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彤章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吴彤章口述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试读章节

1937年日寇侵占上海,奉贤沦陷。父亲不愿为侵略者作奴化教育,毅然辞去校长职务,改行经商。奉贤历来就有棉乡之称,尤其是东乡(四团、奉城俗称东乡,南桥俗称西乡),向以植棉为主,种粮为次,四团的花行、米行就不下数十家。父亲先在大团花米行当总会计,后来他自己在四团也开了一家花米行。父亲不同于一般的商人,着眼点不在于赚多少钱,而是如何提高棉花的质量和产量。他通过各种关系,引进并普及了当地人称大棉花的美国棉种,使当地棉农大大受益,至今念念不忘。

日寇在四团镇驻扎一个小队的兵力,镇中心造起一座四层楼高的岗楼,离我家大门不到两百米的距离。有一天深夜,从岗楼方向传来一阵机枪和步枪声,响彻夜空,恐怖疹人。第二天清早,几个日本兵闯进我家,说要搜查游击队,明晃晃的刺刀对准父亲的胸膛。那时大哥、二哥都到上海读书去了,我与小弟吓得依偎母亲身边。父亲非常镇静,任其搜查。日本兵搜查半天,一无所获。但不到一小时,杀个回马枪,又来搜查。这次他们把地板、方砖都翻了起来,还是一无所获,只得悻悻而去。

我家五间屋的最西边一间是灶间,隔壁第二间一分为二,中间用木板隔开。前半间作吃饭间,与灶间相通。后半间铺地板,作客房用,里面有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桌和面盆架等生活用具,平时有客人来,就住在这里。曾经有一天中午,我看见母亲把饭菜送到客房去,进出都把门带上,显得神秘兮兮。客人为什么不和我们一起吃饭?我也不敢动问,母亲常告诫我们:“大人的事,小孩是不可问的。”但我的好奇心很强,趁母亲不在的时候,偷偷推进门去,朝里一看,什么人都没有,房里东西也没有变动,连忙退了出来。联想起前几天日本兵来搜查游击队,住在客房里的人莫非就是抗日游击队?但这是大人的事,我也不去想它了。

又过了几天,那天放学后,我与几个同学玩“抓犯人”游戏,奔跑得满头大汗。天也黑了,肚子也饿了,回到家里,用钥匙开了大门,直向吃饭间奔去。猛推开门,只见父母与一陌生入围在饭桌旁说话。母亲见我进来,忙起身关了门,让我叫“朱叔叔”,我低声叫了一声。但那位朱叔叔似乎对我很冷淡,对我的突然闯入,显出不高兴的样子。当时天已经黑了,桌上点着一盏煤油灯,玻璃灯罩上套着黑色的纸圈,让光线向下照,因此我没有看清这位朱叔叔的长相。母亲给我盛了一碗饭,我就狼吞虎咽般吃起来,我只顾吃,父亲与朱叔叔什么时候离开的都不知道。母亲等我吃完饭,拿了盏煤油灯,送我到房间,替我擦了身,换了衣裤,也就睡了。

大约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夜里醒来,听见父母一段对话:

“新四军来人把机枪运走了。”

“什么时候?”  “前天,他们划了两只小丝网船,在外河假装捉鱼,没有遇到日本兵,一只船望风,一只船乘机进了后沟梢取走了机枪。”

“你们把村u仓癲知生明6里?”

“用油纸包好,塞在阴沟洞里。”

“太冒险了!”

“洞口长满水草,河水又没过洞口,因此日本兵发现不了。”

“阿弥陀佛,菩萨保佑!”

