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慈禧统治下的中国/亲历中国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英)约翰·奥特维·布兰德//艾特豪德·拜克豪斯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约翰·奥特维·布兰德、艾特豪德·拜克豪斯著的这本《慈禧统治下的中国》以独特视野,向读者展示中国帝制史上最后一位强权统治者慈禧太后与摇摇欲坠的清朝形象,此书文笔平易,引人入胜,披露了鲜为人知的内幕,被传为旷世之作。一经面世,便在西方轰动一时,此后百余年间,一直成为颇受中外史学界关注的经典之作。

内容推荐

本书是英国人约翰·奥特维·布兰德和艾特豪德·拜克豪斯合写的慈禧传记。布兰德是当时的《泰晤士报》记者,而拜克豪斯出生于英国一个金融世家。由于两人长期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与上层人物多有接触,并阅读过部分“宫廷秘档”和私人信札,因此书中对官场生活乃至“宫闱内幕”,都有着比较详尽的记述。

约翰·奥特维·布兰德、艾特豪德·拜克豪斯著的这本《慈禧统治下的中国》以日记的形式展现了清末中国的情形——如何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慈禧太后两次垂帘听政的背后故事、维新运动中各派人的争权夺利、义和团运动的纠结及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僖仓皇出逃的惶恐……真切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不为人知的慈禧太后。

目录

序言 慈禧王朝面面观

第一章 慈禧身世

第二章 逃往热河

第三章 辛酉政变

第四章 首度垂帘

第五章 曾国藩与太平天国(1864)

第六章 太监惹祸

第七章 礼仪问题

第八章 同治皇帝

第九章 御史以死明志

第十章 二度垂帘

第十一章 慈禧还政

第十二章 维新变革

第十三章 百日变法

第十四章 戊戌政变

第十五章 三度垂帘

第十六章 义和团的兴起

第十七章 大臣景善日记

第十八章 缅怀两位勇士

第十九章 施政纲领

第二十章 离京西巡

第二十一章 义和团领袖之死

第二十二章 慈禧悔过

第二十三章 两宫回京

第二十四章 慈禧新政

第二十五章 荣禄遗折

第二十六章 慈禧弥留

第二十七章 慈禧宾天

第二十八章 评价慈禧

译后记 慈禧和她的时代

试读章节

第一章慈禧身世

叶赫那拉部落是满族最古老的部落之一,祖辈能一直追溯到贝勒杨吉努。1835年,这个家族诞生了一名女婴,她注定要影响无数中国人的命运,一生中三次垂帘听政,对中国的专制统治长达半个世纪,她就是叶赫那拉。

叶赫那拉的父亲叫惠征,世袭八旗将军头衔,与贵族出身相比,当时的人都认为他混得不够成功,到死也就是个道台。惠征在安徽任内去世,女儿仅仅三岁,孤儿寡母只好投奔亲戚穆扬阿。之后与叶赫那拉一同垂帘听政的慈安,正是他的女儿,孩子们在穆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最近几年,针对皇太后的低微出身,不少可耻的毫无根据的谣言四起。其中不少是一些小报消息,不过想通过满足读者对偶像的猎奇心理造成轰动效应而已。但是,毫无疑问,还有些谣言是关于嫉妒、仇恨以及宫廷斗争,一些铁帽子王和皇室官员乐于造谣生事,就是想让叶赫那拉家的人“丢脸”。因为这些人的搅和,京城里人人皆知,南方的老百姓也深信不疑,康有为等人还写书为证。

在说其他事之前,很有必要先强调一下,从努尔哈赤开始,叶赫那拉家族就与皇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他们之间关系一直影响到现代中国。自从叶赫那拉镇压了载垣谋逆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后,皇族与这个强势家族之间的摩擦与斗争从未停止过,戊戌变法后关系更加紧张,紫禁城里危机四伏,只是碍于慈禧的威严没有爆发。最近京城发生了不少事,尤其是直隶总督端方在慈禧葬礼上大不敬被罢免,更是加深了满族阵营的分化,没了慈禧的清政府现在真是四面楚歌。

