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60问读懂道德经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秦波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问 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话。这句话可以说是老子对《道德经》全文作出的一个终极注解。如果读不懂这句话,那么也很难读懂《道德经》。

我们常说“眼见为实”,其实眼见也并非是实。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光线下会呈现不同的形象,那么到底哪个形象才是真实的?

有句话叫“凡所有相(象),皆是虚妄”。光线和声音一样,都只是一种媒介,用以传递真实世界的信息。但是经过它们传递而呈现的音声形象,却并非就是这真实世界的真实模样。

语言和文字,也同样只是一种媒介。所以我们用语言描述出来的“道”,并不是那个真正的“道”本身,这就是“道可道,非常道”。

同样的世界,在人的眼中和动物的眼中各不相同,那么谁眼中的才是真实的世界?我眼中的“你”,和“你”眼中的自己,也不相同,那么谁才算了解真正的“你”?

庄子在《齐物论》中论述了这一现象:当我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以“我”去认知万物时,就必然同时存在一个“我”(认知方),一个“非我”(被认知方)。这两个概念,如果其中一个消失,另一个也不复存在。所以“我”,不会超脱出“我”而知道“非我”的立场;“非我”,也不会超脱出“非我”而知道“我”的立场。

既然你我立场并不一样,“我”并不是“你”,那么我认知中的“你”,和“你自己”,是一回事吗?我们认知中的事物,和事物本身,是一样的吗?我们眼中的马,和马自身,是一体的吗?所以“马非马”,我们认知而来的“马”,并不是那个真正的“马”自体。

天地,就是那个被大家所共同认知的事物;万物,就是那匹我们眼中的马。因此,我们对天地万物进行认知,给予它们的名字和定义,并不能与它们本身等同。这就是“名可名,非常名”。

语言的表达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常说“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我相信老子在面对这无名、无形、无象的大道之时,他的心中也一定有这样的感慨。但他还是留下了五千言,并且在开篇就提醒众人:我说出来的道,并不是那个真正的道,要想得道,你就必须亲自发现它。

把“道”用语言描述出来,就需要对它进行命名和定义。所以老子又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日大。”老子给了它一个名字,叫作“道”,定义为“大”,但这个名字和定义并不能等同于道的全部内涵。因此老子才说自己是“强为之名”,只是很勉强地给了它一个名字,一个定义。

因为道,本无形无象而无名。如果强为之名,这个勉强的名,就只是以我们所能认知到的,道的某一方面特征为依据,比如大、远、反。然而这所有落于具体的名,都概括不了道的真正内涵。

比如,我们可以用“有”来概括有形有质的东西,可以用“无”来概括无形无质的东西。但是对于道来说,“有”和“无”同出于道,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所以它们都不足以用来概括道。

道很大,大到无以复加,但同时又很小,再细微的地方都有;道很远,远至八荒六合,但同时又很近,近至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就是说,道非“有”非“无”,非大非小,非远非近,而且又“其上不嗷,其下不昧”,既不光明,也不昏暗。这样的事物,我们要怎样用一个“名”来概括它呢?(P1-2)

后记

大道独行

2014年,我曾有幸得遇一同道,我称他为刘兄。刘兄是湖南人,清清瘦瘦,年龄还不到四十,职业编剧,作家,红学家,但潜心钻研中医十多年。他是一个能让我由衷称之为“道医”的人,因为他虽然较少涉猎老庄道学,只是从医术中总结出精微之道,却与老庄不谋而合,所以令我非常钦佩。

他说:“上古之学,以天地之大道为师,医合道则效如神,艺合道则增慧命,文合道则醒众生。”我深以为然。“术”离不开道,同样地,道也要合以“术”来为人所用。我们经友人介绍相识于大理,一见如故,互相探讨了自己对道的认知,自己“知”道、学道的经历。

我的经历相对简单,只是自幼亲近山水自然,进而在高中时期领悟到“道境”之玄妙,之后在大学接触到老庄,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而他的经历则更为复杂,他从事于演艺工作,有过长期的抑郁症史,有过酗酒、颓废的经历。为了自救,他开始钻研中医,并最终“自胜”而从中拔脱出来,同时领悟得“道”。

