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网上虚度了大把的时光
还记得19世纪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在其代表作《项链》中讲到的那个小公务员的妻子吧?为了参加一个豪华晚会,公务员的妻子向友人借了一串珍珠项链。晚会很成功,戴着珍珠项链的妻子也很夺目,不过在返回的途中项链不幸丢失。不得已,他们只能借钱又买了一串一模一样的项链还给友人。为了还债,公务员和他的妻子十年如一日地节衣缩食,还给别人打工。最后,当他们终于把债务还清之后,才从朋友那里得知原来那串珍珠项链是假的。不管莫泊桑写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在哪里,人们的理解角度又在何处,这个因社交而起的故事,至少向人们阐述了生活在社交这个“名利场”中,快乐与痛苦似乎都会被翻倍呈现。
社交带给人的快乐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沟通信息,交流情感作为人的本能,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尽情释放。不过,鉴于传统社交多是在较为隆重的场合发生,所以社交礼仪、沟通技巧、穿着打扮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对于那些社交达人而言,这样的场合无疑是展现自身魅力的最佳舞台。要想在这样的社交场合感受到足够的乐趣,只要按照这类场合的标准去要求自己就行。
如果说以前的社交多发生在上层社会,那么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普及,社交渐渐地从“线下”转移到“线上”,比如美国的Facebook、twitter,中国的微信、微博等。这样一来,社交的成本大为降低,而且免去了中间很多不必要的繁琐礼节,所以它们的出现基本上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吸引了大批用户进驻。
按理来说,社交软件的普及对人们沟通、交流都是好事,但最近几年,我们也会在网上频频看到诸如“远离Facebook”“逃离社交媒体”之类的新闻。更有甚者,还有人以“破产”的形式宣告自己与“社交媒体”的决裂。社交网络的优点如此之多,为何还会催生出大量的“社交网络逆行者”,或许这就要从它的弊端谈起,比如有网友这样评价社交网络的可怕之处:把光阴虚度的好像很充实。
2016年初,跨国调研公司凯度集团连续第三年发布了《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报告中称,中国人平均一天要打开微信14.5次,美国人平均一天要打开Facebook17.9次,但中国人用社交媒体的总时长为48分钟/天,比美国人要高出5分钟。另外,51%的中国城市居民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用户,较去年大幅上升了17个百分点。然而,认为社交媒体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人在继续减少,甚至有15%的受访者认为社交媒体让他们的生活变差了。
在社交网络上虚度光阴是很多人选择远离社交媒体的原因之一,事实上,社交媒体自身的弊端也会导致很多人离开。社交软件虽然五花八门,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宿命:始于约会,兴于炫耀,衰于代沟。 在 1950 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Leon Festinger)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他认为人们普遍存在追踪自己的进步并通过与他人对比鉴定自己价值的倾向。这类社会比较会导致人们感觉自身缺乏价值,进而引发不安全感。研究表明,一旦人们开始进行社会比较,特别是在进行“向上”比较时(和那些我们认定比自己优越、让我们感到自卑的人对比),抑郁、自尊降低等负面健康症状便会出现。而像微信、Facebook这样的社交平台正是人们理想化存在的场所(人们会在上面展示自己的小孩、订婚戒指、毕业典礼、新工作),在向上进行社会比较的过程中,真实的生活状态反而会显得卑微。
人们常说:“水,最容易消失在水中;人,最容易消失在人群里。”这可以当作人们远离社交的至理名言吗?事情恐怕没有这么简单,毕竟水只有在海中才能形成浪,人只有在人群里才能成为领袖。所以,人与社交的关系,关键还在于人自己内在的选择。P55-58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纪伯伦
生活很辛苦,只要你不忘记最初为什么开始,就心甘情愿。不忘初心,就是力量。
——星云大师
我一直相信,生命的本相,不在表层,而是在极深极深的内里。
——席慕蓉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何为初心?
