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1937年7月7日,日寇进攻卢沟桥的炮声宣告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从此,中国人民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开始了决定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举国全面抗战。并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粲、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的报道,以西方人的眼光观察和记录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这些报道和评论不仅反映了战争的惨烈状况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浴血奋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客观事实,而且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角度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状况,以及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是一份珍贵的历史资料,又是一部具有独特视角的中国抗战史。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由郑曦原编写,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及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选题”之一。

内容推荐

《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1937-1945)》由郑曦原编写,为“《纽约时报》中国观察记“系列之一(该系列已出版《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1854—1911)》《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1911—1921)》),系《纽约时报》1937年7月至1945年9月问对华报道的选编。

入选本书的《纽约时报》220多篇出自西方记者的报道,不仅反映了八年抗战的战争状况,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生等方面的状况;不仅反映了正面战场的情况,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和坚持持久战的战略、开辟和发展敌后战场、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客观事实;不仅反映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也反映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评论分析深入,给读者提供了回顾这段历史的另一种视角,给人以启示。

目录

第一篇 1937年

 1937年抗战大势

 中日激战卢沟桥

 中国军队集结河北

 中日两军在上海交火

 中国空军在壮大

 南口战事激烈

 战争与中国人口

 战火烧向教室和校园

 日本面对新旧两个中国

 举国纪念“九一八事变”

 日本将战争责任归咎中国

 日本空袭上海租界

 红军接受政府改编

 德国调停恐将流产

 苏联派出战机支援中国

 日军攻占湖州,南京遭轰炸

 30万军队守卫南京

 华北组建抗日游击队

 南京危在旦夕

 为南京而战

 南京保卫战空前激烈

 南京的沉默令人恐惧

 日军南京暴行将永刻心底

 中国战机自毁严重

 故宫文物紧急撤出南京

第二篇 1938年

 1938年抗战大势

 书评:《红星照耀中国》

 日军在南京大肆屠杀平民

 山东济宁失陷

 中国人民坚持抗战

 持久战令日本胆寒

 中国抢修战备公路

 彭德怀将军采访记

 美国外交官在南京受辱

 彭德怀坚信抗战必胜

 周恩来出任汉口要职

 罗曼博士访谈录

 朱德出席教会弥撒

 外汇管制触发金融恐慌

 中国元首儿子牺牲

 宋美龄在香港接受采访

 中国大学纷纷内迁云南

 红军在抗战中担当大任

 长城下面是故乡

 日军受困兰封

 河南归德告急

 兰封战云密布

 援军接近土肥原师团

 黄河决堤,浊浪滔天

 澳大利亚发现赤色中国铸币

 黄河在怒吼

 蒋介石发表《告日本民众书》

 红军报纸发出呼吁更多言论自由

 探寻敌后抗日根据地

 延安见闻记

 台儿庄日记

 满洲新京印象

 日军攻陷码头城

 卡尔逊辞去美国军职

 汉口失陷

 汉口失火

 长沙大火

 通过缅甸转运物资

第三篇 1939年

 1939年抗战大势

 数千民众逃离重庆

 黄蕙兰女士记

 在炮火中迎来新年

 35万民众撤离重庆

 不屈的中国在歌唱

 美国探险家考察丽江

 国民政府准备第四次迁都

 胡适为中国鼓与呼

 日发动对成都空袭意在离间民众

 远东观察的三个维度

 工业合作社在中国兴起

 日军晋南“扫荡”被粉碎

 租界在中国还能保留多久?

 首次亮相的达赖喇嘛

 通往世界的生命通道

 长沙仍在抵抗

 真正的力量是思想不是炸弹

 格鲁:震撼日本的大使

 英军完全撤出华北

 中国决心打持久战

 中国掌握着胜利筹码

 日军兵逼南宁

 大江东流不息

 日军攻占镇南关

 抗战歌曲传唱大江南北

第四篇 1940年

 1940年抗战大势

 周恩来返回重庆

 用油罐铁皮和黄铜制币

 中国强化西藏主权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获得中央册封

 中国古籍来美国避难

 书评:《越过中国的城墙》

 布达拉宫举行达赖喇嘛坐床大典

 跟随马可·波罗的脚步

 德国继续援助重庆

 周恩来离开莫斯科回国

 重庆政府发布战报

 空袭重庆将成常态

 香港战事迫在眉睫

 陆军控制了日本政局

 中国警告日本勿进印支

 美国海军陆战队员的中国报告

 伟大的滇缅公路

 华尔道夫酒店举办募捐舞会

 美国人大举撤离东方

 书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第五篇 1941年

 1941年抗战大势

 中国抗战是人类意志的胜利

 评日本梦想的“新秩序”

