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伊朗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 书名 | 伊朗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 |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
| 作者 | 哈全安 |
| 出版社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 下载 |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东地区,是现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等错综复杂关系的一个重要聚焦点。大国关系、地区安全、民族宗教矛盾乃至各种文明的激荡碰撞,都在这个地区充分展示与体现。应当说,目前的各种体现是在深厚的历史积淀上表达出来的。人类文明发展史是一个大历史进程,各种历史力量运动其间,各种正能量与负能量也在其间此消彼长。要充分了解中东地区的这些历史积淀,必须要有对这个地区的历史、社会、文化、民族、宗教等问题的尽可能完整的了解。 《伊朗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内容推荐 16世纪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萨法维王朝,与奥斯曼帝国分庭抗礼.标志着伊朗逐渐走上复兴的道路;殖民主义时代,西方的冲击瓦解着伊朗传统社会的基础;20世纪的宪政革命、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构成伊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坐标。 《伊朗史(610-2000)/中东国家史》由哈全安著。 目录 中东国家史概述 前言 第一章 波斯的复兴 一、哈里发国家统治下的伊朗 二、萨法维王朝的嬗变 三、君主政治与教俗关系 四、社会结构与经济生活 第二章 恺伽王朝时代伊朗传统秩序的衰落 一、王权的式微与教俗关系的演变 二、西方的冲击与伊朗传统经济社会秩序的衰落 三、19世纪的新政举措与宪政思想的萌生 四、社会矛盾与宪政运动 第三章 礼萨汗时代伊朗的现代化实践 一、巴列维王朝的建立 二、礼萨汗当政期间的统治政策与改革举措 三、工业化进程的启动与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四章 巴列维国王的统治与伊朗现代化的长足进步 一、极权政治的重建 二、白色革命 三、白色革命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四、“发展的独裁模式” 第五章 侠斯兰革命与伊朗现代化的历史走向 一、伊斯兰革命的起源 二、巴列维王朝的覆灭与法基赫制度的建立 三、教法学家的统治与伊朗现代化的历史走向 本书引用的参考文献 索引 试读章节 伊朗高原是波斯人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园。尽管萨珊王朝的军事力量由于尼哈温战役的失败而丧失殆尽,但是伊朗高原的土著贵族尚有相当的实力。他们各自为战,顽强抵抗着穆斯林的进攻。另一方面,伊朗高原的土著居民大都属于印欧语系的分支,不同于伊拉克、叙利亚和埃及的塞姆族被征服者,与来自半岛的阿拉伯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血缘界限。种族的差别加剧了伊朗高原的土著人口对于穆斯林征服者的敌视和反抗。此外,伊朗高原山脉纵横,地形复杂,其特有的自然条件削弱和限制着穆斯林征服者的攻势。哈里发国家在伊朗高原的征服经历了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许多地区由于土著势力屡屡反叛,得而复失。 呼罗珊本意为“东方的土地”,指伊朗高原东部直至阿姆河左岸的广大地区。麦地那哈里发时代后期,阿拉伯人自库法和巴士拉挥师东进,征服呼罗珊。阿拉伯人之征服呼罗珊,不同于在其他地区的征服。呼罗珊的土著贵族在阿拉伯人征服前大都各自为政,与萨珊王朝联系甚少;波斯帝国的灭亡并没有直接导致土著贵族在呼罗珊统治权力的结束。阿拉伯征服者在呼罗珊各地往往只是与土著贵族订立条约和征收贡税,同时保留后者原有的诸多特权。 倭马亚时代,大批阿拉伯人离开伊拉克,移至呼罗珊,使呼罗珊成为继阿拉伯半岛和新月地带之后阿拉伯人的又一家园。移人呼罗珊的阿拉伯部落民并未像伊拉克的阿拉伯人集中于库法和巴士拉或者像埃及的阿拉伯人集中于弗斯塔特那样,他们分散在木鹿绿洲以及内沙浦尔、哈拉特、塔尔干、突斯、木鹿一卢泽诸多地区,或从军征战,或务农经商,其社会地位不尽相同。