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科学技术史与文化哲思)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作者 胡翌霖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的科学史研究和西方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学界有过一些填补的努力,比如翻译了若干优秀著作,但这些译介尚未被中国科学史界充分消化,更不用说反映在公众传播中。胡翌霖博士的这本《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科学技术史与文化哲思)》正是在对这些译介消化之后,面向一般公众传播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也是一部别开生面、推陈出新的简明科学史教程。它结合了国际上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知识的娓娓道来,又有发人深省的独立思考,给人以启迪和享受。

内容推荐

胡翌霖著的这本《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科学技术史与文化哲思)》基于科学史研究的前沿成就,把科学置于文化环境内考察,形成一部可以用作教材的科学史通俗读物。注重科学成就的历史语境,以口语化的讲演形式呈现,但立足于严谨的学术资源。

目录

第一讲 取舍之道:科学史的意义

 1.成年人的责任

 2.科学史有什么用?

 3.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科学史

 4.有所偏向的编史学视角

 5.辉格史观

 6.科学史家的自由追求

 推荐书目

第二讲 科学前史:从原始人到文明古国

 1.什么是科学?

 2.人类的进化

 3.缺陷与技术

 4.语言的出现

 5.驯化与定居

 6.城市和国家的兴起

 7.关索不达米亚与埃及文明

 推荐书目

第三讲 发现自然:希腊科学的兴起

 1.古老的希腊文明

 2.独特的城邦文化

 3.好斗的希腊人

 4.从体育馆到学园

 5.无用的学问

 6.“自然”的发现

 7.自由的悖谬

 推荐书目

第四讲 拯救现象:希腊天文学的发展

 1.数理天文学的兴起

 2.宇宙论的两球模型

 3.柏拉图与“拯救现象”

 4.亚里士多德及其宇宙论

 5.亚历山大城的缪斯宫

 6.托勒密天文学

 7.希腊化时期的其他科学成就

 推荐书目

第五讲 薪火相传:罗马和阿拉伯科学

 I.古罗马及其学术状况

 2.罗马帝国的衰亡和古典学术的衰落

 3.阿拉伯人的崛起

 4.古典学术的翻译与保存

 5.阿拉伯人的数学和天文学贡献

 6.光学、医学、炼金术等

 7.阿拉伯科学的衰落

 推荐书目

第六讲 独树一帜:中国科学史专题

 1.李约瑟问题

 2.独特的史官文化

 3.皇家天文学

 4.天文推算的代数方法

 5.数学与数术

 6.运算和证明

 7.其他实用科学

 推荐书目

第七讲 万事俱备:中世纪与基督教科学

 1.中世纪科学史的意义

 2.中世纪早期

 3.大学的兴起

 4.“经院论辩”

 5.机械自然观的逻辑前提

 6.经验研究的合法性

 7.运动学的量化

 推荐书目

第八讲 只欠东风:印刷术与科学革命

 1.“媒介即讯息”

 2.科学方法的兴起

 3.经验记录的保存

 4.知识的公共化

 5.从文本秩序到自然秩序

 6.寻找文本之间的标准

 7.人与自然的间距

 推荐书目

第九讲 复古开新:哥白尼革命

 1.何谓科学革命

 2.科学革命与政治革命的比较

 3.《天球运行论》的出版

 4.实在论与工具主义

 5.哥白尼的局限

 6.第谷和开普勒

 7.伽利略的望远镜

 推荐书目

第十讲 偷梁换柱:力学革命

 1.哥白尼留下的问题

 2.伽利略的落体实验

 3.牛顿的整合

 4.“力学”的上位

 5.“力”的“偷渡”

 6.在内在性与外在性之间

 7.“原因”的消逝

 推荐书目

第十一讲 抽象抽象:数学革命

 1.反辉格的数学史何以可能

 2.数学的起源

 3.数与量的区分

 4.几何学的兴起

 5.希腊化时期的三位数学家

 6.缩写符号在欧洲的发展

 7.符号代数或“抽象的抽象”

 推荐书目

第十二讲 人工自然:炼金术与科学革命

 1.炼金术的兴起

 2.自然vs.人工

 3.赫尔墨斯主义的兴起

 4.赫尔墨斯主义的影响

 5.帕拉塞尔苏斯及其化学论哲学

 6.赫尔蒙特及其柳树实验

 7.作为炼金术士的波义耳和牛顿

 推荐书目

第十三讲 流行时尚:启蒙时代的科学

 1.启蒙与科学传播

 2.学会、杂志的兴起与大学改革

 3.牛顿力学的传播和发展

 4.热衷表演的实验物理学

 5.时尚的电学

 6.逐渐成熟的定量研究

 7.拉瓦锡和化学的兴起

 推荐书目

第十四讲 互相激励:科学与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的经济背景

 2.蒸汽机的发明

 3.理论与实验的结合

 4.培根科学的理论化

 5.法拉第:实验传统的巅峰

 6.科学与工业的结盟

 7.达尔文与进化论

 推荐书目

第十五讲 相对测量:20世纪物理学革命

 1.还有哪些没讲 到的?