我们外国人根本搞不懂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党派之争的真实情况,比如家谱、婚配、过继、世仇等等。不过,有件事我们还是清楚的,皇室(他们都姓爱新觉罗)被分为红带子和黄带子,他们都是努尔哈赤及其祖先的直系后裔,因为祖先的关系他们自认为在满族皇族中拥有最尊贵的地位(中国人都认可)。叶赫那拉家族虽不是皇室后裔(家族中的女性嫁给皇帝最多获得个贵族头衔),但是因为家族人数众多,而且前后出了三个皇太后,特别是有了慈禧这样个拥有无上地位和声望的皇太后使他们拥有了巨大的权利。近期发生的事以及慈禧临终安排都预示着,叶赫那拉家族的领袖要求当今的皇太后,也就是光绪的遗孀,要相仿她的姑姑慈禧在摄政期间把持朝政。而且多亏慈禧卓有远见,安排荣禄的外孙继承皇位,这样老佛爷定下的规矩肯定会延续下去。

老佛爷算得上是个强硬的保守派,她生前对直系亲戚打着保护伞,包庇他们僭越礼制的行为,暗中加深了他们与红带子和黄带子之间矛盾,这些事成了京城人街头巷尾茶余饭后的谈资。

慈禧最喜欢怠慢爱新觉罗家的人,她曾下旨禁止爱新觉罗家的人住在商业区附近,因为她听说他们做了些违法的交易。铁帽子王和努尔哈赤的后裔肯定不喜欢她,但是又担心慈禧削了他们的特权,只好私下抱怨抱怨。

有件事能证明慈禧的英明,一个胆大包天的世袭贵族竟然在紫禁城禁区附近造了一所宏伟的大宅子,可以远眺看见紫禁城部分建筑。没过多久,房子刚竣工老佛爷就没收,并且问罪房主,胆敢觊觎皇宫,随后把新房子赏给了她的弟弟——承恩公。

还有件事也能证明慈禧的宗派观念很重,包庇纵容亲戚。1902年流亡返京后的第三年,新设巡警部,由慈禧的亲信徐世昌任尚书。不久,他就发现经常要和皇亲国戚打交道,这可不是个美差。慈禧的弟弟桂祥就是个刺头,从来不遵守什么规矩,驾车逆向行驶,还觉得是有“面子”的事。一次,一个有正义感的衙役抓了桂王爷的奴才,徐世昌听了此事命令立即放人,但是桂王爷认为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一定要徐世昌本人登门请罪。徐大人三次登门谢罪,桂王爷都没让他进门,直到徐大人跪在王府大门外磕头才算了事。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京城里上至权贵下至小民人人皆知。后来徐世昌又任东三省总督、邮传部尚书,1910年8月又升任军机大臣。但是当慈禧听说她兄弟的事后,立刻把徐大人调离军机处,安排去了奉天。

慈禧的母亲钮祜禄氏,守寡多年,住在锡拉胡同,就靠着外国公使馆区。慈禧当上皇太后后册封自己的母亲为一品夫人。钮祜禄氏聪明伶俐,在家族里也是人品出众。死后和丈夫葬在城西的家族墓地,就在欧洲人的赛马场附近,慈禧为表孝心,又在墓地造了牌楼和大理石石碑。1902年正月,慈禧结束流亡,从正定府乘火车回京,原本决定沿汉口铁路线回京,但是这条线会经过父母的墓地,如果不下车祭奠就是不孝,所以慈禧决定做给那些支持她的人看,改为绕路从城南进城。

关于叶赫那拉童年的记载很少,只是提到亲戚中有个名叫荣禄的,是她儿时伙伴,后来此人在叶赫那拉一生中多次危难时刻扮演了重要角色。有人说其实两人指腹为婚,不过这种说法无从考证了。无论怎样,荣禄在慈禧青年时代起到了任何旁人都无法替代的作用。康有为等一些反对满族统治的人说两人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在热河的时候就开始了,那个时候咸丰帝还没死。P1-3

序言

序言慈禧王朝面面观

公元1908年11月14日,统治中国四十七年、三度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即将死去。这一天之前,她预估自己的生命已然走到了尽头,颁布一道密旨,下令毒杀了被她一直软禁在瀛台的侄子光绪皇帝。以后来研究者从光绪尸骨、毛发中提炼出的砒霜浓度来看,她要置光绪于死地的决心是很坚决的。