阿拉伯人与波斯人的杂居状态,加速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同化和融合的过程。出生在呼罗珊的阿拉伯人不再使用父辈的语言,而是操接近波斯语的呼罗珊方言。他们中的许多人身着波斯的民族服饰,在波斯人的传统节日纳乌鲁兹节和米赫尔干节与土著民众狂欢作乐。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通婚现象亦十分普遍。“久居呼罗珊的阿拉伯贝都因人后裔,在外表上与土著的波斯人已经没有明显的差异。他们都长着白皙的脸皮,留着黄色的胡须,身着费尔干纳的地方服饰。”747年,祖居呼罗珊的波斯人追随阿拔斯派发动的起义,自伊朗高原攻人伊拉克,推翻倭马亚王朝。 阿拔斯王朝建立后,伊斯兰世界的政治重心明显东移。皈依伊斯兰教的波斯贵族开始活跃于哈里发国家的政治舞台。哈里发哈伦当政期间,波斯血统的巴尔麦克家族显赫一时,成为穆斯林瞩目的焦点。巴尔麦克家族的沉浮,则是此间哈里发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巴尔麦克本意为“佛教高僧”。哈立德。巴尔麦克祖居呼罗珊。其父任职于巴勒黑城的诺巴哈尔佛寺,在呼罗珊一带颇具声望;1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法基赫曾经在《地志》一书中将呼罗珊的巴尔麦克人比作阿拉伯半岛的古莱西人。倭马亚时代末期,哈立德.巴尔麦克放弃佛教,改奉伊斯兰教,并参加阿拔斯派在呼罗珊发动的起义。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哈立德。巴尔麦克受命掌管税收事务,并且出任泰伯里斯坦、法尔斯和贾吉拉的总督,其子叶赫亚。哈立德出任阿塞拜疆总督。自马赫迪即位开始,叶赫亚.哈立德长期出任维齐尔,其弟穆罕默德.哈立德和其子法德勒.叶赫亚、贾法尔.叶赫亚等人亦任要职。巴尔麦克家族位高权重,门生故吏遍布各地。哈伦当政的前期。巴尔麦克家族的政治势力达到顶峰。许多历史学家甚至将786-803年称作“巴尔麦克人的时代”。他们执掌着国家权力,支配着国家的岁人,影响无处不在。哈里发国家的要员大都出自他们的家族,或者是他们的同党。 P16-17 序言 1 “中东”一词源于西方殖民扩张的时代背景.原本具有“欧洲中心论”的历史痕迹和政治色彩。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英属印度殖民当局将介于所谓“欧洲病夫”奥斯曼帝国与英属印度殖民地之间的伊朗以及与其毗邻的中亚和波斯湾沿岸称作“中东”.用于区别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近东和包括东亚诸国在内的远东。“1900年,“中东”一词正式出现于英国的官方文件,进而为西方列强普遍采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斯曼帝国退出历史舞台,所谓近东与中东之间的政治界限不复存在,中东随之逐渐成为泛指西亚北非诸多区域的地缘政治学称谓,包括埃及、肥沃的新月地带、阿拉伯半岛在内的阿拉伯世界。以及土耳其和伊朗则是中东的核心所在。 中东地区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构成基本的地貌形态。高原、山脉与大河流域错综相间的地貌分布。导致截然不同的经济活动与生活方式的长期并存。高原和山区大都地广人稀。适合牧养牲畜的经济活动。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和尼罗河水流量充沛。河水流经之处形成人口分布相对稠密的定居社会。游牧群体与定居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贯穿着中东历史的进程。 中东作为东半球的地理中心所在,地跨亚非欧三洲,处于地中海、黑海、里海、红海、阿拉伯海以及波斯湾、阿曼湾、亚丁湾、亚喀巴湾、苏伊士湾诸多水域的环绕之中,是联结印度洋与大西洋的桥梁和纽带.堪称“两洋三洲五海之地”,自古以来便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相互交往的重要通道。黑海与爱琴海之间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地中海与红海之间的苏伊士运河、红海与亚丁湾之间的曼德海峡、阿曼湾与波斯湾之间的霍尔木兹海峡,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中东诸地不仅在自然环境方面差异甚大,其人口构成亦极为复杂。