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草木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学刚
出版社 沈阳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学刚的《草木记》是一本贴近大地、亲近植物的书,一本专心致志为野草立传的书,一部植物主义者的圣经。多重文体、多种学科的融会与整合,凸显人与植物的根性关系,并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来探求人类社会进步的可能性。本书熔铸诗经之诗意与本草之博物,是一部自然文学的典范,一部重新定见人与植物关系的碑铭之作,堪称中国版《瓦尔登湖》《大地家族》。

《草木记》带你走进陪伴我们长大的植物,走进草木的理想国,了解它们的智慧和美丽,跟随它们,重返童年的精神家园。在阳光明媚的季节,或者安静祥和的夜晚,打开《草木记》,和孩子对照书中精美的手绘草木插图,认识植物,寻找植物的茎叶花果,感受植物无与伦比的美丽。

内容推荐

刘学刚的散文集《草木记》的基调是大地道德和植物智慧。作者扎根洪沟河南岸,以他质朴而温情、细腻而诗意的写作风格,书写植物美质,探求宇宙的精美秩序,表达着一个植物主义者试图认识自然,进而理解自身的心路历程。本书的文字游走在错杂的文本和纷纭的学科之间,经由一草一木的独特性发现着自然的美好精神,并溯本求源,呼吁人类重走植物走过的路,向植物借取智慧的灯盏,以照耀人类的前途。本书发端于《诗经》的植物时代,秉承《本草纲目》的博物思想,体现了写作者对自然世界的细微体察,以及从容舒缓的叙述耐心,借助寻常的植物不断发现不寻常的价值取向和意义所在,在文学、哲学和科学的三维空间里,建构宏大宽阔的植物王国。

目录

自序

香草:问草哪得香如许

茜草:喜看染园出卮茜

茅草:旧时茅店社林边

菸莜:性滑如葵甘若饴

苍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水蓼:蓼蓼者莪,匪莪伊蒿

麦蒿:菁菁者莪,在彼中阿

毛谷英: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灯心草:闲敲棋子落灯花

三棱草:青鞋喜作踏莎行

小蓬草:北望飞蓬万里秋

节节草:节节新条出嫩丛

鬼针草:子作钗脚着人衣

紫露草:淋漓玉露滴紫蕤

野西瓜:野果烛照绿叶稠

苘麻:麻叶层层苘叶光

拉拉藤:只去水边缠倒藤

牛筋草:老人结草亢杜回

荠菜:春在溪头荠菜花

苦菜: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慈姑:茨菰花白小如萍

牛蒡:牛蒡叶齐罗翠扇

萋萋菜:愁同芳草两萋萋

灰灰菜:南山有台,北山有莱

马齿菜: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

铁苋菜:沃沃葵苋畦,焰焰棠杏坞

云星菜:云满星坛草满地

扫帚菜:地肤嫩苗,可作蔬茹

夫子苗:我行其野,言采其菖

酸溜子:少年辛苦真食蓼

米瓦罐:瓦罐泥中宝,野草土中金

蒲公英:芳姿赢得春飘絮

紫花地丁:地丁叶嫩和岚采

风花菜:好花风袅一枝新

马兰头:马拦头,拦路生

蓬子菜: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蒺藜: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半夏: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

萱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艾草: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丹参:一味丹参,功同四物

地黄:苏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地锦:天蓝地锦草怀香

瓜蒌:芄兰之支,童子佩瞒

决明子:开花无数黄金钱

顺筋枝:英英陆上草,灼灼雪中花

曼陀罗:舞采酿酒饮,令人舞翩翩

车前草:采采苯苜,薄言采之

益母草:似孩儿恋抱亲株

远志:处则为远志,出则为小草

虎杖:杖言其茎,虎言其斑

王瓜: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

薄荷:滋兰九畹,树蕙百亩

对话莫言(代后记)