一直在韬光养晦的光绪皇帝一命呜呼之后,慈禧全部的求生意志松弛了。11月15日,她就进入了弥留状态。清官的御医们手忙脚乱,开出一剂益气生津之方,力图妙手回春:老米一两,人参五分,麦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稍通西医西药之理的人一看便知,对于一个处于弥留之际的人来说,这是一剂没有任何意义的药方。没有营养补充,没有强心针,没有输氧和体外循环,在几位宫女的强灌喂服之下,慈禧太后服下了最后一剂药方。

药方勉强能保她回光返照。临终前,慈禧太后又郑重地下达了另外一道密旨:“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尤须严防,不得令太监擅权。明末之事,可为殷鉴!”说完这道遗嘱仅仅一个时辰之后,慈禧太后便死去了。

她的这道临终遗言很是奇怪,经由这部《慈禧统治下的中国》一书独家向全世界公诸后,引来无数人持久的争议。按照她遗嘱字面的意思,慈禧似乎否定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执政的一生,恐深感大清王朝行之不长;或许,其另一层意思在于,慈禧从来就没有把自己看成是一个普通的女人,一向自称老佛爷、老祖宗的,让皇帝用“皇阿玛”(父亲)称呼自己的她,更多认为自己是一个男人,甚至一个超人。

无论是谁,一旦撒手人寰,在世的是是非非全然而去,终还交由后人评述。在临终前,慈禧已经选定了五岁的小孩子溥仪作为皇帝的接班者,并托孤给诸位满族大臣、亲王。她自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已有效地操控了满清王朝这艘破败不堪的大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几乎要倾覆的难关。尽管这些导致难关的绝大部分因素,得由她本人来负全部责任。

作为美人与贵妃,她在陪伴咸丰皇帝的过程中,表现出对权力非同寻常的欲望——当然,对于终身在权力羁绊下的中国人来说,贪权是人之常态,况且还是执掌天下的超级大权。咸丰皇帝去世前,曾感受过自己这位“兰贵人”弄权的机灵劲,曾下密旨,一旦慈禧权欲过大,则击杀之。然而,该属于慈禧的,谁也夺不走。整个大清王朝的末代时期,从咸丰皇帝去世到1911年辛亥革命这段时间,几乎都可以看成是慈禧的王朝。

然而,与曾国藩、左宗棠甚至孙中山这样心怀天下的政治家不同,慈禧对权力的迷恋,从本质上来说,是纯感官性的,而非理智性的。这感官性就像吃喝拉撒一样,遵从于一种低劣的人性。她本能地要权、揽权,而从骨子里来说,并没有任何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在其中。这种本能驱动着她排除任何异己,搬弄权术,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自始至终没能有一副清晰的眼力,能看清历史的潮流与轨迹。正因为如此,慈禧王朝是一个视野相当模糊、目光非常短浅而头脑非常糊涂的时代。

我把慈禧王朝,称之为中华民族的“鼹鼠时代”。整个民族被一位“鼹鼠”太后领导着,在地洞里稀里糊涂地挖掘,提心吊胆于每一粒土坷垃的掉落。既谈不上有什么“开天辟地”之功,也谈不上是光宗耀祖,更谈不上走进什么“历史的三峡”那么悲壮。慈禧的权臣李鸿章,对之概括得很好,仅仅是裱糊一栋四处漏风的破房子而已。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慈禧王朝在近代的存在,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跟满清的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逐步走入传统的“治平”不一样的是,慈禧王朝面临的是一个变化迅速的大时代。与世界大时代的巨大变化相比,康雍乾盛世的所谓辉煌灿烂,更像是王朝传统的回光返照。特别到了乾隆统治时代,专制术加文字狱,使得所谓的“盛世”只是徒有虚名的。经济和文化水准一落千丈,用英国特使马嘎尔尼的评价来说:“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成为野蛮人。”

“盛世”假象一闪而过,鸦片战争中,满清的朝廷文化因为太多的注目于单纯的权力操作,世道人心一落千丈,根本无力抵御新兴西方国家最微弱的一次攻击。等到了慈禧王朝时代,国门洞开,现代文明浩浩荡荡,所有既往传统统治的经验全部作废。一个多变善变、心气无定的女权威者,要跟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较量。

