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氏外戚集团的崛起
1.贵人吉相,王家姑娘入宫,
为汉元帝生下了太子
如果说王莽篡汉立新的时代条件是历史积累的结果,那么,王莽篡汉立新的机遇则是由他的姑母王政君入宫成为汉元帝的皇后而创造的。
王氏家族是田齐的流裔。王莽篡汉做皇帝后,写了一个《自本》追述自己的世系,其中说:
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
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重,奔齐,
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世称王,至王建
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
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这里,我们没有必要去给王莽搞烦琐的世系考证,更没有必要用世系考证去证明他的血统是否高贵。因为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此类血统论除了可以作为研究封建政治历史观的材料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这里应该指出的是,除了王莽作为齐国田氏的后裔这一点没有疑义外,他胡诌出的田氏之前那个虚无飘渺的世系没有多少真实的历史根据。王莽之所以把半是传说,半是真实的世系捏合在一起,目的就是给自己的篡汉从祖宗那里寻找一个神圣的根据。因为刘邦自诩为尧的后代,那么,按照“五德终始”和“三统”“三正”之类的理论,如同舜代尧一样,作为舜的后代的王莽,其取代尧的后裔的刘氏皇朝也是命中注定,天理昭然的。
秦汉以来,王莽的家世是清楚的。文景时期,田安的孙子王遂居于东平陵(今山东章丘),生王贺,汉武帝时做绣衣御史,这是武帝专门设立的用于监军的监察官员。武帝后期,不少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这些绣衣御史被派往农民起义军势力强大的郡县,督责郡县官吏严厉镇压起义军,对很快安定地方的秩序起了重要作用。如,绣衣御史暴胜之等人奏杀镇压起义军不力的郡县官吏以及与起义军通消息供饮食的百姓万余人。当时,王贺被派往魏郡(今河北临漳一带)督责郡守县令等围剿坚卢等起义军。他没有采取残酷的镇压措施,对坚卢的部众网开一面,对镇压不力的官员也曲予回护、优容,结果被别人告发,他自己因此丢掉了官职。但他并不后悔,而是叹息着说:“我听说挽救千人之命者子孙就能封侯,我救活者超过万人了,后世子孙应该兴旺发达吧!”王贺免官后,因与东平陵的终氏结怨,就举家迁居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的委粟里,因德高望重,被任为三老,为当地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受到魏郡百姓的敬重。
王贺生子王禁,字稚君,少时在长安学习法律,做廷尉史。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生女儿王政君,她就是后来元帝的皇后。王禁有大志,不拘小节,好酒色,娶了不少妻妾,生了四个女儿八个男孩,长女名君侠,次女政君,三女君力,四女君弟;儿子依次为凤字孝卿,曼字元卿,谭字子元,崇字少子,商字子夏,立字子叔,根字稚卿,逢时字季卿。其中,王凤、王崇与王政君同母。其母为王禁的嫡妻,是魏郡李家的女儿,后因妒被王禁赶走,更嫁河内(今河南焦作一带)苟宾为妻。