试读章节

香草:问草哪得香如许

在洪沟河南岸,在野蒺藜三棱草毛谷英蓬子菜马齿苋之间,香草最有女人味。

出了村子,向北走,一直向北走,远远望见一片果园,绕过去,就是洪沟河。这果园,村里人叫它苗圃,广播站的大喇叭也喊它“苗圃”。苗的圃,人的脚是不能乱印的,怕惊扰了苗的梦。到了洪沟河南岸,就是另一番天地了。

洪沟河,顾名思义,是洪水冲出的大沟,人们因势利导,疏通为“河”。村里人说话“ong”“eng”不分,一出口就是“横沟河”。一条大沟横在那里,两岸的村庄牵根红线,都让媒婆费半天口舌。闭塞,也有闭塞的好处。河的南岸,白杨长得比屋顶的烟囱还高,槐树在浓密的枝叶里爽朗大笑,一些灰麻雀呀红蜻蜓呀绿蚂蚱呀,就会从草滩上扑棱棱乌压压地飞起,人欢马叫的,统治了偌大一个草滩。

说说草滩吧。自然要从春天说起,从零零星星的鹅黄说起。米粒儿大的草芽拱出土层的时候,还异想天开地顶起一小撮泥土,像顶了一个小小的斗笠。也有穿蓑衣的,那是一丝鹅黄沿着干枯的草棵往上蹿,鹅黄,嫩绿,浅绿、草绿。当这根温度计的水晶柱到达翠绿的高度时,阳光已是夏日的温度。稍稍远处,苹果是绿的,果叶同色,一枝枝深绿在微风里晃悠,一副举重若轻深不可测的样子。草滩上,草不像嫩绿的时候那么内秀:到处乱跑,勇敢而又偏执;自信满满,甚至有一些疯狂。毛谷英长到一尺多高的时候,就开始抽薹吐穗,向天空肆意扩张,毛茸茸的穗子突然变得谦逊,向下弯曲,立着,摇着,颇有谷子的风度。熟草蔓,单是这名字,就有鸡鸣、炊烟、羊肠小路的味道。在草滩上,它是熟练的偷渡客,巧舌如簧的媒婆。一棵草分枝发杈,波纹一样四散开去,前脚路过一蓬野蒺藜的家,后脚跟儿已在一株灰灰菜那里安家落户,拉拉扯扯,盘根错节,但看上去,翠绿墨绿深绿碧绿覆盖了整个草滩。

也有香气。细闻,不像是果园的。苹果平和的呼吸,要拨开枝叶浓密的喧哗,越过花椒树站成的篱笆,从远处跑来,微微的青涩,已细若游丝。这香,起初是一线微光,不动声色地擦过你的鼻翼。等你察觉空气的氛围微微变了样,那香气却飘忽不定,就像一阵好风,迟疑着,犹抱草叶半遮面。过了一会儿,你的鼻子抽动了一下,声响很大,告诉眼睛耳朵们它的新发现,它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继而又抽动了一下,香气还有些羞涩,淡淡的,和空气一般稀薄,鼻尖却有一种温柔的抚摸,就像情人的低语,毛毛虫的蠕动。就这样走着,香气它有脚啊,挪着细碎的脚步,走一路香艳。过了一些日子,那香,真叫一个香。仿佛猪肉片裹在滚烫的油锅里,吱啦吱啦地香,香破了鼻子,还要香到肉里去,快要把骨头撑开了。

这香,是草的魂,空气里的宝石,隐秘的空中花园。它四处奔跑,给绿的草滩镀上了一层黄金,它把夜晚的秘密、朝露的纯净、空气的激情、阳光的明快以及不可名状的幸福都集聚在这片草滩上,无限扩张着我们的嗅觉世界。

草有香味,就叫香草吧。有些艳,有些野,但朴实,有质感。草是丝绸,薄薄的凉;香是肌肤的气息,细腻的香,温柔的香。香草,把我们从高大光明激越宏亮的核心世界里搭救出来,呼吸着新鲜的香气,自然的香气。香草,无疑是人类的一个重大发现。