 2.“两朵乌云”

 3.迈克尔逊实验

 4.狭义相对论

 5.广义相对论

 6.量子力学

 7.放弃“上帝视角”

 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总)

图片说明

试读章节

6、科学史家的自由追求

无论科学史能不能承担诸如提高自豪感这样的使命,这种指向外在目的的研究是无法满足自由的学者的。所谓自由的学者,我指的是20世纪中后期逐渐独立的科学史家。随着萨顿、柯瓦雷等先驱在学科建制和理论构架等方面的努力,科学史家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学术传承。一个直接的后果是,科学史家不再是科学家或政治家的附庸,不再需要以歌颂当代科学的成就或提高民族自豪感等外在的目的为标准,而是可以建立自己的标准。我们寻求的不只是一些自欺欺人的吹捧,更需要从历史中寻求“理解”。

我们希望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历史的追溯恰恰可以回应我们自我理解的要求。

我们说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视角或偏见的,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实无非是受到了权威或者社会环境的灌输,我们对许多成见或思维定势根本没有自觉。不过我们虽然无法达到绝对超然的高度,但总是希望不断超越自己,打开自己的眼界,突破时代的局限,这样才有了创造和进步。

而要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最好的办法就是学历史。通过追究历史的来龙去脉,我们更容易理解我们这个时代的特点。通过理解历史上不同的思想世界和思维定势,我们更容易发现许多自己已经见怪不怪的事情是否也是一种成见。

在这种意义下,我们对科学史就需要更高的要求,也就是说,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科学史要追究的不只是谁在几几年提出了什么,更要理解每一个科学进展的时代背景和思想前提。

辉格式科学史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对历史语境的考察,只是把今天教科书上的结论作为现成的标准,无非是给每一个现成的结论标记上它的提出者和提出时间罢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根本不是在做历史,因为辉格式的图景始终是静态的,无法揭示出历史的变迁,更谈不上打破成见、拓宽眼界了。

在辉格式的科学史中,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地位可能还比不上黄道婆,因为黄道婆所做的一些技术创造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可能在今天都有保留,而亚里士多德却没有提出任何一条今天看起来仍然有效的科学结论。甚至亚里士多德长期以来都被视作阻碍科学发展的反面势力。

当然,后来的科学革命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权威的颠覆之上,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没有亚里士多德会更好。事实上,在古希腊的背景下,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于西方科学传统的奠定有着更深远的意义。古希腊的阿里斯塔克提出过“日心说”,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更接近真理,但在当时的环境下,阿里斯塔克确实并不重要,他的学说难以推动希腊科学的发展。

辉格式的科学史站在当代成就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历史,有意无意地抱有傲慢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让他们对历史的解说显得愚蠢可笑。我们不妨想一想晋惠帝“何不食肉糜”这一典故。这就是以自己的立场居高临下地审视他人的典型例子——对于我所处的环境来说,饿了,没饭吃,那就吃肉糜呗,这是完全正确的策略,晋惠帝的错误不在于他自己在没饭吃的时候想到食肉糜,而是他把自己食肉糜之合理性推广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语境之下,这就成了笑话。早期的科学家的科学史就会有这样的问题:比如说古代科学家怎么没想到这个,怎么理解不了那个,怎么如此愚蠢这般迷信,这就是犯了“何不食肉糜”的错误:基于自己的处境居高临下地衡量别人。

独立的科学史,无论是思想史还是社会史或任何一种编史流派,都试图超越辉格史的弊病。首先我们不再单纯地以“结果”论英雄,也不再特别关注把某某发现的功劳归功于谁之类的问题,我们更关注事情的前因后果,关注在尘埃落定之前的酝酿过程。科学史也不再只是关注那些最终成功的英雄,还要关注那些失败者,关注那些伟大的、重要的错误,这也是深入理解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的切人口。我们要时刻警醒:古人不是傻瓜,像亚里士多德那样站在那个时代智力最高峰的伟人,其学说又被上千年来的无数智者钻研探讨,而现代一个最普通的初中生都可以找出他的无数“愚蠢”错误,那么究竟是谁更像晋惠帝,恐怕不难猜测了吧。

