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不是文学的敌人
王蒙中国相对还是有重文的传统。如果从产业角度说,纸质书籍的出版远不如电视剧、电影的生产甚至网络的推广,不如那个影响力大。但它还有一种重要性在这里。我举个例子,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同志召集的文艺座谈会。
王干10月15,您生日那天。
王蒙这没有什么关系。座谈会上,你看他讲的其实主要是文学,里面没讲多少音乐、电影、舞蹈、美术、建筑啊这些。他实际上讲的最多的还是文学。说明文学在文艺甚至文化生活当中,它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地位。我觉得这事很有讨论的趣味。文学最不直观,是稍微费点劲的。你看《红楼梦》原著远不如看电视剧轻松,出来一个个挺漂亮的,又有音乐又有风景,又有笑声又有眼泪。但为什么我们还是把《红楼梦》原著作为重要的文学作品呢,就因为语言文字是思维的符号,孟子说,眼睛是看的,眼睛能看,耳朵能听(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能获得听觉的系统),而心呢,是可以思想的(当然现在谈心思索不如谈脑子思索,解剖学问题我不用讨论它)。语言的东西代表思维,只有在读书时,思维活动最强。电视剧可以打着盹儿看,或者一边聊天,一边品尝美味,故事情节你还能知道,但是看书很难做到这一点。一边打盹儿一边看书,一会儿就睡着了;一边聊天一边看书,跟你聊天的人会非常反感,你要是这种态度,我这就走了,我就不接受这种侮辱,你跟我聊天你看什么书?!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所以文学在中国仍然显出作用,虽然各国都有吓唬人的话,比如小说消亡、文学消亡,这都是胡说八道、造谣惑众。
王干您刚说到文学和其他艺术,我现在也有个观点。文学通过语言文字作为工具来塑造人物形象、命运,写历史现实。现在电影影像是非常发达的,比如,你写某处风景,人家那个摄像机做出来的风景已经很完美了,但我们还是欣赏小说里的风景描写。为什么欣赏小说里的风景描写呢?这就像您刚才讲的,那个影像是直接给我的,是没经过思维再加工、再生产的图像。我们大脑进行思维,对文字要再生产、再加工,你给的那个图像是你的,我这个图像是我想象、拼接、组合出来的。
王蒙就是孟子说的,图像给的是眼睛的感觉,不是内心的激动。
王干从这一点讲,比如性描写,很多电影电视拍得很完美,很漂亮,很有激情。但它跟语言相比,跟文字相比,有一个最大的特点:缺少心理深度。再如写性心理的时候,影视呈现的画面有动作,有音响,都是立体效果的,但是却表现不出人物的内心活动。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绝对是超过影像的。
王蒙语言文字是符号化的审美。你对一个情节的感受,对一个东西的兴趣、向往或者怀疑,会因为文字符号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审美。各个民族的文字符号不一样,汉字尤其和别的文字不一样。另外视频音频多媒体以至于戏剧舞蹈,它们也有它们的符号,我们说音乐有音乐语言,舞蹈有舞蹈语言,但它们不如文学语言这么有概括性。而且文学语言符号化之后,它有一种间隔,并且纯净。比如我们在电影电视上看到热恋中的一男一女,他们说笑、追逐、拥抱等,但即使最美的人,你也能看到他的某种苦难,你看到他眼角上的鱼尾纹、眼皮上的皱褶,可是小说、诗歌里没有。当我们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个“老”字非常神圣,非常庄严,非常动人,你不可能从“老”字上面看到衰老、丑陋、萎缩。可文字呈现出的美,再好的演员也难以呈现。九十多岁的秦怡你不能不佩服她,包括刘晓庆,她们都很难用影像去呈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所以文学的弱项就是它的长项。它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呈现给你。写一个美女,你不会从文字里看清她的每一根头发,你不可能从文学的描写里头闻到她身上或者她使用的化妆品的气味。所以文学的所有弱点变得最“人化”,或者用马克思的原话,叫作人的本质化。我的感觉,千万不要相信文学会消亡。文学的受众比不上其他,哪个都比不上,你说个相声,听的人也比看书的人多,但它的高度、纯度、强度,它对人的精神的推动程度超过一切。
王干谈到文学与艺术的关系,1997年江苏开“作代会”谈论文学跟艺术的关系,我用三句话概括,过去好多年了,但是觉得有意思。一是文学是所有艺术的基础,比如你唱歌,歌词是文学,没有歌词,歌只能哼吧?话剧要剧本,电影电视、多媒体都要剧本,都要文字,所以它是一个基础性的功能;二是文学的辐射性,它一方面很简单,没有灯光没有布景,没有化妆,也没有特效在里面,它看上去就是这么干巴巴的文字,但是这些文字有附属功能,你在文字中能得到气味、风景,同时还能得到脉搏、心跳,这些都能读出来,所以它有一种辐射性的功能,不仅辐射到艺术上,也辐射到我们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政治中要用到文学话语,审美中也要用到文学话语;三是文学的地标性功能,比如我们说到一个地方的文学艺术,要么提到鲁迅,要么提到曹雪芹、李白……我们不是瞧不起其他的艺术家,很少会有画家、舞蹈家在大众传媒中很有名,当我们挑选文化性地标人物的时候,尤其一个时代的、一个国家的、一个地方的文化地标的时候,往往首先选择作家,因为文学的标识性功能与其他艺术不一样。这些年,我们一直面临“狼来了”的呼声,小报、电视、网络等多媒体对文学的冲击一波又一波。但是我觉得网络对文学的冲击不大,为什么?这个很有意思。这些年的传媒冲击连续不断,最早对文学冲击最大的是什么呢?报纸。晚报出来后,是文学期刊发行量下降的拐点。每个城市都出晚报,这些晚报出来以后,文学期刊的发行量猛烈下降。后来电视起来了,报纸又下滑。网络起来后,电视广告每年下降20%,文学期刊反而没事。比如说文学期刊发3000份的,网络冲击也好,电视冲击也好,还是3000份。
王蒙举个例子,四人帮刚倒台时,报刊亭里卖的杂志,文学期刊占主导。有些专业性杂志,外科、内科、医学、电影除外,你要是想稍微换换脑筋或者你想学个什么东西,比如《红旗》杂志啊,发行量都特别大。现在就不如那时候了,现在更多的是时装、美容、足球、旅游这类的东西,生活类的。说明现在群众生活花样比过去多了。我年轻的时候,每周就休一天,那天还经常加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能挑选的业余生活,最重要的就是看小说。因为那时候,你说你去踢球,没那条件啊。打乒乓球也不行啊,你上哪儿找一个乒乓球案子去?这都有关系,现在的生活丰富多样了。
再者从个人来说,一个作家和一个艺术家很难相比,中国恰恰缺少大号的艺术家,比如说音乐家,俄国老柴,柴可夫斯基,他对俄国的重要性不下于托尔斯泰。问题是咱们中国现当代,还找不到一个。当然了我们也有好的音乐家,有冼星海、聂耳,他们生活的时间太短,但他们的作品到现在也还活着。中国当代不管怎么说有个齐白石,对他的看法,从美术专业来说有不同,但齐白石毕竟是大家,他对中国对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你想找哪个作家比齐白石影响大,只有鲁迅了,别人就不好说了。
P306-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