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
分类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作者 唐公子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茶既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生活,一种心境,被当下读者大为推崇。唐公子著的《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精妙之处不在于教读者基本的认识茶的品种和讲述粗浅的茶道,而是从更高的文化和审美意蕴层面来为读者展现茶的魅力,从跨界的角度谈中国茶文化之美,著名艺术家李玉刚、琴人行者、作家安意如、一音禅师等十几个领域的名家从不同角度谈茶美学、茶生活。

内容推荐

唐公子著的《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是一本探讨茶与当代人心灵的书。在这本书中,记录了作者与朋友们喝茶的一些心得与体悟。他们中,有艺术家、设计师、琴者、著名作家,也有在深山中的隐居者。他们谈生活,谈创作,更谈饮茶与心灵:

如何在浮躁与焦虑的世界里觅得一处清凉?

如何让我们劳顿的身心哪怕得到片刻的安顿?

如何让奔波的身影暂时栖止?

端起一杯茶吧!炉下烟火起,此间茶味恍若禅意。暂且在一杯茶中觅得一份清静,真正地与自己相知相遇,也让我们的身心安顿于当下茶间。

目录

序言

 一枕鸟声残梦 半窗花影独饮中/安意如

 生命中的一杯茶/李玉刚

自序

 访茶终南

第一部分

 No.1 最美的体悟,在当下一杯茶中

 No.2 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

 No.3 一碗茶汤的奥义

 No.4 岩骨花香是真味

 No.5 饮茶,一切如空

 No.6 在安静中守候一碗茶汤

第二部分

 No.1 物件的能量场

 No.2 对话天地身心

 No.3 喝茶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No.4 开悟如同茶杯的开片般自然

 No.5 春烟寺院茶一杯

 No.6 经由茶寻找内心的自己

第三部分

 No.1 一盏琉璃茶时光

 No.2 禅茶一味是清欢

 No.3 知白守黑的茶之道

 No.4 弹琴饮茶,守心如一

 No.5 通往心灵的幽径

 No.6 眼前的每一杯茶,都千载难逢

 做个自在喝茶人

试读章节

杨智深曾以“穆如”为名,开了一家茶室。这间茶室,与众多咖啡店、画廊、精品店比邻,门口种植着数株修竹,完全是一种大隐隐于市的感觉。“穆如”之名,源自《诗经·大雅》中“吉甫作颂,穆如清风”的句子。

推门进去,里面别有洞天。门的右手边的石磨样净手池,应该是来自日本茶道饮茶前先净手的灵感。看脚下,室内挖了水渠,清水流转,数尾红黄相间的锦鲤游弋其间。墙上挂着充满当代艺术风格的油画作品,长条几案上则放着一匹奔放的青铜马、一块仿佛宋画里的假山石。茶席的布置,则是从黑金色大漆的干泡茶台到考究的雕花薄胎白瓷杯、蓝色钧瓷水洗、精致的紫铜香炉,所用的盖碗也是他亲自监制,上面绘着童子嬉戏的图案。

“我们需要在生活中找到哪怕一个角落,来承载中国的传统文化。”曾在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专业念书的杨智深,与茶渊源甚深。他生命中品饮的第一泡茶,是父母自故乡带来的乌龙茶,凤凰单丛,珍重如故园旧雨,只有在亲朋串门时才会被拿出来分享。

或许与喜欢文学专业一脉相承,杨智深迷上了京剧与茶事,并且拜一位名为颜礼长的老先生为师。后来,他的大学老师叶明媚又引荐他到霍韬晦先生创办的法住文化学院开办茶事课程,更得到潮汕泰斗饶宗颐先生之鼓励。

早在26岁,年纪尚轻的杨智深就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名叫“真茶轩”的茶馆,地点就在尖沙咀的一个僻静处。面积虽然只有一百多平方米,租金却颇为昂贵。两年后,他又独立开了一家新的茶店,取名为“水云庄”,地点同样在尖沙咀。这两家茶店都成为香港文化界人士最爱的去处,导演、编剧甚至明星,纷纷在此现身喝茶。

“一度,香港的茶餐厅里风靡香片、普洱、水仙和寿眉。”杨智深告诉我,“后来随着饮茶人日益增多,作为绿茶的龙井也开始流行起来。”讲起香港人饮茶的掌故,他滔滔不绝。“以普洱茶中的宋聘为例,多少人都是一直听闻却从来不曾喝过。后来我收了一批新中国成立前生产的老普洱,发现了有龙马双标的老字号同庆号。”后来,他把自己收的那批老普洱茶卖到了台湾,包括几个现在说起来在两岸茶界都闻名遐迩的茶人,皆是他当年的主顾。

