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国古代的趣言妙语
什么样才是真正的“青梅竹马”
青梅竹马,“青梅”是未长熟的梅子,指代年幼的女孩;“竹马”是指男孩喜欢把竹竿当马骑,也指代少男。“青梅竹马”就是指少男少女无拘束地在一起玩耍的天真无邪的时代。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长干行》描写一位女子思夫心切,愿从住地长干跋涉数百里远路,到长风沙迎接丈夫。诗的开头回忆他们从小在一起亲昵地嬉戏:“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人们使用“青梅竹马”和“两小无猜”来表明天真、纯洁的感情深厚而长远,也可以把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放在一起使用,意思不变。
每个人都有过童年,童年的记忆往往是最美好的,古人也是一样。折枝花儿,骑匹竹马,两个人一起嬉闹玩耍,都是最寻常不过的,而这种寻常场景经过诗人的加工,顿时变得耐人寻味。当然,也是因为它可以引起几乎所有人的共鸣,能够立即勾起人们的美好回忆,所以很容易被人们记住并且流中国的语言不仅神奇、有趣,还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语言,记载着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的历史,蕴藏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性格,它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有形象、有色彩、有故事的精灵。
“抛绣球选夫婿”是怎么来的
古装电视剧中常有抛绣球选夫婿的镜头:一位大户人家的女子顾盼左右,然后将绣球扔向自己中意的男子。这些演绎似乎让人不得不相信这种浪漫方式的存在。
然而,从历史考证,在古代抛绣球选夫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戏剧小说中的抛绣球情节都只能属于艺术家的文学虚构而已,在现实生活中,抛绣球的择偶方式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封建社会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时还要考虑门当户对、政治联姻等因素。家长不可能让子女自己决定婚姻,更不可能听之任之。即使偶有自由恋爱者,也常被视作“淫奔”“野合”,会受到当时主流社会的排挤与否定。
也许正是出于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满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才使得抛绣球的情节走进了文学作品里。再者,即使古代抛绣球选夫真的存在,好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夫婿也几乎是不可能的。想想看,绣球一抛出,引得台下一大堆色迷心窍的男子拼命争抢,哪能那么巧恰被自己中意的情郎夺得!恐怕没有哪个小姐敢拿自己的终身大事冒如此大的风险吧。
“小姐”的称谓在古代是怎么来的
“小姐”是现在礼仪交往中对未婚女子的敬称。古装电视剧、电影中也把未婚女子叫“小姐”,让人以为古今用法并无差别。其实不然,此“小姐”并非彼“小姐”,古今“小姐”的意思是不同的。
宋元时期把地位低下的宫婢叫“小姐”,后来也指妓女。这和明清流行的“小姐”之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而现代用在不同地方也有敬称和贬义两种用法。
宋代以后,“小姐”隐含尊贵之意,豪门大户家的女儿都被叫作小姐。元杂剧中开始频繁使用“小姐”一词,如《西厢记》中小姐崔莺莺的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明清时期,千金小姐的形象经常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而小姐定情后花园的情节也成为才子佳人小说中的经典模式。
什么时候有了“风马牛不相及”这个俗语
生活中,人们常常用“风马牛不相及”这句俗语来比喻那些毫不相干的事情,可为什么单单选择了风、马、牛这三种事物呢?这句话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656年,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当时的楚国君主是楚成王,他认为齐国是出师无名,于是他在准备应战的同时还派大夫屈完出使质问齐国。
屈完来到齐国后见到齐桓公就问:“你们齐国和我们楚国相距这么远,可以说是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中间还夹着这么多的国家。即使是发生马和牛与同类相诱而互相追逐的事,也跑不到对方的土地上去,没想到你们竟然进入我们楚国的领地,这是为什么?”在屈完不卑不亢的态度与楚国强大的军事力量面前,齐国终于在权衡利弊之后退了兵。
这里所说的“同类相诱”在古代称作“风”,因此“风马牛不相及”的意思是说齐楚两地相距甚远,连发情的马、牛都不会走失到对方境内。屈完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阻止了齐国的军队,此后,“风马牛不相及”也就成了一个固定的俗语,常被人们用于比喻事物之问毫不相干。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