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国风扬异域之饮马天竺(王玄策演义评话本)
分类
作者 肖璞韬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国风扬异域之饮马天竺(王玄策演义评话本)》由肖璞韬著。

古代中国,并非一个完全封闭的社会,智慧的中国人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了解世界。在这其中,中国涌现了不少在异域建功的英雄。唐代著名外交官王玄策就是其一,创造了“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战绩!

他的经历基于唐玄奘,身陷异域,最终借兵复国仇,饮马印度河。

他无意建天竺都护府,班师回朝,却因李世民之死,被史家淹没。

他就是驰名中外的中国古代外交官——王玄策。

内容推荐

肖璞韬著的《国风扬异域之饮马天竺(王玄策演义评话本)》讲述的是: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沿着丝绸之路第二次出使印度。之前一直和大唐友好的戒日王暴毙,篡位的反王阿罗那顺派遣重兵袭击王玄策使团,劫夺礼物,使团成员几乎全军覆没。正使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只身脱逃至吐蕃,求得松赞干布的帮助,重率吐蕃、泥婆罗(尼泊尔)兵反攻印度,几战之下,击败并活捉反王阿罗那顺。由此,王玄策也被不少人称为“史上最牛外交官”。

目录

第一回  出西域使团踏旅途 过雪山玄策话天竺

第二回  唐三藏求学天竺 王玄策一访印度

第三回  尊圣命三藏著奇书 得御旨玄策再出使

第四回  经变故蒋师仁投军 遭意外王玄策遇险

第五回  王玄策护宝拼命 蒋师仁初战告捷

第六回  明宴席突变暗虎穴 戒日王暴毙引众乱

第七回  坏拉朱存心害使团 蒋师仁大闹宴席厅

第八回  蒋师仁奋力突围 唐使团血洒印度

第九回  王玄策巧计脱困 坏拉朱颠倒黑白

第十回  王玄策求援雪域 泥婆罗慷慨施援

第十一回 纳伦德拉愿复荣光 松赞干布临场吝啬

第十二回 唐太宗力降吐蕃 蒋师仁挑选精兵

第十三回 松赞干布软硬兼施 纳伦德拉俯首听命

第十四回 联军打造利器 师仁大练军兵

第十五回 利兵刃惊煞众人 蒋师仁艺服猛将

第十六回 王玄策先礼后兵 鬼拉朱搬弄是非

第十七回  丞相持正入监牢 阿罗那顺派兵将

第十八回  拉朱作茧自缚 玄策兵发恒河

第十九回  扎西请令巧突袭 拉吉中招陷苦战

第二十回  王玄策痛骂拉朱 蒋师仁阵前显威

第二十一回 巴哈杜尔力挫顽敌 斯郎降措出战遇险

第二十二回 斯郎降措反败为胜 拉朱困窘孤注一掷

第二十三回 蒋师仁活捉拉朱 王玄策缺粮遇难

第二十四回 为人心玄策打赌 遇火情拉朱脱逃

第二十五回 苦劝下班西犹豫 危难时贵人相助

第二十六回 合众力诸将领筹粮食 援军至禄东赞出难题

第二十七回 王玄策兵发曲女城 印度王动摇愿和谈

第二十八回 拉朱再搅和谈计 玄策痛骂印度王

第二十九回 辛格大战两军阵 萨钦偷袭蒋师仁

第三十回  蒋师仁生擒萨钦 王玄策大战铁骑

第三十一回 王玄策大破铁骑兵 印度王再派重盾阵

第三十二回 绞盘弩重创盾阵 众将领计划攻城

第三十三回 王玄策严令纪律 鬼拉朱三搅求和

第三十四回 疑兵计惊印度王 敌将夜袭陷空营

第三十五回 印度王临时抱佛脚 蒋师仁攻打曲女城

第三十六回 师仁虚招巧消耗 联军声东又击西

第三十七回 印度王城破出逃 猛辛格力尽被擒

第三十八回 蒋师仁错失良机 王玄策会见俘虏

第三十九回 服人心曲女城平定 劝敌手王玄策用诚

