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文坡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王文坡编著的《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以所生活在的太行山区乡村为背景,把其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人,一些事,向读者娓娓道来,展现出了一幅幅温而暖的乡情,浓而烈的亲情,弥而香的友情画面,以及在其成长路上为贫困抗争,为爱放弃,为正义坚持,从困惑到豁然的心路历程,流淌成山野清溪,潺潺缓缓,悠悠幽幽,弹疼了我们心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那根弦!

内容推荐

王文坡编著的《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介绍了,为了一座心中的碑,他自爆“家丑”,却因“祸”得“福”。为了病重卧床的爹娘,他毁约返乡,用孝感动县长。为了淮海战役的老英雄衣食有靠,他挥笔呐喊,挑战规则。为了三个孤儿生活无忧,他用笔感召社会,将她们送进了大学校园。为了见义勇为的少年,情况不再尴尬,他不怕“革职”,挥笔怒吼,他是他生活环境规则内的另类,一个想活出“样”儿,更愿意活出味儿的平凡的普通人。

目录

第一辑

 乡村的记忆

 塔儿山

 融人生命的碑

 老屋

 伙伴

 老套哥

 和林哥和永哥

 “别怕,有我呢!”

 书儿

 哪里是故乡

第二辑

 爹娘的爱情

 关于爹娘:你们每声呼唤我都听到了

 老祖

 爹娘在的地方才是年

 妈妈的鞋垫

 那句和父亲没有说出的话

 铭记一生的八个字

 甜酒

 再读家书

 追悔一生的痛

 岳父的红烧肉

 舅家姨家

 二伯

 老姑

 大姐如娘

 如水

 兄弟

 我的福气是妻子给的

 那个叫“家”的地方

第三辑

 谁的青春没有痛

 直着走路,不弯腰

 四十岁,我与岁月有话说

 在痛与感动中成长

 你的青春你做主

 让孤独,盛开一树繁花

 穿越两千年:我膜拜的两个“兄弟”

 病房锁记

第四辑

 时光印记里的痛

 让我泪流满面的青春

 青春的傻

 我忽略的那个人是兄弟

 “小板爷”的爱情

 你说的那个约定,我盼早来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你安好,关注你的人就放心

 兄弟,你在他乡还好吗

 五哥

 兄弟情如普洱茶香

 近邻

 房东

 青春因有你们,是我的幸事

 淮海战役功臣的那双眼睛

 幸福就是一生问候

 小英雄的父母,你们的泪水何时不再流

 好人长群

第五辑

 悠悠父母心,暖暖乡亲爱

 挣钱,供自己读书

 谎言

 父亲·儿子·老牛

 傍晚,我推开了县长的门

 沉甸甸的鸡蛋

 朴素的伟大

 影响一生的关爱

 给父亲洗脚

 冬季,那道暖心的风景

第六辑

 青春的心结

 纠结的爱

 左手右手

 爱无悔

 爱无罪

第七辑

 在乡者的生命体验与言说——读王文坡的《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

 他一直走在乡路上——读王文坡的《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

 温而暖的足迹——赏读《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有感

 打开那一扇心门

【后记】感谢,我的世界你曾来过

试读章节

成长

我或许阅历过于简单,经历过于贫乏,没有过什么大喜大悲的事件,在我至今有限的记忆里如果去搜索,村和家,童年和少年总是深刻的像眼前有场电影在上演,有时眼眶酸得难受,有时心里暖暖的要你幸福,有时让你哭着笑,有时要你笑着哭。

日子就如山间缓缓流动的溪水,沿着溪水走向,记忆那些匆匆湮没在岁月长河中的时光。

遇上假日,割山草,牵羊放山的路上,几个小伙伴把竹筐放在一边,把羊先拴在一棵小树上,说不清是谁家的红薯地、豆地,“偷来”几块红薯,摘来几把黄豆角,挖好土坑,土坑里先垫上干牛粪,把红薯和黄豆角,放在上面,从兜里掏出从家里“偷”来的火柴,点燃牛粪,在上面放上些干草干柴,冒起白烟时,才一个个忐忑地走开,直到中午回家时,刨开灰烬,一个个把嘴吃黑了,你看我我看你傻傻地笑,如果突然被红薯地、豆地主人叔伯们发现并追来,我们就会在“兔崽子,尽干坏事”的喊声中作四散鸟状,撒丫子跑掉。

