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有关心理健康与幸福感的话题愈发火热。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生存质量的关键,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北京大学幸福学堂是2014年启动的北京大学教职工心理健康支持计划,通过系列培训引导教职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建设幸福、传递幸福。迟春霞主编的《幸福学堂十五讲》精选北京大学幸福学堂的部分课程实录,集结来自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咨询治疗中心的15位专家,内容涵盖工作、家庭和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使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民众、温暖更多家庭。
迟春霞主编的《幸福学堂十五讲》以家庭关系、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积极心理学以及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等内容为主题,从北京大学“幸福学堂”系列课程中精选15讲集结成册,授课老师为来自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校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专家、学者。希望借助这种形式,能使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民众、温暖更多家庭。
今天我要讲的是“家长如何做,孩子的问题少”。我讲的这些东西实际上都来自于临床一线。我是儿童精神科医生,在日常的门诊,主要与孩子或患儿家长打交道,应对各种各样的关于儿童行为问题的咨询。在门诊碰到的孩子除了0~3岁的孤独症患儿之外,往往都是10岁以上的孩子。但是10岁以上孩子的行为问题,最大的根源在0~10岁这段时间内。所以我今天的主题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家长如何做才能够预防孩子将来出现各种各样比较严重的问题行为。
一、问题与问题行为管理
谈到这个话题,我要先跟大家分享一下问题行为和管理之间的关系。只要有孩子就免不了对孩子的管理,也许每个家长只要孩子在眼前,就有管理的行为。可是我们对孩子的管理是基于什么标准?当时你因为什么管他?
在座的好多都是家长,家里有0~10岁孩子的也不少。在我们临床上有个经验,0~10岁应该尽早管理,10岁以上应该越管越少,如果你正好反过来了,0~10岁没怎么管,10岁以后天天管,那么这个孩子是有可能会出问题的。那么,不管孩子多大,我们去管孩子是因为什么?现在大家思考一下,你这两天曾经管过孩子什么?为什么管他?
(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被拒绝后抓挠对方,该家长随即将孩子带回家批评教育。)
你管的原因是你觉得这个时候看到孩子的一个问题,就是他看见人家手里有他喜欢的东西就直接抢,人家要是不给还有攻击的行为。而我们希望他跟别人借取或者交换。也就是说,看到孩子此时此刻的表现,我们脑子里实际上还有自己所希望看到的孩子的行为。但是,我们没有看到那些希望中的行为,而是看到了孩子的一堆问题。这个问题你可以贴上很多标签,但不管这个标签是什么,你之所以介入去管理孩子,是因为你看到了这个问题。
(一位家长说他的孩子因为同学老拿他的手机去上网而觉得委屈,自己打算让孩子大方点。)
我觉得给正在难受的孩子做工作,让他开心点,这是很困难的。“大方”不是马上就能学会的,他眼前不见得就能开心起来,开导是没用的。实际上,我们应该去支持孩子一把,教他用礼貌的方式拒绝别人,这会让他敢于拒绝。而且如果对方被拒绝之后有攻击行为,你就要制止那个孩子对他的攻击行为,同时也要维护你的孩子拒绝别人的权利。一般来讲,我们这个时候不要劝孩子装大方,好多孩子生闷气都是因为装大方。
(一位家长说在亲子出游时,孩子不太投入。)
0~3岁的小孩儿基本上没这个现象,你带他到哪儿,他都愿意跟着你,甚至他希望你带着他出去。等孩子再长大一点,你就会发现这个孩子不怎么愿意跟你玩了。比如说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好几次提议带我儿子到植物园、圆明园,他都觉得没意思,不愿意跟我去。但是我相信学校要是组织一下,他肯定很愿意跟着去。这是一个阶段。有的时候我们说一家人一起活动,你不去不好,让不想去的孩子变得很被动。过去带孩子出去,他对车窗外的东西很感兴趣;现在带着孩子出去,他只对眼前的屏幕感兴趣。这是一个很常见的现象,也算是一个问题。这个时候你的脑子里是不是也有另外一个孩子,他就像你希望的那样,对你感兴趣的东西表示同样很感兴趣?你没看到自己期待看到的现象,你看到的是另一个景象,这个景象对于你来讲构成了一个问题,你就想改变它。
二、管理兴于问题而止于问题行为
我们对于孩子的管理是基于什么?当然可以说是基于爱,但是爱太抽象了。实际上你对孩子的管理是基于你所发现的问题。如果你没发现任何问题,可能就没有管理的欲望。
爱孩子是没有问题的,时时刻刻都可以爱孩子。但是,真正管理孩子的时候就是你看到他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所对应的是你脑子里面有另一个孩子的形象,你希望那个理想行为出现,不希望眼前的行为出现。家长督促孩子写作业,是因为看到他写作业的行为,还是因为看到他玩游戏、看电视?你看到的是他做别的事情,而那些事情都是你不希望他花很长时间做的。你希望他自觉写作业,你忍了10分钟,他还不去写,你再忍15分钟的时候是不是就想去提醒他了?你看到了问题,就是你觉得他应该自觉地写作业,但是他没有。