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导致中东人口分布的复合结构和多元色彩,“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可谓闪米特一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诸多分支的共同家园。闪米特一含米特语系、印欧语系和阿尔泰语系的不同分支皆曾生活在“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在中东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留下各自的印记。不同文明的汇聚与冲突,构成中东历史的鲜明特征。统治民族的交替出现,无疑是中东历史长河的突出现象。伴随着诸多统治民族的相继兴衰.统一与分裂的政治格局频繁更替,向心倾向与离心倾向长期处于激烈抗争的状态,政治疆域经历剧烈的变动过程。 …… 公元3世纪,萨珊王朝兴起于阿黑门尼德王朝的发祥地法尔斯。萨珊王朝的创立者阿尔达希尔(224—241年在位)出身于琐罗亚斯德教祭司的家庭,224年灭亡安息王朝,226年在泰西封自称“诸王之王”。萨珊王朝尊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领有伊朗高原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广大地区。此后400年间,波斯帝国重振雄风,尤其是萨珊王朝与罗马帝国及拜占廷帝国交战频繁,中东地区形成东西对峙的政治格局。260年,萨珊王朝军队在地中海东岸的埃德萨俘罗马皇帝瓦列里安;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241—272年在位)曾经将瓦列里安俯首称臣的画面刻于山岩之上,用以炫耀波斯的强盛。7世纪初,波斯帝国与拜占廷帝国之间战事再起。萨珊王朝军队一度占领叙利亚和小亚细亚大部,直至攻人尼罗河流域~622—628年。拜占廷军队发动反攻,收复叙利亚、小亚细亚和尼罗河流域,兵抵底格里斯河流域。 伊斯兰教兴起后,阿拉伯人长驱东进,延续千年的波斯帝国寿终正寝。伊朗高原被纳入哈里发国家的版图,波斯帝国的传统信仰琐罗亚斯德教随之退出历史舞台。阿拔斯时代后期,非阿拉伯人中皈依伊斯兰教者日渐增多,尤其是波斯人和突厥人的政治势力迅速膨胀,中东伊斯兰世界随之出现群雄逐鹿的分裂局面。波斯贵族在伊斯兰世界东部建立萨法尔王朝和萨曼王朝,承认阿拔斯哈里发的宗主地位,向巴格达缴纳岁贡。萨曼王朝时期,波斯文化在历经3个世纪的衰落之后渐趋复兴。波斯血统的白益家族占领伊朗西部和南部,继而称雄伊斯兰世界的腹地,长达一个世纪之久。此后数百年间,伊朗历经突厥人迁徙浪潮的冲击和蒙古铁骑的践踏,游牧势力膨胀,部落政治泛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16世纪初,萨法维王朝兴起于伊朗高原,尊奉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官方信仰,与奥斯曼帝国分庭抗礼。萨法维王朝的建立,标志着伊朗逐渐走上复兴的道路。萨法维王朝的都城伊斯法罕位于扎格罗斯山西麓,阿拔斯一世当政期间大兴土木。市区规模扩大,人口剧增,商贾云集,巴扎店铺鳞次栉比。伊斯法罕大清真寺亦称伊玛目霍梅尼清真寺,最初由塞尔柱苏丹国的名相尼查姆.穆勒克主持兴建.萨法维王朝时期扩建,圆柱、拱门、尖塔和瓷砖镶嵌具有浓厚的波斯传统风格,可谓伊朗伊斯兰建筑艺术的杰作。自恺伽王朝开始,地处厄尔布尔士山南麓的德黑兰成为新的都城所在。德黑兰以南百余公里处的宗教圣城库姆,俨然是什叶派穆斯林的精神家园。殖民主义时代。西方的冲击瓦解着伊朗传统社会的基础。20世纪的宪政革命、白色革命和伊斯兰革命.构成伊朗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历史坐标。 波斯人系欧罗巴人种地中海类型,是伊朗人口的主体成分.主要分布于伊朗的中部和南部地区。古波斯语在阿黑门尼德王朝时期采用楔形字体,萨珊王朝时期采用阿拉米字母的书写形式,均已失传。现代波斯语借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是伊朗的官方语言。伊朗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是阿塞拜疆人和库尔德人,分别操阿塞拜疆语和库尔德语,亦采用阿拉伯字母的书写形式。伊朗盛行什叶派伊斯兰教:伊朗穆斯林大都系什叶派主流派别十二伊玛目派的信徒,尊奉欧苏里教法学派和阿赫巴尔教法学派。伊朗境内的阿拉伯人、库尔德人和土库曼人属于逊尼派穆斯林。尊奉沙菲仪教法学派和哈奈菲教法学派。 |
| 随便看 |
|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