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原罪(补遗集)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编的《原罪(补遗集)》搜集、整理了自2007年以后,陆续新发现的南京地区特别是与栖霞地区有关南京保卫战、南京大屠杀的文献、史实、新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重大的纪念和祭奠活动资料,丰富而生动,客观而真实。

全书共分为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南京保卫战,收录了十几位亲历者的亲历文章,这些作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写出的文章,立体式地反映了栖霞地区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英勇。第二板块是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分区、分片,搜集整理了日军大屠杀的调查访问史料和市民亲历者的口述史料,等等。第三板块是南京地区以及栖霞地区对南京保卫战牺牲将士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重大的纪念和祭奠活动资料。

本书为深化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新的视角、新的思考高度。其中的许多史料,都是极为罕见的资料,研究价值极高。

内容推荐

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编的《原罪(补遗集)》讲述了发生在抗战初期的南京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分别因其保卫首都和30万同胞惨遭屠杀而举世瞩目。万千中国军人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全体中国军人和人民的光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是中国人的奇耻大辱。但是,南京同胞面对侵略者的凶残屠杀,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在南京大屠杀这一悲惨事件中,屠杀与反抗同在,屈辱与光荣并存。

目录

前言(代序)

栖霞地区军民抗击日军实录

 复盘南京保卫战

 东线战事

 南京保卫战史(节选)

 仙鹤门之战

 记最后退出南京的叶肇将军

 抗日将领南京、获救记

 “金陵孤儿义勇军”遗事考

 炮台遗址忆硝烟——谈南京保卫战中的乌龙山炮台

 紫金山激战

 紫金山不得了

 寻访乌龙山炮台记

 市民在栖霞荒山上发现民国炮台遗迹

 劳山碉堡发现记

侵华日军在栖霞地区罪行新证

 探寻参与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集体屠杀的日本老兵在南京的宿营地

 明常设难民所庇护难民及阻止日商在栖霞山开矿

 石埠桥渡口的屠杀

 北家边有冤魂六千

 侵华日军罪行被写进家谱中

 李书义、谭大坤惨死在日本人手中

 侵华日军劫掠萧秀墓神道石柱小辟邪

 侵华日本兵拆毁萧憺碑亭

 侵华日军在栖霞地区罪行调查

燕子矶地区

八卦洲地区

迈皋桥地区

马群地区

尧化地区

山林地区

栖霞地区

龙潭地区

 原侵华日军士兵的证言

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战地祭奠

 公众追悼

 国家公祭

后记

试读章节

复盘南京保卫战

王洪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前,日本已经占据了东北,成立了“满洲国”;还占据了华北北部,与国民政府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把这里作为全面侵华的进攻前进基地,以武汉为目标,形成主要战略进攻方向,沿三条线南下:中线平汉路(北平-汉口铁路),西线平绥、同蒲路(张家口-大同-太原),东线津浦路(天津-南京)。

尽管战前日军大部在华北北部和东北,但这一方向并不是蒋介石所希望的主要防御方向。一是中原腹地,除有几条东西向河流和大中型城市,大都是平原地,难以构成有效防御。二是这些地方大都由地方军阀驻守,不可靠,也不完全听指挥。必须改变日军主攻方向,才有利于中国战略防御。

蒋介石及其高级幕僚蒋百里等,在1934年、1935年间,与德国顾问冯·塞克特、法根豪森等,有过长时间研讨。法根豪森判断日军的战略进攻将兵分三路:第一路攻击河北至郑州方向(即平汉路);第二路攻击山东与徐州方向(即津浦路);第三路进击长江,攻击首都(即南京),沿江溯攻武汉,并认为该路为日军兵力最多之路(即主要进攻方向)。法根豪森的建议和分析为蒋接受,即以京(南京)沪(上海)作为主要前哨阵地,以长江作为战略中心(其中以武汉作为战略枢纽),以四川作为抗战总根据地,沿长江节节抵抗。这一防御设想体现了蒋“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思想,在战略退却阶段与毛泽东“持久战”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日军在华北的战略进攻遭到中国军队的阻击,在西线和东线打了太原、徐州会战,而在中线主要战役方向平汉路受阻于豫北漳河一线迟滞不进,后又受到黄河泛滥区的阻碍,逐步把主攻方向转到沿长江流域溯攻武汉上来,也就是由北向南改为由东向西。8月20日,由上海视察回南京的陈诚向蒋介石汇报:“敌如在华北得势,必将利用其快速装备沿平汉路南下直扑武汉,于我不利,不如扩大沪之战事,以牵制之”,建议向上海增兵。这更坚定了蒋在淞沪地区组织一场对日大会战的决心。