窄着身子,香草散布在三棱草、熟草蔓、野蒺藜和毛谷英丛中,苗条的茎配以细长的针形的叶,酷似古代的静女。它把更大的空间让位给伞状的草冠。纤细的茎上,丛生着微凸的节,节上分生出枝权,枝杈上再生枝权,细丝一样的枝杈吐出细密的苞蕾,互生,有茎和枝权相连,就像摊开的婴孩的手。说是苞蕾,细细碎碎的,星星点点的,更像是草籽,靠近根部的稍稍大些,草尖上的就娇小得让人心疼了。就叫花吧,它有花的体态和香气。似乎一生出来就那般小巧,柔弱,单薄,开了,和草叶一色,是淡然的绿;枯了,也不萎谢,和草叶一色,是淡定的黄。这花之伞在微风里摇,即使你对它视而不见,它也在摇,摇啊摇,而盛大的空中花园就是从这里向我们敞开了它的门扉。

《圣经》里矗立着一座“香草山”。洪沟河南岸的草滩,它是伊甸园的别名,每每走在那里,“如羚羊或小鹿在香草山上”(《圣经·雅歌》)。

P1-3

序言

我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些发明创作,在植物那里早就有了。我们高歌猛进,锐意创新,其实,不过是重走植物走过的路,寻找植物先前就有的东西。

植物是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在它面前,没有任何可以照搬的生命模式。

大约三十五亿前,浩瀚的海洋里出现了一种用显微镜才能看见的藻类植物,样子类似蓝色的细菌,但是,它含有叶绿素,开创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堆积在海水和大气中,灰蒙蒙的地球被冲刷一新。大海湛蓝,天空蔚蓝,这蓝色的光源是由植物增添的。

陆地隆起,植物随之露出水面,蓝藻类家族必须在光秃秃的岩石上生长,植物迎来了一个大动荡大变革大进化的时代。让人惊奇不已的是,植物站起来了。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大约四亿两千万年前,光蕨属顶端是两齿的长柄又,看上去就像一棵五厘米高的灯心草,它是直立的,这和类人猿从树上到地面生活的进化同样富有创世的意义。

小草追求大地的繁茂,树木向往天空的寂寞。一些贴地而生的植物小心翼翼地抬起头来,它们看见了更远的风景,也更早更多地承领着阳光的沐浴,越长越高,抵达着天空的高度。说说节节草吧,蕨类植物的一个古老的物种,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植物。节节草出现于古生代的晚泥盆纪,距今大约有三亿六千万年。它历经地质的剧变而不改生命的姿势,今天的它依旧每向上前行一寸,就打一个结,坚持独立的茎、寸寸的节,宛若大地执着的手臂,又如地球坚定的信念。

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比之人类,植物的诞生和成长要艰难得多,缓慢得多。因而,植物更像人类的一个标杆,一直模仿的对象。类人猿在丛林中采摘香甜鲜美的果子。人类逐水草而居,采食、收藏和播种水边的果实,播种创造了村庄和田野,农耕文明由此发端。植物呢?它们的面前一片黑暗,一片死寂,一片冷漠,充满恐惧和绝望,它们只有艰难地探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懈地同阻挡它们扎根发芽的势力做斗争,取得一个又一个缓慢的胜利。它们有失败之后的沉默,以及沉默之中的坚韧,还有拥抱火热生活的灿烂如花的笑脸,它们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像我们中的某一群人,它们披荆斩棘,遇水搭桥,让后来者悦享世界的平和与静谧。