听了我的经历和心得之后,他说以我的基础和资质,如果学习中医,会比他当年的进境快上许多。为此,他放下工作抽出一个多月的时间,专程来到大理教授我中医。

一个月的时间很短,但学习过程令我印象深刻。尤其是他讲述的认知中药“物性”的方法,从气和味入手,以阴和阳辨析,由此而推广至天下万物。他说,掌握了这种方法,天下万物皆是药,感冒生病了,进一趟厨房,取几味蔬菜、瓜果、调料就能治病。

确实,我也根本不相信中医是所谓“经验医学”,更不相信神农尝百草是通过自身反应来总结百草药性。如果没有一套简单实用的,用以认知百草药性的理论,神农尝百草,只能是一个传说中的神话故事。而正是因为上古之“道”丢失了,道术失传了,所以才流传了这众多看似神话的故事。

他说,人类永远不能修自己。人可以修计算机,因为计算机是人造的,但计算机无法自己修理自己。所以人类不会治病,能治病的,只有人体自身。道家中医,就是顺应人体,使用药物打开人体因为病变而产生阻隔的环节。打通了关节,恢复了人体秩序,则自有道通行,人体自己就会治病。

没有人能治病,也没有药能治病,因为人力和药物都不可能替代人体去运行。老子说“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家中医,正是如此。辅助万物回到它们本来就曾拥有的健康状态,而不敢主观妄为。

中医,是上古流传下来的瑰宝。它与道相合,则上可以治国,中可以治人,下可以治病。它的治未病,是顺应自然,让人不至于迷途失道之正途;它的治病,是拨乱反正,让人重归顺于大道之曲径。

然而中医流传下来这几千年,为何日渐衰落?因为它的理论根基被人误解了。失去了立足的根本,又怎能不枯萎、不衰落?而中国另一大道术——武术,术虽不同,但境遇相似。

近代武术史上的“百家争鸣”,是在清末民国时期。然而虽只与当下间隔不过百余年,期间流传下来的种种故事,却也已近乎神话传说。

比如能从疾驰的敞篷汽车上飞身跃下,追到被风吹走的草帽后再回到车上的孙禄堂;比如能用大枪扎死苍蝇而窗户纸不破的李书文;比如能夜行三四百里的唐维禄;比如练拳时能随意震碎脚下砖石的尚云祥;比如能以全身发劲击人,身法快如鬼魅的薛颠;比如能半步崩拳打天下的郭云深;比如能以一人打死、打伤六七十人的梁振蒲……如此种种。我们听的时候也只能当传说了,因为根本就不敢相信。然而正如薛颠所说:“言以离奇,实习则明。”

我自己也练习形意拳,是怎么练的呢?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形意拳技击术》,照着书开练。没有任何人指导,每天就是站站三体式,走几趟五行拳,练习时间不超过一小时。记得初练拳还不到两个月,就已经感觉身上的劲比较齐整了,手臂撑直掌贴墙上,不曲肘使用臂力,能以整个身体摧动震臂发声。

以我自身的经历,形意拳确实效用非凡。在很疲累的时候,站一站桩就会感觉头脑顿时清明。练习久了之后,浑身上下通畅柔顺。每天的睡眠质量都很好,初醒时浑身精力弥漫,有一种能以意游遍全身的舒畅感觉。习练至今,几乎百病不生。

但令我感到很遗憾的是,难以系统地去练习、去精修。因为没有师傅指点,而只能得其一鳞半爪。而且还只是架子,是套路,是“形”的一鳞半爪,真意难得。刘兄的遗憾之处也在于此,他之所以在研究中医的过程中走了几年的弯路,也同样是因为没有人指点,而只能依靠自己去领悟,去破解。

大道独行,是孤独的,但也几乎是必然的,因为每个人走的路都不一样。《庄子》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杂篇·天下》)道是浑然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但衍生出术、具体到用,则是各有不同的。

《史记》说道家“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其实并非道家之术取用于百家,而是百家之术取用于道。

墨家取道之“慈”“俭”,提倡兼爱、非攻、节用而自成一家;法家取道之“天道无亲”“天网恢恢”“繟然而善谋”,主张依法治国,信赏必罚而自成一家。甚至在道家代表人物中,老子、庄子的术,侧重点也各有不同。