第四十回  定大势婆罗门告辞 急求功吐蕃将冒进

第四十一回 遇象兵吐蕃遭重创 泥婆罗残兵败归营

第四十二回 全力护主巴拉特求情 志得意满印度王备战

第四十三回 巴拉特苦劝大王 王玄策大破象阵

第四十四回 恶贯满盈印度王遭擒 忠心护主巴拉特苦劝

第四十五回 天竺各王定计谈判 玄策布局从容赴约

第四十六回 天竺王打草惊蛇 猛辛格据门发威

第四十七回 婆罗门化解危难 王玄策会谈成功

第四十八回 蒋师仁击破残军 王玄策长安献俘

第四十九回 解君忧王玄策出招 服仙丹李世民驾崩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一回 出西域使团踏旅途 过雪山玄策话天竺

壮志名中华,旌旗卫汉勋。

国风扬异域,锐骑卷胡尘!

昭陵,位于现在的西安,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这个陵墓在考古学上非常之著名,除了它是安葬这李世民还有众多贞观能臣的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历史遗迹,其中,以昭陵六骏和十四国君长像最为著名,这些都代表了唐太宗李世民征伐四方的千秋功业。

其中,这十四国君长像,和昭陵六骏一起,位于昭陵的北司马门内。按照《新唐书》记载:这十四国的君长,大多是臣服于唐王朝那些周边部落的首领,比如突厥的颉利可汗、阿史那社尔,吐蕃的松赞干布,还有新罗的乐浪郡王金贞德等等,这都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人物!

这其中有一位值得注意,此人是帝那伏帝国的国王阿罗那顺,但如果查一查,帝那伏帝国应该属于现在印度的比哈尔邦。看过《西游记》的人大多知道,在唐朝时期,咱们称印度为“天竺”,而就在唐朝时期,天竺也不和唐朝直接接壤啊,那这个国王为什么会被立在昭陵的

十四国君长像之中,表示对唐朝的臣服呢?咱们书中代言,这牵涉到了

唐太宗时期的一次著名的外交行动,而这一切的事,还要从大唐贞观年间说起。

大唐贞观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8年农历四月前后,现在的克什米尔地区出现了一支队伍,队伍的核心是三辆大车,车上有车老板儿。在大车的旁边,还有三十二个人,一水儿的骑兵,头前一个小伙子还拿着旗帜,上面写着汉字,一看就知道,这是唐朝的使团!而且来的人,那都是精锐!

为什么说是精锐呢?在这支使团队伍中,三十个人的装备很统一,都是压骑白马,岁数在二十岁往上,三十岁往下;右手马槊,左手圆盾;左腰挎着一把唐刀,右腰配着弓箭,头戴圆顶银盔,身披山字纹细鳞甲、白色披风,左右胸各有一片护心镜,打磨得锃明刷亮!咱们书中代言,这就是唐代最负盛名的铠甲之一:山字纹铠!

而在队伍中,有两个人的装扮,稍微有点不同,头上也是银顶圆盔,身披银色鳞甲,左右肩有吞肩兽,左右胸各有护心镜,远远看去,他们俩浑身上下都闪着银光,明晃晃夺人二目!咱们书中代言,这种铠甲几乎就是唐代的标志,叫明光铠!再往他们俩身上看,座下都是

一匹大青马,着绿色披风,从这个颜色就可以看出,两个人都是七品的官员。其中一人跳下马来,平顶身高大概六尺挂零,面似冠玉,眉分八彩,目若朗星,三绺墨髯随风飘摆,长得挺帅,看岁数,大概在三十五左右,腰间一把唐直刀。此人就是本书最主要的人物、此次出使行动的正使——王玄策,现在的官衔是正七品上的右卫率府长史。  而另一个人,身高七尺,面如镔铁,豹头环眼,压耳毫毛拧着劲儿地往上长,腰里藏着一把铁鞭,掌中一把加了号的长槊,上秤约约,得六十斤上下,一看就是员猛将!看这岁数呢,大概三十不到。此人就是这次出使行动的副使,也是武官——蒋师仁,官衔是正七品上的致果校尉。