当时乡亲们对我们这些“干坏事”的孩子从不会去追究,如今在我看来,他们喊出的“兔崽子”,竟是我生命里一直不能忘记的暖暖的爱。可如果庄稼地里的玉米、花生大片大片大块大块地丢了,你会在中午午饭或晚饭时,听到大街小巷里婶娘们的叫骂,说是骂其实是在咒,也在哭,一年的收成被“偷走”大半,那下一年的炊米会难倒这些围着灶台转的妇女。

老套哥生了九个女儿,还要生;邻家大婶,生了三个女儿后,想第四个会生男孩时,没有见到出生的第四个女儿,就先去了另一个世界。夏天雨水积满村东村西两个大坑,成了浴场,下地回来的老少爷们一个猛子扎下去,头浮出水面时,一个劲地喊着“痛快”,洗去一身尘土,吴家的哥哥买来的媳妇跑了,王家姐姐给哥哥换来了媳妇,杨家大婶和小姑吵架喝了农药,赵家二小子当兵被选上了……

我时常想起田埂上那个少年,从家里灌满用糖精勾兑的甜水,和娘一样在腰间围上一块花布或白布拼接起来的口袋,和娘一起摘棉花。那个少年就是我。那个时候正是云淡气爽的秋天,玉米叶子已经干枯,白杨树枝头零散地挂着几片金黄的叶子,秋风吹过“沙沙沙”地响,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秋末的蝉鸣声。还没摘满一包棉花,我的腰已经累得有些发疼,总见不到娘喊累听不到娘喊疼。娘说累了你就休息会儿吧。每次和娘下地,我总是等娘说这句话,娘说完这句话,我就坐在田埂上或地头旁,看着娘弯腰,看着娘用手背擦额头的汗水,看着娘把棉花从壳里摘出来,放进腰前系好的包里。头顶上有鸟扇动翅膀的声音,我望着蓝的天,白的云,会莫名其妙想起“南风又轻轻地吹送,相聚的光阴匆匆……”小虎队的《骊歌》,会想起书本里的那个外面的世界,会想想自己的未来,这种想象就如天空飘来飘去的云朵,飘忽不定,偶尔太阳穿过云朵时,那微弱的光彩像刀割般的疼痛。

直到娘喊:“再干会儿活,就回家了。”才把我的意识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拉回来,浑身打个机灵。

贫困。悲伤。忧愁。欢喜。寒冷。温暖。哭。笑。出生的喜悦,死亡的悲凉,世界上每天每个角落发生的情绪,在这个村庄也毫不例外的一样在发生。我记忆里的电影,这样暖色的画面总是不断的闪现:农家小院升起的炊烟和村庄上空袅袅飘起的薄薄的晨雾,山间小道上,有牵牛下地的叔伯,有赶羊放山的少年,还有背着竹筐拣牛粪、羊粪球的老汉,牛“哞——哞——哞”,羊“咩——咩——咩”的叫声,把整个村庄唤醒,新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夕阳烧红了西山的云彩,在火红的云彩渐次变暗,隐到山的另一边时,马车、驴车车辙碾过山间、田间小路发出清脆的响声,羊吃饱后从山上懒洋洋地走下来,院里的鸡“咯咯咯”、鸭“嘎嘎嘎”跺着脚步上架进棚回窝,炊烟又从各家各户的房顶烟囱里飘了出来,街巷里大人们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从土屋和茅草屋里传出的碗筷碰撞声,伴随着黑暗四周蔓延,整个村庄渐次寂静,寂静中等待着又一个黎明的到来。

可我的记忆定格在了十三岁。那年我被爹用“三八”红旗车驮着到了他上班的镇上,他把他年轻时的梦想和所有的希望一起打包给了我,我觉得那个“包裹”就像一个压在我肩上、心上的石头,那样的沉重。可我知道那个时候读书是我们每个山村孩子的渴望,能点燃我们心中脆弱卑微的梦想,才能让我长出一双华丽丰满的翅膀像飞鸟一样,飞出山沟沟,抵达人生最为壮阔的地方。