日军淞沪会战的决心是把中国军队精锐消灭殆尽,占领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瓦解中国政府的抵抗意志,迫其和谈。所以日本志在必得,逐次把主力部队转移到这个方向上来并不断增兵,最终达近30万人。中国军队更是调集了约70万人,其中包括了蒋介石大部分中央军德械部队,力图在上海与日军决一死战。中国的这一决心,与“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指导并不相符。日军兵力和作战物资从海上源源不绝而来,后勤供应线短,可一鼓作气,并后劲十足,淞沪会战的失败是可以想见的。按照蒋介石“沿长江节节防御,以空间换取时间”的战略指导,应在淞沪城区和城郊水网地带给敌以重大杀伤后,以机动防御为主,有序撤离,保持军队有生力量和建制。但是,中国军队淞沪会战后期打得不好,一是受“九国公约”签字国影响,失去重大战机;二是没有防范日军从侧翼金山卫方向登陆,使预有准备的撤退变成了无序溃退,给南京保卫战的有序展开造成了严重冲击。仗还未打,自家阵脚已被动摇。

南京历来易攻难守

南京的攻防,离不开所处的军事地理环境。长江从安庆、芜湖开始,由向东流转向北一北东流,古时这一段称“横江”,江右为江东,江左为江西。长江北东流至南京城北,在这里一个大转弯成120°钝角,向东南流去。在这好似臂弯的钝角中,坐落着南京城。所以南京城——大面背水(西北、北、东北背长江),三小面开放(东、西各一部,南面全部)。北方军队要进攻南京,往往从离南京不足100千米的上游当涂(古姑孰)和下游的镇江(古京口)南渡过江,然后对进,在南京城南包抄钳击南京,如同瓮中捉鳖。南方军队进攻南京,就更方便了,主力从南京的长江上游芜湖、当涂方向向南京进击,一部兵力绕过太湖,在太湖南北走廊向南京包抄,南京背水还击,没有机动余地,陷入极为被动的境地。

历史上南京攻防作战,防守成功的极少,进攻成功的极多。除元末明初朱元璋设伏空城计打败陈友谅,清军用缓兵之计打败攻城的郑成功,其余近百战都属于攻方获胜。军委会高层也看到了这点。李宗仁战前说:“在战术上,南京是个绝地,敌人可三面包围,而北面又阻于长江,无路可退。”大本营作战组长刘斐认为:“南京在长江弯曲部内,地形上背水,敌可用海军封锁南京,从陆上可由芜湖截断我后方交通线,然后海陆空军协同攻击,则南京处于立体包围下,守是守不住的。”

虽说南京非易守难攻之地,却是兵家必争之地。南京城除了背水长江,它还坐落在一个地势平坦的盆地里,被“四山一水”所包围,并与其他相邻地区所隔离。各个山脉之间都有不大的缺口可供军队通过。中国军队在这一线构设外围阵地(即战役防线),是极具眼光的。虽然起步早,但进度慢,待到日军攻到眼前,大部分防御阵地都未完成。而且漏隙极多,便于日军迂回侧击,守军往往还未稳住态势,就被日军抄了后路,防御随即崩溃。后来在南京周边双方激战之地,如句容、汤水、阳山碑材、淳化、秣陵、牛首山等处,都是中国军队规划的外围阵地所在。如果这些阵地战前已建完,并由后方调上来的完整新锐之师进驻,严阵以待,以逸待劳,日军要攻破外围阵地,恐怕十天半月打不下来。(P3-5)