据说,当年王政君的母亲怀她时,曾梦见月亮投入她的怀抱。及其长大,“婉顺得妇人道”。至待嫁之年,王禁一连给她许配数户人家,男方都在结婚前夕莫名其妙地死去。后来,东平王刘宇聘其为姬,未入王府,刘宇也死去。王禁十分惊异,于是找算命先生为女儿相面,得到的回答是:“当大贵,不可言。”王禁深以为然,就教女儿读书学琴,使之受到良好的教育。五风三年(公元前55年),18岁的王政君被王禁献进宫中,“入掖庭为家人子”,进入后补嫔妃的行列。约年余,皇太子刘奭的爱妾司马良娣病重,死前,她对太子说:“我命不该死,我是被你的那些娣妾良人诅咒而死的。”司马良娣死后,太子悲痛过度,大病一场。他迁怒于那些娣妾,谁也不再亲近。后来,宣帝见太子闷闷不乐,知道他憎恨诸娣 妾,就要皇后在后宫家人子中选取几位淑女侍奉太子。皇后选取王政君等5人,等太子朝见自己时,让她们与太子见面,并令长御问太子喜欢哪一个。这一天,太子来朝,皇后令王政君等5人待坐一侧。当长御问太子喜欢哪一个时,太子其实一个也没有看上,但碍于皇后的面子,只得随口答道:“其中一人可以。”当时王政君离太子最近,又独独穿着绛色的大掖衣,长御以为太子中意的就是她。皇后于是令侍中杜辅、掖庭令浊贤将王政君送人了太子宫,很快有了身孕。在此之前,太子宫中的娣妾不下十数人,侍候太子时间长者已七八年,但没有一个人生孩子。独王政君入宫即孕,并于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生下一个儿子,他就是后来的汉成帝。其时,汉宣帝尚在位,他对孙子的出世十分高兴,亲自为之起名骜,字太孙,时常放在身边逗弄。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宣帝崩逝,太子即位,是为孝元帝。以儿子刘骜为太子,王政君为婕妤,封王禁为阳平侯。三天之后,又宣布立王政君为皇后,王禁位特进,王禁的弟弟王弘为长乐卫尉,即皇后的侍卫官。永光二年(公元前42年),王禁死去。其长子王凤嗣爵阳平侯,同时为卫尉侍中,成为皇宫的卫士长。王政君生子以后,元帝很少召幸,夫妻之间没有多少感情。太子年长后,喜欢饮酒,又好燕私之乐,元帝认为他不具备做皇帝的才能。而此时,傅昭仪正得到汉元帝的宠幸,她生的儿子即后来的定陶共王多才多艺,很得元帝的欢心,“坐则侧席,行则同辇”。这时,元帝身体不太好,就把政事委于臣下,自己“留好音乐”,自取其乐。他把鼙鼓置于殿下,自己在殿上凭栏投掷铜丸击鼓,能够“声中严鼓之节”②即符合鼓之节拍。后宫姬妾及左右宦官们学着元帝的办法投丸击鼓,但谁也达不到元帝的水平,只有定陶王能够做到。元帝曾当着不少臣子的面夸奖定陶王。时任驸马都尉侍中的史丹心向太子,就对元帝说:“人们所说的才能,应该是聪敏好学,温故而知新,有丰厚的知识积累,皇太子就具备这样的才能。若是将熟谙丝竹鼓鼙看作才能,那就是把音乐家陈惠、李微放在丞相匡衡以上,可以让他们做丞相了。”一席话把元帝说得“嘿然而笑”。建昭四年(公元前35年),汉元帝最小的弟弟中山哀王刘竟去世。太子与这位小叔一同上学,一起成长。太子前往吊唁,元帝看见自己的儿子,想到小弟少年天亡,悲痛之情难以自抑。但太子到小叔灵前,却表现不出丝毫哀痛之情……
P41-44
引言
第一章 愁日夕阳中的西汉皇朝
1.儿子做皇帝,母亲被处死,接踵而至的却是西汉皇朝的一次“中兴”
2.“自乱汉家制度”,汉元帝使西汉皇朝急剧滑坡
3.矛盾,矛盾,不断激化的矛盾,朝廷上下已是焦头烂额
4.出路在哪里?为什么不能换一个非刘姓的皇帝
第二章 王氏外戚集团的崛起
1.贵人吉相,王家姑娘人宫,为汉元帝生下了太子-
2.汉成帝不争气,将军国大权拱手送给了舅父和表兄弟
3.“一门十侯,五大司马”,王家势力如日中天
第三章 脱颖而出的王莽
1.孤儿寡母之家出了一个“知书达理”的少年
2.尊师好学,敬老礼贤,他的声誉让父辈望尘莫及
3.将表兄弟送上断头台,自己登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位
第四章 南阳蛰居
1.为了一次排座次,丢掉了大司马的官职
2.荒唐的汉哀帝将朝政交给了一个22岁的同性恋者
3.东山再起,炙手可热,已超过昔日的气势
第五章 迈向极峰
1.符瑞一个接着一个,大司马又荣获“安汉公”的宝座
2.他谦辞爵位,拒绝封邑,梦牵魂绕的是一颗“宰衡”的印章
3.“摄皇帝”到手了,他又要“假皇帝”,信誓旦旦的是“复子明辟”
4.一个无赖献出的符命,使“假皇帝”一夜之间变成了真皇帝
第六章 命运多舛的“新政”