抗战期间,不少包括上海人在内的内地名流和权贵阶层逃至香港,也带去了讲究的饮茶方式,老六安和老普洱是其中代表。“在过去,尤其是民国时期,老六安是讲究的大户人家才喝的茶。饮茶如同出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但是现在,世易时移,它已经没落了。”

幸运的是,在杨智深的家里,我与同行的朋友喝到了一款他收藏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老六安茶,已经有五十多年的历史,珍稀异常。茶就放在一个已经泛黄的竹篮中。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竹篮,里面是一层颜色深沉的箬叶,打开箬叶,里面才是老六安茶。他抽出一张巴掌大的红色内飞给我看,因为时间久远,那张内飞早已经变得褶皱脆薄。“老六安里面,有时最多会放六张内飞用于防伪。一层茶叶,一张内飞,再一层茶叶,又一张内飞,不厌其烦,足见其珍贵。”内飞的颜色,除了常见的红色,还有白色、粉色等。单看外形,棕褐色的茶芽如同普洱的宫廷料,但实际上,老六安茶属于蒸青绿茶。“现在,许多人都在争论有没有老绿茶,老六安就是老绿茶啊。”他笑着说,“只是大多数人不了解而已。”

若是单单从健康的角度饮茶,杨智深认为自古以来,茶犹药,要注意饮茶的时令性。就如当下,北方炎炎夏日,他为我泡了一杯黄山毛峰,微微苦涩,却可以去除夏日的火气与躁动。如若从品鉴的角度,他最喜的还是老普洱和岩茶。尤其是后者,工艺复杂,内含物质丰富,啜一口茶,耐人百般寻味。

P15-18

序言

打动我的,是唐公子这本新书的名字:《在一杯茶中安顿身心》。茶与现代中国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和心灵上的契合。

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漫长,但是直到唐代茶圣陆羽的出现,才将饮茶之道上升为一种极为讲究的,更堪称是艺术化的、浪漫化的行为。

也是在唐代,卢仝的《七碗茶歌》最为人称道:“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轻风生。”

这几年,我爱上了喝茶,国内国外的演出,空中飞人一样的生活,坐下来喝一杯茶时,才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自在与从容。

我与唐公子,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茶结缘的朋友。印象里,在他北京的寓所,除了各种茶具和茶,便是一摞又一摞的书。空间虽然不大,但是自有一股清气和雅致之意。书与茶,几乎是我对唐公子最直观的感觉。

除了在北京时常茶聚外,我们也曾经有过一起外出访茶的经历。第一次是去云南的西双版纳,探访古树普洱茶。第二次则是去福建的武夷山,探访武夷岩茶与桐木关的红茶。跋山涉水,行走云水之间,让我更加感受到了唐公子对茶的热情与热爱。

唐公子的整个人是安静通透的,就像一杯清茶。也许是有了书与茶的滋养,他的文字也是别具一种灵动之气。不缓不疾,读来让人有一种内心的安定感。我想,那是因为他在每一篇文字中都融入进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吧!

最重要的,他的淡定与安然更是因为他在眼前的这杯茶中找到了自己。印度的大文豪泰戈尔曾在《吉檀迦利》中写道:“旅客要在每一个陌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找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飘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宫殿。”

生命中的每一杯茶,都是唐公子的庙宇,也是他的殿堂。

后记

哗哗哗……听起来,窗外的雨一阵比一阵密集,也一阵比一阵更为喧嚣。透过窗户看去,地上已经积攒了不知几尺水,漫过了台阶。路灯下,到处是明晃晃、水汪汪的。水波动荡,大有“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诗意。只是,此处是闽北的武夷山,而非四川的巴山。两地遥遥,隔了上千公里。

此刻,我们喝茶的地方距离下榻的酒店有相当的距离,走回去不太可能。偏偏几个人都不曾带雨伞出门。时间也已经接近深夜,想打到出租车是不可能的。我们彼此对视几眼,有着心照不宣的无奈:看来,是走不了了。

“走不了,那就安心继续喝茶吧。”正在为我们泡茶的老板仿佛洞悉我们的心思,如是笑着说。也是,面对已经发生的许多事情,最好能顺其自然地接受。

与其费尽心思等待雨停,不如安心享用眼前这杯茶。

五月的武夷山,采茶时节刚开始。湿漉漉的空气中,带着微微的凉意。裹挟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和草木气息,清新怡人,甚至也润泽了肺腑。流转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武夷岩茶特有的“活甘清香”之韵味。