我背的“包裹”是两代人的沉重。可正是这沉重,却给了双倍的力量,去实现我们两代人的梦想,因而我的年少时代,就在我走进镇里中学读书时宣告结束。

村庄给我的记忆仿佛就定格在十三的方框里,后来,当我踏进钢筋水泥构造的一个个陌生之后又熟悉的城市时,我再也看不到听不到闻不到那样的原始生态的气息。

前不久,我沿着记忆河床的标志,想以曾经走过的脚步走一走我的村庄,想把那记忆电影里见到的东西重新复习。那天我特意住在了我一个本家哥哥那里,在那新建的五间北瓦房和东西两间配房中,摆满了新式的电器,现代的厨房,大屏幕的影视墙……这些都在告诉我,贫穷已经离村庄远去,可我记忆中电影里的炊炯,见不到了,牛羊的叫声听不到了,我说不清是悲还是喜,我说不清是欢还是忧,只是我惆怅的心不知道安放在哪里,记忆中三十多年前的飘荡起来的灵魂又到哪里安放。  .

我说不清,没有炊烟的村庄还是不是村庄,没有牛“哞”羊“咩”公鸡的打鸣声的村庄还叫不叫村庄,本家哥哥的小孙子在外面玩了一身泥巴,回家后被好一顿训斥,那一刻我突然异常感到悲伤,心像扎进了一棵刺,刺得我的心隐隐作痛,没有玩过泥巴,没有亲吻过泥土,亲吻过山草的童年还叫童年吗?童年如果都在打电玩,听CD,去KFC、必胜客、德士克吃洋餐,没有亲吻过庄稼,认不清什么是麦田什么是玉米的童年,还是童年吗?

他们的这些改变或许都没有错,时光和成长或许才是苦不堪言的东西,我说不清楚,我不知道该怎么说。

可,谁又能告诉我?

村庄。少年。梦想。P10-12

序言

从山间流淌出的苦涩而温情的情感溪流

汪哥德

读乡村纪事一类的作品,总能在最深处触动人们浓浓的情愫。每个离开故乡的人,无论距离远近,时间长短,都会有难以驱遣的思乡之情萦绕于心。这种情绪往往既那么相似,又那么不可替代,常常时不时地冒出来,像酒一样醉人。不过长久以来,书写故乡的作品也许是太多了,反而容易给人以落套之嫌,也就难以在读者心中激起更大的波澜。然而当我读到王文坡也属于此类题材写作的《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内心受到的撞击是如此的强烈,其直率、深切、哀痛乃至震撼之处,令人忍不住会有泪盈眶且落之潸然。

掩卷而思文坡的这部散文佳作,不免探询和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即其究竟蕴含着什么力量,在深度上打动了我这个几乎是以读书为职业,品味比较挑剔的读者?我想应该正如书名所示:“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易水河畔那个生他养他,一想起来就令其五味杂陈、百感交集,禁不住要发自内心地为之歌哭的世界。更加有意味的是,这个世界又是他所从未倾心、完整描述过的,感觉上浓得有些化不开,重得有些载不动,现在他用一本书的容量,来进行深情而酣畅的回顾、思索和倾诉。这无疑是来自生活的陈年佳酿,苦涩、温暖而又神圣,饱含着某种别样动人的情与真,怎能不让我们闻见岁月所造就、所赋予、所富含的异香。

文坡是一个从乡间愁苦人生中走出来的文化人,其内心必然既沉重又敏感。乡村生活的凄风苦雨中所经历的艰难时世,求学生涯的充满幻想中所品尝的苦辣酸甜,乡镇工作的事无巨细中与所目睹的世态炎凉,宣传工作的东奔西走中所获得的渐深阅世,这些说起来可能并不算十分错综曲折,却也是斑斓多彩的冬夏与春秋,有助于其对包括乡村、城市两极在内的中国北方社会,有了较为广泛深入的接触和了解,也有了颇为清晰的洞察和思考,并且形成了只眼独具的情怀和文胆。而易水河所流淌的历史记忆和磅礴血脉,使其成为有着强烈侠义心和公正心之精神传承的真正燕赵男儿;为苦难浸泡的生活又使其在坚韧的内心里,注入天然的善良正直的品格、博大温暖的襟抱和极强的社会责任感,这或许共同缔造了王文坡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文人个性和文化品格。