1.无地者白送一百亩土地,奴婢也改叫“私属”,高兴过后,
才知道那是画饼充饥
2.红眼睛死死盯住工商业的厚利,一切归我!让滚滚财源
都流进我的口袋
3.我用一文钱兑换你的20文,你不乖乖地服从,就是犯罪
4.事事不新出个样子来,还叫什么“新朝”
第七章 王莽的思想与性格-
1.儒家、法家,选取的标准是为我所用;今文经、古文经,只要
有用都要用
2.虚伪、奸诈、阴毒、残忍,为了自己做皇帝,何惜他人血和泪
第八章 新朝新贵众生相
1.离开学问逐利禄,一代学术大师走上悲剧之路;无赖以投机
发迹,最终输掉了脑袋
2.平庸之辈统率精锐之师,犹如绵羊指挥老虎打仗难逃失败
3.奴才一旦不安其位,主子的屠刀就会架到他的脖子上
4.平庸者进,才俊者退,如此朝廷怎么能兴旺发达
第九章 无事生非
1.为了更换一枚印章,导致边陲烽火连天
2.吹牛可以吹来富贵利禄,但却吹不出真实的胜利
第十章 汹涌澎湃的反抗浪潮-
1.暴政引来报复,报应也是规律
2.刘邦的子孙首举义旗,为的是夺回被篡夺的江山社稷
3.星星之火起四方,新朝君臣都说与大局无妨
4.绿林山上的英雄冲向江汉平原,南阳刘氏贵族纷纷来归
5.泰山周围一群庄稼汉,染红眉毛演出了历史的新场面
6.滔滔黄河水,流淌着几多血泪几多豪情
7.昆阳城下鏖战急,一个开国皇帝的英姿闪现在刀光剑影中
第十一章 逆流挣扎众叛亲离
1.荒唐伴着荒唐,在荒唐中走向灭亡
2.儿子密谋杀掉父亲,孙子策划取代爷爷,这一家人的神经
是不是出了毛病
3.朝廷重臣谋划宫廷政变,两个将军急于发难,一个文臣等待
吉星高照,结果
第十二章 死无葬身之地
1.长安南郊,祭天台上的哭声凄厉而悠长
2.宛城街头,百姓踢来掷去的是一代帝王的头颅,那编造谎言的
舌头也被生食了
第十三章 历史的灾难与补偿
1.新朝灭亡了,反叛它的几支武力又开始了皇位的角逐
2.“复汉兴刘”的魔影终于显出了神威,与刘邦续上香火的
南阳儒生再次成为统一中国的帝王
3.百姓的鲜血换得了一时的和平与发展
第十四章 功过任评说
1.卑劣的篡弑者,还是失败的改革家?看来学术上的争论
还要继续下去
2.事实无法更改,认识却应该不断深化
附录 王莽生平大事年表
始建国元年正月初一,公元8年12月1日,当群鸡报晓的啼鸣迎来漫天朝霞的时候,凛冽寒风中的巍峨的未央宫中,开始举行新朝皇帝登基的大典。黄色的龙旗在朔风吹拂下如浪翻飞,夹陛而立的卫士手持刀矛默默对视。殿内文武臣僚各依秩级排列整齐地垂手站立。随着司礼的太常一声呼叫,震天的鼓乐立刻响彻云霄。此时,一个头戴纯金冠冕、身着黄色龙袍、体高7尺5寸的汉子,在一群宦官宫女的导引簇拥下,穿过肃立的卫士和官员组成的夹道,高视阔步地迈向金碧辉煌的龙座。当他转过身来,安坐御案的时候,文武臣僚一齐匍匐在地,北面行三跪九叩之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欢呼声如海啸般声震屋瓦。在宦官以抑扬顿挫的声音宣读即位诏书之时,文武百官才敢稍稍抬起头,把自己的目光投向这位新朝皇帝。只见他年过50,宽方脸上一张大嘴巴,泛红的眼珠突现在鹰鼻之上,滴溜溜直视殿下诚惶诚恐的臣子。这位新朝皇帝就是王莽。在他用篡政的方式取代刘汉皇朝建立以国号为“新”的新皇朝的时候,已是54岁之年。
由于王莽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用篡弑的办法窃取皇位的封建帝王,亵渎了“忠君”这一最神圣的封建道德信条,所以,从东汉至晚清,他就几乎被众口一词地骂为“乱臣贼子”了。写《汉书》的班固斥责他是“行骄夏癸,虐烈商辛。伪稽黄虞,谬称典文”,“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毒流诸夏,乱延蛮貉”的无道之尤。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他那脍炙人口的《放言》诗中写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白居易慨叹知人论事之难,因为不少人戴着假面具。王莽的奸佞真面目是到他登上龙座才彻底暴露的。