抗日战争胜利后,母亲曾说起,新四军浙东纵队淞沪支队支队长朱亚明到过我家。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我在吃饭间里遇到的那位朱叔叔,大概就是朱亚明同志了。

P7-8

后记

《吴彤章口述历史》从酝酿准备、讨论提纲、收集资料,直到动笔写成,整整花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当我们将最后一批照片选定并注释完的时候,彼此都深深地舒了一口气。

我与吴彤章相识已有四十余年了。1963年我从上海戏剧学院戏曲研究班毕业,为支援农村,分配到金山锡剧团工作,“文革”中剧团解散,我被借调到金山文化馆,吴彤章是l 972年调到文化馆的,所以我与他有一年左右的同事关系。在他调来文化馆之前,我曾去声林他住的“闹鬼楼”拜访过他,那座破旧、阴森的走马楼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1973年我被借调到县革会政工组(后改名为县委宣传部),虽然不在一个单位,但也经常往来,一起探讨艺术问题。1978年我调往上海昆剧团后,虽然见面少了,但我每次回金山探亲,必去吴彤章家拜访。1984.年我还为吴彤章写过文章,一篇在《文汇报》上发表,一篇长篇报告文学收集在工人出版社的报告文学第二集中。因此我与吴彤章不仅是同事、朋友,也可以说是莫逆之交。

吴彤章自幼喜欢绘画,表现出他不同凡响的天赋。他在十六岁那年就考入被称为近代美术家摇篮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但他在部队的刻苦努力,使他成为一名优秀的军旅画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吴彤章当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念满五年毕业,又如果在海军美术创作组不转业继续从事专业创作,那他在国画的创作上将会开创何等的局面!然后,他转业到了农村,成了供销社一名工会干部。他随遇而安,没有自暴自弃,没有放下画笔,在田头、茶馆、商店练习速写,积累素材,在“文革”中,他创作的一幅国画被外宾选中,拿到叙利亚等国展览,让市里、县里发现了这个人才,将他调到文化馆从事业余美术创作。在这里他邂逅了农民画。

农民画在金山县并没有传统,在当时,全国的农民画都是学陕西户县的。但吴彤章凭着他的艺术修养和眼光,凭着他儿时受到的江南农村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滋养,走出了自己的路子,开拓了、成就了别具一格的金山农民画,在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如他数十年不见的老战友看了金山农民画无限感慨地说,“你是关闭了一扇门,又开启了一扇窗!”这也又一次诠释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至理名言。

然而,这扇“窗”是不容易开启的,正如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成长一样,金山农民画在开拓、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力,这些阻力大部分来自对民间艺术的轻视和无知,对文化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忽视;当然也有个別人出于一己之私,设置一些阻力,造成一定的困难,但更多的是得到从中央到区县各级党政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肯定,得到全国美术专家们的喝彩和关注,致使吴彤章在开拓金山农民画的过程中,能够坚持下去,能够克服种种艰难险阻,使其不断发展壮大。从这个角度讲,吴彤章又是幸运的。

由于繁重的辅导、巡展和国内外文化交流;吴彤章几乎把他的全部时间和精力贡献给了金山农民画。他只是在难得的空隙以及退休以后,才拿起自己的画笔,继续他的国画创作。

吴彤章的绘画创作,在开拓金山农民画之前,先画油画,后回归国画,其创作方法都是属于写实主义。也许受农民画的启发,也许受法国绘画的影响,他后期的国画创作,更重视笔墨的运用,更富于抒情性。

他的作品有两个主题,一是大海,一是人物。

大海是他生命的组成部分,飘舞的白云,令他魂牵梦萦;汹涌的浪涛在他心中翻滚。过去他画大海,只是作为背景,突出的是海军战士;后来他画大海,全用泼墨的手法,生动地表达大海的本体,大海的千姿百态,当你站在这些作品面前,会被从画面流溢出来的诡异又恢弘的气势以及画家心中的澎湃激隋,深深地震撼!

