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举国全面抗战。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粲、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客观事实,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以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又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抗战史。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由郑曦原编写,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选题”之一。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由郑曦原编写,为“《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之一(该系列已出版《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系《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问对华报道的选编。
入选本书的《纽约时报》220多篇出自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仅反映了八年抗战的战争状况,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的状况;不仅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情况,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和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客观事实;不仅反映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也反映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评论分析深入,给读者提供了回顾这段历史的另一种视角,给人以启示。
日军南京暴行将永刻心底
窦奠安
1937年12月17日
题记:战俘尽遭杀害,南京平民亦遭屠杀。美国大使馆遭袭击。蒋介石战术拙劣,守将溃逃,首都沦陷。
发自美军“瓦胡号”炮舰:日军在南京城内大规模的打砸破坏等暴行被揭露后,已难获得中国人民及在华外国人士之尊重和信任。
国民政府之衰落,中国军队之溃败,致使大批中国人留在南京城内面对日军之进攻。日军占领并控制南京城后,恐怖炮击的停止,中国军队混乱场面的结束,让中国普通民众如释重负。但从日军占领南京两天的情况来看,至少在目前战时状态下,日本人的统治会日益严厉。日军在南京展开大规模地暴行,掠夺抢劫,强奸妇女,屠杀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大量战俘以及有军人体征的健壮男性惨遭杀戮。
大量市民遭屠杀
对普通民众的杀害日益扩大。周三(15日),在南京城广泛巡查的外国人目睹到每一条街道都有市民的尸体,被害者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警察以及消防人员更是袭击的对象。死者多为刺刀所害,更有遇害者被野蛮下流之残酷手法杀害。由于恐慌害怕而逃窜,或是日落后在街巷被巡逻队员抓获的人,会被当场杀害。很多屠杀甚至在外国人士面前进行。
日军的掠夺可谓是对整个城市的掠夺。日军几乎挨家挨户地闯入城内房屋,并且往往是在长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日军抢夺任何想要的物品,还往往强迫中国人搬运。最初,食物显然是日军首要需求;而后,其他有用或值钱的物品亦遭掠夺。尤其可耻的是,日本士兵竞抢夺难民,大规模地在难民集中区搜刮金钱和贵重物品,而这些往往是难民们的全部家当。
美国一所教会的大学医院职员,被抢走了现金和钟表。日本士兵又侵入美国人所办的金陵女子学院,在办公楼抢夺粮食和贵重物品。大学医院和金陵女子学院的建筑物均悬挂美国国旗,并且在门口张贴中文公告,表明建筑为美国人所有。
美大使私邸遭袭
甚至连美国外交官私人住所也难以幸免。在接到外交官愤怒的入侵报告后,记者和派拉蒙(Paramount)制片公司的摄影师亚瑟·梅肯前往现场,与5名日本兵对峙,要求其离开。士兵满脸不高兴,被迫离开。他们只拿走了一只手电。
许多中国平民在其妻子或女儿被拖走强暴时,向外国人寻求援助,但外国人的确也无能为力。对俘虏的集体屠杀更加剧了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恐怖气氛。日军屠杀抛下武器投降的中国士兵后,又四处搜查那些混入民众之中原本是中国士兵的便衣男子。在难民区一建筑内,四百个男子被抓走。他们五十个人被绑作一排,由步兵手、机枪手押往屠杀现场。 在登船前往上海之前,记者还目睹了江边两百个男子被屠杀,屠杀仅持续了十分钟。日本兵让中国人沿墙排列,进行枪击。然后,许多持手枪的日本士兵,在杂乱的尸体中随意用脚踢,如若还有知觉,便再对其射击。实施这些令人毛骨悚然行径的陆军士兵,还招来海军在停泊的军舰上观看这个场景。一大群海军士兵从中作乐。
当第一支日本军队从南面城门进入中山路,进而包围南京城时,一些中国人甚至感到异常振奋。日军停止炮击南京城着实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他们对日本人恢复和平,建立新秩序抱有幻想。此时南京城内的日本军队还未开始庆祝。