 林语堂博士采访记

 战火中的中国妇女

 纽约华人纪念抗战4周年

 日本召开御前会议讨论战局

 中英就取消治外法权进行谈判

 本田熊太郎将前往南京就职

 中国以游击战策应盟国

 滇缅公路雨季保持畅通

 抗战文学体现民族精神

 欧柏林学院内迁四川

 中国军队强势攻打渐弱的敌军

 中国需要更多的民主与合作精神

 中华之魂坚贞不屈

 美国护士长沙来信

 在华传教陷入低潮

 日本空军后继乏力

 马来亚华人准备抵抗

第六篇 1942年

 1942年抗战大势

 战时中国大学约有5万学生

 四强共建联合国

 5万日军溃败长沙

 中国批评盟国“先欧后亚”方针

 中国远征军准备进入缅甸

 中国的抗战拷问西方

 会见蒋介石夫妇记

 日本的强大不可持续

 缅甸战场的流动医院

 书评:《八月的乡村》

 日军逼近滇缅公路

 中国的粮食问题

 中国决心死守云南

 工业酒精替代燃油

 记美国传教士西格雷夫医生

 蒋夫人呼吁民族平等

 空中决斗在湖南

 中国士兵李宝山

 中国货币存量激增

 流亡学生逃难成都

 右翼挟持日本滑向战争

 中国连环进攻敌军前哨

 向中国空军致敬

 美国飞虎队振奋人一心

 日本从南洋所获寥寥

 工业考察团前往西北

 中国在经济战中愈挫愈强

 黄河潼关段发生洪灾

 中国军人在印度受训

 美国总统特使访问重庆

 来自中国的淑女

 边远的空军基地消息闭塞

 “里斯本丸”号被鱼雷击沉

 成都市市长因粮价失控被处决

第七篇 1943年

 1943年抗战大势

 “明日”即是“光明日”

 瞩目战时中国工业规划

 特稿:中国经济岌岌可危

 来自中国的战地天使

 蒋夫人祭奠阿灵顿公墓

 蒋夫人举行新闻发布会

 重庆晴天预示空袭

 3000华侨聆听蒋夫人演讲

 日军并不可怕

 川藏运输线开通

 广州破城,四胞胎诞生

 中国要求无条件归还台湾

 鄂西会战基本结束

 重庆遍体鳞伤,但坚贞不屈

 中国军队反攻宜昌

 重庆人买不起新衣

 梵蒂冈谴责日本虐待传教士

 中国军备简陋,但士气高昂

 中国对日作战计划

 读者来信:中国寻求的仅仅是平等

 中国的勇气和美丽

 新式军事训练掀起热潮

 重庆再度遭袭

 记者眼中的中国士兵

 蒋介石就任国民政府主席

 共产党人加入宪政实施协进会

 记者与军阀

 恐怖的卡车之旅

 庆祝蒋介石从开罗归来

 日本清楚战争即将结束

第八篇 1944年

 1944年抗战大势

 中国为战争胜利做出四大贡献

 日军兵临洛阳,平汉铁路失守

 中国的内斗

 神奇的中国印

 中国在坚持

 华莱士在西伯利亚和中国的见闻

 云贴近大地,柔和战争痕迹

 日军在衡阳遭受重创

 盟军飞行员阻止敌人攻击衡阳

 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水火不容?