序言

2007年12月,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70周年之际,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在中共栖霞区委、栖霞区人民政府以及江苏省、南京市有关领导部门的重视、关心与指导下,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艰辛的笔耕与奔波,编辑出版了《原罪·侵华日军在南京栖霞暴行录》(简称《原罪》),在中外社会各界引起轰动,产生重大的影响;仅两年之后,在2009年12月,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精益求精,经不懈的努力,又编辑出版了《原罪》的姐妹篇——《原罪·判研集》(简称《判研集》)。它将中国的抗战史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南京地方史志研究,进一步引向了深入。转眼间到了2015年,正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在以各种方式纪念和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日之际,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为了向这个伟大的节日献上一份厚礼,同时,他们感到,自2009年以来,国内外形势发展很快,中国的抗战史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地方史志研究,都在已取得的成绩的基础上,又碰到了许多新问题,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有必要进行搜集、整理、总结与提高,因而决定在《原罪》和《判研集》的基础上,再编一本《原罪·补遗集》(简称《补遗集》),作为《原罪》、《判研集》的姐妹篇,使其社会教育功能继续发挥并发扬光大。

我觉得,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的这份心愿是好的,是高瞻远瞩的,而看到他们几个月来通力协作、日夜苦干、辛勤劳动的成果,看到这本《补遗集》的样本,更是喜出望外。我可以说,他们的目的和愿望达到了。这本《补遗集》,必将像《原罪》、《判研集》一样,以它思想与历史的高度、丰富的内容,扎扎实实的史料和精心的编排、洗练流畅的文字,赢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其社会教育功能将更加发扬光大,并将成为中国抗战史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与地方史志研究的精品,永远保存于史学宝库和人类的思想记忆宝库中。

记得在2007年和2009年,我曾荣幸地被邀请担任《原罪》和《判研集》两本书的编辑顾问,并被邀请为这两本书作序。在2007年,我在为《原罪》所写的《序》中指出:我初读《原罪》一书的书稿后,“感到振奋,深感这是一本对南京大屠杀史进行开创研究与宣传的著作,是一本对中国人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我感谢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同志门,你们辛勤的富有创造性的劳动,为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与宣传作出了新的贡献。”我在《序》中概括地指出了《原罪》一书内容的四个重要的特点与优点:第一,对南京大屠杀史的深入与细化研究,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二,为南京大屠杀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极其典型的材料与极其重要的视角;第三,揭示了侵华日军对栖霞区工农业生产的严重破坏与掠夺;第四,以一定的篇幅,展示了栖霞区人民在沦陷后极其艰难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我在《序》的最后指出:“本书的史料来源广泛而可靠。它既有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南京大屠杀期间有关栖霞区史事的各种第一手的档案、报刊资料,包括中国、日本、西方中立国家的资料,又有许多当事人的各种回忆录材料,还有一些中外著名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专家的研究成果。这些材料都经过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的再次考证与精心编辑,因而更加准确、更加全面、更加有说服力与震撼力。”后来,《原罪》出版后的重大影响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印证了我在《序》中的分析和判断是正确的。

《原罪》出版后,在学术界、在新闻界、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好评如潮,一时间充耳都是对这本书的称许和赞誉。然而,难能可贵的是,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在倍感欣慰,似乎对民族的一颗拳拳之心可以由此得到了些许安妥的同时,却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谦逊的态度。他们认识到,在编辑出版《原罪》一书时,由于时间的仓促与经验的欠缺,在编辑方法和内容上也有局限和不足。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悟到,《原罪》一书的努力仅是初步的,他们不应当止步于《原罪》的编辑出版,而是要继续有新作为。于是,他们在编成《原罪》的基础上,用两年的时间,再编辑出版了《判研集》,同样在学术界、在新闻界、在社会上,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和如潮的好评。