慈禧一直很自负,喜欢拿自己与英国汉诺威王朝的维多利亚女王相比。然而,与维多利亚女王安于相夫教子的日常化生活不一样的是,她从没有一天过过正常化的生活,夫亡守寡后,便把压抑的生活全部投入无休止的权术斗争,以及穷奢极欲的“享福”生活中。而非常有趣的事,除了力主与中国进行鸦片战争之外,维多利亚女王一生几乎一无所为,典型的无为而无不为。正是这种无为,使得英国的现代宪政制度极少受到最高权威的干扰,得以在粗糙的框架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顺利地完善与发展,也让大英帝国一跃成为当时世界唯一日不落的超级大国。所以幽默的英国人赞誉维多利亚,像一只老母鸡一样孵育了现代英国。

而在整个慈禧王朝时代,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慈禧,从辛酉政变上台起,到太平天国、剿捻、兴办洋务、中俄、中法、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剧变等等,几乎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插手,但没有一件事能以善终,没有一件事能有好结果。这是典型的无不为而无所为,反复证明这位执政者的无能和命硬之外,别的一无是处。慈禧却是一个运气特别好的人,慈禧王朝时代,名臣辈出,前有曾国藩的湘军系,后有袁世凯的小站派系。无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曾国荃,还是袁世凯、段祺瑞、冯国璋等等,其实每一个人都有执掌天下的能耐,但至少慈禧活着时,每一个人都谨遵传统、恪守臣道。即使慈禧再无能,作出再昏聩的决定,他们也不至于一朝变脸,踢翻她的龙椅。

然而,对历史最没有感觉的中国人也都能感觉到,慈禧就像一只吸血鬼一样,吸尽了大清王朝最后的气数。满族作家老舍先生,在总结历史时诚恳地说:“从慈禧开始,我们满人对中国只有拖累、没有贡献。从上到下都讲究,富的富讲究,穷的穷讲究。讲究不尽,讲究到死。”他说的这种“讲究”,毫无疑问,是慈禧总带头的。她讲究了颐和园,便输掉了甲午战争。这一历史,即使现在学者再翻案,也是绕不过去的。

被赶尽杀绝、流亡海外的维新党人康有为等,非常憎恨慈禧,一直花重金求刺客要去行刺慈禧。但康有为的这一行为,却被日渐倾向于革命的梁启超劝阻了。我猜想,显然是在梁启超看来,慈禧对于满清来说破坏力,比一万个革命者还要大。

事实也是如此,在慈禧死日(1908年)到满清覆亡(1911年)的这3年时间内,满清政府虽然乱象纷纭,但中国日子却好过得不得了。统治者的奢侈浪费锐减,现代技术和制度的红利爆发,等到了辛亥年,满清政府全年财政收入达到了2.4亿两白银。这样良好的财政状况,远超过历朝历代任何一个“盛世”。即便如此,满清还是抱着一块大金砖迎来了革命的爆发和王朝的灭亡。这一事实,若慈禧在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本书《慈禧统治下的中国》,就是一本纵览慈禧王朝的专著。原书的两位作者之一——艾特豪德·拜克豪斯是一个奇人。这位英国册封的爵爷,自称是慈禧的西方秘密情人,亲眼见证了清朝宫廷若干的不堪与淫秽,并写成了一本萨德式的小说作品《太后与我》。显然,这些都是这位西方浪子的无稽之谈。不过,与他的其他著作不同的是,这部书严谨、周详,严格忠于史实,是一部非常好的慈禧王朝的面面观,却一点不影响它的可读性,好读,有趣。要感谢房新侠和杨丹两位译者,为之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匡婷、卫梦琳等提供的帮助。她们让译文流畅、明白。能邀请到她们完成这部译著,是一种荣幸。

希望读者通过阅读这部书,能获得对慈禧及其王朝的全面认识,以及对当下、未来的无限启示与遐想。或许,对于慈禧太后,我们适宜抱着放松的心态待之。一直以来,我们都太专注于她历史中的是非,甚至鲜有人注意到她的本名——叶赫那拉·杏贞。确实,那是很美的一个名字。