 中国战局急转直下

 中国的乐土延安

 日军胜利迫使中国调整政策

 民兵训练成效明显

 一名年轻的飞虎队员

 领袖与士兵

 日军进攻独山震动贵阳

 中国历史的黑暗时刻

第九篇 1945年

 1945年抗战大势。

 盟军在缅甸登陆

 中国站在十字路口

 美国空运昼夜不停

 侨报呼吁成立联合政府

 美国陆军史上最伟大的公路

 国共纷争影响美国远东政策

 旧金山:缔造和平的战场

 国共妥协,避免内战

 25000名美军士兵整装待命

 评日本的投降

 日本战犯名单正在拟议中

 京沪铁路见闻

 南京举行受降仪式

 日本策划自杀性空中攻击÷。

 纽约华人冒雨游行庆祝胜利

 898名美军飞行员获得营救

附录

 “《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编译倡议书

 青年的理想

 编译感怀

试读章节

日军南京暴行将永刻心底

窦奠安

1937年12月17日

题记:战俘尽遭杀害,南京平民亦遭屠杀。美国大使馆遭袭击。蒋介石战术拙劣,守将溃逃,首都沦陷。

发自美军“瓦胡号”炮舰:日军在南京城内大规模的打砸破坏等暴行被揭露后,已难获得中国人民及在华外国人士之尊重和信任。

国民政府之衰落,中国军队之溃败,致使大批中国人留在南京城内面对日军之进攻。日军占领并控制南京城后,恐怖炮击的停止,中国军队混乱场面的结束,让中国普通民众如释重负。但从日军占领南京两天的情况来看,至少在目前战时状态下,日本人的统治会日益严厉。日军在南京展开大规模地暴行,掠夺抢劫,强奸妇女,屠杀平民;百姓流离失所,大量战俘以及有军人体征的健壮男性惨遭杀戮。

大量市民遭屠杀

对普通民众的杀害日益扩大。周三(15日),在南京城广泛巡查的外国人目睹到每一条街道都有市民的尸体,被害者包括老人、妇女和儿童。警察以及消防人员更是袭击的对象。死者多为刺刀所害,更有遇害者被野蛮下流之残酷手法杀害。由于恐慌害怕而逃窜,或是日落后在街巷被巡逻队员抓获的人,会被当场杀害。很多屠杀甚至在外国人士面前进行。

日军的掠夺可谓是对整个城市的掠夺。日军几乎挨家挨户地闯入城内房屋,并且往往是在长官在场的情况下进行。日军抢夺任何想要的物品,还往往强迫中国人搬运。最初,食物显然是日军首要需求;而后,其他有用或值钱的物品亦遭掠夺。尤其可耻的是,日本士兵竞抢夺难民,大规模地在难民集中区搜刮金钱和贵重物品,而这些往往是难民们的全部家当。

美国一所教会的大学医院职员,被抢走了现金和钟表。日本士兵又侵入美国人所办的金陵女子学院,在办公楼抢夺粮食和贵重物品。大学医院和金陵女子学院的建筑物均悬挂美国国旗,并且在门口张贴中文公告,表明建筑为美国人所有。

美大使私邸遭袭

甚至连美国外交官私人住所也难以幸免。在接到外交官愤怒的入侵报告后,记者和派拉蒙(Paramount)制片公司的摄影师亚瑟·梅肯前往现场,与5名日本兵对峙,要求其离开。士兵满脸不高兴,被迫离开。他们只拿走了一只手电。

许多中国平民在其妻子或女儿被拖走强暴时,向外国人寻求援助,但外国人的确也无能为力。对俘虏的集体屠杀更加剧了日军在南京制造的恐怖气氛。日军屠杀抛下武器投降的中国士兵后,又四处搜查那些混入民众之中原本是中国士兵的便衣男子。在难民区一建筑内,四百个男子被抓走。他们五十个人被绑作一排,由步兵手、机枪手押往屠杀现场。  在登船前往上海之前,记者还目睹了江边两百个男子被屠杀,屠杀仅持续了十分钟。日本兵让中国人沿墙排列,进行枪击。然后,许多持手枪的日本士兵,在杂乱的尸体中随意用脚踢,如若还有知觉,便再对其射击。实施这些令人毛骨悚然行径的陆军士兵,还招来海军在停泊的军舰上观看这个场景。一大群海军士兵从中作乐。

当第一支日本军队从南面城门进入中山路,进而包围南京城时,一些中国人甚至感到异常振奋。日军停止炮击南京城着实让他们松了一口气,他们对日本人恢复和平,建立新秩序抱有幻想。此时南京城内的日本军队还未开始庆祝。