我们一行四人,来武夷山采风。四人中,只有现在已经移居泰国清迈的老周一人懂茶,算是资深的“老茶客”。他是做导游的,跑了许多地方,可谓见多识广。他讲起旅行中的冒险故事,时常听得我们目瞪口呆。老周身形高大,尤嗜茶,他甚至随身携带了一只自己的专用茶杯,美其名日“蹭茶杯”。这只陶土烧制的茶杯看起来古朴粗放,倒与老周的不拘小节的处世为人风格相得益彰。

仿佛看出了我们的心不在焉,老板神秘地一笑,“既来之,则安之。我去给你们拿我的珍藏。”正疑惑间,他已经噌噌上楼,一阵窸窸窣窣后,又下得楼来,“我亲自做的正山小种,你们在外面绝对喝不到的。”他小心翼翼地拿出一个看起来貌不惊人的铁罐,将盖打开来,把里面的茶缓慢倒在茶则上。

武夷山向来因武夷岩茶和红茶而著称。岩茶的代表作有大红袍、肉桂、水仙等,红茶的代表作则正是正山小种以及后来流行一时的金骏眉。所谓“正山茶”,是相对“外山茶”而言的,即真正的“核心茶产区所产茶”之意,只有武夷山的核心茶产区才当得起“正山”二字。由于核心茶产区的面积较小,故所产茶的数量也不多,所以,正山的岩茶和小种价格都极为不菲。这些茶大多被爱茶者或者私人茶藏家早早收走,通常不会大规模地在市面上出现。即便出现,其中的品质上佳者也是千金难求。

史料记载,武夷山的正山小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红茶,创制于明朝中后期。早在16世纪末17世纪初,正山小种的美名就远播海外,经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随即备受英国皇室青睐,并掀起风靡至今的“英式下午茶”风尚,影响到整个欧洲不说,甚至引发了一场茶叶战争。

眼前的正山小种安安静静地躺在茶则中,色泽乌润,漆黑油亮,仿佛在沉睡。将茶则拿在手中细嗅,松烟香中蕴含着一股淡淡的桂圆香,令人无比期待。水要重新煮,电热壶吱吱作响,不一会儿便开始冒热气。窗外,雨继续下着,哗哗哗……哗哗哗……我们几乎屏住了呼吸。

他的神情似乎也变得庄重起来。他温杯,投茶,一丝不苟,与刚才随意泡茶时判若两人。

……

崖山之后,明代的文人又将饮茶推至新的境界。明人饮茶,推崇独饮。独啜曰神,二客日胜,三四日趣,五六日泛,七八日施。在沈周的《煮茗图》、李士达的《坐听松风图》和唐寅的《品茶图》中,流露出的皆是“山中茅屋是谁家,兀坐闲吟到日斜。俗客不来山鸟散,呼童汲水煮新茶”之意境。

天地悠悠,独自品饮,古之饮茶者全然不惧现代人害怕和拼命逃离的孤独寂寞冷,内心的力量何其强大。或许,他们早已洞悉生命的本质原本就是孤独。他们通过饮茶,将这种孤独升华为一种美学艺术,一种与生命、与自我沟通的艺术。这种意境,也是一种难得的自在。

同样任性自在的,还有唐代茶圣陆羽的诗僧朋友皎然和尚。皎然,俗姓谢,系出名门,是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的十世孙。皎然和尚精于佛法,同时又工于诗作,文采清丽。这从他的诗歌中可见一斑。“晦夜不生月,琴轩犹未开。城东隐者在,淇上逸僧来。茗爱传花饮,诗看卷素裁。风流高此会,晓景屡徘徊。”

皎然太任性了,任性到“不欲多相识,逢人懒道名”的境地,只肯与陆羽及另外一位朋友韦早往来。某一天他前往拜访陆羽,孰料陆羽出远门尚未归来。于是,皎然心中怅然若失,赋诗一首。“远客殊未归,我来几惆怅。叩关一日不见人,绕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萧萧愁暮蝉。行人无数不相识,独立云阳古驿边。凤翅山中思本寺,鱼竿村口忘归船。归船不见见寒烟,离心远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闲僧著处即经年!”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一点而言,皎然遇上陆羽,不得不说,这是成为忘年交的二人的幸运,也是中国茶文化的幸运。“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最重要的是,澄澈的茶汤也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澄澈、宁静而有力。面对纷纷扰扰的世界,他们可以简单而自在地随心生活。

这种简单与自在,这种面对外界变化时应秉持的定力,恰恰是浮躁、焦虑的现代都市人缺乏的。工作之余,不如为自己沏上一壶茶,无论是普洱还是白茶,静静品饮,让这杯茶与自己的心联结,让自己直面生命的孤独,也感受生命的灵动。

春有百花秋有月。在喧嚣的都市里,即便寻找不到你生命中的陆羽,你仍可做一个自在的喝茶人。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0: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