日军对南京城和民众的掠夺,遭到中国人的强烈憎恨。这种被压抑的情感,将会化作日后多年各种形式的反日行为。而东京方面称,他们正是为消灭中方的反日情结而战。
P(38-39)
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八年全国抗战,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血腥的牺牲中,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创造了历史机遇。战争与革命在狼烟四起的神州大地同步进行,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纽约时报》对华抗战史诗般的报道令人心潮澎湃。《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与《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一起构成“《纽约时报》百年看中国”三部曲。编辑本书的意图就是希望为国人回顾我们这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如何从绝地奋起,走向复兴,提供一个观察与思考的视角。
刚编《帝国的回忆》时,我的女儿郑珂雪只有6岁;编译《浴火重生》时,她已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郑珂雪说,抗战是民族近代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燃烧的城市,流亡的大学,濒于崩溃的经济,屡败屡战的军事,一退再退的首都。但是,不管退到哪里,不管有多少国土沦丧,不管有多少人员牺牲,但中国军民决不言败、血战到底,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充分展现了我们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奋不顾身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重光最辉惶、最悲壮、最惑人的篇章,是我们珍贵的民族记忆。她们这群漂泊在异国的“90后”留学生也希望能够参与编译工作,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随即向出版社提议,全体参与这部作品编译工作的人员都做义工,不要报酬,以体现我们对抗战先烈和殉难同胞的缅怀之情。
不久之后,一群中国留学生建立了中国抗战主题沙龙。他们经常与周末相聚在伦敦荷兰公园附近的一个寓所里,并选择西南联大的文学文学图腾《未央歌》为公众号,发布倡议书,使用微信、百度云、dropbox伟大的中国人民伸出了援手:从缅甸撤退的中国远征军进入印度,获得了整训和换装;从印度利多通往中国昆明的史迪威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从阿萨姆邦出发的驼峰航线更为中国输送了65万吨重要战备物资,这两条生命通道为中国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世界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结成“命运共同体”,对于我们民族的生存与进步是多么重要!
孟买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援华的出发地。2015年6月,我在当年的中国总领事为印度援华医疗队送行的泰姬饭店举行《孟买:从这里出发,印度医疗队赴华支持抗战77周年纪念展》,现场播放了宝莱坞1946年拍摄的电影《柯棣华大夫》。当片中女主角以印地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全体起立,许多人的眼里噙满泪花。那次还特别展出了毛泽东主席为悼念柯棣华大夫亲笔题写的挽联“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十分醒目。作为中国驻孟买总领事,我曾陪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柯棣华大夫的家人,也为他的家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艰难时刻无私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和友好邻邦。
搁笔之前,我还想吐露一个内心的隐秘,就是在我的领区内还有一个抗战时期的航校遗址没有找到。据记载,当时有数百名中国学生到孟买附近的浦那空军基地受训。他们中从昆明、成都和重庆过来的人不少,吃不惯印餐和西餐。当地华侨就在航校大门外办了几家川菜馆,非常受学生们欢迎。华侨说:“都是娃娃脸,年轻得很。一茬一茬的,走了就再也没回来。”当时,年轻的中国空军极为缺乏飞行员,航校生们从这里一毕业就飞驼峰航线。上一期航校生牺牲了,下一期航校生再补上去,前赴后继,可歌可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长眠在祖国的雪域高原了。魂归来兮,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个遗址,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们树碑立传。
由于编纂时间有限,全体志愿编译人员皆以业余时间参与,亦难形成鸿篇巨制。我们只是撷取其中的片断,拼成若干的素描,为纪念抗战搭建一个简易的祭台。点燃烛光,以我们真诚而朴素的情怀,来寄托我们对先烈的哀思,以及我们对民族复兴大业的向往。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郑曦原
2016年6月6日于印度孟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