若是我们运用植物的智慧思考生活,我们所经历的风险更小,成果更大。认识、理解并掌握地球上的一切智力行为,是人类的一门必修课。

子房的出现,让一些植物的种子有了自己的暖巢,适应恶劣环境的能力显著增强。保护雌性细胞这一温情的行为被后来的动物乃至人类不断地模仿。许多阔叶植物大量落叶,以减少水分蒸发,安全地度过干旱而寒冷的冬季。尤为奇妙的是,一亿年前,植物开出了花朵,大地从此五彩缤纷万紫千红,而人类的所有幸福都复制着花的笑容。花朵,是植物美艳的性器官,它的出现早于昆虫。昆虫一出现,即可成为花朵们坚贞不渝的粉丝,传粉,把植物的种子运送到更为辽阔的生存空间。植物对于昆虫这些后来者是具有先天的预见性,还是随着环境的变化做出的积极的调整?这实在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不得不说,植物的全株都生长着蓬勃盎然的智慧。车前草叶片之间的夹角正好是137.5度,每一个叶片的生长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精确的计算,和它的左右结构成一个黄金分割角。植物比人更清楚它们应该集中精力做什么,它们为种子的旅行殚精竭虑,冥思苦想,生产出最为简单最为实用的形态各异的行囊。譬如,槭树翅果的飞机螺旋桨,大戟的爆发性弹力器、葫芦科植物木鳖的喷射装置,以此摧毁植物家族狭窄的天地,保障物种繁盛的未来。

每一种植物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个体,它们为大地的繁茂和人类的繁衍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当那些美妙绝伦的植物因为人类的生活所需被划分为庄稼和杂草两种形式时,我的内心一直惶恐而不安。而被列入杂草的许多植物,譬如苍耳、苋菜、米瓦罐,甚至长满刺毛的猪殃殃,都曾经是我们的粮食或蔬菜。

……

当我们经历了隐忍的苦痛、无助的挣扎与破碎的缝合之后,当我们看尽了美好的机遇、不懈的探求向我们呈现的生活的奇观之后,我们的思路会无限地延伸,延伸到童年闪闪发光的小河,少年青青翠翠的小草,以及目送我们远行的那一排郁郁葱葱的大树。这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是我们获得宇宙感、幸福感的源泉。我们欲语还休欲哭无泪的生之悲哀也有不少,譬如,随着我们的长大,一些草木犹如我们的亲人溘然消失,永难寻觅。譬如,当一些草木残存的是标本,是名字,是教科书的图片,我们该如何向一脸好奇的孩子们讲述它们的故事,它们如何滋养着童年,如何以它清澈的绿构成我们视界中最精彩的段落,如何为我们的幸福创造芬芳的呼吸。

对于我,断然割绝不了草木与水的血脉渊源。我的故乡不仅仅是鲁中平原的一个村庄,不仅仅是一个浸润着乡土意义的地理概念。它是无限放大的,容纳着河流、草木、田野、星辰等人间景观,是一个有着儿时印记的、心理认同的经验世界和心灵家园。故乡有河流日洪沟河,它从童年流淌而来,有一条支流灌注我的身体,滋润我,教诲我,督促我,活成一棵草木的样子,自茎而叶,自花而果,简单明澈,活出一个青枝绿叶的人生。

对于我,断然无法隔离母亲与草木的密切联系。我的母亲,她一生做出的最重大的决定,是从生到死都不离开洪沟河南岸的那个小村。就像一棵草,凝神聚力,以茎叶的繁茂挣脱空间的束缚,开花,结果,播撒种子,以此结构洪沟河南岸春天的繁茂绵远。她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名字却卓尔不凡:“玉莲”。外公是个私塾先生,也许,他给长女取名时脑海中真的闪过“尚德如玉,洁若荷莲”这几个字。大地黄得无法再黄,土得不能再土,但是,茅草找到了它的白,苍耳寻到了它的绿,地丁遇见了它的紫。我的母亲,在田间劳动的时候,她掐一些酸模叶蓼的叶子给我们润喉解渴,挤压搓碎萋萋菜的叶子给我们止血疗伤。她像一个孩子,看见一些紫不溜丢的龙葵果,欣喜不已,捧着给我们看,看我们吃。她教我们只掐苋菜的嫩叶叶,留下它的茎继续生叶,开花,一如从容不迫的生活。