班固、白居易与一般封建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史学家一样,他们对王莽的评价共同倾向是集中谴责他篡汉立新,更易皇统,自己做了皇帝。在他们眼里,王莽的滔天大罪不在于给数以千万计的百姓带来了灾难,而在于他背叛了臣子必须忠于一家一姓的封建道德信条,在于他开创了一个恶劣的先例,在历史上树起了一面篡弑的硕大黑旗。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是以唯物史观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观点。因而,坚决摒弃以封建道德作为标准去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对于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弑君”“篡位”事件,只能从分析这些事件的阶级内容和历史作用中去作出恰当的评价。因为弑者和被弑者,篡者和被篡者,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代表。被奴役的奴隶和农民,忍无可忍,奋起反抗,杀掉那些为非作歹、恶贯满盈的奴隶主、封建主以及他们的代表帝王将相,无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英雄壮举,应该热情讴歌和颂扬。对于纯属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弑和篡,也只有从弑、篡者双方所代表的阶层和集团的地位,从其活动对历史的作用上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科学的评价。比如,三国时代的曹操,尽管本人生前没有“篡汉”,仅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然而,由于他本人的活动确实为儿子曹丕的“篡汉”创造了条件,因而也就受到《三国演义》之类小说、戏剧的唾骂,操、莽并称,作为封建时代“奸雄”的代名词几乎达到妇孺皆知的程度。平心而论,如果把曹操视为“黄巾起义军的遗嘱继承人”,从而刻意讴歌赞颂,显然是不妥当的。但是,与那些同曹操势不两立并且千方百计要搞掉他的东汉皇朝的那些“忠臣义士”相比,我们应该肯定的恰恰就是千百年来被詈骂的曹操。因为正是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分裂割据之势如水之趋下的条件下,曹操崛起于政坛,利用汉献帝象征性的“天下共主”的地位,东征西讨,扫荡封建割据势力,搏击为虐乡里的恶霸豪强,完成了北中国的统一。继而北征乌桓,挥鞭碣石,巩固了边防。同时,不拘一格,选取人才,澄清吏治,大兴屯田,兴办文教,促进了北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一切,都具有推动历史发展的进步意义。所以,以历史唯物论的观点看,恰恰是曹操的活动体现着历史的统一和进步的因素,他是那个时代的了不起的英雄人物。评价王莽,我们的着跟点不在于他的代汉立新。作为当时社会的一员,他完全有权力成为争夺皇冠的胜利者,因为,既然改朝换代被认为天经地义,皇帝的位子就不能由一家一姓垄断。我们着力注意的是王莽的那些关键性的历史活动,对社会发展究竟起了什么作用,给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了什么后果?当然,这里也必须涉及对王莽的个人品质的评价。但是,这种评价也只有与其代表的阶级或社会集团联系起来,与其活动的历史作用联系起来考察才有意义。
面对两汉之际那光怪陆离、云谲波诡的历史场景,面对王莽在政治舞台上迅速地飞升和急剧地沉落,千百年来,许多历史学家都在认真地思考:王莽作为一个虚伪奸诈的历史丑角,为什么能够顺利地代汉立新?又为什么在攫取皇位后命运多舛,事事梗阻,最后被戮于渐台,尸骨也荡然无存,落下千年骂名?
