜——然而,那种紧张的心情、那种心灵的交流就全都不复存在了。
感情的进发为我重新营造了一个青春的世界,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我高兴呢?两人以同样的思想、同样的情感真真切切地邂逅,还有什么能比这更美好呢?当天资聪颖、真心实意的人靠近这颗跳动的心时,他的步伐和形体多么优雅!我们放纵自己情感的一刹那,整个世界也变得不一样了:没有了冬天、没有了黑夜,所有的不幸、疲惫甚至职责都烟消云散了,只有所爱的人生机盎然的身形才可以填补这无尽的永恒。每一个灵魂都可以放心,在宇宙的某个地方,它终究会与故友重逢,这样,即使孤身一人,它也会心满意足、兴高采烈一千年。
今天早上一觉醒来时,我的心中充满了对朋友由衷的感激,无论新交还是旧识。难道我不应当称上帝为美丽吗?他每天赋予我很多礼物,就是在向我展示他的至美。我排斥社交,拥护孤独,然而,我却不至于如此不领情,对时常从我门口经过的智者、可爱的人和高尚的人都视而不见。那些倾听我、理解我的人,就是一笔属于我的永恒的财产。大自然不会那么吝啬,它一定会赐给我几次这样的快乐。这样一来,我们就能纺织出属于自己的社交线条,编织新的关系网;而且,由于许多思想接二连三地自我印证,我们逐渐地将会置身在一个自己创造的新世界中,而不再是某个传统星球上的陌生人和朝圣者。朋友们未经寻觅就来到了我的身边,这是上帝将他们赐给了我。按照最古老的权利,我凭借神圣美德与自身的共鸣找到了他们,或者应该说并非我自己,而是我和他们身上的神明嘲弄并拆除了我们身上那些诸如个性、关系、年龄、性别、环境这类厚厚的壁垒,他对这些曾经一贯默许,现在却要将这种种差异统一起来。我感激那些内心充满挚爱的人,是他们为了我,赋予这个世界崭新而高尚的深度,丰富了我所有思想的意义。这些人就是先驱诗祖的新诗——永不停息的诗篇——圣歌、颂诗、史诗,都是依然流动不息的诗歌,阿波罗和缪斯仍然在吟唱。这些人或者其中的一部分,还会再次与我离别吗?我不清楚,不过我也不会为此而担惊受怕,因为我与他们的交往非常单纯,而正是这种单纯的共鸣将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而且,我天生擅长交际,所以无论我身在何处,同样的共鸣都会在和这些人一样高尚的人身上施展活力。
就这一点来说,我承认天性的脆弱。在情感中“榨取误用之酒的甜毒”,在我看来是近乎危险的做法。在我看来,一个新结识的人就是一件大事,让我难以入眠。我一向迷恋那些带给我美好时光的人们,可这种快乐不会持续一天以上,而且没有任何结果。它既没有孕育出新的思想,也未能改变我的行动。朋友取得了成就,我必定会感到骄傲,就好像这些是属于自己的——这也是他美德中的品质。当他受到表扬时,我的心也暖融融的,就好像情人听到别人在赞美自己的未婚妻一样。我们往往会高估自己朋友的良心:他比我善良,性情比我和蔼,受到的诱惑也比我少。凡是属于他的——他的名字、他的外表、他的衣着以及他的书籍和工具——都会被理想化。同样,我们自己的思想从他们口中讲出来,也会显得更新颖、更博大。
P1-3
在众多的美国文学思想家中,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WaldoEmerson,1803—1882)独树一帜。他是美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公认的思想家、文学家、演说家和诗人,被尊为近代“美国文艺复兴”的旗手,被林肯总统称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在19世纪美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英国浪漫主义思想、新柏拉图主义以及印度教哲学等流派的影响下,他成为了美国19世纪超验主义思想的灵魂人物。超验主义带有神秘色彩的思想激发了人们对个体存在及其能力的乐观意识,这一思想不仅成了美国文艺复兴的基石,还对当时以及未来美国的哲学、宗教、文学、教育、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个人在求知过程中,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时期,坚信这样一个道理:嫉妒是无知的表现,模仿无异于自杀;……除了本人,谁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而且,不经过尝试,甚至他本人也弄不清自己有什么本事。”这是爱默生对自立精神生动形象的表述。自强自立是爱默生思想的精髓之一,这一思想直到今天依然体现在美国社会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中,是美国文化中个体主义观念的组成元素之一。同时,他崇尚自然、崇尚简单:“从常识角度看,自然是指人类未曾改变的事物本质,诸如空间、空气、河流、树叶之类。”他认为“自然是思维的化身”,只有心灵与自然和谐统一,人才能获得愉悦。爱默生的这些思想,深深影响了与其同时期的梭罗、惠特曼、迪金森以及E。A。罗宾逊、弗罗斯特、华莱士·史蒂文斯、哈特·克兰等后世的文学家。
爱默生的随笔作品是爱默生一生写作、思考的结晶。它们独具特色,注重思想内容,行文犹如格言,哲理深入浅出,说服力强。因此爱默生的随笔被人评价“似乎只写警句”,在这一点上它与培根随笔相似。然而爱默生的随笔在其他很多方面跟培根的大相径庭,相较于培根随笔的短小严密和客观冷静,爱默生的随笔充满了激情,犹如滚滚而来的密西西比河水,有一发不可收的磅礴气势,所以他的文章大有吐尽自己一切观点的架势。爱默生一生中思想的精髓都以散文和演说的形式表现出来,他的许多观点后来为历史证明都具有先知性,而他的自立主张、民权观念等对美国乃至世界人民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英国著名作家马修·阿诺德称他以散文创作了19世纪最重要的作品。一百多年来,这些优秀的散文随笔如《论自助》《论自然》等都成为了最脍炙人口的佳作。
爱默生的随笔赞美了人要信赖自我的主张,这样的人相信自己是所有人的代表,因为他感知到了普遍的真理。爱默生以一个超验主义者的口吻,平静地叙说着他对世界的看法。
爱默生的语言深奥、雄辩而富有诗意,其中蕴含的睿智令人折服。他的作品就是一部人生的思想手册,在它的指导下,我们的灵魂永远不会迷失。爱默生被誉为“美国的精神先知”,他属于美国,也属于世界上所有思考的灵魂;属于过去,同时也属于今天。
本书中的内容主要节选自爱默生《随笔集》第一、二卷中的随笔作品。希望借此将爱默生的思想介绍给读者,让今天的读者得以沐浴在他极具人生指导意义的思想光芒中,抵达位于自己的心灵深处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