许多年之后,终于明白,我的母亲以及更多的母亲,以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宽广的人生,一个美丽的世界。

是为自序。

后记

对话莫言(代后记)

时间:2011年8月7日

访问者:刘学刚

受访者:莫言

刘学刚:莫言老师,一直喜欢你的小说,你华美妖娆的叙述追求和酣畅淋漓的叙事激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优秀的作家,他的写作必然是独立和终极的,必定有一个用他的一生来发现和表述的地方,对于你,就是“高密东北乡”。我想努力构建我的“洪沟河南岸”。它在物理距离上和“高密东北乡”相邻。

莫言:你关于文学故乡的思考有深度,有思想。

刘学刚:你说过,故乡就是一种想象,一种无边的,不是地理意义上而是文学意义上的故乡。你最初是如何发现并确定这一文学故乡的?我们知道,“高密东北乡”已经是一个世界文学的概念了。

莫言:作家要写自己熟悉的地方,写作家本人的乡土经验。我的老家高密平安村是一个有一百多户的小村庄,过了河就是平度。站在村头吵架,是两个县的乡亲在吵架。村南是旷野,当年土匪出没的地方,成了一马平川的胶河农场。我五岁上学,这在城市里不算早,但在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村划归国营的胶河农场管辖,农民都变成了农业工人。这个国营农场里下放了大量的“右派”,里面什么人都有,高手能人不计其数。胶河农场里有一个总工程师,给农村设计粮仓,美轮美奂的三层,村里人都惊呆了。一个报社的老总,写一手漂亮的粉笔字,负责出黑板报。他去劳动,背着一个背篓到田地里转一圈,脑子动也不动,举笔就写,黑板报出得像绣花一样。一个著名的戏曲演员歌唱得比百灵乌要好听百倍,乡亲们听起来,连气都不敢喘。还有好几个省体工队的运动健将,跳高、跳远、短跑、打篮球、打乒乓球,都是专业选手。胶河农场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样板和梦想。

我的小说,虚幻和现实、历史和当下,就在这个只有七百多人口、一百多户的小小的村庄里发酵。

刘学刚:在不断的上升的创作过程中,你是怎样丰富“高密东北乡”的,融入了哪些精神特质和价值取向?

莫言:故乡的概念要拓展,要不断地添水,加柴,让炉火正旺。一个作家老写故乡经验会不会资源穷尽?作家开始写作时,一般都会写自己的故乡,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亲朋好友的故事。但这些资源很快就要罄尽,这就需要不断补充。我说过,作家的故乡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变化的概念。作家要汲取外部发生的变化、精彩故事,要敞开眼睛,开放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在《生死疲劳》中,元旦之夜,县城广场万众欢庆,大雪纷飞中辞旧迎新的场面。其实,高密没有露天广场,我从日本移植的广场。当时,我在日本北海道札幌市,走在雪地的吱吱声,大雪的味道很足。这个日本北海道雪夜狂欢的场面,被移植到了我的“高密东北乡”那里去了。《蛙》这部长篇借助书信的形式,反思共和国六十年的复杂历史,让“高密东北乡”走向更为辽阔的审美空间,而不仅仅是地理和植被意义上的简单移植。

刘学刚:你对“高密东北乡”持有怎样的写作期待?

莫言:超越高密,敞开故乡的概念,挪移外乡的经验,发生在中国的、世界的变化都可以在文学故乡里出现,他有野心,让“高密东北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缩影,用故乡的独特性创造出世界的共性,让国内外的读者在他的“高密东北乡”里读到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刘学刚:谢谢莫言老师。

书评(媒体评论)

亲近并记录家乡的草木,这是一件大事。由此走进大自然,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有心人才能找到的途径。

——著名作家、山东省作协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

经由一草一木的独特性,发现自然世界的美好精神,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向植物借取灯盏,以照见自己及身外的世界,这是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哲学提升。

——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1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