自2009年到现在,六年过去了。在这六年中,国内外围绕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的真实性的斗争,继续进行着,甚至更加激烈,更加深入。

由于国际、国内的种种原因,日本的右翼势力近年来日益增大。他们猖狂嚣张地为日本军国主义翻案,推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日本战犯的判决,在铁证如山的面前,抵赖、狡辩,千方百计否认南京大屠杀及其他种种罪恶。2012年初,日本名古屋市市长河村隆之竟然当着南京市代表团的面,宣称“没有南京大屠杀这回事”。2012年底,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决为二十八个日本甲级战犯之一的岸信介的外孙安倍晋三再度担任日本首相。他在企图霸占中国钓鱼岛的同时,公然以首相身份参拜供奉南京大屠杀元凶松井石根等日本甲级战犯亡灵的靖国神社。安倍的亲信、日本放送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在公开演讲中声称,“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日本《产经新闻》以《“没有发生过南京大屠杀”是正确观点》为题发文,胡说“南京大屠杀是被炒作出来的事件”。2014年9月,日本财团理事长尾形武寿宣称,南京大屠杀只是“典型的军队失控行为”,教训中国人民不要“介怀过去”,而要“着眼未来”。

……

该书的第三板块,是南京地区以及栖霞地区对南京保卫战牺牲将士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重大的纪念和祭奠活动资料,设有“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专栏,既搜集了记录参加南京保卫战的广东部队第六十六军于1939年1月在江西信丰祭奠牺牲官兵的规模空前的追悼会的文章《信丰招魂》,读来令人泣下;还收录了在2015年4月5日清明节,南京市民张定胜等人,自发地组织,来到南京保卫战的“最后的战场”——栖霞区的燕子矶,祭奠第八十七师第二六一旅旅长陈颐鼎将军和无数在这里战死和被屠杀的中国官兵。张定胜带着满腔感情,朗读了他花费许多心血、精心写作的感人至深的祭文。这是南京人民今天共同的心声!当然,最重要的是,本书收录了在2015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首届国家公祭仪式”的有关文件和报道,以及栖霞区人民政府和社会各界举行的公祭报道。这些都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总之,《补遗集》一书为我们继续深化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提供了新的史料、新的视角、新的思考高度。其中许多史料,例如,战时的有关南京战事报告《东线战事》,郭沫若、田汉在战时编著的《血肉长城——抗战前线将领访谈》中的篇章《记最后退出南京的叶肇将军》,以及《抗日将领南京获救记》、《“金陵孤儿义勇军”遗事考》、《炮台遗址忆硝烟》、《日军大屠杀的调查访问史料和市民亲历者的口述史料》、松冈环的《探寻参与南京大屠杀太平门集体屠杀的日本老兵在南京的宿营地》、《信丰招魂》,等等,都是极为难觅的稀见资料,研究价值极高,弥足珍贵,为抗日战争史与南京大屠杀史的研究奉献了新的资料与记载珍藏。我深信,《补遗集》一书将不仅在南京引起轰动,而且在全国也会赢得学术界与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敬佩与高度的赞扬。有一分耕耘,必然要得到一分收获!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卓有成效的工作理应得到社会的回报。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南京市栖霞区档案局(馆)的领导与专家们所作的贡献,会记载于史册。

我作为一名关注南京地方史、从事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多年的史学工作者,作为《补遗集》一书的学术顾问,在初读了《补遗集》一书中的各篇文章后,有如上一些感想。是否得当,敬请读者指正。

是为序。

经盛鸿

2015年7月20日

于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

后记

南京市栖霞地区(指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前)既是78年前南京保卫战的重要战场,又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施暴的重灾区,也是栖霞民众奋起抗击日军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

早在2007年11月,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之际,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栖霞区档案局(馆)编纂出版了《原罪·侵华日军在南京栖霞暴行录》一书,并同时把《原罪》作为系列丛书第一部纳入设想,制定了继后出版的规划。

