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家书里的美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成长历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宝玉//王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封信

像个美国人

妈妈:

经过三个多星期的文化磨合,我给自己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同时也想给这个问题一个答案。即我究竟应该如何融入一个新的社会文化环境?过去没有思考这个问题是因为在中国接触到美国人的时候,从来没有遇到互相冷漠的情形——毕竟他们是身处异乡,所以总是有意无意地进行积极地沟通。但是当我身处美国的时候,沟通的动力消失了,沟通的障碍就凸显出来了。

在我眼前似乎有两条路:其中一条是努力融人这个社会,获得过去达到的那种心理学称之“达人”的状态。这条道路很吸引我,因为大概已经习惯了自以为是、孤芳自赏的状态。这也是在北大、二十四中养成的一种不良习惯。这基本上是以中国的社会生存法则去要求我在美国的发展。但是我预期这条道路会异常艰辛。语言的障碍非常明显,尤其是当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交织在一起的时候。并不是说我的语言能力有问题,毕竟这边的美国人说我没有口音。主要是我讨论问题的习惯方式是专业化的。专业词汇、文化名词(电影名或者美国人自己的生造词)往往会让我“语无伦次”或者“无言以对”。如果想要克服这一点.首先必须像以往一样刻苦地学习英语,同时还要不断参加各种聚会、活动,了解各种关于电影、美国各州的一些基本文化常识。但是这条路有点像吸毒——是一条不归路。可仔细想想,我不是来美国享受生活的,我是来求学、发展事业的。为了追求熟悉的优越感而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完全是不明智的。所以我决定选择第二条路,这是在选择放弃重温优越感的臆想之后做出的决定。第二条道路就是用专业去沟通,用成就去获得尊重。

我过去所坚守的生活基本原则、待人接物方式,让我赢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同时也让我失去了一些社会资源,并且在这得失之间我设置了自己独特的人生发展道路。现在也是同样的情况,有的人在灵活的适应当中体验得失,有的人在事后省悟而了解得失.但我希望自己在一切发生之前做出得失选择。这三个星期我参加了四次聚会、三次旅游、n多聚餐。这些活动带给我触动,并且在给自己提出了新问题的同时.也帮助自己做出了选择。至于中间道路的问题.毕竟这四年需要的是效率,所以左右摇摆的原则丝毫不会有积极作用。况且我也不是一个死板、缺乏预见性的人,我会在战略上左倾,在战术上灵活多变,使生活尽可能地平衡。

我现在理解了P老师的感受。其实不能“侃大山”只是融人问题的小小缩影。而且我的感觉是P老师也累了,想要休息了,或者更想为自己的民族做一些事情而不是追求个人的成就。我想在一个不能兼容的文化环境当中生活需要的是“生存意识”,而不是“生活意识”。从压力上来讲,丝毫不比父亲自嘲每天戴着面具上班来得轻松。看来想真正融人美国,只能由我的下一代人来完成。

两星期前我参加了一个来自台湾的教授举办的“教会晚餐”。我看这个“教会晚餐”就是利用“吃人的嘴软”的伎俩来招人入伙。之所以这样形容这个看上去温馨、和睦的晚餐,是因为在我看来,一切都显得太过机械化(可能因为他们是学工程的)。并且主办人欠缺宗教理论素养,在场大部分人缺乏虔诚的对信仰的表达。也有可能正如《菜根谭》里所说的:“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整个晚餐先是毫不涉及宗教话题的晚饭,之后开始布道,方式就是讲解《圣经》。遗憾的是,这两个台湾来的工程系教授,实在是缺乏感动人的本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缺乏对自身信仰的认识,对于《圣经》的讲解和自身体验的表达缺乏辩证性和批判性(可能是因为我对宗教的理解大部分都是来源于哲学史里对宗教的探讨)。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信仰得不到我的承认,无论是感性上还是理性上。因为他们用“利己”的观点去吸引别人信仰上帝。比如其中一个教授说:“当你失去希望的时候,只要你信仰上帝,接受上帝,上帝就永远不会抛弃你。”“我曾经祈祷希望不要把某个老师安排给我刚上小学的孩子,因为她太过严厉了。结果却正是这个老师负责我的孩子的班级。我一开始有些生气,感觉我的祈祷都白费了。但是现在我明白了,上帝自有他的安排。所以有的时候当你的祈祷没有效果的时候,不要怨恨上帝,上帝自有他的安排。”在我看来,他们对信仰的理解与中国的“命”的观念、各种迷信的浅薄内涵没有本质区别。任何一个人,只要能够找到一个完美的故事(叙事)就能够主宰他们的思想。而且从他们的自述当中不难看出来,他们初来美国有一定的适应问题,语言不通、经济条件也不好,经常会“绝望”。教会在这个关键时刻给他们提供了社会支持,以一种超越他们自我而且寂寞灵魂能够理解的方式接纳了他们,并提供了帮助。这就好像孤独的时候找到的爱情一样,救命稻草一般;就好像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看到了新大陆(到处是金矿的幻想)。虽然我也希望有这样一个进行人际交往的环境,但是我实在无法忍受这些在我看来是信仰上的“愚民”的“教化”。我倒是愿意给他们讲讲我对信仰的理解,不过却担心他们意识到自己被“攻击”了,从而失去表面上的宽容的境地。况且吃了他们的饭,再听他们的布道,不免有一种接受施舍的感觉.这种感觉简直是糟糕透顶。