人物画是他的擅长。他有很深厚的素描、透视等西画功底。早期的作品都以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为主。后期的人物画,以写意为主,他的刚柔相济的线条充满着生命力,寥寥几笔,略施薄彩,就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勾勒出来;尤其他画古人,不求形似,追求的是古典诗词中的意境神韵,呈现的是一片缤纷瑰丽的美的世界。

吴彤章虽然年届耄耋,身心尚健,精神矍铄,这次撰写《吴彤章口述历史》,他不辞劳苦,亲自动笔,整理出一份份真实可信的资料,而我只是在拟定提纲,梳理脉络,挖掘细节、修饰文字上做了些工作。吴彤章的夫人张新英是金山农民画家中杰出的代表之一,她生动的自述学习创作农民画的过程,可看做吴彤章如何辅导农民画的一个真实的缩影,非常感谢她为本书充实了内容。另外吴彤章的儿子吴树红成为我与吴彤章之间纽带,我每写完两章,就利用网络传给树红,树红打印后送给他父亲,他父亲看后与我在电话中谈修改意见,然后我再修改定稿。就这样,来回往复,尤其是最后照片的编辑整理,树红起了不小的作用。此外阮章云、陈铧两位也提供了有关资料,吴树志、倪穗珠也予以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唐葆祥

20]5年12月

目录

编撰说明

第一章 我的父母亲

 一、从小定下娃娃亲

 二、出任校长回四团

 三、掩护抗日游击队

 四、父亲被害经过

第二章 四团镇上小画家

 一、粉笔涂鸦

 二、寄宿圣果寺

 三、给香火师傅当学徒

 四、拒上曰语课

 五、远足写生

 六、考入上海美专

 七、一股热情参军去

第三章 军旅生涯

 一、艰苦的文工队生活

 二、在舟山荣立二等功

 三、开展部队业余美术活动

 四、尝试油画创作

 五、回归国画

 六、与刘少奇、王光美合影

 七、画水军史请教故宫专家

 八、福建前线下生活

 九、我与妻子张新英

 十、拜唐云为师

 十一、战友重聚,画赠张爱萍司令

第四章 亭林镇上供销员

 一、无奈的转业

 二、“鬼楼”一住就六七年

 三、从柜台到田头

 四、撕毁珍贵照片

 五、“逍遥派”创作丰收

第五章 金山农民画的缘起

 一、辅导画村史

 二、举办农民画学习班

 三、采风的发现

 四、鸡窝里飞出金凤凰

 五、金山农民画第一次集体亮相

 六、金山农民画的艺术特色

第六章 金山农民画轰动京城

 一、从冷清到拥挤

 二、来自各方的鼓励

 三、张汀三看金山农民画

第七章 酒瓶盖是怎样打开的

 一、坚信她们的“瓶”里装着好酒

 二、绣花能手曹金英

 三、多才多艺的阮四娣

 四、“鸭司令”陈木云

 五、熟悉民间故事的陈德华

 六、见多识广的陈芙蓉

 七、张新英自述创作农民画经过

 八、l 980一2000年金山农民画主要获奖作品表

第八章 浪潮滚滚

 一、户县和西安的展览

 二、从广州到湛江

 三、美术院校的强烈反响

 四、金山农民画进上海中国画院

 五、阿达导演《画的歌》前后

 六、农民画的理论研究

 七、金山农民画院的成立与其他

 八、给农民画作者“充电”

 九、金山农民画的衍生品

 十、流产的全国画乡联谊会

第九章 国际交流

 一、洋学生苏珊

 二、西德展览,卫星转播

 三、荷兰展出的周折

 四、基辛格夫人购画

 五、托马舍维奇的一场虚惊

 六、法国之行

 七、赴马来西亚考察

 八、应邀赴日出席亚洲民间艺术研讨会

第十章 艰难的历程

 一、怀疑派种种

 二、《解放日报》的质疑文章 

 三、诽谤、诬告、造假等事件层出不穷

 四、一封没有发出的信

 五、卖假画风波

 六、中国农民画高峰论坛

 七、对金山农民画如何发展的几点思考

附录

 一、金山农民画全国巡展一览表(1976—2001)

 二、国外展览及外宾来访大事记(摘要)

 三、报刊文章 目录汇编

 四、金山农民画作者在册名录(共计164人)