每个作者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也最想写出的痛切与感怀。文坡是在写出了很多的文字之后,才回过头来将一支已经磨练得颇为老到纯熟的笔对准了自己,对准自己的内心,对准了自己内心的那份痛切与忧伤。易水河畔往昔生活的苍凉与温情,塔儿山麓那片土地上的云起云飞,无疑是文坡无尽情感与奔涌才思的最初源头,在他的心底有着最重的位置与分量,于是他把笔触从岁月的此端,扎回了记忆的远处和深处,从容地正视、如实地书写那些一言难尽、悲喜交并的过往。

在对其个人经历的回溯中,亲友是其叙述的当然主体,然而最为真挚动人、撞击心扉的文字,则是对爹娘的描绘。处于社会底层的身份与处境都十分卑微的爹娘,尽管以普通人特有的坚韧意志力,承受并咀嚼着仿佛是无边的生活重压与苦难,但他们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把儿女视为未来的最大希望,并以可能是笨拙的爱与关切,谋划与设计儿女们的前程,并且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遮风挡雨。尽管这一切常常是徒劳的,甚至遭到处于成长期、青春期的儿女莫名的漠视、轻蔑和叛逆,但那日渐苍老的希冀关怀之心则始终不曾改变。在文坡父母身上所反映出的一切,并没有超出我们的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但却真实地体现出中国北方农民的典型形象、心理和行为。而这总是从既坚硬又柔软两个方面深深地打动我们,让我们每个欣赏文坡作品的读者,会情不自禁地从岁月的当下溯流而回,去思索我们曾经沐浴的来自父母的那份常被我们忽视的,却是弥足珍贵、无边无际的大爱。文坡笔下的自身成长史和心灵史,是包容在爹娘的苦难史之中的,而当爹娘先后辞离人间,属于他的生活逐渐好起来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追悔莫及之感,就来得更加深重和不可遏制。从这个意义上讲,《给你,我从未描述过的世界》无疑是文坡的忏悔录,其以写实性的、自曝家丑、自揭其短的写作姿态,反视与剖析自己的灵魂,并以毫不掩饰的讲述,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往昔的一切都袒露在阳光下,让我们一睹在这种艰辛的人生跋涉中,有多少生活的无奈和心灵的挣扎,有多少难以消释的愧疚和无法弥补的遗憾,而这又是难以用语言诉说尽净的。因此弥漫于文字之间的,是文坡罕见的勇气与坦诚,构成了这部作品最为根本性的情感力量。

走向城市却并没有远离故乡的文坡,也许可以时时听到她的声音,闻见她的气息,触摸到她的心跳。他笔下的人物即使是身边人也可谓百人百相,他写到的事件即使是平凡也无不和这片热土紧密相连,读起来又都那么令人触动心弦、感慨不已。那个村子里精神领袖般的长者“老祖”,那个因疾病缠身而命运悲惨的书儿,那个老套哥等一群少年时的伙伴,那个处境凄凉、其行动不便言明的鳏夫二伯,那个长姐如母的二姐,那个骨肉至亲却岁月寡淡、如水漠然的弟弟,那虽不是一见钟情却也是相濡以沫天长地久、磕绊中有着无限甜蜜的妻子,以及封建守旧而又颇为强势的岳母等等,所有这些人物都是以短短篇幅,或寥寥数笔,便使其跃然纸上。而曾身为乡镇小公务员的他对于世道人心的观察与体味,集中反映在其对碑山烈士纪念碑岳勺急公好义的保护上,特别是对老革命付长顺悲苦命运的描绘与关切上,以及当他离开那个乡镇岗位后仍然对其怀有一份难去的牵挂与探望上,这不只折射出艰难的人生、炎凉的世态,更体现了文坡所具有的自觉的担当、暖人的情性和纯正的品格。  读文坡的作品使我们更加确信,每个人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历史,一部独特的生命史和情感史,而这种历史本身又是不可重返与修正的,它往往与我们的欢乐和眼泪、缅想和遗憾同在。所有离开乡土的人都会因为这样的历史,而在心中怀有一腔最深的乡愁,会被各种复杂的情感和滋味所充斥、所包裹。故乡美丽而贫瘠的山水,作为一种图腾与记忆如同搬不去、移不开的情感之锚,给我们每个人以百般滋味。这其中有苦难和向往,有温情与愤懑,有亲情与冷漠,有困顿与顺畅,也有忏悔与救赎,等等,无休止地缱绻于心,使人动情。然而它又似乎是不能触碰的,稍加触碰就会让人落泪,掀起情感的漩涡与风暴。我们从文坡所书写的属于他的历史中,看到的是一个出身乡村的农家子弟的人生轨迹、奋斗之路与情感历程,以及虽然走过了种种的沟沟坎坎仍然不变的悲天悯人情怀。他的这些文字既是内心世界的强烈外化,又是从现实对于个人历史的真诚解剖,是一个来自苍凉乡土、内心天然敏感的行吟者的真实心灵写照。尽管这一切经常是纯粹个人化的叙事,但这种叙事又是具有普遍社会意义的。作为一个在青少年时代与文坡有着大体相同生活背景的读者,我被其在作品中所充盈的乡情乡愁,给深深地笼罩和震撼了。