P12-14

后记

在回顾了两年的书信之后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恍然间有一种错觉,就好像站在了一条在无限空间中不断流动的历史长河上,而所谓的“美国文化”变成了一条和时间一样的流体,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即便过去的两年里的各种反思,已经在我身后;而我所要了解的美国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脚底下流过、变化;中国与美国的两条文化长河,在我的身后,在历史当中,因为隔离而产生了不同起点和不同轨迹,但是在我眼前,两条长河似乎都要面临一场同样的文化变迁——一场因为技术变革和不可回避的国际交流所带来影响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这都是一个挑战。两年的经历就好像一个“驱魅”的过程——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符合直觉的迷信,而相似性却越来越明显,差异只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不同——就好像是用筷子吃饭还是用刀叉吃饭。对我而言,在美国最开始的两年只是上下求索的开始,一个更加自觉的探究才刚刚开始。在整理书信的过程中,我曾经想要用“更新”的理论来重新规划内容,但是被父母阻止了。幸亏这及时的阻止,才有了这本原汁原味的书信集。

以上的体验,也是阅读自己家书后的总结。刚到美国时,自己语言方面很是尴尬(美国人听不懂我的话,而我也难以顺畅地听懂美国人的话)。看看周围的很多留学生,仍然生活在中国人组成的小环境里,其实是一个地理位移的“中国”。说中国话、吃中国餐、只与中国人交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会如此。在国内曾经的傲气和学霸气都不复存在。怀疑、彷徨、甚至些许懊悔……

然而我是幸运的,我就读的学校有特地帮助我们新来的国际生(美国对留学生的称谓)适应环境的义务工作者,由此我遇到了退休的皮丘夫妇。他们邀请我去他们家中做客,带我去旅游,帮我矫正英语中的“中国特色”,教我英语中美国人习惯的“俚语”,使我顺利跨越语言关。直至今天,我与皮丘夫人还在每周见面一次,我将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不明白的问题向她请教,她则给予我认真、详细的回答。我是这种针对国际生帮助手段的直接受益者。我由衷地感谢皮丘夫妇两年多来对我持之以恒的帮助。

跨越了语言关,顺畅的交往使我的留学生活终于融入美国的生活之中。我参观他们的教堂、法院,去美国老师、同学的家中做客,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争论,使我的语言、眼界与能力迅速提高……我由衷地感谢两年多来给予我帮助的美国老师、同学……

还要感谢父母。从我懂事开始,他们就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毕竟是他们的催促和帮助才会有这本通信集。

同时更要感谢张明帅先生的辛勤工作,没有他的认可和举荐,我也不会有幸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  谢谢!谢谢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所有人。

目录

第一封信(2011.8.10) 生活就是挑战

第二封信(2011.8.29) 像个美国人

第三封信(2011.9.13) 想要出色

第四封信(2011.9.18) 自信,不需要理由

第五封信(2011.10.16) 美式幽默

第六封信(2011.10.29) 平原期的困惑

第七封信(2011.11.13) 经济独立

第八封信(2011.11.27) 外强中干

第九封信(2011.12.11) 小镇见闻

第十封信(2011.12.25) 美国的和谐法则与讽刺

第十一封信(2012.1.8) 形而上的追求

第十二封信(2012.1.22) 哪儿有什么快乐

第十三封信(2012.2.12) 混血女士

第十四封信(2012.3.4) 敏感话题

第十五封信(2012.3.18) 幽默:社交必备

第十六封信(2012.4.2) 假装自己不是工具

第十七封信(2012.4.15) 逃避平凡

第十八封信(2012.4.29) 做朋友的责任

第十九封信(2012.5.15) 非主流目标

第二十封信(2012.6.3) 调停之夜

第二十一封信(2012.6.18) 文化研究:建构文化

第二十二封信(2012.7.1) 理想的民族性

第二十三封信(2012.7.16) 逼我信教的压力

第二十四封信(2012.7.30) 信仰与生活

第二十五封信(2012.8.20) “纽约之旅”之一

第二十六封信(2012.9.5) “纽约之旅”之二

第二十七封信(2012.9.19) “纽约之旅”之三

第二十八封信(2012.10.6) “纽约之旅”之四

第二十九封信(2012.10.21) 拉票演讲

第三十封信(2012.11.4) 解构触电

第三十一封信(2012.11.18) 法官父女

第三十二封信(2012.12.16) 国人相欺?