有人问了,这支队伍出现在克什米尔地区,他们要去哪儿呢?告诉您,这支使团从长安出发,经西域到中亚的各部族进行外交访问。现在呢,这些任务已经完成,王玄策他们还得兜一个大圈,经克什米尔地区,奔他们的最后一站——中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可咱们说了,克什米尔地区,属于帕米尔高原,海拔高、氧气稀薄,而且温度低,别看现在已经是农历四月,但实际气温也就是零上几度而已,而且动不动就大雨倾盆。别说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就算在现在,即便不考虑国界和政治问题,只谈行军,用陆军跨越帕米尔高原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咱们且说王玄策这一行人,他们已经在帕米尔高原上行进了七天七夜,大山翻了一座又一座,就算使团的人员都是百里挑一的精锐,现在也都被恶劣的气候折磨到了极限。又是一场大雨过后,大家呼吸

都觉得困难,说实话,跟西域和中亚地区溜达一大圈,大家伙儿还从没遇上过这么折磨人的地方!咱们说副使蒋师仁,他是武官出身,行军打仗很有经验,他把大号的浑铁槊担在了铁过梁上,喘着气跟王玄策说:“王大人,咱们大家伙儿都太累了,这一场大雨,兄弟们都冷,咱们趁着雨停了,歇会儿,把衣服烤干再走吧!”

咱们再说王玄策呢,他一看,还真是,大家伙儿虽然谁也没发表怨言,但疲惫之色都很明显。这也难怪,这里的鬼天气太折磨人!于是王玄策一挥手:“好吧!大家伙儿休息一个时辰,然后继续上路!”

“是!”

“明白!”

于是大家伙儿儿赶紧找了一块相对平整的地方,找来一些木柴,摘盔卸甲,车夫把押着的大车也给摘了,马就近拴上,开始烤火休息,有的人把干粮拿来,互相分着吃。大家伙儿休息着,就开始聊天,聊来聊去,满肚子怨气:“哎我说哥哥,咱们在这鬼地方走了七天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是啊是啊,这鬼地方没法待!我都有点病了!哎我说王大人,您之前去过天竺,您说说,咱们什么时候才能走出这鬼地方啊!”

王玄策一看,大家都是怨声载道,那就想办法给大家提提神吧!

“嗯,我先问大家一句啊!你们知道咱们现在这个鬼地方是哪儿吗?”

“哎?不知道……”

“我也不知道。蒋大人,您知道吗?”

蒋师仁一听,捋了捋胡子:“王大人,依我看,咱们现在应该是在翻越葱岭。我之前在西域的军中听说过,但没想到这里这么难走!”

“嘿!可不是!满处都是雪山,天气也无常!咱们走了七天,碰上了八场大雨,我们天天都冻得够呛,真他娘的晦气!”

“对对对!”

P1-4

序言

单田芳

这些日子,净听习主席在讲“一带一路”,这“一带一路”到底怎么回事?说实话,陆上这丝绸之路我还是比较熟悉的,张骞通西域嘛,这在我脑子里大概有张地图。但海上丝绸之路是怎么回事?什么时候开始繁盛的?我脑子里却没什么答案。

恰巧这些日子在和朋友聊这些的时候,老徒弟肖璞韬也在座,我知道他在历史方面有两下子,正好也问到这了,我就问了一句:“璞韬啊,这海上丝绸之路你怎么看?”

璞韬神秘地一笑,却反问我:“师父,王玄策这个人您听没听说过?”

这个我还真没听说过,没想到璞韬继续反问:“师父,那唐三藏您听说过没?”