后记

译后记慈禧和她的时代

晚清社会风起云涌,各路势力纠结交错,可是谁也不能无视一个女人,那就是大清朝至高无上威风凛凛的慈禧太后。

百余年来关于慈禧的说法真是纷纭得很,有学富五车一本正经的学者说她是红颜祸水;有革命先锋说她是封建余孽;有爱国志士说她是割地赔银子的卖国贼;有道德卫士大骂,说她是乱了朝纲的荡妇;也有皇亲国戚对其顶礼膜拜,说是亏了老佛爷维持着大清朝的体统;还有不少洋人对这位享有无尚荣威的女人竟也兴趣浓浓,撰写了一些在当时西方世界风靡一时的书。

这本书的第一作者,叫做约翰·奥特维·布兰德。他是英国作家和记者,先后在海关、上海租界议会担任要职,后又转型为《泰晤士报》记者、中英铁路谈判代表。这位洋先生活了八十多岁,竟有一半的时间待在了中国,真算得上是个“中国通”。他在中国近四十年时间里,正逢晚清时期,亲眼目睹了大清朝没落的过程,回国后专职写作关于中国的记忆和思考的著作,主要著作有《李鸿章传》、《慈禧太后统治下的中国》(与埃特蒙德·拜克浩斯合著)和《北京宫廷年鉴及回忆录》等。

这位洋先生,不仅仅只是一介书生,对政治也是很感兴趣,还兼任上海国际租界市政委员会秘书,曾经受英国领事委托,帮助康有为出逃。他对清朝社会各类掌故都很熟悉,甚至于当时社会上一些流言蜚语他都记录在书内,什么据说荣禄和慈禧曾经订过娃娃亲啦,咸丰皇帝听说关于两人的风流韵事气得不行啊,光绪皇帝是被慈禧毒死的啦,等等此类市井小民津津乐道的小道消息,这倒是和现在的八卦期刊差不多,满足了咱们的猎奇心理,估计这些传言也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最近科研人员利用现代仪器证明光绪帝体内砒霜含量极高,证明他是被毒死的,除了慈禧老佛爷谁也没这么大的胆!

当然,这位洋先生可不是单纯靠这点本事混饭吃的,他的书总归有着自己的历史观,他在书里客气的讽刺中国的史官“他们通常相互借鉴”,说白了就是相互抄袭,没新意。看看他的书名,《慈禧统治下的中国》,野心够大吧。他就是力图在读者面前展现一个特定时期的真实的中国。为此,收集了很多的史料,上至皇室的诏书,下至宫女、太监、老百姓的访谈,还夹杂着普通人的书信、日记,中国当时主要阶层都涉及了。他自己当导演,把这些人物推到历史的前台粉墨登场,让他们自个演,并不指手画脚,说三道四,由历史人物展示历史。这样的书自然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的距离,直到一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起来也绝没有什么困难,处处读得明白。

此书既以“慈禧”命名,自然她是主角,以她贯穿全书,间或加入旁人的信息。各位从小饱读诗书,咱们书里的慈禧必定是残暴、冷酷、狡诈、自私、耍弄权势、卖国的,但在这本书里,咱们还能看见她敏锐果敢、沉着冷静、机智敏锐的一面。洋先生劝导咱“一定要先去除我们已有的偏见,深入了解她周围的形势变化,以及她当时所处的政治地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她一个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既不能听反清人士的一面之词,也不能被她在公开场合的端庄与美丽所蒙蔽。这位老太太确实是情绪变化无常,让人无法琢磨,学问见识相对浅陋,而且还贪恋权力,遇到事情更是睚眦必报,但是她也不完全就是一个毫无理智、野蛮粗暴、让人难以接近的怪物。平心而论,慈禧是一位有着超乎常人的勇气和活力,而且魅力无限的女人,她的所作所为,完全符合她的民族的传统和她当时特殊的社会地位及身份。这才是个真实的、有个性的慈禧!

此书的翻译工作是我朋友杨丹和我共同完成的,她是一位很优秀的英语专家,能有幸跟她合作翻译这部书,我获益匪浅。最后,还要感谢几位提供历史资料的朋友,以及统稿的陶林先生,感谢他们无私的、专业的帮助!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3: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