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英汉词典  古诗文  美食菜谱  电子书下载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战场决胜者(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战役复盘2特辑)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军事理论
作者 张炜晨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下载 抱歉,不提供下载,请购买正版图书。
简介
编辑推荐

张炜晨著的《战场决胜者》以亲历者口吻,用他们的感悟、精神和意志,用他们的真实经历来讲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那些被卷入战争、敢于战争,但是更追求和平的人——正是这些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才有乱世悲凉中的最后希望。

在上一辑中,我们以霸气侧漏的“统帅”为主题;本辑则收录了更多在一线浴血奋战的“战士”——复仇者尤里、反抗者巴德、新闻工作者拉塞尔。三则故事,三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背后,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

内容推荐

张炜晨著的《战场决胜者》从攻克柏林、不列颠之战、克里米亚战争……这些历史事件中,分别撷取点滴令人动容的故事,以亲历者的口吻,用他们的感悟、精神和意志,用他们的真实经历来讲述战争带给人们的痛苦。那些被卷入战争、敢于战争,但是更追求和平的人——正是这些血肉之躯与命运抗争,才有乱世悲凉中的最后希望。在上一辑中,我们以霸气侧漏的“统帅”为视角;本辑则更多聚焦在一线浴血奋战的“战士”身上——复仇者尤里、反抗者巴德、新闻工作者拉塞尔。三则故事,三段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背后,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

目录

攻克柏林@尤里·科诺罗佐夫

不列颠之战@道格拉斯·巴德

克里米亚战争@威廉·霍华德·拉塞尔

试读章节

1945年的春天姗姗来迟。

战争开始以来,春天的色彩和味道就从我的感官中消失了。我只记得刺眼的白雪、漫天的黄沙、灰色的废墟;我的鼻子里永远残留着呛人的硝烟和令人作呕的腐尸气味。我一路从莫斯科的红场走来,经历了太多战友的死亡之后,终于将皮靴踏在了纳粹德国的心脏之上。

柏林,我们来了。

你将在我们复仇的火焰和怒吼中颤抖、哭泣。红军不会吝啬钢铁和炸药。你曾施加于俄罗斯母亲的苦难将得到百倍的归还。我们要毁灭你,因为你代表着希特勒、党卫军、纳粹。对于魔鬼的聚集地,怜悯和宽恕不会出现在政治委员的动员演说中,也不会印刷在苏联红军战士的作战手册里。只有彻底消灭法西斯,才是对善良人民最大的仁慈。

站在柏林街头,满腔仇恨在我的胸膛内燃烧。我本以为眼光中将充满血色,但我又不自觉地被一抹新绿所吸引。尽管街心花园被炸毁的残壁所覆盖,可不知名的小草还是不屈不挠地钻出地面。正在恍惚间,一对野狗竟然也窜出来,公然在我们面前交媾。这两条瘦骨嶙峋的流浪狗居然还没被饥饿的柏林人捉住吃掉,运气还真是不错。

自然界的规律不会因惨烈的战争而改变。春天毕竟还是来了。虽然我已经失去了4个春天,但崭新的季节已经出现在我面前。战争已经到了最后一刻,攻克柏林城指日可待。

我幻想着能够再次品尝到妈妈亲手熏制的红肠,能回到大学完成我的学业,能同亲爱的达尼亚漫步在涅瓦河岸边倾诉儿女情长……只要活过这最后几天。

“尤里,卧倒!”一个人粗暴地将我扑倒在地。随着一声爆响,一名战士倒在我身边。不知是弹片还是飞溅起来的铁片击中了他的胸口,刺穿了他的肺部。他吃力地大口喘着粗气,一股血沫顺着嘴角洒向身下的新草。

“是‘铁拳’!”

“右前方40米,3楼。”

“蓝色窗帘的那个房间。”

在我们后面大约50米处,一辆T一34坦克依据步兵的观察情报,缓缓转动炮塔,将炮管对准来袭方向。一场震动之后,那扇窗户连同外墙被炸出一个巨大的窟窿。

真见鬼,前面的突击排不是已经将整个街区清理过一遍了吗!这伙德国佬是从哪儿窜出来的?