身为一名有着强烈责任感的媒体人,文坡不问断地写稿的过程,是其深度介人和实时观察人生的过程,也是其在对现象与事件的分析与判断上,检验自己的感性、认知和情商的过程。这使他的文章能及时地受到社会关注并产生巨大反响,进而改变一些弱者命运的重要原因。文坡在写作上并不故作深刻与矫情,而是将其心中所想尽量用质朴而深挚的文字写出,用以打动人警醒人。其最可宝贵之处还在于,尽管他较长时间里都与长辈们一同走过并分享生活的艰难,现实也同样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他仍然抱有一颗明亮温暖的心,用理性积极的态度面对和看待人生,为这个世界输送正能量。在我们这个国度,从乡村走向城市的人们何止成千上万,他们大致有相同的路径命运和情感沟壑,假如始终被抱怨和愤懑支配了理智与内心,我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和前进的方向,毯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就会变得一片灰暗。而文坡则既是沉潜思考的,也是发散阳光的,他从品尝苦涩到感悟人生,从愧悔绕心到灵魂救赎,在小河般奔腾流淌的叙述之后,内心却由痛切重归平静,情绪也由躁动走向安定。这也许就是文坡的作品值得肯定和重视的原因之所在。

汪守德,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原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局长。

后记

【后记】感谢,我的世界你曾来过

2013年1月16日,我送走了父辈中最后一个老人:三舅。

想到以后来母亲出生的这个地方,或许会越来越少,那天埋葬三舅后,我留了下来,独自爬上了三舅家院墙后疯长过后的覆盖着白草、茅草枯黄了的山坡梯田。坐在铺满枯草的山坡,衔着一根干草慢慢咀嚼,一股淡淡的甜味弥漫在口腔。我静静地望着,不远处的一棵白杨树上两巢喜鹊用衔来的树枝和柴草搭建的鸟窝,那时太阳稍稍偏离我的头顶,白花花地、暖暖地照在我懒洋洋的身上。

从鸟窝里飞出来的喜鹊攀在白杨树的枝权上,像是在盯望着我,而此刻静得能听到头顶上云彩流动的声音。鸟窝,家,爹娘、奶奶、舅舅、大姨这些毫不相关的字和词以及人在我脑海里不断闪现,想说些什么,但不知道如何说起,在阳光照射下,我内心涌动着一种从没有过的惶恐和纠结,有着一种无法言说的心碎和心痛。

那一时刻,我悲伤地感到,这些我生命里经历过、来过的亲人们,我还没有真正地走入他们,认识他们,就再也见不到了,虽然我一直住在或说被庇护在他们为我搭建的“鸟窝”中,可我从来没有为他们做过什么,甚至没有说过一声“爱”和“感激”的话语。我开始担心,自己会在这样无情时光的流逝中,以这样的方式,路过、错过、走过更多的人和更多的事,最后只剩下碎满一地的心事和悔恨。

就在那一刻,在这个春寒乍暖的阳光里,和那些攀在白杨树枝权上喜鹊对视的恍惚中,我突然萌发了这样一个想法:我要从我的记忆中构架一本书,去找寻他们,在我的心灵一隅给他们留个住处,给我留个念想,让他们成为我生命里的一部分,和我陪伴。因为我比谁都明白,这才是我真正的精神家园,他们那些细微体恤的话语,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我生活的多姿多彩,酸甜苦辣,让我的生活有了味道,生命有了依靠和方向。即便他们都已经离去多年,但我希望这是对路过我生活和生命里的个体或事件最好的尊重。