这还真问得我一愣,要说唐三藏,我还能不熟悉吗?《西游记》里,他是西去取经的东土高僧,带着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仨徒弟,骑着白龙马。而在现实之中呢,他远没有这么风光,据说西行之时历尽艰辛,跟偷渡客差不多,所遭劫难一点也不比《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少。可我还真挺奇怪,你要说唐三藏西行,走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这我信。但这跟海上丝绸之路有什么关系呢?

我这老徒弟一乐:“师父,那可太有关系了!因为就是唐三藏法师回国之后,带来了印度的信息,再加上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才促使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不过要说这到底怎么回事,您且听我慢慢道来!”

说实话,我这老徒弟这几年对评书挺用心。虽说还年轻,尚缺点经验,但他脑子好,而且对历史很熟悉,经常能把两者结合,做一些别人都玩不转的“俏活儿”出来,所以我就耐心地听他讲。

结果这一讲,我恍然大悟,闹了半天,就因为唐三藏的《大唐西域记》,让当时的唐太宗李世民和印度的明君戒日王尸罗逸多互相仰慕,所以就互派使节访问。结果其中一次访问的时候,戒日王暴毙,篡位的阿罗那顺劫夺了唐朝王玄策的使团,结果王玄策逃走奔了吐蕃,求得松赞干布的帮助,最终活捉敌酋阿罗那顺。据说阿罗那顺的石像,后来还戳在了唐太宗的昭陵。

可王玄策这一手,却在无意间改变了地缘平衡。之前是唐朝、吐蕃,还有印度的戒日帝国,三强并立,有点互相牵制的感觉。结果戒日王一死,戒日帝国本身就要崩盘,王玄策又来了个助推,最终帮着松赞干布破了局。吐蕃之前正好夹在两强中间,王玄策破局之后,印度已不足为虑,所以后来吐蕃强盛,就开始把主力集中在北边,跟唐朝争夺陆上丝绸之路的控制权。唐朝初期还行,但随着后期力量衰退,不得已,就把主要的商业力量集中在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虽然早已有之,但繁荣程度比陆上丝绸之路要差一些,所以在唐朝中后期,开始特别重视这条贸易线路之后,海上丝绸之路才出现了一个大繁荣(当然,这也是因为安史之乱并没破坏到东南沿海)。

璞韬这么一讲,我算把这些个我熟悉和不熟悉的人物,都串到了一起。不过我也挺奇怪,所以说了一句:“璞韬啊,这些你还挺清楚,不错!”

结果璞韬嘿嘿一乐:“师父,不瞒您说,我最近还就在写王玄策的这部书,到时候还得请您帮我择择毛。”

过几天之后,璞韬还真给我拿了几集录好的评书,而且又跟我透露了他的大计划。闹了半天,他又开始搞一个大系列,叫作“国风扬异域”,想要把古代中国人对外交流的这些人和故事写成评书,而他们的舞台,就少不了这“一带一路”,这个王玄策只是第一部而已。这本书内容十分精彩,我可以向大家热情推荐,相信他后面的作品也不会让大家失望。

一般说中国历史,我很喜欢下面一首《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闹春秋,顷刻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前人播种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

璞韬在这个“国风扬异域”系列,也作有一首开篇诗,我同样非常喜欢:

壮志名中华,旌旗卫汉勋。

国风扬异域,锐骑卷胡尘!

2016年春节于北京

后记

古代的异域中国风

解开王玄策之谜

如今中国的国力逐渐增强,尤其是“一带一路”提出之后,中国向外发展势在必行。而在这期间,如何往海外和平发展,而又要减少与当地人的冲突,就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在一直思考。而因为一直在研究历史,所以我把思路放到了古代。我们的古人拥有无穷的智慧,他们在往外走的时候,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解决的?这都对我们现在有不小的启示。

我在查阅书籍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大有收获,因为古代中国并不是封闭的。所谓封闭,其实仅仅是清代康乾盛世之后到鸦片战争这一段时期内。在至少从汉朝开始的对外交流中,中国又一度成了世界贸易的大头,“丝绸之路”的名称,正是由此而来。而在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征途上,涌现了一代又一代勇敢而又智慧的中国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去冒险,乃至于维护国威,其灿烂程度,完全不输给后来西方称之为“大航海时代”的时期,而咱们的时间,又是比西方领先数百年,乃至下千年。

查阅了一部分资料之后,我就开始想编一系列的评书,给大家讲述古代中国人对外交流的故事,暂且定名“国风扬异域”系列吧!