刘邦的“斩蛇起义”是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此事最早见于《史记·高祖本纪》。由于受当时传说的影响,特别经过“三统三正”“五德终始”观念的改铸,《史记》的记载已经蒙上了神怪迷信的色彩。后来,到了写《西汉演义》之类的小说家手里,“斩蛇起义”就进一步套上了宿命论的锁链:黑夜沉沉的丰西泽中,一条硕大的白蛇挡住刘邦的去路,并告诉刘邦说他当贵为天子,奄有四海,但蛇决心同他捣乱。刘邦要杀它,蛇说你斩头我闹你头,斩尾我闹你尾。刘邦于是毅然将蛇拦腰斩断。据说,后来的王莽就是这条蛇的转生,莽就是蟒。因为它被腰斩,所以就闹了中间,故而在两汉之间便横插进一个为时15年的新朝。这种神道主义的宿命论,是一种最省事、最偷懒的因果论,也是中国历史上有着广泛影响的封建迷信的糟粕。 迷信不能诠释历史,恰恰相反,只有历史才能诠释迷信。在这一方面,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就曾进行过认真的探索。他们力图撇开迷信,从时势事实出发对历史的前因后果进行追踪。新朝末年,班彪对陇西割据者隗嚣的一段谈话中,就试图探求王莽代汉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根源。他说:“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至于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国嗣三绝,危自上起,伤不及下。故王氏之贵,倾擅朝廷,能窃号位,而不根于民。是以即真之后,天下莫不引颈而叹。十余年间,内外骚扰,远近俱发,假号云合,咸称刘氏,不谋而同辞。”班固不愧为良史之才,他接续自己的父亲,对此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索。在《汉书·王莽传》中,他写下了如下一段总结式的话:
王莽始起外戚,折节力行,以要名誉,宗族称孝,师友归仁。及其居位辅政,成、哀之际,勤劳国家,直道而行,动见称述。岂所谓“在家必闻,在国必闻”,“色取仁而行违”者邪?莽既不仁而有佞邪之材,又乘四父历世之权,遭汉中微,国统三绝,而太后寿考为之宗主,故得肆其奸慝,以成篡盗之祸。推是言之,亦天时,非人力之致矣。及其窃位南面,处非所据,颠覆之势险于桀纣,而莽晏然自以黄、虞复出也。乃始恣睢,奋其威诈,滔天虐民,穷凶极恶,毒流诸夏,乱延蛮貉,犹未足呈其欲焉。是以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中外愤怨,远近俱发,城池不守,支体分裂,遂令天下城邑为墟,丘垄发掘,害遍生民,辜及朽骨,自书传所载乱臣贼子无道之人,考其祸败,未有如莽之甚者也。
这里,班氏父子对于王莽所以顺利地代汉立新和迅速灭亡的解释,基本上舍弃了斩蛇之类的神道迷信,力图寻找人事方面的社会原因。其中,“不根于民”和“四海之内,嚣然丧其乐生之心”,不能不说是一种相当有识见的看法。不过,此后一些封建史家的解释,并未显著超过班氏父子。而近代以来一些资产阶级学者如胡适之类的解释,虽然也不乏一些新的见解,但仍有许多偏见和歪曲。
呈献给读者的这本王莽的传记,希望在吸取前贤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王莽代汉和败亡历史的研究,着力阐明如下几个问题:武帝以后西汉历史的发展,特别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纠结,给王莽的代汉造就了怎样的客观条件;王莽新朝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关系;新政的内容与归宿;新朝迅速覆亡的原因与反莽力量的不同倾向;王莽的才干与品质,作为其代表的阶级本性在王莽身上的个性化的体现,在王莽的全部政治活动中起了什么作用。因为王莽代汉的条件是在武帝以后逐渐积累的,所以,我们的叙述就从武帝以后的“昭宣中兴”开始。
孟祥才著的《王莽传(精)》以生动华美的笔触,论述了西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侄子王莽,如何由一个饱读儒家经典、“知书达理”的青年才俊,在与其诸父、兄弟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跃升为大司马大将军,执掌了西汉末期的朝政;继而又如何通过制造一个又一个的符瑞,以“禅让”的方式迈向权力巅峰,登上新朝皇帝的宝座;再后又如何以一系列的“新政”如“王田”奴婢政策、“无均六管”之法、民族外交新规、行政货币改革等激化了本来已经趋向尖锐的社会和阶级矛盾,最后在汹涌澎湃的农民大起义的浪涛中走向灭亡。其中,深入论述了王莽篡政成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细致剖析了王莽的思想和性格,生动描绘了新朝新贵的众生相,最后深刻揭示了王莽新朝灭亡的必然性:逆历史潮流而动的阶级、集团和人物,无论一时显得多么强势、善伪、残忍、狡黠,最后都逃不脱人民的惩罚,终久还是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孟祥才著的《王莽传(精)》通过对王莽代汉和败亡历史的研究,着力阐明如下几个问题:武帝以后西汉历史的发展,特别是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纠结,给王莽的代汉造就了怎样的客观条件;王莽新朝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关系;新政的内容与归宿;新朝迅速覆亡的原因与反莽力量的不同倾向;王莽的才干与品质,作为其代表的阶级本性在王莽身上的个性化的体现,在王莽的全部政治活动中起了什么作用。因为王莽代汉的条件是在武帝以后逐渐积累的,所以,作者的叙述就从武帝以后的“昭宣中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