《庄子》说老子喜欢的是“以无极无限的本源之道为精微,以有极有限的具体之物为粗鄙,以积蓄为不足,恬淡地独自与神明共处”。(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淡然独与神明居。——《庄子·杂篇·天下》)  而庄子喜欢的是“空虚无形,变化无常,生死一体,与天地并存,与神明同往。茫然何往,忽然何去,包罗万物,而不知其所归”。(寂漠无形,变化无常,死与?生与?天地并与?神明往与?芒乎何之?忽乎何适?万物毕罗,莫足以归。——《庄子·杂篇·天下》)但以上二者,都共同归属于上古道术的内涵。

术由道所生。如果不明白这个道理,始终沿着术的方向研修而不知回头,终生在术上下功夫而不知复归于道,就好像用声音去追逐回响,用形体和影子竞走一样,舍本逐末而茫茫然深陷迷途。

为道者必习一术,为术者必精于道,术以载道,以道御术。如此,术方能得以不式微,而能延绵长存,生机勃发;如此,道方能得以不空玄,而能荦以致用.造福天下。

目录

第一问 为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第二问 如何从“名”“象”中探寻真实?

第三问 “道”是什么?

第四问 “德”是什么?

第五问 为什么也有人说“道”是规则?

第六问 人能改造自然吗?

第七问 中国人为什么会把“道”视为终极追求?

第八问 相濡以沫,还是相忘于江湖?

第九问 “德”是如何沦丧的?

第十问 为什么“礼”是祸乱之首?

第十一问 有求才有得吗?

第十二问 追求就能得到吗?

第十三问 为什么会福祸相依,而无休止?

第十四问 怎样才叫“天下正”?

第十五问 前行还是返本?

第十六问 为什么大道至简,而天下莫能行?

第十七问 为什么“为道日损”?

第十八问 为什么柔弱胜刚强?

第十九问 《道德经》为什么提倡“无为”?

第二十问 《道德经》为什么提倡“不争”?

第二十一问 《道德经》为什么提倡“不敢”?

第二十二问 人往高处走,水才往低处流?

第二十三问 如何提升自己的格局?

第二十四问 为什么说“最高的荣誉是没有荣誉”?

第二十五问 怎样用人才是高明?

第二十六问 “自然”等于自由吗?

第二十七问 “道”是固定不变还是永远在变?

第二十八问 一花一叶一世界?

第二十九问 一毛不拔还是大公无私?

第三十问 “道”来源于“易”?

第三十一问 《道德经》只是在讲“坤德”?

第三十二问 什么是“无极”?

第三十三问 感悟天地自然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第三十四问 求“心”还是求“道”?

第三十五问 如何得“长生”?

第三十六问 为什么需要“不言之教”?

第三十七问 为什么“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三十八问 怎样才叫“顺势而为”?

第三十九问 “圣人”为什么不做大事?

第四十问 “去彼取此”,哪些该去,哪些该取?

第四十一问 不自满和不知足有什么区别?

第四十二问 为什么要“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第四十三问 怎样才能“治乱于未乱”?

第四十四问 我们的主流文化和“道文化”有什么不同?

第四十五问 什么才是真正的“率性”?

第四十六问 “有”和“无”是一体的吗?

第四十七问 为什么要“弃智”?

第四十八问 为什么耍“绝圣”?

第四十九问 为什么“大智若是”?

第五十问 欲望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吗?

第五十一问 己有所欲,就能施加于人吗?

第五十二问 什么才是真正的“大爱”?

第五十三问 为什么要顺应自然?

第五十四问 怎样养护自己的生命?

第五十五问 怎样修养自己的精神?

第五十六问 怎样保养自己的天性?

第五十七问 如何战胜自己?

第五十八问 何谓“三宝”?

第五十九问 何谓“无为”的真意?

第六十问 怎样守住自己的根?