我们对孩子的管理往往始于我们发现孩子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可大可小,性质也不一样。比如说,有攻击行为就显得严重一点,孩子不会拒绝别人这个问题其实不太大。但总而言之,都是因为这些问题,我们才启动了对孩子的管理。
P4-6
心理健康教育,这在二十多年前算是一个前沿话题。当时我在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目睹北大学生面临着人学之后的“受挫感”、毕业前的职业规划等林林总总的问题,于是我投入大量精力学习心理学知识,帮助学生们缓解压力、提升幸福感,用心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学生们的信任。
2004年转至工会工作以后,我发现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仅是学生群体在成长过程中经常遭遇的“拦路虎”,同时也是部分教职工幸福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大家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心理困惑、心理问题,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带来一些困扰。有一次,我听到专家讲“家不是讲理的地方,而是讲情的地方”,令我很受触动。于是,我开始自我反思,在此后的家庭生活中格外注重用情沟通,家庭氛围也随之变得更为融洽。这种改变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情绪管理对于提升幸福指数来说举足轻重。
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心理健康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表明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每年的10月10日被世卫组织确定为“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现阶段正处于高速发展期,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收人差距增大,职业发展、子女教育等压力如同磐石一样负重在肩,种种因素导致现代化过程中许多人处于心理亚健康的危险状态中,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犹如平静海面下的暗礁险滩。
在此背景下,各高校陆续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但多年来鲜少系统地关注教职工心理健康,大多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讲座。众所周知,北大教职工群体可谓“三高”:高智商、高学历、高压力。特别是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当前,教职工的压力尤为凸显。当今,社会上各种“心灵鸡汤”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质量却良莠不齐。为教职工提供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帮助,是工会应该承担的责任。在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以帮助教职工疏导心理困惑、建设幸福生活为主旨,工会联系北大各方力量,决定启动“教职工心理健康支持计划”,通过专题讲座、团体辅导、主题沙龙、户外拓展等多种形式,形成全面系统、立体生动的教学模式和多维度、多层次、开放式的教学体系,主题覆盖了人生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为“幸福学堂”。
“幸福学堂”如春风化雨般给教职工带来心灵滋养,帮助大家提升幸福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我们也希望出一份力,将“幸福的能力”传递给更多人,共创美好生活。
北京大学工会主席 孙丽
2017年10月
北京大学“幸福学堂”是2014年由北大校内多家单位协作开办的“教职工心理健康支持计划”,旨在通过系列培训引导教职工提高心理健康意识,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更好地建设幸福、传递幸福。
为了扩大“幸福学堂”的影响力,我们从三期培训的35节辅导课程中精选15讲集结成册,以家庭关系、亲子沟通、情绪管理、积极心理学以及网络时代的心理健康等内容为主题,希望借助这种形式,能使北大的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民众、温暖更多家庭。
本书由北京大学工会策划、编选。感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校医院、体育教研部、继续教育部、教代会教职工素质建设委员会、图书馆等协作单位对“幸福学堂”的支持。感谢为书稿整理付出努力的汪一波、徐丹丹、张涛老师,潘庭玉、樊旭阳、凌海燕、蔡静雯、彭华、吴婧怡、熊晓旭、张皓茹等学生助理,以及张存、焦彦华等员工。
本书根据现场授课的音视频、讲义等资料整理,并经过各位授课老师的审改。但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难免有错漏之处,恳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1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