第三十三封信(2012.12.28) 雪山游记

第三十四封信(2013.1.13) 二手生活

第三十五封信(2013.1.27) 印第安室友、课程和生活方式

第三十六封信(2013.2.10) 筹备一个美式Party

第三十七封信(2013.2.24) 这里的“师道”

第三十八封信(2013.3.11) 师姐的美国丈夫

第三十九封信(2013.3.25) 不敏感的美国政治文化

第四十封信(2013.4.8) 停留在表面的学习

第四十一封信(2013.4.22) 关注波士顿爆炸案

第四十二封信(2013.5.5) 参加大讨论

第四十三封信(2013.5.19) 通过综合考试

后记

序言

在回顾了两年的书信之后写这篇后记的时候,我恍然间有一种错觉,就好像站在了一条在无限空间中不断流动的历史长河上,而所谓的“美国文化”变成了一条和时间一样的流体,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即便过去的两年里的各种反思,已经在我身后;而我所要了解的美国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我的脚底下流过、变化;中国与美国的两条文化长河,在我的身后,在历史当中,因为隔离而产生了不同起点和不同轨迹,但是在我眼前,两条长河似乎都要面临一场同样的文化变迁——一场因为技术变革和不可回避的国际交流所带来影响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这都是一个挑战。两年的经历就好像一个“驱魅”的过程——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符合直觉的迷信,而相似性却越来越明显,差异只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不同——就好像是用筷子吃饭还是用刀叉吃饭。对我而言,在美国最开始的两年只是上下求索的开始,一个更加自觉的探究才刚刚开始。在整理书信的过程中,我曾经想要用“更新”的理论来重新规划内容,但是被父母阻止了。幸亏这及时的阻止,才有了这本原汁原味的书信集。

以上的体验,也是阅读自己家书后的总结。刚到美国时,自己语言方面很是尴尬(美国人听不懂我的话,而我也难以顺畅地听懂美国人的话)。看看周围的很多留学生,仍然生活在中国人组成的小环境里,其实是一个地理位移的“中国”。说中国话、吃中国餐、只与中国人交往。我不知道自己是否也会如此。在国内曾经的傲气和学霸气都不复存在。怀疑、彷徨、甚至些许懊悔……

然而我是幸运的,我就读的学校有特地帮助我们新来的国际生(美国对留学生的称谓)适应环境的义务工作者,由此我遇到了退休的皮丘夫妇。他们邀请我去他们家中做客,带我去旅游,帮我矫正英语中的“中国特色”,教我英语中美国人习惯的“俚语”,使我顺利跨越语言关。直至今天,我与皮丘夫人还在每周见面一次,我将在学习上和生活上不明白的问题向她请教,她则给予我认真、详细的回答。我是这种针对国际生帮助手段的直接受益者。我由衷地感谢皮丘夫妇两年多来对我持之以恒的帮助。

跨越了语言关,顺畅的交往使我的留学生活终于融入美国的生活之中。我参观他们的教堂、法院,去美国老师、同学的家中做客,在课堂上与老师、同学讨论、争论,使我的语言、眼界与能力迅速提高……我由衷地感谢两年多来给予我帮助的美国老师、同学……

还要感谢父母。从我懂事开始,他们就一直是我的良师益友。毕竟是他们的催促和帮助才会有这本通信集。

同时更要感谢张明帅先生的辛勤工作,没有他的认可和举荐,我也不会有幸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  谢谢!谢谢在我的成长过程中帮助过我的所有人。

2013年8月20日

于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科学楼

内容推荐

作者王毅、王宝玉为母子关系。王宝玉、王毅著的《家书里的美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成长历程)》为王宝玉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与母亲的通信集。通信内容真实地记录了王宝玉在美国读书期间的生活,也展现了爱学习、善思考、有理想、肯奋斗的中国留美大学生的风采。作为一个留学美国的博士生,王宝玉能够与母亲定期保持通信联系,这本身就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好的范例。通过书信交流,既加深了与父母的感情,也是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省、自我激励的最好方式。同时,由于这些书信都是作者日常的学习和生活实录,因而也就有了民间档案的性质。王宝玉以较为敏锐的洞察力,借助学习文化心理学的专业优势。对他所接触的人、事、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并通过与中国文化的对比,从一个新角度对美国社会进行了观察。对于我们了解美国社会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编辑推荐

在回顾了两年的书信之后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恍然间有一种错觉,就好像站在了一条在无限空间中不断流动的历史长河上,而所谓的“美国文化”变成了一条和时间一样的流体,不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在作者的身后,在历史当中,因为隔离而产生了不同起点和不同轨迹,但是在他眼前,两条长河似乎都要面临一场同样的文化变迁——一场因为技术变革和不可回避的国际交流所带来影响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变化。无论对于中国还是美国,这都是一个挑战。两年的经历就好像一个“驱魅”的过程——文化差异变得越来越像是一种符合直觉的迷信,而相似性却越来越明显,差异只在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不同——就好像是用筷子吃饭还是用刀叉吃饭。对作者而言,在美国最开始的两年只是上下求索的开始,一个更加自觉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本书为王宝玉、王毅著的《家书里的美国(一名中国留学生的成长历程)》。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