后记 大道独行

附录 《道德经》白话全译

序言

我与作者为大学同学,已经相识多年。一直都很赞赏他在跃动年代中所展现的沉静钻研的习性,这与作者的人生成长与求知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与研习中所获得的自我认知是分不开的。

当今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当中,从成长到走向社会到打拼出一番天地,其实核心问题都无非在解决三个关系和三个矛盾——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偶然与必然的矛盾,个体与整体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无论什么时代,什么人群,什么事件,什么利益,什么冲突,都是围绕着这两大类认识和实践所展开的。《道德经》从智慧的角度,诠释了纯然、简单的对世界的认知和相处方式。这为我们倡导奋斗和成功的现实价值观,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思想缓冲,让我们可以有角度去发掘自身和社会的本来模样。

我是做投资的,我为什么会坚定地选择投资这个行业?因为它具有巨大的前景和生命力。它为什么具有巨大的前景和生命力?因为它“几于道”,它可以说是商业领域中最接近道的一个行业了。

首先,《道德经》有讲“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越付出给别人,自己得到的就越多;越成就别人,自己就越富有。老子这句话,其实已经讲出投资的真谛了。投资,就是要把自己的钱给别人,成就别人。你能拿出去的钱越多,你能成就的人越多,你就会越成功。

其次,《道德经》有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我们做投资,把钱投进去也不会去控股,去占有它,这叫“生而不有”;投了钱也不会去干涉它的管理,这叫“长而不宰”;投钱进去,过几年企业壮大了,又悄悄地出来,这叫“为而不恃”。老子说能做到这三样就算是最高的德行了,所以我说投资这个行业“几于道”。

最后,《道德经》有讲“夫唯道,善贷且成”。作者在书中举了个很恰当的例子,就像种地。把种子种到地里,这叫作“贷”,借嘛,就是先把种子借给大地,然后秋收万颗子,成倍收回,这叫作“成”。只有道,善于“贷”,也就是善于把合适的种子种到合适的地里,善于把万物都放在适合它们的地方;且善于“成”,也就是善于让种子成长成熟,善于成就万物。

可以这么说,投资领域的佼佼者,乃至商界的成功者,基本都遵循着“善贷且成”这个道理。范蠡,被人称为“商圣”,他同时也是道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他经世很厉害,能辅佐“破国之君”勾践复兴越国,击败吴国;他经商也同样厉害,能三次巨富而后三次散尽家财,云淡风轻、闲庭信步,做生意对他来说就像玩游戏一般。

所以《道德经》妙用无穷,正如尼采所说“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各行各业,各种人群,都可以在其中找到适合自己所用的东西。它就像一个玄妙的源泉,分流遍布天下。

已经有很多先贤为《道德经》做过诠释,每一份诠释中都融合了先贤的理解和时代的特点,经典的解释每每读起总是回味无穷。我虽然还不敢称作者已超越诸先贤大家,但可赞的是,本书中注入了更多时代的因素,引发大家很多切合现实的思考。

同时作者的出发点不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而是以细致的、符合逻辑的方法,梳理全文脉络,整理出传统经典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寻得世界哲学普世的语言。

最后,以《道德经》里的话赠予作者和所有读者,“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太”。希望大家执道以行走天下,与人无害,与己无碍,圆融自得于世间。

张昕,男,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硕士,资深投资人。曾任太原高科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现任三峡建信基金投资副总裁。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山西省委“百人计划”特聘专家。

内容推荐

老子的《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经典。从古到今,注解它的书层出不穷,不同的人都能从中得出不同的见解。《道德经》就像一个总纲,虽只有五千言,然微言而大义,似无所不能容。

秦波著的《60问读懂道德经》旨在探索《道德经》之精微深义。作者从道行于天地,行于社会,行于人三方面入手解读剖析,以当下为背景,纵横古今,以问答形式通解《道德经》全文。全书用60个问题将《道德经》蕴含的哲理融会贯通,同时以独到的解读方式,用直白朴素的语言,并结合《庄子》,提炼出一套完整明了的老庄道学理论体系,贯穿全文始终。

编辑推荐

作者秦波的出发点不局限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而是以细致的、符合逻辑的方法,梳理全文脉络,整理出传统经典的理论体系,为中国经典文化的传播寻得世界哲学普世的语言。

《60问读懂道德经》引用的《道德经》原文,主要采用《道德经》通行本(王弼注本),同时参考马王堆帛书甲本、帛书乙本的内容。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1 17:5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