时隔两年,2009年12月,在震惊世界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发生72年之后,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栖霞区档案局(馆)又编纂出版了《原罪》系列丛书第二部《原罪-判研集》,邀约全国范围内的专家学者,集中控诉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并以此祭奠惨死在侵华日军屠刀下的30万蒙难者亡灵。

再此后6年,栖霞区档案工作者与地方志工作者,对栖霞区域内中国军民抗击日寇的史实、侵华日军罪行新证的搜集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和间断,并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2015年,适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的意见和现实需要,《原罪·补遗集》作为《原罪》系列丛书的第三部。应时列入编纂日程。

作为《原罪》的系列丛书,本书的要旨在于“补遗”,编纂的重点是在《原罪·侵华日军在南京栖霞行录》《原罪·判研集》两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自2007年以后,陆续新发现的南京地区特别是与栖霞地区相关的南京大屠杀文献史实、新的重要研究成果以及重大的纪念和祭奠活动资料,尤其把南京保卫战战史作为编纂注意力的聚焦之处,以与全国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主题相契合。

据此,本书编辑人员在历时2年时间内,搜集及查阅了近20种、80余部、2000余万字文献资料,诸如张宪文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费仲兴编著的《城东生死劫》、日本友人松冈环编著的《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孙宅巍著《南京保卫战史》、郭沫若与田汉著《血肉长城》、区政协编辑的《栖霞文史资料》、徐志耕著《南京大屠杀》、何建明著《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等著述,从中梳理和筛选出新发现的有关栖霞地区抗击日军实录、侵华日军栖霞地区罪行新证、祭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等三大部分约40万字的资料,几经考订,编辑成帙,再一次用文字和图片呈现出78年前南京保卫战的惨烈战况,以及惨死在侵华日军屠刀下30万同胞血流成河、遗骸如山、弃尸蔽江、白骨堆垒那一幅幅惨绝人寰、但并不十分遥远的历史画面。

《原罪》系列丛书在编纂和陆续出版过程中,一直受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中国近现代史学会副会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孙宅巍先生,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顾问经盛鸿先生的高度关注、倾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作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资深专家,两位先生在本书的编纂过程中,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权威新文献资料及线索,为本书的编纂、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甚至是抱病参与。在本书立项(座谈)会、开题会、推进会等数次会议上,两位专家,以对历史高度负责和缜密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栖霞地区的抗战史实等资料的搜集、分析、引用和编辑提出了许多精辟的看法和建议。

被誉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民间调查第一人、一位非历史专业出身的南京大屠杀研究方面的专家”、原南京炮兵学院教授费仲兴先生,虽与本书的编纂者素未谋面,但当知悉本书的编纂亟须搜集和引用其所著《城东生死劫》《紫金山的碉堡》两书的文献资料时,费先生很快就托人将两书送至我们手中,令我们非常感动和感激。南京大学图书馆、栖霞区党史办、栖霞区图书馆也为本书的资料搜集给予了非常大的帮助。南京大学张宪文、南京市档案馆夏蓓、中国青年报驻南京记者站戴袁支、南京市文联冯亦同等一批资深专家、学者、报人与作家,虽未直接参与本书的编辑工作,但他们以其耗费心血的编著成果和作品,支持了我们,并借以提升了本书的学术品位和传世价值。我们深深地感到是共同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的精神纽带,把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借本书出版之际,我们一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谢阮!

至此,《原罪·侵华日军在南京栖霞暴行录》《原罪·判研集》和《原罪·补遗集》,作为系列丛书已然全部编纂完成,对侵华日军在栖霞地区的罪行作了历史性的定格和清算,不仅安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亡灵。亦且安妥了我们档案、地方志工作者自己的一颗爱国、强国、报国之本心。因之,谨以吕佐兵先生《原罪·侵华日军在南京栖霞暴行录》一书的题记作为本文

结语,那就是:

……

为我们自己

我们已经出生和将要出生的儿孙们

立此存照

共同记忆历史上那年那月那日

以及它所承载的家国民族之

血与泪

耻与痛

醒与悟

编者

2017年7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6:4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