“2排,前进。”新来的少尉排长猛提我的后领,一把将我从地面上抓起来,并塞给我一把“波波沙”冲锋枪。正是少尉救了我的命。我的老排长前几天在进攻号称“柏林之锁”——泽洛高地的战斗中被炸断了左腿,于是团里紧急派了一名新军官接替。

随着红军离柏林的中心区——帝国国会大厦越来越近,敌人的抵抗也愈发顽强。这个时候还能够坚持战斗的德国人一定是最顽固的纳粹分子。尽管柏林主力城防部队不断后退,但部分德国佬采取了城市游击战术,时不时突破到战线的红军一侧进行突袭。而没有步兵保护的大炮和坦克就是他们最好的目标。

刚刚袭击我们的人使用了绰号“铁拳”的超口径一次性反坦克火箭筒。这种武器简直是坦克手的噩梦。它在有效射程内能够轻松击穿140毫米厚的装甲,将融化的金属流喷射到坦克组成员身上将其活活烫死。我亲眼看见牺牲的坦克兵面庞上覆盖着一层凝固的金属膜。一个刚刚还鲜活的肉体转瞬间就变成了恐怖的青铜雕塑。P5-6

序言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连绵的战争史。有关战争的文章和书籍,相信大家一定读过不少。这些书读多了,笔者有时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指挥战争也没那么高深吧。您看,只要准备好武器粮草,准时到达战略要地,士兵们按照计划前进后退,保准将敌人全数歼灭。如果真的能够“穿越”,化身东乡平八郎、拿破仑、纳尔逊、老毛奇、朱可夫……笔者没准会比他们做得更好。一边读着这些书,一边自我感觉良好,仿佛自己就是不世出的军事奇才。

但如果笔者真有这样的天赋,现在恐怕早就坐在联合作战司令部了,而不会还在“啪嗒啪嗒”地敲键盘。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们总是以旁观者的视角,以上帝的高度来回看历史。当年的战场亲历者不可能掌握笔者所知道的全面情报,也不可能剥丝抽茧厘清所有关键信息。所谓正确与错误、聪明与愚蠢、勇敢与冒进、谨慎与怯懦,都是在知晓既成事实的情况下定义的。在那历史关头,在那决定历史的瞬间,能够做出恰当的决策,能够克服自身的恐惧和迷茫,能够举重若轻——这样的心理素质和思维能力,笔者可没有。正在看书的您——估计也没有。

想通这一层后,历史爱好者也许就会主动从“上帝视角”降格到“第一人称”来重新推演这些波澜壮阔的战争。假设读者是统帅,是政治家,是中层指战员,或者基层小卒,您会怎样思考,怎样行动?在战争迷雾和重重困境下,您所扮演的历史人物将如何绝地反击,在历史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风采呢?

在这系列《战场决胜者:史上最不可思议的战役复盘》中,我们将化身为历史人物,来亲历一系列史上重要战争的全局。以他们的经历来经历战争,以他们的感受来感受战争,以他们的思索来思索战争。笔者相信,历史的迷人之处在于“故事”,而非“过程”;在于“人性”,而非“数据”。“过程”是枯燥的流水记录,“故事”是有血有肉的跌宕起伏;“数据”是冷冰冰的纯粹理性,“人性”是患得患失,纠结无奈和放手一搏。希望这系列作品能重现一个个基于史实的鲜活故事,还原一个个有真性情的大凡之人。

◎关于《攻克柏林》

“伟大”是一个沉重又庄严的词。历史上冠之以这个词的人或事物也很多,但真正实至名归的却屈指可数,而“苏德战争”完全担当得起“伟大”的头衔。无论是战争规模还是惨烈程度,无论是战略战术的先进性、创新性还是双方意志精神的对抗,无论是战争对历史进程的意义还是战后对世界格局的影响,苏德战争无疑是人类战争史上最波澜壮阔的一幕。苏联以死亡2600万人为代价,才摆脱了法西斯的威胁,奠定了苏联超级大国的地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之所以伟大,就是在惨痛的失败和无畏的牺牲中,能够扭转乾坤,抵御住邪恶势力。“伟大”不仅仅反映了苏联人民的自豪,更体现了他们对赢得这场战争所付出代价的悲怆和沉痛。

自从成为民族国家以来,俄罗斯面临过两次亡国的危险。

第一次是在19世纪初,拿破仑指挥他那支举世无敌的法国陆军部队攻下了莫斯科,差一点就站稳了脚跟,可惜最后不得不屈服于俄罗斯可怕的寒冬、巨大的国土面积和难以为继的后勤。这一次反法战争被俄国人骄傲地称为“卫国战争”。

第二次是纳粹德国的军队从北中南三路向红色苏联进犯。这支军队比当年拿破仑的军队更为凶恶,战斗力更为顽强,意志更为坚定。但是第三帝国的力量最终还是在列宁格勒、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被粉碎。红军在抵抗住初期的惨重失败后,愈战愈强,一路从莫斯科反攻至德国的心脏——柏林,取得了苏德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一次战争被俄国人以更大的骄傲称为“伟大的卫国战争”。

二战结束后,昔日的东西方盟友立即依据意识形态站队,分裂成两个军事集团,双方大搞军备竞赛,口诛笔伐。1991年,冷战以西方胜利告终。苏联红军的丰功伟绩被低估、被掩盖,甚至被曲解。人们开始大肆宣扬苏联红军对德国的过度报复和对平民犯下的罪行。