 五、我的简历

后记

序言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成立于1953年6月,首任馆长张元济先生由毛泽东主席提名,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亲聘。建馆六十余年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由历任市长共延聘近1 200名馆员。馆员专业遍及文化历史、金石书画、新闻出版、教育学术、戏剧电影、传统医学、传统体育等多个领域,多以深邃造诣、杰出成就和一定的社会影响,成为专业翘楚乃至具有代表性的知名之士。他们在人生和事业道路上所经历蕴积的波澜起伏、经验见识和丰富阅历,是具有多重价值的宝贵的人文历史资源。

为了充分发掘文史馆馆员群体所特有的珍贵而丰厚的人文历史资源,保存历史记忆,记录时代风云,推动口述历史研究工作,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于20]3年7月正式成立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著名历史学家、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姜义华和熊月之先生联袂担任中心主任。中心成立后,即聘请沪上学有专长的十位文史学者担任特聘研究员,启动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撰项目。为了保证丛书的整体质量,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后,确定以下编撰原则:

一、丛书主要以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同时适当选取符合要求的馆外人士为访谈对象(即口述者)。

二、丛书恪守口述历史征集途径和开展过程的规范性。凡列选书目,概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先根据相关原则选取访谈对象。征得同意后,由口述历史研究中心约聘的撰稿人拟定采访提纲,经中心审议和口述者认同后付诸实施。访谈结束后,由撰稿人在文字笔录对比录音、影像的基础上整理成文,最终由口述者本人修订定稿。

三、丛书注重口述历史区别于一般“自传”或“回忆录”的独特性。访谈范围涉及口述者家世、经历、事业、交往、见闻等多个方面,尤其重视本人在场或参与之所历、所见、所闻、所传、所思,具有历史价值却缺乏文字资料的内容。

四、丛书本着客观的态度保存口述者的记忆。由于认识水平和记忆偏差,其内容可能与事实有出入。撰稿人应对口述中出现的人、地、物名及时、空、事件等进行必要的核对,尽量减少常识性错误,必要吋可加以注释论证,亦可视具体情况在正文后面附录口述者活动年表等相关资料。

五、丛书在整理成稿并交付出版时,除了部分内容因涉及敏感暂不公开,或不得已而有所技术处理外,应努力保持资料原貌,切忌依据主观价值标准任意删除或更改,以此体现对口述者、对口述历史的尊重,同时也给口述资料的使用者保留可供继续解读和分析考证的空间。

六、丛书按照以图辅文、以图证史的原则向口述者征集和选用图片,包括照片、书信、手稿、字画、实物摄影等各种形式的图像资料,基本要求是:图片题材应该与口述内容直接关联,图片质量应该达到刊用水准,图片说明应该以新闻报道原则来撰述,时间、地点、人物、主题,基本齐全。

我们热忱希望丛书的编撰出版能拓展史料搜集的范围,能丰富读者对历史的认知,也衷心希望大家对我们编撰工作中存在的疏漏或差错,不吝批评指正,以利于口述历史的健康发展。

内容推荐

唐葆祥撰稿的《吴彤章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是金山农民画的开拓与造就者、金山农民画院首任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彤章先生对家世、经历与事业的综合性回顾。语言生动,内容精彩:有乡镇“小画家”从小接受泥塑木雕、壁画纸扎、绣鞋荷包等民间艺术启蒙的感受;有艺校学子擎笔从戎,在艰苦的部队生活中成长为优秀军旅画家的经过有亲历“金山农民画”从崛起田间到走向世界的全程回放,诸如学步户县的探索,采风田野的感悟,鸡窝飞出金凤凰的荜路蓝缕,农民画家的人生传奇,以及张汀三看农民画、阿达编导《画的歌》等掌故轶闻,乃至对诽谤诬告、剽窃造假的揭示与反思,由此构成一部脉络清晰、质朴生动、富有浓郁生活气息的金山农民画史话。

编辑推荐

唐葆祥撰稿的《吴彤章口述历史(精)/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口述历史丛书》是著名画家、金山农民画的开拓者、上海农民画协会副会长、上海金山农民画画院院长,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吴彤章对其家庭、亲人、师友和亲历金山农民画创建及对之推动发展并进行理论探索活动的回顾,为当代中国农民画特别是金山农民画的认知与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3 1:0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