职业、信仰、理想不同的人,他们的答案也会各异。比如在修禅者眼里,初心即是初学者的心,而修行的目的正是要保持这颗初心。事实上,作为禅修者的乔布斯曾经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过的一句话“求知若渴,虚怀若愚”,便是对这种初心最好的注解。当然,就大多数人而言,初心指的还是做一件事情最初的原因。
为什么要保持初心?
毫无疑问,与一时兴起而在脑中酝酿的想法相比,初心更为理性;与依靠利益驱动的人生目标相比,初心也更为理想。我们不能说靠功名利禄驱动的目标就是可耻的,但理想化的人生目标实现后会更忠于自己,更有成就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各种挫折,比如看不到尽头的迷茫,源源不断的烦恼,等等。如果自身的意志力不够强大,人随时都会在消沉中一蹶不振。另外,人生路上也总会有事业有成、飞黄腾达的时候,此时,如果自控力不够强大,人很有可能忘乎所以,从此走上一条奢华腐化的不归路。开始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把人生、未来规划得很美好,不过到后来,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人们慢慢尝试着做起了另外一个自己。所以,保持初心,就是让自己在低谷时,不气馁;在高峰时,不骄傲,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那个最初的、最真实的自己。
那么,如何保持初心呢?
首先,要做到“心静”。
道理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它似乎从来都是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生活在所谓的“功利至上”“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现代社会,让心静下来似乎更是难上加难。但真正成熟的道理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你践行了它,就会迅速地适应它、爱上它。“心静”虽非现代人在实验室里研究出来的特效药,但也不是古人留下来的老古董,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它的价值具有普世的意义。
其次,要做到“志坚”。
意志几乎是所有动机走向现实不可或缺的要素,特别是随着社会上各种诱惑、烦恼的增多,意志的重要性就更为突出。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烦恼并不是外界强加给他的,而是由自身的意志力薄弱导致的。当然,意志坚定是一个价值辐射甚广的概念,在事业、爱情、兴趣培养等方面,都可以发挥作用。
再次,要做到“情真”。
不管是与朋友创业,还是在公司上班,要想让自己过得不那么枯燥,就要投入真感情。有时候,这种感情很容易建立,比如你做的事情是你真心喜欢的;有时候,这种感情很难培养,比如你对做的事情不感兴趣。其实,喜不喜欢,感不感兴趣,都没有严格的标准、明确的界限。此时,如果你可以调整心态,以一颗敬业的、专业的心去对待自己正在做的事业,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要做到“胸广”。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做到肚里“撑船”的地步都是痴人说梦,但这至少为我们开启了一个保持初心的方向,即心胸宽广。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法律保障、道德约束的社会,但生活中难免会有大大小小的不公平、不道德的事情发生。这其中有些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有些则没必要或者无法做到。此时,如果一味对自己的遭遇发出抱怨之声,或者屡屡想着如何报复对方,那么自己原本的目标就会被挤到一边,初心亦失。所以,保持开阔的胸怀,做一个乐天派,走到哪里,都有始终。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初心,它是孩子的第一声啼哭,是恋爱的第一次萌动,是梦想的第一次出发。然而,我们总是走得太快,把灵魂远远落在后面。忘记初心,能让一个人面目皆非,变成年轻时最讨厌的人。
“不要成为自己当初厌弃的人”正是本书创作的目的。萧七公子的这本《你以前不是这样的》帮你寻回当初的梦想,找到最初的感动,助你在浮躁世界中依然能守住初心,活出有滋有味的精彩人生。
萧七公子首创励志书,文字诙谐,有深度,有内涵,发人深思。适合安神补脑,回顾青春。
《你以前不是这样的》由46篇文章组成,有热血青春,有艰辛创业,有家庭纷争,有人情冷暖,有原则准线等分布在9章之中,涵盖了人生的纬度和经度,既可以治愈创伤,又可以提拉人生,不失专业而又通俗的训导,照亮读者的心灵,帮你找回期待许久的自己。