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河与聚宝盆
河北省的燕山深处,长城脚下流淌着一条清澈河流,九曲回肠,顺着山势走向南流。这条河发源于内蒙古的多伦附近,流经秦皇岛市的青龙满族自治县和卢龙县境内,注入滦河。河水清澈甘甜,哺育着两岸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这条河的发源,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神话传说。
很早以前,这条河是一条干涸的河,只有雨季,才不断流。河的源头有一个村庄,村里有一户财主和一户穷人。穷人家娘俩,母亲孀居,儿子叫庆隆,十四五岁。庆隆的爸爸在世的时候欠下了财主的阎王债。本利盘剥,还不起债,母亲只好叫庆隆给老财主打工抵债。
老财主家养了一匹马,每天让庆隆给马割草。庆隆人小,机灵勤快,一边给财主家割草喂马,一边侍弄自家两亩瘠薄的土地,母子俩相依为命。
这年大旱,三伏天也没落一滴雨,大地旱得直冒烟,庄稼旱得一擦火镰都能点着,草木干枯了,哪里还有青草呢?老财主蛇蝎心肠,庆隆割不来草,挨打挨骂不算,还要扣工钱。
有一天,庆隆愁眉苦脸,背着草筐,拿着镰刀,漫山转悠,突然,他发现一座山崖下有一片草长得湛青绿叶的。他急忙来到跟前,放下草筐,挥镰把这一片草割下来,正好装满一草筐,高高兴兴地把草背回老财主家。第二天,他又来到这里,惊奇地发现昨天割过的地方,又长出一荐又绿又嫩的新草,他心里想:真是老天不灭大傻瓜。他急忙把这片草割下来,又正好装满一草筐。从此,他一连几天,都在这里割草,可是,时间一长,引起了老财主的怀疑。老财主心里纳闷:天这么旱,草都枯死了,他是从哪里割来的又鲜又嫩的青草呢?老东西要一探究竟。这一天,老财主悄悄地在庆隆后边盯梢,看他是从哪里割来的草。老财主发现原来庆隆是从一座山崖下面割来的,等庆隆背起草筐走后,老东西发现这里又长出一茬嫩绿的青草。老财主心里犯嘀咕:天这么旱,漫山遍野没有一片绿的地方,这里的草却绿油油的。怪不得他每天能割到青草。老东西眉头一皱,鬼点子冒出来了。自言自语地说:“我把这片草连根挖下来,看你还上哪儿去割!”想到这里,老东西回家取来?头,挖这片草根。突然,他发现草根下面有一个小石盆,粗粗糙糙的,他抡起?头就砸,小石盆被砸得直冒火星,一骨碌滚下山崖去了,老财主皮笑肉不笑地回家了。
第二天,老财主催促庆隆给马割草,说:“今天割不来草,扣你半年工钱。”
庆隆背起草筐,直奔这座山崖下,到地方一看,傻眼啦,草根都被挖出来晒干了。庆隆哭丧抹泪,背着空筐一步一挨地往山下走,他走到山下,发现一个小石盆,穷人没有钱购置家具,心想:把小石盆拿回家去做狗槽子吧。他把小石盆拾起,放到草筐里,背回家。庆隆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母亲。 庆隆家里养了一只狗,饿得骨瘦如柴,庆隆把小石盆放在前门口,把刷锅洗碗泔水掸到石盆里,狗每天都吃得饱饱的。里边放的食物不多,还剩下食水。不用再添食,石盆里总是满满的。联想起庆隆在山上有割不完的青草,母亲突然明白:小石盆一定是一件宝贝。娘俩把小石盆刷洗干净,搬到屋里,放上一些米试一试,嗬!真灵,果然是件宝贝。从石盆里不管舀出多少米,石盆里的米还是满的。娘俩高兴极了,把米拿到集市上卖了,把卖米换回的碎银子放到小石盆里。结果,石盆里的银子越花越多。这是“聚宝盆”啊!娘俩有了钱,还清了老财主的阎王债,小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墙有耳,壁有风。庆隆家有聚宝盆的消息不胫而走,传到老财主耳朵里,老财主上门来讨聚宝盆,娘俩说什么也不给。老财主眉头一皱,有了馊主意。心想:我得不到聚宝盆,你们也别想得。他把这件事告诉了驻扎在附近的一股匪兵的首领,匪首巴不得马上得到聚宝盆,立刻带领匪兵和老财主到庆隆家夺聚宝盆。众匪兵如狼似虎,把庆隆家包围得水泄不通。这时,母子抱头痛哭,母亲对庆隆说:“儿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咱娘俩豁出命来也不能让聚宝盆落到他们手中,你把聚宝盆摔碎了吧!”庆隆举起聚宝盆连连往墙上摔,可是,怎么也摔不碎。这时,匪兵在外面吼叫:“不把聚宝盆交出来,我们就放火烧你们房子……”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庆隆把心一横,抱着聚宝盆跳入院内的水井中。
说来也巧,庆隆家院内这眼水井,深不见底,这眼井里住着一条小青龙。这条小青龙是遭了天谴,被囚禁在这眼水井里的,活该小青龙有了出头之日。这时,匪兵蜂拥而入,来夺聚宝盆。说时迟,那时快,井水突然上涌如注,浪涛从井口喷出,小青龙趁着上涨的水势,一跃而出,波浪滔天,洪水滚滚,把老财主、匪首和一群匪兵全淹死在水里了。
河水奔腾咆哮,一泻千里,沿着燕山山麓,蜿蜒向南,冲破长城垛口(此处长城隘口原名“逃龙口”,后改作“桃林口”,即今桃林口水库所在地),逃出塞外,流向燕赵大地,汇入滦河。人们把这条清澈见底的母亲河取名为青龙河(也叫玄水、漆水)。P3-5
“瞎话儿”一词在冀东北方言里的意思是讲故事,《青龙瞎话儿》收录的就是流传在青龙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
青龙因青龙河贯穿全境而得名。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3万多年以前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过无数次游猎文化与农耕文化、东北文化与燕赵文化、满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碰撞、交会与融合,从而使这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青龙瞎话儿》应运而生。这些瞎话儿如同真金白银一样深埋在青龙的沟沟岔岔。“宝藏”虽多次被开发利用,但仍有许多脍炙人口、寓意深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等掌故、传说、故事,饱含着先人口头文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抢救、挖掘、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为此,县文联按照“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精心组织全县广大文学艺术爱好者走村串乡,搜集挖掘,采访整理,口述笔耕,历时三年,今方付梓。该书共设7章。分别为“神话篇”“风物篇”“生活篇”“人物篇”“动植物篇”“灵异篇”“智慧幽默篇”,通篇共120个故事,近39万字。每篇故事都是接地气的优秀作品。分别从不同侧面,诠释了青龙独有的地域文化、地理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在本书采写过程中,广大作者不辞辛苦,克服困难,掌握大量一手材料。同时,也得到了县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对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在个别方面尚欠圆润通达,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青龙瞎话儿》