第一个映入我眼帘的,就是近些年炒得很热的“史上最牛外交官”——唐朝的王玄策(这也许是拜日本著名作家田中芳树的《天竺热风录》所赐吧)。网上把此人说得其神无比!他在出使印度的过程中,使团遭到劫杀,结果和副使蒋师仁只身脱逃,跑至吐蕃,求得松赞干布的帮助,率一千二百吐蕃精兵,以及七千泥婆罗(现尼泊尔)兵,杀回印度,最终彻底打败印度人,活捉对方国王阿罗那顺云云。

看到此,我不禁惊叹,我堂堂中华,竞有如此神人!亏我之前还是学过历史的,为什么几乎没听过此人姓名?

所以我赶紧埋头书堆,仗着有点历史方面的基本功,就开始查找相关资料。同时我还有一些疑问,唐朝既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年代,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成熟年代,这跟王玄策有没有关系?而当时的大唐和印度怎么拉上的关系呢?我只听说过一个唐僧;学世界史的时候,我也知道印度的中古时期,有一个明君戒日王,等等这些,会不会有什么联系呢?

查资料的结果,最终让我啧啧称奇,也许我们中国人往往会忽略自己的英雄人物,而外国人却对此十分感兴趣。

王玄策的故事,曾经由法国学者列维,在1900年的亚洲报上发表了文章。此后,中国的研究者们逐步跟进,在1950—2000年间,又将王玄策的事迹予以细致的考订。而在2007年,田中芳树的《天竺热风录》之后,王玄策再度在网上火热起来,被炒作成了一代神人。

这也许就像同在大唐时期的狄仁杰神探一样(从时间上讲,王玄策和狄仁杰甚至可能有见面的机会),由外国的汉学家首先发掘,然后“出口转内销”,中国人才会注意到自己曾经拥有这么厉害的英雄^、物。

查阅了这些资料之后,我又对网上说得神乎其神的说法,用论文的观点,进行了查对。结果,不仅仅解决了上面的这些问题,还有不少的新发现:王玄策这一件事并非孤立的,他虽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小事件,起因是因为唐三藏返回大唐,后果却是对地缘政治的一个大影响。甚至直至今日,印度的某些观点,还对王玄策不服不忿,说他这次是蓄谋已久的侵略;而很有意思的是,同是这些人,你跟他们提英国殖民印度一事,他们却开始装聋作哑。

本着历史的严谨和评书的发挥,我尽量用我的方式,给大家展示一个活灵活现的王玄策,而且希望我在书中穿插的事件联系和之后的影响,能给大家尽量全面展现王玄策的这个事件,以及他无意间对地缘政治的影响。希望这也能给现代人以启示。

最后一句话:

国风必将飘扬异域,中华誓要重塑辉煌!

肖璞韬

2016年1月于京城无涯斋

书评(媒体评论)

我这老徒弟这几年对评书挺用心,虽说还年轻,尚缺点经验,但他脑子好,而且对历史很熟悉,经常能把两者结合,做一些别人都玩不转的“俏活儿”出来。

——单田芳 著名评书艺术家

古代中国人有很多不为人所熟知的经历,而肖璞韬正是擅长书写这些历史的青年作家。所以当肖璞韬希望我给这本书画一些插画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赵幼华 著名画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以一人灭一国,此天下之奇闻也;以一人灭一国,此天下之奇才也。

——萨苏 著名旅日学者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