日军对南京城和民众的掠夺,遭到中国人的强烈憎恨。这种被压抑的情感,将会化作日后多年各种形式的反日行为。而东京方面称,他们正是为消灭中方的反日情结而战。

P(38-39)

序言

中国人民历经艰苦卓绝的八年全国抗战,迎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在血腥的牺牲中,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团结,为争取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创造了历史机遇。战争与革命在狼烟四起的神州大地同步进行,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纽约时报》对华抗战史诗般的报道令人心潮澎湃。《浴火重生——<纽约时报>中国抗战观察记》与《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一起构成“《纽约时报》百年看中国”三部曲。编辑本书的意图就是希望为国人回顾我们这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如何从绝地奋起,走向复兴,提供一个观察与思考的视角。

刚编《帝国的回忆》时,我的女儿郑珂雪只有6岁;编译《浴火重生》时,她已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毕业。郑珂雪说,抗战是民族近代史上最辉煌的篇章,燃烧的城市,流亡的大学,濒于崩溃的经济,屡败屡战的军事,一退再退的首都。但是,不管退到哪里,不管有多少国土沦丧,不管有多少人员牺牲,但中国军民决不言败、血战到底,这样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卷,充分展现了我们不畏强暴、同仇敌忾的民族气节和奋不顾身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民族在绝境中奋起重光最辉惶、最悲壮、最惑人的篇章,是我们珍贵的民族记忆。她们这群漂泊在异国的“90后”留学生也希望能够参与编译工作,以自己的方式纪念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是一个好主意!我随即向出版社提议,全体参与这部作品编译工作的人员都做义工,不要报酬,以体现我们对抗战先烈和殉难同胞的缅怀之情。

不久之后,一群中国留学生建立了中国抗战主题沙龙。他们经常与周末相聚在伦敦荷兰公园附近的一个寓所里,并选择西南联大的文学文学图腾《未央歌》为公众号,发布倡议书,使用微信、百度云、dropbox伟大的中国人民伸出了援手:从缅甸撤退的中国远征军进入印度,获得了整训和换装;从印度利多通往中国昆明的史迪威公路,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从阿萨姆邦出发的驼峰航线更为中国输送了65万吨重要战备物资,这两条生命通道为中国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我们深刻地认识到,热爱和平与正义的世界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每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共同发展,结成“命运共同体”,对于我们民族的生存与进步是多么重要!

孟买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援华的出发地。2015年6月,我在当年的中国总领事为印度援华医疗队送行的泰姬饭店举行《孟买:从这里出发,印度医疗队赴华支持抗战77周年纪念展》,现场播放了宝莱坞1946年拍摄的电影《柯棣华大夫》。当片中女主角以印地语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时,全体起立,许多人的眼里噙满泪花。那次还特别展出了毛泽东主席为悼念柯棣华大夫亲笔题写的挽联“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十分醒目。作为中国驻孟买总领事,我曾陪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柯棣华大夫的家人,也为他的家乡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艰难时刻无私帮助过我们的国际友人和友好邻邦。

搁笔之前,我还想吐露一个内心的隐秘,就是在我的领区内还有一个抗战时期的航校遗址没有找到。据记载,当时有数百名中国学生到孟买附近的浦那空军基地受训。他们中从昆明、成都和重庆过来的人不少,吃不惯印餐和西餐。当地华侨就在航校大门外办了几家川菜馆,非常受学生们欢迎。华侨说:“都是娃娃脸,年轻得很。一茬一茬的,走了就再也没回来。”当时,年轻的中国空军极为缺乏飞行员,航校生们从这里一毕业就飞驼峰航线。上一期航校生牺牲了,下一期航校生再补上去,前赴后继,可歌可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长眠在祖国的雪域高原了。魂归来兮,我们一定要想办法找到这个遗址,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们树碑立传。

由于编纂时间有限,全体志愿编译人员皆以业余时间参与,亦难形成鸿篇巨制。我们只是撷取其中的片断,拼成若干的素描,为纪念抗战搭建一个简易的祭台。点燃烛光,以我们真诚而朴素的情怀,来寄托我们对先烈的哀思,以及我们对民族复兴大业的向往。

谨以此书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

郑曦原

2016年6月6日于印度孟买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6: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