历史中的成功未必是因为智慧,失败也未必是因为愚昧。在哥白尼的时代,哥白尼的追随者就一定比怀疑者更明智吗?亚里士多德那些让人大跌眼镜的物理学思想真的如此幼稚肤浅吗?站在现代的高度去数落古人的谬误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要同情地理解古人为什么会犯错却不容易。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但在理解古人的局限性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己的局限性的突破,理解历史能够帮助我们打开自己的视野,克服自己的偏见和盲点,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处境。

独立的科学史描绘出一幅多元的、丰富的图景,科学家不再是遗世独立、孤军奋战的圣人,他们也都有血有肉,有偏见,有惰性,有宗教信仰,有政治主见,有社会关系……科学活动从来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

P8-10

序言

十多年前,当我在北京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科学通史》课程的时候,就想写一部名为“科学通史”的教材。这个写作计划一拖再拖,到现在也没有完成。去年,胡翌霖对我说,您的《科学通史》怎么还没有写出来,再不写我可就先写了。我说,那你就先写吧。果然,今年年初他就把这本书稿的电子版发给我,让我写一个序。

胡翌霖是一个写作快手。他在北大哲学系读本科期间就开了一个有自己域名的博客,博客上发表的均是学术性文字,平均每天能写数千字。多年的写作训练使他有很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写作于他仿佛不费吹灰之力。他在读博士期间就出版了一本《科学文化史话》,现在这本《过时的智慧》又要与读者见面了。

胡翌霖的文字平实、明快,时有口语化、网络文字的风格,读他的学术性文字也觉得很轻松愉快。但是,这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绝不只是写作能力强的表现,而首先是思想本身的朴实和原发性使然。比如,他有时打一个比方,就能把艰深的哲学问题说得很透彻。

这本书以他在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期间开设的“科学通史”课程的讲稿为蓝本写成。与国内通常的科学史著作相比,有不少独特之处。或许可以说,这些独特之处都体现了“吴门”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相结合的学术风格。胡翌霖跟随我读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对我所主张的科、史、哲的有机结合有很强的认同,在结合的过程中也多有自己的原创。比如,在这本书里,他有很强的编史学自觉,主动承认历史总是要省略,因而对于本书把叙事重点放在近代早期有自己的根据,不像许多科学史作者只是随大流选择历史材料、凭感觉分配篇幅。再比如,他强调印刷术对于近代科学革命的决定性意义,是出自他独创的媒介现象学观点。他的博士论文《媒介史强纲领——媒介环境学的技术哲学解读》系统发展了一种媒介存在论的哲学理论,为技术史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书中关于希腊科学的解读、关于中世纪基督教与科学的关系、关于数学革命,都吸收了西方科技史界的最新成果,为国内多数科技通史著作所不及。当然,书中经常出现的富于思辨和哲理的文字,显示出他深厚的哲学背景,这是本书的另一类优之长处。

胡翌霖虽然是哲学科班出身,但有很好的理科基础。上大学之前,他就是理科实验班的学生。进入北大哲学系之后,仍然选修了许多理科课程。本书中涉及不少科学的具体内容,我觉得写得很内行、很到位,比如最后一讲关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讲述。

我很愿意向读者推荐这部文风活泼、篇幅适中、亮点纷呈的科学思想史著作。

书评(媒体评论)

读胡翌霖的文章,仿佛听他发言,言辞锋利,时有惊人之语,如当头闷棍,醍醐灌顶。

说科学史是“过时的智慧”,并以此为书名,堂堂正正,出手便不落凡俗。小胡是第一位。

小胡年轻,但有大家气象,起点高,视野宽,能举重若轻,敢用小书讲通史。

历史不是账本,每一部历史都有作者。这是一部小胡撰写的历史。充盈着小胡的个性、激情、远见与卓识。

——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中国的科学史研究和西方有很大差距。近年来学界有过一些填补的努力,比如翻译了若干优秀著作,但这些译介尚未被中国科学史界充分消化,更不用说反映在公众传播中。胡翌霖博士的这本书正是在对这些译介消化之后,面向一般公众传播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也是一部别开生面、推陈出新的简明科学史教程。它结合了国际上最新的一些研究成果,既有对传统知识的娓娓道来,又有发人深省的独立思考,给人以启迪和享受。

——张卜天(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教授,曾主持出版《科学源流译丛》)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2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