当然,笔者无意为那些非人道行为辩解,但是相信,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后,一名红军军官指着城市废墟对一群德国俘虏说:“很快,这就是你们德国的下场,柏林也将如此。”复仇,更为猛烈的复仇!这就是俄罗斯民族的性格,一个强悍民族的誓言。

在本文中,笔者只想单纯地从军事角度来评价,苏联红军理应值得后人研究、尊敬乃至崇拜。

◎关于《不列颠战役》

人类战争的第一次维度提升是借助飞机实现的——一举将二维平面战争变成了三维立体打击。当然,严格地说,气球和飞艇也曾做过武器,不过在飞机出现后就立即被淘汰了。潜艇也有此功能,此处暂不讨论。

空军有多厉害,只要看看两次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就可窥豹一斑。在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进攻方可在敌境旁若无人,精确制导炸弹指哪打哪,严重挫伤敌方锐气。利用这种极端不对称打击对付传统国家(恐怖组织除外),最后可能发展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不过这种拼科技的新式战争缺少经典战争模式的跌宕和不可预知性,其“观赏性”也大打了折扣。

在大洋上,航空兵的出现则彻底将依托大炮巨舰的海权理论扫进了历史角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太平洋战场上,早已有大量实战证明:没有制空权,企图掌握制海权无异于痴人说梦。

有趣的是,历史上完全由两支旗鼓相当的空军主导的战役却十分罕见,迄今为止只有一场,那就是“不列颠战役”。在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各方都有大量飞机参与空战,有时规模甚至不亚于不列颠战役,但其作用只不过是对陆战不可或缺的支援罢了。只有在不列颠上空,空军的作用直接决定了英国的存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正如一个陆权大国很难将战略思维转变为“海权”一样,全世界所有国家对“制空权”的认识也是逐渐加强的,往往还落后于该国航空技术的发展。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之前,虽然人们认为空军很重要,但“大陆军主义”依旧盛行,空军只是陆军的强有力补充而已。即便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就已经将陆军空中化,但想要赢得战争,还是得靠陆军跳下直升机,发动雷霆一击才行。不列颠战役却告诉我们,战争胜负原来可以在天空中就确定下来。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科技进步,军事战略的思考还会离开近地轨道,甚至深入到太空中的拉格朗日点。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未雨绸缪,温故知新,这不正是研究历史的功能所在吗?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

克里米亚半岛——1957年,赫鲁晓夫以苏联苏维埃最高主席团决议的名义,拱手将其划给了乌克兰;2014年,普京趁乌克兰内部动荡之时,凭借俄罗斯族在克里米亚的人口优势,以公投的形式又将克里米亚强行收回——除了这些,便几乎算是个上不了国际新闻版面的小地方。但在俄罗斯人看来,克里米亚绝对是他们的核心利益所在。为了这块突入进黑海的半岛,俄罗斯从17世纪开始便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进行了5次战争,逐步推进才夺得这块领土。俄土间的系列战争历史绵长,如果算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便总共有11次之多。

翻看地图就可一目了然,克里米亚可谓确保俄国在黑海利益的陆上大本营。

俄罗斯原本是个内陆国。从彼得大帝时代开始,夺取出海口就是俄罗斯帝国的基本国策。向北征伐瑞典,得到了圣彼得堡以及后来的摩尔曼斯克,得以出入波罗的海;向东欺凌满清,得到了海参崴,进入了太平洋;向南击败土耳其,占领克里米亚,拥有了塞瓦斯托波尔这样的良港作为舰队基地。而控制黑海,不仅能保护俄罗斯的腹地,还能前进以攫取小亚细亚和巴尔干的利益,或者伺机进入地中海。

为了这块宝地,近现代以来俄罗斯在这里打了两场大仗,第一次便是克里米亚战争;第二次是同纳粹德国血战。两次战争就战役局部来看,俄黑海舰队均遭受重创或毁灭,塞瓦斯托波尔也被敌军占领。但从每次战争的结果来看,俄罗斯还是勉勉强强保住了半岛统治权,也算对彼得大帝和叶卡捷琳娜女王的在天之灵有个交代。

克里米亚战争是自1815年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发生的最大规模战争。欧洲五大国,除了普鲁士和奥地利保持中立,英、法、俄均赤膊上阵。作为一道历史“分水岭”,该战役也产生了新的时局。

政治上,维持大陆均衡的“维也纳体系”彻底崩溃,俄罗斯的强盛势头被压制,战后普鲁士积极冒头,欧洲政局风云诡谲,甚至逐渐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虽没有了拿破仑时代全面战争的波澜壮阔,将军们的指挥水准甚至还有所退步,但科学技术的创新给战争带来了新的形式。武器成为战场上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从此战争走入现代化。张炜晨2016年9月

随便看

 

Fahrenheit英汉词典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frnh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25 18: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