所谓“瞎话儿”即民间故事。民间故事在民间俗称“瞎话儿”,术语则称其为“民间故事”。民间故事诞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是广大乡村屋前树下,地头河边人们喜听愿闻的精神食粮,也是生活在最基层的广大乡民们可以信手拈来的文化营养。由此,青龙民间故事一书以“青龙瞎话儿”冠名,恰恰是俗到好处,也正符合当今最流行的“真正的接地气儿”这句话。
一看《青龙瞎话儿》一书的封面,立刻就使我们想起了在农村生活时的儿童时代,正是在那不停摇曳的油灯下,在老人们讲述的一个又一个“瞎话儿”中,让我们度过了那些充满了许多神奇幻想的漫漫长夜,那些五颜六色、曲折诱人的丰富题材和内容,像精神的乳汁一样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可以说,那才是对我们幼小童年思维的真正启蒙。
“瞎话儿”也就是术语所说的民间故事,它属于民间文化中口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民间文化类别中的重要的口头遗产。进入21世纪,我国文化界最重要、最紧迫的事件之一就是对民间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提出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以及现在正在大力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使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和保护等工作得到了广大文化工作者高度的关注与期待。在整个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与保护过程中,无数的文化工作者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力所能及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青龙满族自治县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从而也就自然而然地拥有内容丰富厚重、形式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无不蕴含着广大的青龙乡民们特有的思维理念、精神价值、丰富的想象力和固有的文化意识。它折射出了广大青龙乡民们独有的巨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因此,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之间的团结和进步,增强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不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在青龙的广大文化工作者身上,普遍具有一种文化自觉的精神,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关心、保护青龙境内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由于青龙的文化工作者们的文化自觉和努力奋斗的精神。青龙满族自治县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对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有关文化之乡的创建,几乎都走在全市及全河北省的前例。青龙是贫困县,但文化工作却丰富多彩,成绩斐然,除了它自身的文化底蕴外,重要的则是有赖于青龙的文化工作者的勤奋和努力。多年来,青龙的文化部门受到过无数次表彰和嘉奖,特别是青龙文联,由于对民族民间文化工作的重视和付出以及其所做出的成绩,连续多年被河北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全省的先进集体和市先进集体。
《青龙瞎话儿》一书的出版发行,是青龙文联的工作人员对青龙境内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的又一例证。它生动地证明了民族民间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绝的宝藏,只要用心地、认真地去调查、去窥探,我们就会发现新的矿源。只要努力地去挖掘、去提炼,我们就会找出文化的真金。
金永强
2016年8月11日
苏俊田主编的《青龙瞎话儿》介绍:青龙满族自治县,因横贯南北的青龙河而得名,县域面积3510平方公里。有京东第二高峰都山和有塞外“黄山”之称的祖山。在史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在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始终有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玄鸟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青龙河。明灭蒙古后,县域长城以北200里不得有人居住达300余年。清朝康熙九年,由于“跑马占圈”,蓦然间出现了不少“千总”“皇粮庄头”等土皇上。随之,为其开垦和租种土地的佃农与日俱增。这些少数民族的不断更替,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故事,是取之不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民间文学作者搜集的精彩的民间故事,只是一部分。
苏俊田主编的《青龙瞎话儿》一书的出版发行,是青龙文联的工作人员对青龙境内的民间文化进行深度挖掘的又一例证。它生动地证明了民族民间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挖之不绝的宝藏,只要用心地、认真地去调查、去窥探,我们就会发现新的矿源。只要努力地去挖掘、去提炼,我们就会找出文化的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