那么写这本书,要写好这本书,就不单单是一个想法了,成了我生命中必须完成的一件事情,我的生活也随着记忆的打开,开始了一段伴着孤独的、寂寞的、痛的、疼的、酸的、辣的、苦的、甘的等五味杂陈心境的艰难的跋涉,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走路一样,一道沟一道坎,一阵风一场雨,阳光和雾霾,白日与黑夜。记忆中的那些人或事或风景,有时温暖的催泪,有时会是一件残酷的祭奠。因为那些打开的记忆,不是随着自己的想法和文字而飘来,那些少不更事的懵懂往事,那些乡村土地上刻骨铭心的记忆,那些青春年华里的困惑、迷茫以及挣扎,都会猝不及防地袭来。有时写着写着,就感到了疲倦、乏力、气尽,因为这些故事,这些人,这些风景,都是从我的血液里,我的脊髓里“挤”出来的,每敲下一个字,就像一根刺扎在心上,痛感传达到全身,有时是那么的希望得到救援,希望得到温暖。这一刻,虽然我很难说清这些文字对我的生命到底有多大的意义,但这些文字在组合的过程中使我更加理解和释然了-生与死,爱与恨,伟大与平凡,财富与权力,地位与名声这些人生中的千滋百味。

两年中,我大多数时间给了沉默和孤独,显得有点自弃,有点衰老,在记录我记忆中来过,又走过或离去的这些生命个体中,体会到了世界多彩,在这些文字组合的过程中,我恍惚明白了些写作的意义:不是简单的记录和表达,而是通过记录和表达,让更多的人体验人生中感伤的、悲痛的、惨烈的、幸福的人生经验,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世界充满了更多无奈、无助、喜悦或幸福的可能性,让更多的人分享生命个体中这个“小世界”里的世界、人和风景,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宽广的世界外,还有有着更宽广的世界,更多的可能。

在这本书写作过程中,从那些无论是活着还是逝去的亲人或朋友的人生经验中,也使我的内心完成了一次蜕变的过程,给予了我还为时不晚的启示。浮躁的心沉静了下来,灵魂从喧嚣的世界里得到了回归,内心选择了在周围朋友们看来是一条“落后”或“自弃”的路,但我却在这条路上,静得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听到了落叶的声音,听到了空气摩擦的声音。并且在这条路上,我探寻到了生命中那些是我想知道的和我想要的,那些是我不想知道和不想要的生命中最本真、最质朴的东西以及个体生命活下去的意义,退出那些鸡零狗碎的竞争或竞赛,用省下来的时间去做爱做的事情,以真性情享受生命的乐趣。

感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先生、感谢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总政治部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汪守德先生、感谢河北作家协会副主席谈歌先生、感谢中国网络文学专家组成员桫椤先生,在百忙中为我撰写了推介语,并提出中肯的建议。

感谢我的编辑中国文联出版社刘旭老师,感谢中国艺术研究院的李冰姐,感谢我的老师张海军,朋友赵长群、衡国柱、娄进俸、darcy达西、郭伟普、杨虎等给我的鼓励、帮助、理解和支持。

以此书献给我已经离世的父亲、母亲、奶奶、岳父、岳母,舅、姨等先辈们,献给一直陪伴和支持我的大姐、二姐、妻子和儿子。

我真的不想再有什么追悔的事情,在这里我想大声对我的亲人和朋友们说:我爱你们!我深深地爱着你们!

王文坡

2016年5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王文坡对乡村人物和风情的书写,绵密从容而满怀深情。其叙说中闪动着他个人成长的身影,便愈发显得真实、动人。本书展现的是一个山野“草根”心灵的回望与回归——他似乎长跪在故乡的土地上,不理会尘埃滚滚,掬拾每一片树叶和瓦砾,寄托自己的缅怀与叹惋,膜拜和感恩。在人类物质化商业化的喧嚣中,这素朴的虔诚带给我们默默的感动,我们不由得不向他致敬。——陈建功(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2 0: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